首頁>Club>
節目於2018年12月1日起每週六20:00在騰訊影片播出
10
回覆列表
  • 1 # 周家石燕

    加上2017年的冬專,藝興已發了四張專輯了,他不象有些歌手,雖說是發專輯,但只是唱唱而巳,但藝興不一樣,他的專輯全部由他主創,包括作曲和編曲,他的音樂伴奏簡本上都是電子音樂,編曲非常有特色,音樂層次分明且豐富,我個人非常喜歡,所以他完全有資格擔任《即刻電音》的主理人,希望他和優秀的選手合作,作出優秀的電音作品,我很期待。

  • 2 # 拽喵有娛

    專業素養很棒,能夠理智又高情商的解決這件事情,很好的化解了尷尬。

    給足了節目組面子。

    張藝興的人品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對人真誠坦率,在極限挑戰的時候讓很多人認識了這個簡單的大男孩,他能夠有今天的名氣,除了運氣好自己的努力以外,和他的高情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睡不想和高情商的人一起合作呢。

    張藝興如果能夠保持初心不變,踏踏實實,高情商會走向更加長遠的道路。

  • 3 # 三石一聲

    騰訊影片的音樂節目《即刻電音》播放有三期了,從官宣尚雯婕、大張偉、張藝興為主理人,再到三期節目過後,觀眾除了欣賞到不少的電子音樂高手,還大致理清楚了三位主理人的作用,和他們各自的吸引力。

    如大張偉的愛玩愛混搭、尚雯婕的高冷偏獨立,都是他們之於電子音樂不可或缺的領路姿態,到張藝興這裡的主理人功能性,三石想給他蓋章 #實操派的榜樣力量# 。

    張 PD 在節目中給人講出了他在多年自己學習和摸索製作音樂後的“四抓”理論:抓耳、抓眼、抓心、抓身體

    換算成身體語言,就是聽感上的動人度、視覺表演的動人度、留在聽者心裡的重要度、還有音樂對於身體最誠實不自覺跟著搖擺的律動召喚力。

    張藝興不僅這麼總結了,還以自己的音樂做到了這“四抓”,他在第三期開場表演的《麻婆豆腐》,就是一首典型的“四抓”作品。

    可以說,在《麻婆豆腐》的音樂和表演中,張藝興延續了自己在音樂裡的努力輸出之電音價值觀,他是在國際化的音樂元素中做本土的融合嘗試,當電子音樂這種源自西方的舶來品除了能在節拍方面打動華人,那麼很明顯,如果再加上我們自己熟悉的民族元素,動人程度也會成倍再增加。

    除了歌詞中的演唱事物麻婆豆腐我們都吃過,張藝興把這東方元素用在歌曲中的手法更值得玩味,那間奏處電子古箏之音色非常醒耳,再到結尾處二胡的潤色,這首《麻婆豆腐》刺激了聽覺味蕾,也敲準了這首歌 Made in China 的產地屬性,是張藝興在音樂細節處理上的又一片新大陸,未來可待“大面積”開發,並且張藝興已經在這樣做了,他稱呼這樣的音樂形態為 M-pop 概念。

    張藝興從第一期節目就提出的 M-pop 音樂形態,正是一種基於電音的創新形態。

    M-pop 具體所講的是 Mix-Mandarin-Pop,其邏輯是基於中文表達的流行音樂。

    一方面是多語言的 Mix,一方面是多地域風格強烈的 Mix;對比我們已經形成立體概念的日式流行音樂 J-pop 和韓式流行音樂 K-pop,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音樂體系。

    J-pop 舶來了很多西方搖滾音樂的和絃之使用精髓,K-pop 的節拍感和旋律變奏是從西方流行音樂舶來的事物,如果 M-pop 也有在先期嘗試塑性的概念作品的話,張藝興的《夢不落雨林 / NAMANANA 》專輯可以被視作是塑造 M-pop 概念的重要一張——這裡的 M-pop 顯然是張藝興在一次次的摸索實操中,漸漸形成的電子音樂表達習慣和特色。

    張藝興的“實操派”電子音樂,令他的作品沒有太多學院派的高冷甚至晦澀,經年累月的實操經驗,使得張藝興的音樂總能第一時間打動人心。

    大張偉自稱是“野路子”的電子音樂人,張藝興其實也有點“野路子”的影子,但他還有著他過硬的舞蹈功底,電子音樂規律性的、機械化的節拍和一點點的變化能在旋律之間感染人,看電子音樂的音色,也看音樂人對節拍的把控能力。

    顯然,張藝興一次次的表演經驗,就是把電子樂的節拍、音色、元素、閃光點最終 Mix 成為各項水準平衡度都恰當的音樂行為。

    第一期的節目中就看得出,張藝興的“實操派”經驗顯然已經從最初的感性感知進化成為理性認知了。

    他在現場以不同分類的耳機聽製作人們的作品,跟製作人探討音樂中高低音訊音色的運用規律及細節,還曾親身到全球去感受不同電子音樂對於耳朵和音樂審美的洗禮衝擊。

    如同樂壇早就發現了 90 後們一代從小接受到的全球化音樂審美薰陶,張藝興恰就是 90 後在全球化音樂洗禮中成長起來的一位音樂代表人物,喜歡、鑽研、實戰、總結、再輸出,張藝興的“實操派”音樂動作一步一步都走得非常紮實。

    那麼經驗豐富就能做出好的音樂了嗎?

    《即刻電音》中張藝興也說了:

    音樂沒有正確答案。

    各種元素的“組合拳”可以有多種形式,就看製作者怎樣排布成品了。

    明白了張藝興這樣的音樂初心,再看他在節目中被規定只有 20 分鐘時間挑選隊員時,他會經過每組音樂人時,看重檢測 Drop 段的動人與否,“實操派”的音樂人作風在舞臺上下都展露無遺。

    而我更期待的,是接下來的節目賽程中,張藝興如何加入感性的音樂喜好在他的實操派音樂中升級內容,張 PD 的音樂能力寶藏,顯然還不止我們目前所看到的這些。

  • 4 # 鄒小櫻

    對於電音這件事,張藝興其實再熟悉不過了。

    2016年,他發的第一張個人專輯《Lose Control》便是一張廣義的EDM風格專輯。第一次以solo歌手示人的張藝興,那時候的創作還有比較強的K-POP的影子,可K-POP本身就是電子樂程度很高的舞曲,所以我稱它為“廣義”的EDM。像他在《Tonight 今晚》裡在最簡的鼓機裡狂舞,在《MYM》這樣很K-POP式的旋律中又加入很重的電子樂Drop去渲染氛圍,或是在《Relax 守望》裡打造Continental風格的電子小品,張藝興甚至不像大張偉這樣半路起家,90後的他從一開始接觸的就是這樣的音樂。

    到了2017年,張藝興真正意思上的完整音樂表達,他的第二張個人專輯《Sheep》,整張都非常的電。同名曲《Sheep》滿足一切EDM的特徵,你會發現張藝興在歌曲裡面已經把演唱的旋律和Beat劃分清楚,它們有各自的不同邏輯,有各自對音色、旋律、節奏的要求。像《Sheep》裡,除了張藝興不斷地重複那一句“I"m the sheep”、“China Sheep”之外,我印象最深的,反倒是歌曲裡面那個性感、充滿彈性的Lead設計。

    其實,張藝興常被忽視(飯圈都知道,但是大眾較少感知)的,是他在音樂製作、編曲、作曲上的才能。從首張專輯開始自己寫歌、編曲,經常在微博或ins上分享。他最新的第三張個人專輯《夢不落雨林 / NAMANANA》,張藝興便一邊給兩首主打歌《Give Me A Chance》和《NAMANANA》的工程檔案錄了個小影片,分享出去了:

    像《Give Me A Chance》這首絕對意義上的真·EDM,我之前也曾評價到:

    整首歌以極簡主義編制完成。鼓機節奏組,低音鼓+軍鼓+鑔一路到底;和聲樂器部分,一個軟軟的Pad音色墊底,上頭是一個輕盈的Lead作為主旋律;剩下的,就全是張藝興自己的聲音了。過去的華語音樂總是在疊音軌,比比看誰的軌道數更多,但這種less is more的表現手法已在國際普及開來。其帶有俱樂部(Club)強烈色彩,因為最大化地展現歌手人聲的部分,如這首歌裡你能聽到張藝興聲音裡的很多細節,讓他聽起來非常的性感,而這種性感並非是撩,而是聲音本質化的體現,嗯,你說骨感也成。也因此,你會感覺到這首歌聽起來有“高階感”,雖然“高階感”這個詞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濫用,但確實是這首歌展現出來的樣子。翻了翻製作名單,Producer一欄依然是張藝興本人。此PD非彼PD,這也不是張藝興第一次給自己做製作人了……到了這時候,張製作人對流行音樂的理解、以及自己該走的方向,已有清晰的認知和把控力。這首《Give Me A Chance》,他變得更加以節奏作為驅動,和聲也是為了節奏作為服務物件,可以預料到這首歌的MV裡,在強弱拍的明暗的位置,舞蹈將是很大開大合、充滿張力的(MV啥時候發來著)。

    對了,關於舞蹈,這其實是張藝興和別的明星主理人、具有壓倒性獨佔優勢的部分。我們在說電子樂,怎麼忽然扯到舞蹈上了?EDM,畢竟是電子舞曲對吧?少了Dance,總是少了一些東西對吧?而張藝興本人的舞蹈能力,不在此詳述,總之是可以去任何一個舞蹈綜藝節目擔任導師的水平,他的卡點的能力,他對於節奏本身grooving的理解力,他對律動的敏銳度,透過舞蹈的大量練習,也是直接反映在他自己的EDM音樂製作上的。

    順帶一提,討論張藝興到底在EDM上是否內行,有沒有發言權的,其實不妨可以看看之前他和Alan Walker(不需科普吧)合作,兩人有一條紀錄片。Alan Walker把他的單曲《Sheep》進行了重新制作,推出Alan Walker Relift版。後來兩人一起上芝加哥Lollapalooza音樂節,一起上《天天向上》。他們還拍了這麼一條片子,這裡頭,Alan Walker對Lay的評價是:張藝興向我展示了一個新的音樂的宇宙,在這裡面有無限的可能性。對於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我得做一個足夠好的新版本,但這首歌本身就足夠好了,這是要把我往死裡逼啊!

    電音大佬背書,還不夠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迭戈·戈丁在世界中後衛裡能排第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