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減水書生

    戰華人心,凡有血氣皆有爭心。

    大丈夫都懷有一顆建功立業之心。

    所以,七大戰國就是七大平臺,人人都在向著可以施展才華的平臺流動。

    戰國風氣,合則留、不合則去。

    覺得楚國有前途、楚國也覺得你是個人才,那就在這裡幹,這就是情投意合。

    倘若你看不上楚國、楚國也看不上你,那就一拍兩散,誰也不欠誰的。

    現在講自由流動的市場經濟,戰國之世則是一個自由流動的市場政治。

    1.首先是天下觀、其次是華夷辯,最後才是家國情懷

    現代民族國家是在近代才逐漸形成的。

    而中國要成為民族國家,是在清末民初之際才開始發軔的。

    所以,中國古人雖然有家國情懷,但不是特別重。

    他們首先講的是天下觀,這種世界觀要比民族國家更博大。

    如《大學》裡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的目的和歸宿是平天下而不是興家國。

    所謂的天下觀,起初是一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周天子論,而後便是無論華夷皆屬天下的情懷,大丈夫就要致力於天下而非一國一家。

    在中原彪悍之時,就別管什麼蠻夷戎狄,都在丈夫立功的天下視野之中。

    而中原弱勢之時,就有了所謂的華夷之辨,聚焦於小區別的自戀,而後才能凝聚力量、共抗戎狄。

    而最後,才是所謂的家國情懷。

    這種情懷有,但當真不是特別強。

    直到中原和草原進入博弈均衡之時,當中原就是家國、就是天下之時,國家和民族的意識形態才得以初步形成。

    所以,讓李斯一個戰華人擁有現代民族國家的意識去維護楚國的利益,就有點強人所難了。

    戰國的李斯,沒有這種意識,也沒有這種感情。

    羋八子及其弟弟魏冉,都是楚國貴族,但打起楚國來,比李斯還要狠辣。

    2.建滅國之功、立統一功勳,這是李斯的職責和機遇。

    在秦國,李斯由呂不韋的門客晉身為長史、客卿、九卿廷尉,可謂是節節高升。

    秦國給了李斯建功立業的平臺。

    而李斯也真心認同秦戰國征伐六國、統一天下的志向。

    合則留,秦王下逐客令,李斯還要奮筆疾書、爭執一番。

    所以李斯珍惜這個秦國平臺、珍惜秦國所給的一切。

    戰國戰爭已經進入到白熱化的階段:由七大戰國混戰升級為秦與六國角力。

    這個時候,身為秦國九卿的李斯,能不賣力嗎?

    秦國有一個其他六國所沒有的優勢,那就是有功必獎。

    無論是戰場之功還是文治之功,也無論是貴族出身還是平民出身,大家都有機會,只要你能力夠。

    李斯的目標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此等機會,肯定是拼了命地出謀劃策。

    所以,對於楚國,李斯只是出生在哪裡,至於其他恩義情仇,當真沒啥可講的。

    為了建滅國之功、立統一功勳的秦國志向,為了立足朝堂、拜為丞相,李斯當仁不讓。

    3.嬴政給了李斯想要的一切,而楚王與李斯只是熟悉的陌生人

    呂不韋被打倒,但李斯並未受到牽連,而是得到了嬴政的重用。

    李斯在秦國以及秦朝的步步高昇,與秦始皇嬴政的關係極大。

    秦國不是隻有李斯一個人才,嬴政時代,站滿朝堂的都是人才。

    但是,李斯卻鶴立雞群。

    李斯有能力,只是一方面,但關鍵是秦始皇的大力提攜。

    李斯是人才,始皇帝就是伯樂。

    李斯有野心,始皇帝給了機會。

    嬴政與李斯情投意合,皇室與李家姻親相交。

    仔細想想李斯的出生,一個楚國管倉庫的小官,到了秦國能有此成就、有此權勢,那李斯不為嬴政賣命還能為誰賣命。

    對於楚國呢?對於楚王呢?

    李斯知道有楚王這麼一個窩囊國王,而楚王也知道有李斯這麼一個大秦執政。

    為了列國征伐,兩個人還會彼此研究。

    但是,他們僅是熟悉的陌生人。

    李斯與楚王沒交情,李斯與楚國王室也沒關係,李斯對楚國更沒感情。

    李斯不是三閭大夫屈原。

    屈原是楚國貴族,滅楚就等於滅家,所以悲愴涕零。

    李斯只是楚國的一介平民,還只是曾經,而現在則是大秦九卿,將來還要位列三公。

    攻滅楚國,李斯不僅支援,而且全力支援。

    戰場征伐是王翦的事情,而後方運作則是朝堂的事情,身為秦國朝堂的重要成員,李斯不僅支援而且會為之賣力。

  • 2 # 狐筆春秋

    嚴格說來,題主此題有待商榷,因為,那樣一個“周室卑微、諸侯擅權、瓦釜雷鳴、禮崩樂壞”的時代裡,國家的概念尚未成型,甚至於家國天下的意識都還不甚瞭然。天下百姓只知道自己是“齊人、楚人、燕人、韓人、魏人、趙人抑或是秦人”。以諸侯之封地為家國之歸屬才是當時社會的普遍共識。退一步說,即便已經產生了國家的概念,但也還未形成較大規模的影響。所以,在當時社會,凡有識之士,不必信用於其本國,縱橫馳騁,無非就是為了兜售自己的才華與能力,據此而攫取夢寐以求的榮華富貴和權勢地位。

    一:古代的“國家”和現代的“國家”有著本質的差異

    據中國古代分封制而言,古代有關“國家”一詞定義和概念與我們現在對於“國家”定義和概念是截然不同的。

    據《周禮》記載,天子封建諸侯以蕃屏王室,駐守四方,以此來幫助天子固守四境、鎮撫天下、馴化百姓、朝貢至尊。於是,在三代之際,富有天下的天子都會對功臣及王室子弟等進行大肆封賞。“裂地分茅,劃以百姓”,以此來實現“永鎮邦畿、永葆富貴”的目的,而接受了天子的封地和人民的功臣和王室子弟就往往被稱為“諸侯”或者“藩王”,而就他們所接受的疆界則被稱為“諸侯國”或者“藩國”。

    所以,孔子在《論語》中說道“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所謂有國有家者,大抵指的就是“擁有封國的諸侯和擁有家族封邑的卿大夫”。而《現代漢語詞典》對國家的定義則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血統、領土、征服或者歷史的社會群體”也指“一定範圍內的人群形成的有用自主行政權的共同體的形式。”

    據此而言,古代所謂的“國家”充其量不過是在天下共主(天子)統治之下的由諸侯負責管理的一個地區,並不具備完整意義上的自主行政權。所以,對古代百姓而言,他們從不認為自己是屬於哪個諸侯的人。因為在他們心中,他們和諸侯一樣,都是天子的臣民。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二: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基於此共識,彼時的七國百姓也就不會產生“不效忠本國,即是國家之奸佞”的意識,所以,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那是一個極其自由開放的時代,那時候的人普遍具有建康而健全的人格、熱情而熱烈的情感、自由而自在的思想。他們大多數都執著於自己的執著,追求於自己的追求,道德的枷鎖並不能困守他們自由而獨立的思想和精神。

    但所謂“寧為亂世人,不做太平犬”身處那個時代能人志士們卻不這樣認為,他們無一例外的都覺得眼前的世界簡直糟糕透了。於是,在王室失勢,官學相對普及的戰國亂世,不僅身處喪亂戰禍之中的天下百姓迫切的渴望天下一統;深有智識、頗具韜略的賢才志士更是為此而車轍縱橫、賓士不已。

    三:人各有志,能力非凡而又渴望權勢的李斯最終選擇了秦國

    毫無疑問,秦始皇能夠席捲天下、統一六國,丞相李斯可謂居功至偉。而就李斯本人而言,他的人生際遇如果被編撰成書的話,必將是一部精彩至極且勵志至極的精彩傳記。

    早年的李斯不過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庫吏,資薪微薄而工作安穩,混吃等死的日子過的波瀾不驚。但隨著兩隻老鼠的闖入,李斯的生命軌跡也隨之而發生了驚天逆轉,同樣的,七雄並峙的天下大局也因此而被打破。眼見了廁所裡的老鼠和倉庫裡的老鼠的截然不同的遭遇,李斯早已被打磨的靜如止水的心也隨之而變得躁動不安。

    於是,經過短暫的思慮後,公務員李斯毅然決然的辭職了,他深入群山之中,師從當時名聲昭著的大家荀子,學習縱橫之術、治國之策,而在學業有成之後,他又仔細分析當時的天下大勢,根據自己的心中所求,最後毅然仗劍西遊,投入到已然是七雄霸主的秦國的懷抱。

    之後,頗善隱忍而又眼光獨到的李斯,機警的抓住秦王逐客的契機,毛遂自薦,成功進入後來的秦始皇的眼簾,開啟了他與千古一帝秦始皇一起的波瀾壯闊、浩瀚激盪的流金歲月。“人生世上,權勢富貴,何可忽乎哉“?矢志於功名利祿、權勢榮華的李斯自然不會選擇業已頽象大顯、國力卑弱的楚國。因為,在他而言,世間之事,沒有哪一樣比得上他對權勢的慾望。

  • 3 # 小生不乖

    很明顯李斯不是那種非得忠於本國的人,也不只有李斯一個,當時天下行走的遊說之士差不多都是這樣的人,本質上講他們只忠於心中那個富貴高上的權勢夢,哪裡有機會就到哪裡去,他們通常也都是在本國碰過釘子後才出去的,當時的列國內也還沒形成那種普遍忠貞熱烈的國家情感。

    李斯生平遇到過類似的質疑,一個楚華人他能真心效忠秦國嗎?秦始皇要把客卿都趕走的時候,李斯獻上了《諫逐客令》,給自己解釋,“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說他自己是願意效忠秦國的,秦王收回了逐客令,李斯繼續留在秦國發展,一直做到丞相。

    李斯也曾以類似的說辭編排韓非,在秦始皇跟前說,韓非這個南韓的公子終究是更愛南韓的,要是不能放心用他,還是不要留著的好,找個理由除了他。結果韓非給下到獄裡,後來又被李斯毒死。

    胡亥做皇帝后,趙高與李斯鬧起了矛盾,趙高又質疑起李斯的楚華人身份來了,說東邊造反的都是丞相老家附近的楚人,丞相的大兒子李由跟他們來往密切的很,任由他們打到關內來也不攔一攔。這一回,李斯沒逃過,給胡亥下到獄裡,最後判定腰斬並滅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聲有新人》如果把召喚師張國立換成姜昆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