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華36
-
2 # 我念君時如初見
李叢珂那個估計也是假的,真的那個在漢末董卓之亂期間,孫堅部下從井底撈上來之後,孫堅一直私藏著。吳亡時孫皓也沒有上交給司馬炎,所以裴松之說,其璧尚在孫門,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
3 # 94310417小云
和氏璧雕成的玉璽早在唐朝未年以丟失啦。璽上刻著,授命於天,即授永昌,是權力和皇權的歷史鑑證,為歷朝歷代爭奪的珍寶,秦始皇統一中華時就擁有了玉璽,到西漢未年,王莽篡漢改朝換代時,要從其女皇后手中奪璽,被皇后擲於地上,碰壞了一個角,後工匠有鑲上了一塊金,到東漢末年有轉展到了孫策手中,被各朝歷代,星星相傳。到唐未時由於朱溫害死了大唐未帝,國傳玉璽就此消失的無影無蹤,以後的歷朝歷代,也多以美玉為介製成大印,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玉璽只是一種形勢上的義意,蒙古人崇尚武力,有無玉璽,都可以已強大勁爆的武力橫掃世界。也許他們可以用一個狗頭惑豬頭製成大印,永使於世。
-
4 # 塗山大蝦
元朝皇帝是否真正擁有過傳國玉璽是一個歷史謎案。元朝確實擁有過玉璽,但是不是秦始皇傳下來的那一枚就說不清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磨平,雕琢為璽,即為傳國璽。
秦滅後,玉璽歸劉邦,世代相傳。
王莽篡漢時索要玉璽,太后大罵並把玉璽摔出,從此玉璽缺了一角,後用黃金鑲之。
之後玉璽傳承,簡單地說下。
新亡,玉璽歸更始帝――赤眉軍所立劉盆子――東漢光武帝劉秀――孫堅――袁術――漢獻帝――魏曹丕――晉司馬炎――漢劉淵――前趙劉耀――後趙石勒――冉魏冉閔――東晉晉穆帝――宋齊梁陳――隋。
隋滅蕭後將玉璽帶到突厥,唐朝初期是沒有傳國玉璽的,李世民就自己刻了幾枚玉璽。後來蕭後回到中原,將玉璽給了大唐。傳國玉璽才在唐朝繼續傳下去。
唐末,玉璽為後梁所得,接著是後唐。後唐廢帝被契丹擊敗後帶著玉璽登樓自焚,此後玉璽便下落不明。後晉後漢後周均無傳國玉璽,郭威自刻印璽兩枚,後傳到北宋。
宋哲宗時,有農民稱耕田時發現了傳國玉璽。朝廷說是真的,但到底是不是真的,現在也無從考證。就當是真的吧,官方認證的嘛。
北宋滅亡,傳國玉璽被金國奪取,再次失蹤。
元朝忽必烈去世時,傳國玉璽出現在大都集市,伯顏命人收購歸朝廷,並將從其他地方蒐集的玉璽全部磨平。
元朝滅亡,玉璽被北元帶到草原不知所蹤,明清兩代也就都沒有傳國玉璽。
玉璽的下落成謎,宋元兩朝得到的傳國玉璽到底是不是秦傳玉璽也難以考證。官方說得到了玉璽,就權作如此吧。
-
5 # 踏雪擒龍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虛虛實實,假假真真。
一種說法說,靖康之變時,金人從汴梁皇宮中將傳國玉璽帶回金國。後來成吉思汗攻破燕京,又被成吉思汗所得,後成吉思汗死,作為陪葬品埋於地下。
另一種說法說,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死的時候,有人在大都公然叫賣傳國玉璽,後被宰相伯顏買下,伯顏為掩人耳目,將元朝掠奪過來的所有玉璽全部抹平重刻,傳國璽就此毀壞。
再一種說法說,元朝皇帝連見過的份兒都沒有。晉末帝清泰三年(936年),晉遼聯軍攻破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抱傳國璽在洛陽玄武樓自焚,後唐滅亡。傳國璽自此銷聲匿跡,或被焚燬,或為人所匿。
…………
也許,那個“秦帝相傳”的真品已經消失於世間了。
-
6 # 悠悠華夏五千載
歷史上真正的傳國玉璽是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下令用“和氏璧”所鐫而成,為始皇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玉璽正面刻有丞相李斯手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象徵。
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希望得到傳國玉璽,以此彰顯自己為“天命所授”的正統性。
根據史料記載,傳國玉璽一直傳到十六國時期,東晉、燕、後秦都宣稱得到了傳國玉璽,並且都堅持認為是真的。其中東晉這一塊傳到了後唐,後唐滅亡後又傳到宋,宋滅後又傳到元,直到元朝滅亡,元順帝在逃跑時又將玉璽帶到北元,自此傳國玉璽下落不明,再未出現。
明朝建立後,同樣為了皇權合法性而苦尋傳國玉璽,可惜未得真品。到了清朝,依然沒有尋獲,以至於到了袁世凱稱帝時,還對傳國玉璽念念不忘,逼迫隆玉皇太后交出玉璽,隆玉無奈,只能告知明、清兩朝均沒有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作為封建皇權的象徵,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傳國玉璽相爭的背後意味著改朝換代、皇權更迭,最終受苦受難的永遠是老百姓!如若統治者能夠勵精圖治、一心為民,讓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又何須傳國玉璽來證明皇權的合法性?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是古往今來又有多少帝王切實領悟過呢?
-
7 # 歷史卸了妝
作為皇權與正統的象徵,這個和氏璧早已不是一塊普通的玉石了,自秦始皇后,後世王朝,歷代之君,皆以得到其為,天命所受,正統自居,所以他們都渴望得到它,但是歷代王朝更替,戰亂不斷,真正的和氏璧早已丟失,所以後世之君為了標榜自己的合法正統常常偽造假壁,元朝也不例外,為了安撫華夏人心,自然也偽造了一個,所以元朝歷代之君也不要曾擁有過真正的和氏璧。
-
8 # 飛哥講歷史
我們先來看一下它的特點
第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打造成傳國玉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
第二,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問孝元太后(皇帝太小,由太后掌管)要時,被孝元太后砸在地上,缺了個角,用黃金補上,也就成了“金鑲玉”
第三,公元220年,漢獻帝禪讓曹丕後,在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第四,東晉時期,後趙滅前趙,石勒在玉璽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一直到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後,神秘失蹤
“傳國玉璽”象徵著天命所歸,正統傳承,意義無可替代
但宋徽宗在位時,曾增刻印璽十方
那麼問題來了,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眾所周知,除了“傳國玉璽”,其實“天子璽”“皇后璽”等(這些玉璽,自古就有,並不在增刻之列)各種各樣代表權利的玉璽很多,也就是說,“傳國玉璽”最主要的是其象徵意義,並沒有多大實際作用
宋朝,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本來皇位來歷不正,再加上趙光義燭影斧聲,更加確定了趙氏江山並非正統
如果這個時候宋徽宗或是之前的幾位能拿的出真的“傳國玉璽”,那也就可以告訴天下人自己才會真正的“天命所歸”,可是他沒有(他也不敢騙人,宋朝的文人太厲害了),所以只能用這種方式來減弱大眾對“傳國玉璽”的迷信
宋朝都沒有,元朝這麼會有?
有記載稱,公元1294年忽必烈死後,“傳國玉璽”忽然出現,而且在市場上叫賣,被權相伯顏買了,之後將收繳的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後來明朝建立,被帶回漠北
我就想知道,一個外來入侵王朝,難道不想延長國祚?不想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的安穩?而且“上紐交五龍”,把“五龍”磨平?這人腦子有泡嗎?
-
9 # 流年往史
說到傳國玉璽,就不得不說她的前身——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春秋戰國時期被譽為天下共傳的至寶。各個諸侯都想擁有珍藏她,從她一出現就充滿著傳奇的色彩。從汴和三獻,流傳幾百年再到流落趙國從而衍生出的完璧歸趙,無不體現出其的神秘,珍貴。
即到始皇帝,滅趙國,一六合,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了秦國手中。統一六國之後,秦王政開啟了封建王朝的大門,稱始皇帝,並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雕刻了一方印璽,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一印璽就成了中國古代歷任正統的皇帝印璽。
從史記材料的記載中,玉璽在朝代的更迭,戰亂的遺失中浮浮沉沉,輾轉流離。等到五代十國時期隨著後唐末主李從珂攜璽自焚而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後世雖然多次有出現傳國玉璽的身影,但都被認定為造假偽作的,所以在元朝的時候並沒有秦始皇製作的那方傳國玉璽,但是歷朝歷代都會製作自己朝代的國璽,元朝擁有一方前朝國璽也未可知的。
回覆列表
簡單介紹傳國玉璽的來歷,在戰國時期楚人卞和在自家地裡耕田時發現了這塊巨大的玉,這塊玉應屬天外來客一一隕石,因為後來方圓並沒有玉產生,這塊玉當時稱“和氏璧"。為了獻這塊玉,卞和損失慘重,被砍去了雙足。圍繞這塊玉,在當時發生了很多故事,如完璧歸趙,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將相和等等。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命李斯在玉上刻了八個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表示秦始皇是受上天的旨意,統一全國,從此玉璽成為正宗皇權的象徵。此為玉璽的第一個特徵。
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向其姑媽王太后索要玉璽,王太后很生氣,將玉璽摔向地面,摔碎了一個角。王莽命人用黃金把角補上,箍筋綁上,稱為金鑲玉。此為玉璽的第二個特徵。
到了三國鼎立時期,曹魏的皇帝曹丕逼漢獻帝禪位,曹丕命人在玉璽的側面刻上了“大魏受漢傳國玉璽"八個字。表示自己沒有奪天下,天下是禪位得來的,此為玉璽的第三個特徵。
到了後趙石勒得到玉璽後,又在另一側面刻了"天命石氏"四個字。此為玉璽的第四個特徵。
後來的後唐皇帝李從珂被圍攻,寧死不屈,抱著玉璽與玄武樓一起點火自焚,從此玉璽不見了蹤跡。
但歷代王朝的皇帝從沒有忘記玉璽,一直在尋找,宋元明清一直在找,但找來的都是贗品,都是後人偽造的。
也就是說從大宋開始,已沒有了真傳國玉璽的訊息。傳國玉璽如還在人世間,應靜靜的趟在某一個角落,它已蒙塵了上千年。
至於說元朝有玉璽,那是元朝自己造的玉璽。朱元璋在吊打蒙元時,也曾對玉璽的下落分外留心,得到過幾枚玉璽,經鑑定都是假得,所以肯定的說元朝沒有得到過缺角的"金鑲玉"。如有缺角,那也是元朝人自己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