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坐觀世情
-
2 # 小哥哥的文淵閣
唐朝中後期,已經到了蕃鎮割據的局面,地方的權力不受中央控制,而軍隊更多的受制於當事官員。掌握了地方的經濟財政,軍事力量的“土匪官員”,各自為主,為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便會在朝堂,後宮安插自己的耳信,買通皇帝身邊的人。求於他們,便會保護他們。這時宦官能夠肆無忌憚的干預皇位傳承,和權力的原因之一。
對於宦官來說,人生已經沒有什麼所求,不能享受同房花燭,不能享受金榜題名,便只能追求權力和地位。宦官心理越來越變態,為了讓麻木的心能夠得到刺激和快樂,便會愈發想得到權力。對皇帝投其所好,不斷引誘,得到這位天下大權人的青睞,便會讓自己的勢力愈發強大。甚至為了讓這個勢力延續下去,便會認領很多幹兒子,勾結許多囂曉之人,干預下任皇帝的繼承。這是宦官囂張的原因之二。
從另一方面來說,皇帝也是人,宦官也是人,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是人就會有缺陷。宦官為了讓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只能選擇自己感覺,下一任能給自己安全感和富貴的繼承人。這是宦官干預皇位繼承的原因之三。
-
3 # 曉評三國
唐朝中後期,宦官之所以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在唐朝初期,關隴集團對政治的掌控影響了中央集權,唐高宗即位後,利用“廢王立武”的皇后廢立沉重打擊了關隴集團。但是中央權力還是有分權,豪強被打倒後,後宮和外戚的權勢大起來了。直接到了了武則天廢唐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倒臺後,唐中宗的韋皇后權勢也很大,加上一個太平公主和安樂公主。唐朝直到唐玄宗時期政局才穩定下來。唐玄宗雖然開創了盛世,但是在分權問題上一直沒有處理好,引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而衰。唐肅宗拋開唐玄宗自立,以及唐肅宗最初政權的穩固,乃至鎮壓安史之亂過程中都出了不少力,深得唐肅宗的信任。以宦官李輔國為首的宦官集團開始成為一股可以左右唐朝政權的強大勢力。唐代宗雖然暗殺了李輔國,但是宦官的勢力已經形成為唐朝政壇的一極,成為唐朝中後期體制內的問題。所以無論宦官頭領怎麼變換,宦官集團的勢力一直強大,甚至有兩個皇帝死在宦官手裡。被皇帝迎立的皇帝也有幾個。宦官也因為在皇帝身邊,權勢大過文官政府。
-
4 # 伊耆角木
關鍵兩個字:兵權。而且是最重要的禁軍兵權。這裡不得不提到兩個皇帝產生的重要影響,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肅宗李亨父子。
重用宦官,就是從唐玄宗李隆基開始。在李隆基之前的唐朝,基本連一個能被人記住名字的宦官都沒有,但是到了玄宗中後期,宦官地位顯著提高。李隆基隨意任命身邊宦官為三品將軍。不要小看三品,唐朝一二品高官基本上只授予皇族成員,或者功臣養老,要不就是死後追授的,連宰相都只是三品官。而最信任的宦官如高力士,更是可以隨意左右官員的升降,但凡他推薦的官員玄宗都會充分信任。
這還不要緊,關鍵是玄宗破天荒的選擇宦官擔任監軍。所謂監軍,說好聽點是特派員,難聽點就是特務,監視這些武將,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自古就有監軍,但用宦官做監軍卻是李隆基開創。這些宦官本來在宮中,哪裡會指揮。最後只能是形勢一好就貪功冒進,一不好就撒腿就跑,然後把責任推給武將。其中,宦官監軍邊令誠就在名將高仙芝、封常清與安祿山叛軍交戰失利退守潼關後為了洗脫自己的責任,說高、封二人畏敵不前心存不軌等等。最終李隆基聽信謠言,斬殺二將,加上後來接替高仙芝的哥舒翰又因為楊國忠的讒言不得不出兵戰敗被擒,潼關失守,以致長安無險可守,玄宗倉皇出逃。
李隆基重用宦官導致的悲劇,兒子李亨根本沒有吸取教訓。比如當後來唐軍逐步恢復實力,九大節度使率領六十萬大軍圍剿史思明,肅宗李亨因為擔心某個節度使做主帥手握重兵太危險,就設定了一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的官職,讓宦官魚朝恩擔任,負責排程各路部隊。結果指揮失當,軍隊一團亂麻,最後六十萬大軍潰散。
為什麼李亨不吸取教訓,因為一個宦官給他深刻的影響,那就是第一個權侵朝野把持廢立皇帝的宦官李輔國。李輔國“大器晚成”,五十幾歲才進入東宮服侍當時的太子李亨。李亨做太子時非常不得意。最初,玄宗第一任太子為李瑛,因為玄宗寵信武惠妃,武惠妃與奸相李林甫聯合,希望自己兒子壽王李瑁做太子,於是誣告太子謀反,最終玄宗殺李瑛和其他二子,但卻以年長立了第三子李亨。而李林甫已經得罪了他,所以不遺餘力一條道走到黑,極力攻擊太子,後來李林甫的繼任者楊國忠也繼續與太子為敵。李亨整天提心吊膽。結果安史之亂爆發,玄宗倉皇出逃,禁軍在馬嵬驛殺了楊國忠,逼玄宗賜死楊玉環。離開馬嵬驛,父老遮留,李隆基留李亨處理,李輔國與李亨的兩個兒子堅持要李亨脫離李隆基的掌控,獨立組織力量收復失地。於是,就在李輔國和兩個兒子的策劃下,李亨前往朔方靈武,一個月後在那裡登基,開始組織唐軍反攻安祿山。
李輔國就這樣有了對李亨的擁立之功。安史之亂中,各路節度使手握重兵,李亨擔心他們會成為新的安祿山、史思明,於是,對李輔國這樣的宦官更為倚重。李亨封李輔國元帥府行軍司馬。這是戰時臨時職務,自然會權力大很多。天下兵馬大元帥由皇子擔任(掛虛銜),所以很多事務其實都是李輔國把控,對軍政都有決定性意見,加上安史之亂終肅宗一朝都沒平定,他的特權也就一直儲存著。就這樣,李輔國野心膨脹,他利用肅宗的信任,徹底掌握了朝政。之後,他又捏造陳玄禮等原禁軍將領試圖擁立玄宗復辟的謠言,逼李隆基從興慶宮遷走,強令陳玄禮致仕,流放高力士。也一舉將禁軍將士全部收攬,從此,禁軍徹底成為他自己的勢力。李輔國甚至要求李亨封自己為兵部尚書,進而是宰相。看到禁軍全部忠於李輔國,李亨那時已經沒有能力反對了,只能隨他願。
李輔國更是要為自己掙一個“定策之功”。早年,他和張皇后聯手逼死了反對他們的李亨第三子建寧王李倓。之後二人鬧翻,肅宗死後,張皇后意圖廢太子,擁立肅宗次子越王,李輔國得知,搶先動手,劫持太子李豫,殺張皇后和越王一黨,從此成了擁立肅宗、代宗兩代帝王的絕世功臣,一時朝野無敵。
雖然後來代宗忍受不了李輔國的欺壓,除掉了他,但靠的還是新崛起的掌握禁軍的宦官程元振,又用魚朝恩除掉程元振,不過是一個宦官取代另一個,並且他們始終手握禁軍兵權。到了德宗李適登基,曾一度巧妙施為,在宰相的幫助下用文臣白志貞掌控了禁軍。但是後來,涇原兵變爆發了。當時為了鎮壓藩鎮叛亂,朝廷徵召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本部兵馬入京參與平叛。結果五千涇原士兵因為沒有獲得期望中的賞賜發生譁變,攻入宮中。原本應該保衛京師的神策軍人影都不見。因為白志貞選的兵都是吃喝嫖賭的紈絝子弟,平時只領錢糧,根本不到軍營。德宗無奈逃走,又是隻有宦官護駕。從此,唐朝喪失了剝奪宦官兵權的最後希望。德宗回朝後再次給予宦官禁軍兵權。
之後,宦官權力更甚跟,已經沒有任何朝臣能夠脫離宦官的左右。到了憲宗末年,宦官甚至開始刺殺皇帝。內侍宦官王守澄、陳弘志刺殺憲總,並在右神策中尉宦官梁守謙的支援下擁立太子李恆,殺掉另一個權宦,支援澧王李惲的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雖然弒君的是內侍宦官,但沒有掌握兵權宦官支援,段然不敢動手。就這樣,唐朝皇帝徹底被宦官控制廢立,最多就是用一個宦官打倒另一個,僅此而已。
-
5 # 知天道應民心
歷史上,宦官是為皇室中皇帝與後宮妃嬪服務的群體,最初宦官在宮裡只是服務,不允許干預朝政,但是在唐朝後期,宦官專權、干政、弒帝成為常態,成為朝廷的頑疾,影響到國家穩定。
唐玄宗經歷開元盛世後,國家富強,社會太平,加之唐玄宗繼位多年,頗有怠政,便寵信宦官高力士,同時為了加強對邊關守軍的控制,強化對將士邊境行為的控制,朝廷開始使用宦官為監軍,監督邊將及軍隊,宦官借勢天子之威,巧取豪奪,狐假虎威,盲目指揮,邊關守軍敢怒不敢言,宦官勢力開始滲透軍隊,但還達不到專政情形。
安史之亂後,李輔國由於擁立有功,成為唐肅宗的紅人,唐肅宗便開始將部分朝政交由李輔國打理,宦官專權開始形成。
程元振是唐肅宗後期當權的宦官,他在打敗李輔國後,掌握朝廷大權,將國家大事掌於自己手中,架空皇帝。唐後期宦官當政最長的是俱文珍,他經歷三朝皇帝,分別是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俱文珍發跡於唐德宗時期,大權在握。唐順宗即位後,改革弊政發動永貞革新,俱文珍受到威脅,發動政變,廢掉唐順宗,立太子李誦為皇帝。包括後面的大宦官王守澄、仇士良都是大權在握,架空皇權,行廢立事。
唐朝宦官之所以能有上述神通,我認為主要是:1、皇帝寵信宦官,導致宦官專權時間長,皇權旁落已久;
2、宦官掌控在朝廷已形成勢力,權傾朝野;
3、宦官掌控軍隊,唐朝拱衛京畿的軍隊握在宦官手中。
4、宦官勢大,隔斷了朝臣與皇帝的正常聯絡,導致朝臣不能有力維護皇權。
5、經歷安史之亂後,皇帝不信任朝臣,專寵宦官。
6、宦官長居宮中,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
7、宦官由於是封建專制下的特殊產物,性格多變異,心狠手辣。
8、唐後期皇帝多昏庸,即使偶有明主,也由於大權旁落太久,一時不能實現大權回攏。
9、唐後期,藩鎮割據,中央集權不能統一;
10、經歷安史之亂,國家重創,社會不穩定,地方不聽朝廷指揮,社會亂象橫生。
回覆列表
安史之亂,讓唐朝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整個國家呈現“居無尺橡,人無煙爨,蕭條悽慘,獸遊鬼哭”的破敗沒落境象。再加朋黨之爭不息,藩鎮割據越演越烈,皇帝惶恐之際,認定身為家奴的宦官才是可信任,依靠之人。於是一切依賴宦官,讓宦官掌握軍事,財政大權,參予朝庭機密大事決策。坐大的宦官勢力因而一發不可收拾,致使皇帝對他們也無可奈何。史載:“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惡性發展的結果,連皇帝的生死廢立也掌控在宦官手中,唐憲宗,唐敬宗暴死於宦官勢力,唐憲宗以後的十個皇帝,竟然有七個是由宦官作主擁立的。唐中後期的宦官專政亂政,使政治更加腐敗混亂,民不聊生,國將不國,加速了唐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