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子百家中有一門縱橫家,他們最好的武器是三寸不爛之舌,這些人往往能夠透過說服執政者,從而改變歷史的程序。後世的很多賢能之才都有這樣的才能,你知道哪些這樣的故事?
4
回覆列表
  • 1 # 東風震世界

    丟了人道和真理,三寸不爛之舌管個屁用,請大家記住,諸葛亮把那個三寸不爛之舌的罵的從馬上掉下來當場吐血而亡的故事!

  • 2 # 人生如詩14

    歷史上一個是戰國時期“縱橫捭闔”的蘇秦和張儀,說服多國君王,蘇秦挎六國相印,張儀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

    一個是著名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還有傳說中王佐“斷臂說書”的故事。

  • 3 # 正史今說

    透過三寸不爛之舌改變歷史程序的故事不是個別,而是很多,這主要是政治家首先是一個演說家,有政治謨略,更要有蠱惑力才行,主要例舉幾個大家不十分熟悉的例子:

      1、使國家免遭災——歷史上晉國和秦國組團圍毆鄭國,晚上鄭國用繩子把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燭之武見到了秦將領,燭之武說:你們為什麼要滅掉鄭國哪,滅掉鄭國只能給鄰國增加土地,鄰國實力雄厚了,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燭之武一番分化瓦解的高論,促使秦國退兵。

      2、結束國家恥辱——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導致英宗皇帝被瓦刺俘虜,于謙等大臣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繼位。很多大臣建議迎駕英宗歸國,朱祁鈺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派出楊善出使瓦刺。揚善沒有帶金銀,也沒帶禮物,就憑一張嘴把明英宗朱祁鎮說了回來,這讓現任皇帝朱祁鈺大為撓頭,只能將英宗軟禁起來,後來英宗藉機實現了復位,當了二手皇帝。

      3、推進民族友好——松贊干布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併,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之後松贊干布兩次派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祿東贊出使長安,向太宗求親。祿東贊運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和聰明才智,解破了太宗的一道道難題,終於為松贊干布娶回了美麗善良的文成公主,促進了民族的友好交流。

      4、維護政治秩序——唐代著名諫臣魏徵很能幹,唐太宗稱其為自己的一面鏡子。魏徵性格剛直,敢於直諫。每次進諫幾乎都會激怒太宗,而魏徵卻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魏徵的舌頭和口水為大唐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 4 # 見史簡談

    透過三寸不爛之舌就改變歷史程序的故事歷史上確實不少。

    但是對於我而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西漢時期的“梁懷王太傅賈誼”。

    眾所周知,自西漢漢高祖劉邦建朝伊始,就一直都被“如何能妥善控制住諸侯王”的問題所困擾。

    但是遺憾的是漢高祖劉邦除了動用各種辦法罷黜異姓諸侯王,同時另外分封同姓諸侯王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之外,直至駕崩,也沒有想出什麼好的辦法。

    到了漢文帝劉恆在劉氏宗親的扶持下登基稱帝之後,第一時間也是用了與高祖劉邦一樣的辦法,分封劉姓宗親為諸侯王。

    不過結局卻和高祖劉邦不同了,劉氏宗親顯然對於漢文帝並不買賬,分封后不久就鬧騰著要造反,雖然被西漢朝廷平息了,但是其所代表的意義卻不言而喻。

    那就是同姓諸侯王很顯然也並不靠譜,高祖劉邦因為自身的關係還能壓得住,但是漢文帝不一樣,本身性格就屬於那種比較寬容的,也就是說在劉氏宗親的眼中看起來比較好欺負,自然而然就不服管了。

    “梁懷王太傅賈誼”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為漢文帝上疏《治安策》,洋洋灑灑的為漢文帝從各個方面詳細的敘述了西漢當前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首當其衝的就是諸侯王問題,起初漢文帝還不太信任賈誼,因為賈誼說話太過於耿直,經常說出一些比較尖銳的言論,所以一直都被其他諸侯王和諸侯排擠。

    但是這次不一樣了,諸侯王的造反讓漢文帝知道這個問題必須要儘快解決掉,要不真的就來不及了,西漢政權岌岌可危。

    而後在漢文帝詳細的閱覽了賈誼的《治安策》,並聽取了賈誼對於“如何有效解決諸侯王”問題的建議之後。

    採用了賈誼:“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的建議。

    大意就是說讓漢文帝在現有的諸侯王基礎上,把這些諸侯王的兒子也分封成諸侯王,至於封地嘛,就從他們父親的那裡分割,由此來逐步的分割現有諸侯王的封地範圍,讓他們面臨即使想要造反,但是卻能力不足的尷尬場景,從而達到西漢長治久安的目的。

    不過直到漢文帝駕崩,賈誼的建議雖然達到了分割諸侯王封地的目的,但是卻由於後期再也沒有諸侯王鬧騰造反,所以效果並沒有顯現出來。

    直到漢景帝上任,新官上任還三把火呢,漢景帝身為皇帝,那就更是得立威了,所以就把這立威的矛頭再一次指向了“諸侯王”的頭上,大刀闊斧的就開始了整頓。

    但是尷尬的是,漢景帝的手段太過於直接,直接一道《削藩策》下去,就要收回封地。

    但是如此耿直的手段也就導致了諸侯王直接被激怒了的結局。

    吳楚七國眼看自己的封地不保,乾脆聯合起來,自立為帝,徵集了三十萬兵馬,並派人勾結了西漢疆域外的匈奴,朝著西漢未央宮就一路打了過去,上演了一出“七國之亂”。

    一路順暢無比,各路諸侯雖說沒參與,但是也沒有人反對,全都大開綠燈放行。

    直到到了梁王劉武的地界,吳楚一方的兵馬才受到了阻礙,吳楚七國聯軍眼看大事將成,只要過了劉武這一關,西漢就離滅亡不遠了。

    但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梁王誓死抵抗,偏偏城牆還十分堅固,吳楚久攻不下自然就打算另找他路繞行了,可是另外那條路卻也被西漢將領周亞夫給堵了。

    吳楚一方聯軍接連受挫,士氣自然也是下降到了一個很低的程度,周亞夫和梁王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聯手開始了反擊。

    吳楚一方大敗,七王接連戰死,“七國之亂”也就此宣告結束。

    當然,始作俑者漢景帝也不會閒著,趁機收復了七國諸侯王的封地,西漢中央集權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政權自然更是穩固。

    而這個梁王,便是漢文帝實施賈誼《治安策》之後的結果,只不過就是直到漢景帝繼位之後才初見成效罷了。

    如賈誼這般算不算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改變歷史程序呢?自然是算的,畢竟如果他不一次又一次給漢文帝上疏《治安策》的話,興許西漢在漢文帝執政期間就已經被推翻易主了。更別提漢景帝時期還有個“七國之亂”在等著呢不是?

  • 5 # 御馬下南山

    歷史上有一位商人,名叫端木賜,同時他還有另一個名字,子貢。他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以三寸不爛之舌改變了天下局勢。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評價他:“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子貢的出使,是由齊國田成子引發的。田成子是齊國權臣,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打算進攻魯國。孔子是魯華人,為此十分擔憂,就說:“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大概就是說魯國是自己祖墳所在,現在到了為難關頭,你們這些弟子怎麼不站出來幫幫忙?講道理,魯國是你孔子的祖國,又不是弟子的,關他沒啥事?但是衛華人子貢還是站了出來為老師分憂,開始了這一趟縱橫捭闔之旅。

    子貢先去了齊國,說服了齊國放棄攻打魯國轉為攻打吳國,但田成子表示自己已經陳兵齊魯邊境,突然撤回來有點不太好。子貢表示自己可以去吳國叫吳王夫差來救援魯國,這樣你掉過頭打吳國就合情合理了,田成子答應了,於是子貢就踏上了吳國之旅。

    到了吳國,田成子告訴夫差,吳國若想稱霸中原,齊國和晉國就是爭霸的最大對手,只有戰勝他們才能真正稱霸,夫差表示這我也知道,但之前被吳國征服的越國正在後面蠢蠢欲動,我前去爭霸被越國偷襲了怎麼辦?子貢又說,沒問題,我去越國讓越王派兵給你助陣,正好可以消耗越國的實力。

    子貢就這樣到了越國,見了勾踐,子貢就指責他行事不謹慎,已經被吳王看出有反心了,子貢建議勾踐現在最好的方法就是全力幫助吳國攻打齊國,讓他放下警惕,之後聯合晉國一起對付吳國,越王答應了之後,子貢又馬不停蹄的趕往了晉國,說吳國要來攻打晉國,要晉國早做準備。

    完成了這一切後,子貢回到了老師身邊,而諸侯們就像子貢請來的演員一樣,完全按照子貢的規劃來表演。吳王夫差先進攻齊國,有了越國的幫助大勝齊國,之後夫差又轉向攻打晉國,但晉國早有準備,夫差被打的大敗而歸,最終被越國偷襲,吳王夫差身死國滅。

    孔夫子一句話,引得子貢出使列國,攪動天下風雲,儲存了魯國、攪亂了齊國、消滅了吳國、維護了晉國、崛起了越國,深刻的影響了天下局勢,不愧為一代人傑。

  • 6 # 老家許昌

    12歲的甘羅在秦相呂不韋手下工作。呂不韋想攻打趙國以擴張自己的封地,便與燕國和好。燕國國君派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呂不韋準備派張唐到燕國作相國。張唐曾帶兵攻打趙國,擔心路過趙國時被害,不願前往。

    呂不韋為此事發了愁。甘羅問呂不韋為什麼不高興,呂不韋說出自己面臨的難題。甘羅說:“我有辦法讓他去。”

    甘羅見到張唐,說:“您的功勞與武安君白起相比,誰的功勞大?”

    張唐回答說:“我比不上他。”

    甘羅又問:“當年執掌秦政的應侯范雎與呂不韋相比,誰的權勢大?”

    張唐說:“范雎比不上呂不韋。”

    甘羅說:“當年范雎想攻打趙國,白起阻攔他,范雎絞死了白起。現在呂不韋讓您往燕國任相而您執意不肯,您的死期不遠了。”

    張唐忙說:“我去我去!”

    而後,甘羅要求去趙國交涉。甘羅見了趙悼襄王說:“秦燕和好,趙國快完了。大王不如先送給秦國五座城,和秦國和好,秦國就會支援趙國打燕國。你得到的何止五座城?”趙悼襄王立即劃出五座城給了秦國,而後進攻燕國,奪得30座城,送給秦國11座。

    嬴政不費一槍一刀,就憑甘羅的兩片嘴唇一吧嗒,得到16座城。爽啊。於是破格提拔甘羅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丞相、現在的國務院總理)。

    馮夢龍、蔡元放的《東周列國志》這樣讚美甘羅:“片言納地廣河間,上谷封疆又割燕。許大功勞出童子,天生智慧豈因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找工作的求職者那麼多,優秀的求職者也不少,為什麼有些企業還招不上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