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興安雜談

    朱允文是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元璋的接班人,在朱棣“靖難”最後一戰中,朱允文放火焚燒宮殿,本人也不知所蹤,他到底去了哪裡呢?我個人認為,朱允文沒有死,而是隱藏在民間,讓我猜測的話,估計就是江南某地。

    靖難成功後,朱棣一面宣佈朱允文的死訊,一面派出兩路人馬尋找失蹤的朱允文,一路國內,一路海外。

    1、海外組:相信你已經猜到是誰了,沒錯就三寶太監“鄭和”。鄭和這路船多人多,大張旗鼓,名為溝通海外番邦,實際上最開始也肩負著尋找朱允文的使命,順路乾乾別的事情,比如宣傳大國形象、維護世界和平、溝通海外貿易等等。雖然他們並沒有找到朱允文的蹤跡,但他們作為中國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被永載史冊。

    2、國內組:這一組人知道的就比較少了,因為他們比較低調,負責的人叫胡濴,他們當時也有一個名號“尋找仙人”。這個藉口確實好,你怎麼找也不會有人懷疑,找不到也沒有關係,畢竟神仙是虛無縹緲的。胡濴最後一次尋找,是江浙一帶,他回來時朱棣正在第四次討伐蒙古部落的路上,當時是後半夜,他和朱棣詳細彙報了尋訪結果,說了很久,至於他們說了什麼,史書沒有記載,我覺得應該是朱允文的下落。

    3、朱允文到底在哪裡。這個我不知道,但我情願相信朱允文沒有死,而是隱藏在了江浙一帶的民間,不然胡瀠沒必要再跑去找一次,也沒必要彙報那麼久,而且之後他就不再去找仙人了。此外,我願意相信朱棣沒有派人去滅口,希望他還能像朱允文那樣念及骨肉親情。天下已經是朱棣的了,也沒必要趕盡殺絕,讓朱允文平淡的過完一生吧。

  • 2 # 泮山閱讀

    朱允文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孫,第二任皇帝,朱元璋的接班人,在朱棣“靖難”最後一戰中,朱允文放火焚燒宮殿,歷史記載本人也不知所蹤。

    朱棣繼位後,特別不放心朱允炆的下落,到處尋找,其中派出了胡濴,胡濴永樂元年遷戶科都給事中。曾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前往各地追尋建文帝朱允炆下落,其母親去世時,他請求回去守喪,朱棣不許,升他為禮部左侍郎。1419年(永樂十七年),他又出巡江、浙、湖、湘各省府州,再次出訪。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他回到朝廷,馬上趕到宣府去拜見朱棣。當時朱棣已就寢,聽說胡濙到來,立即起來召見他。胡濙把自己所瞭解到的情況全部告訴了朱棣,到漏下四鼓才出來。根據情況分析,長途跋涉彙報工作,皇帝半夜接見,長時間密談來分析:一:應該是找到了;二:應該是達成了協議,皇帝放心了。其後尋找工作停止了。根據情況分析,朱允炆應該是在靖難後隱居在江浙一帶。

  • 3 # 八弓塬

    朱棣率兵攻入南京後,朱允炆就下落不明瞭。

    一說朱允炆被火燒死了。

    當南京城被攻破時,建文帝與皇后、嬪妃們統統死於一場大火。當時,他的屍體被找了出來,但安葬他時卻是“不封不樹”,就是沒有封土,沒有樹立石碑,當年沒有留下任何證據。

    二說是宮中起火時,建文帝並沒有被燒死,而是逃跑了。

    傳說太祖臨終前,留給他一個盒子,裡面有三張度牒、還有袈裟、剃刀、白銀十錠。建文帝和幾個隨從剃成光頭,披著袈裟,拿起度諜和白銀就從地道里逃走了。

    三說認為他上了穹隆山當了和尚。

    《明史》中說,當年幫助朱棣奪取天下的姚廣孝在晚年時,曾請求朱棣放了宗泐和尚。原來是宗泐和尚幫助建文帝逃跑成功,把他藏在了江蘇。如果真是這樣,蘇州穹隆山上的佛塔裡,就可能有建文帝的墓。

    除去這幾點,史上還流傳有其它很多種說法。建文帝的最終歸宿在哪裡,現在還是個謎。:

  • 4 # 東皇

    京城陷落之後,朱棣並沒有急著入城,他下令自己的部隊退守龍江驛,這是他給侄子朱允炆留下的最後的時間,讓他好好地想想後路,是打算自殺還是投降之後被秘密幹掉?朱棣等了很久都不見自己這個侄子有什麼動靜,只好帶兵進城。當他進城的時候,發現宮殿已經被一把火燒燬,朱允炆也下落不明人間蒸發了。從此明朝歷史上最大的迷案產生了。究竟建文帝朱允炆下落如何?他是被燒死了,還是逃走了呢??

    讓我們回到建文四年的那一天,朱棣來了,這是他做夢都想來的地方。從現在起,他就是這個地方的主人了。人宮後,朱棣最著急的就是找到朱允炆,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朱允失蹤了。朱棣冒出了冷汗:如果朱允炆真的逃出去,他日只要振臂一呼,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臣民還是效忠他的,勝敗結果還真不好說。朱棣想出了一個絕佳的辦法,他昭告天下,稱朱允炆在宮內自焚而死,他的屍體已經被自己找到,然後大張旗鼓的給他發喪,以絕天下人懷念故主之心。

    從此,朱允炆的下落被後世的各種小說和野史反覆提及。明代的史料幾乎都持同一個觀點,那就是朱允炆還活著。那麼朱允炆是如何逃出京城的呢?據說他在危急時刻靈機一動想起了爺爺朱元璋,因此受到啟發化妝成和尚混出了京城。民間演義小說更是充分發揮了豐富的想象力,把建文帝出逃的經過說得有鼻子有眼。明朝萬曆年間,有人寫了一本叫《致身錄》的書,書中對建文帝出逃的經過有這樣一番十分精彩的描寫:朱允炆知道大勢已去,萬念俱灰想要自殺,這時候一個太監對他說,先帝駕崩時留下一個箱子,說遇到大難時才能開啟,請陛下開啟箱子看看吧。朱允炆開啟箱子,發現裡面有一套和尚用的東西,包括度瞧、袈裝、僧帽、剃刀,還有十兩黃金和逃出宮的詳細路線圖。

    於是朱允炆按照爺爺的指示,帶領親信隨從二十多人逃出了京城,隱匿在名山大川之中。

    不管這個說法有幾分可信,總之活著的朱允效成了朱棣的一塊心病。他做夢都想找到朱允炆,但是朱允炆還活著的訊息絕不能讓人知道,這樣會令自己的皇位不穩。於是朱棣派人分兩路秘密查詢朱允炆的下落。一路負責國內,一路負責海外。負責國內查詢的是給事中胡濙,他與朱棣並沒有什麼特殊的關係,之所以被選中擔當如此神秘而重要的任務,是因為他為人隨和,喜怒不掛在臉上,特別適宜做私訪工作。

    另外一路去海外尋訪的是三寶太監鄭和。當時傳說朱允炆跑到西南,可能從雲南出境,轉往南洋,鄭和的使命就是到海外查詢朱允蚊的蹤跡。鄭和前後出使七次,所經歷南洋三十多個國家,他是帶著尋訪朱允炆的任務出海的,雖然沒找到朱允炆的線索,但是成就了一個偉大的Nautilus,擴大了明朝在世界的影響。

    兩路查詢,費心費力,最終還是有線索沒結果。更讓人費解的是,和朱允炆一起逃走的二十多人也沒了蹤影。懷念忠義加上好奇,許多神秘的傳說,如“河西傭”“補鍋匠”“雲門僧”等等從明初一直流傳到明末。而“朱三太子”反清復明的出現,使朱允效生死這個歷史問題,變成了極為複雜的政治問題。

  • 5 # 歷史戰爭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了確保自己的後人可以順利繼位,江山穩固,將功臣幾乎屠戮殆盡。朱元璋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建文帝朱允炆高枕無憂,然而他沒有想到,自己的後代卻發生了兄弟倪牆這樣的悲劇。燕王朱棣造反,與朱允炆展開血腥的廝殺,最終朱棣贏得了勝利,奪得皇位。然而登基以後,有一件事卻成為朱棣的心病,它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大軍圍城,朱允炆本來插翅難逃,然而一場大火帶來的灰燼卻將真相掩埋。靖難之役以後,朱棣攻陷南京,燕兵進京。在一場混戰當中,皇宮燃起大火,火勢被撲滅以後,從灰燼當中找到幾具燒焦的屍體,無法辨認相貌。沒有人知道這到底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而這也讓建文帝的下落成為一場懸案。

    關於建文帝真正的下落,說法眾多。官方史書認為,建文帝朱允炆在燕王朱棣進京以後就自焚身亡了。《明史》當中記載:“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而且《明太宗實錄》裡的記載也和《明史》的說法一樣,都明確地記載了建文帝死在了宮中。

    這種說法其實可信度很高,然而似乎是出於對建文帝的同情,人們並不希望那位仁慈的皇帝死在大火當中,於是在民間還流傳著許多說法。

    在民間流傳最廣泛的說法是建文帝沒有死於大火,而是出家為僧了。萬曆《錢塘縣誌·紀制》記載:“東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為僧至此,有遺像。”東明寺寺志中亦有記載:“迨壬午金川變作,啟篋得楊應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運數巳定,乃僧服出遜,由吳興至錢塘遁棲東明山,親灸旵祖座下,凡六載,跡漸彰乃辭去。“

    這些記載說明,建文帝來到東明寺出家為僧並非是空穴來風,那場大火當中的屍體有可能是掩人耳目,而真正的朱允炆已經來到東明寺。

    除此以外,還有學者認為建文帝從宮中逃出以後,化名詹碧雲,隱居在江西上饒玉山三清山上,任三清宮主持道士。而山上的陵墓、楹聯、石雕等則是佐證。

    對於朱棣來說,最恐怖的不是朱允炆還活著,而是他不知道朱允炆到底是生是死。朱棣雖然穩坐帝位,但他畢竟是篡位者,朱允炆是他的手下敗將,但亦是他心中唯一的陰影。因此即使紫禁宮已經被燕軍團團圍住,朱允炆成功逃跑的可能性很小,即使火中確實有幾具屍體,朱棣依舊不敢相信朱允炆真的死了。加上民間對朱允炆的同情和推波助瀾,朱允炆的下落遂成為一個著名的謎團,朱棣派人尋訪數十年依舊沒有答案。

    其實朱允炆是否活著,對朱棣都已經無法產生威脅,朱棣心中真正懼怕的,其實不是朱允炆,而是他篡位的事實。

  • 6 # 歷史黑旋風

    朱允文最後找到了,朱棣在最後一次北伐戰爭時。派出去的人回來,和朱棣長談很久。只能說明朱允炆找到了,至於回來的人說了什麼就不知道了。

  • 7 # 說史小哥

    我認為死在朱棣手裡了。

    朱棣殺了朱允文,對外放出訊息他失蹤了。這是最省事的做法。否則,靖難之後,朱允文的處理就很麻煩。殺了吧,名聲不好,畢竟造反旗號是清君側,總不好把君也一起清了吧。不殺吧,還得折騰禪讓的事,要是朱允文骨頭硬點兒,一時搞不定到頭來還得殺,就算搞定了,那就像個不定時炸彈埋在身邊還是麻煩。

    現在好了,殺了朱允文,然後說他跑了,再裝模作樣找一下。沒找著啊,怎麼辦呢?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我燕王只能接位了。而朱允文連太祖的基業都能丟棄,實是辜負了太祖的厚望。既是如此,建文的年號也一併廢掉吧。自此,大明王朝第二個皇帝便是名正言順的朱棣。這一切,太順理成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C/DC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