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夜史話

    牧野之戰是中國早期歷史上朝代更易過程中最大的戰役之一,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

    商朝到了紂王即位時,已步入全面危機的深淵:政治腐敗、刑罰酷虐,連年對外用兵,民眾負擔沉重;貴族內部矛盾重重,分崩離析,從而導致了整個社會動盪不安。

    與日薄西山的商王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的西方屬國——周的國勢正如日當中、蒸蒸日上。周勢力深入江、漢流域,文王姬昌即位後,任用賢士呂尚,積極從事伐紂滅商的宏偉大業。

    文王表面上恭順事商,以麻痺紂王。他率諸侯朝覲紂王,顯示“忠誠”。同時大興土木,“列侍女,撞鐘擊鼓”,裝出一副貪圖亨樂的樣子,使紂王放鬆警惕,暗中進行滅商準備工作。

    文王在呂尚的輔佐下,制定了正確的伐紂軍事戰略方針。第一個步驟就是翦商羽翼,對商都朝歌形成戰略包圍態勢。為此,文王首先征服犬戎、密須、阮、共等方國,翦滅黎、邘、崇等商室的重要屬國,打開了進攻商都——朝歌的通路。

    文王在完成翦商大業前夕逝世,其子姬發繼位,為周武王。他即位後,繼承乃父遺志,在河南孟津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間諜,準備伺機興師。

    公元前1027年正月,周武王統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萬5千人,浩浩蕩蕩東進伐商。周師沿途沒有遇到商軍的抵抗,僅6天便抵達牧野。周軍進攻訊息傳至朝歌,商朝廷一片驚恐。商紂王無奈之中只好倉促部署防禦,但此時商軍主力還遠在東南地區,只好武裝大批奴隸,連同守衛國都的商軍共約17萬人,由自己率領,開赴牧野迎戰周師。

    周軍佈陣完畢,莊嚴誓師,史稱“牧誓”。武王在陣前聲討紂王聽信寵姬讒言,不祭祀祖宗,招誘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隸,暴虐地殘害百姓等諸多罪行,從而激發起從徵將士的敵愾心與鬥志。接著,武王又鄭重宣佈了作戰中的行動要求和軍事紀律:每前進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齊,以保持隊形;每擊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齊,以穩住陣腳。嚴申不準殺害降者,以瓦解商軍。

    誓師後,武王下令向商軍發起總攻擊。他讓呂尚率領一部分精銳突擊部隊向商軍挑戰,以牽制迷惑敵人,並打亂其陣腳。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心向武王,這時便紛紛起義,掉轉戈矛,幫助周帥作戰。武王乘勢以“主力衝馳帝紂師”,猛烈衝殺敵軍。於是商軍十幾萬之眾頃刻土崩瓦解。紂王見大勢盡去,於當天晚上倉惶逃回朝歌,登上鹿臺自焚而死。周軍乘勝進擊,攻佔朝歌,滅亡商朝。

  • 2 # 煙雨霏萌

    周武王之所以能戰勝商朝是因為他具備天時地利人和。

    當時的商朝執政者紂王好酒淫樂,並且斥巨資建造鹿臺和酒池,造成了國庫空虛。政治上,寵信妲己及飛廉等一幫佞臣,因為佞臣的讒言,妄殺王族重臣,造成了諸侯以及臣屬紛紛離叛;軍事上,紂王將兵派到了東南夷族,造成了商都朝歌兵力空虛;

    周朝居於渭水中游,那裡土地肥沃、自然環境較好、便發展了起來,到周文王時,重用了一批賢臣,例如呂尚。在外宣揚德教,調停各諸侯之間的戰爭,商朝的這種做法為牧野之戰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在牧野之戰前,周文王在思想上反派商朝,商朝認為自己的王朝是天命所為,而周人則說天命是無常的,應該輔佐有德的人,間接意思就是要輔佐周王,在對外的行動上,周王對紂王仍然積極上交供奉,其目的是為了麻痺紂王。

    牧野之戰開戰在即,周武王帶領將士們宣誓,使周軍士氣大增,周軍的突然襲擊讓商朝被打的措手不及,紂王知道周軍來襲後,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以及守衛國都的軍隊去牧野迎戰。

    周武王讓呂尚率兵挑戰商軍,使其商軍自亂陣腳,由於商軍中有大量的奴隸和戰俘,他們全無鬥志,紛紛倒戈,雖然紂王派親信部隊押送這些奴隸和戰俘上戰場,但由於奴隸和戰俘太多,親信部隊人數太少,無法壓制這些奴隸和戰俘,面對被周軍的圍堵絞殺,這些奴隸戰俘亂打一氣,使商朝的軍隊潰不成軍,落荒而逃,從而造成了商王朝牧野之戰的失敗,這便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牧野之戰。

  • 3 # goggletan

    武王一戰滅殷,有幸運亦有必然性。幸運在‘斬首’成功,紂王死。

    我想講必然性。殷遏止不了周之興起,非不努力,實乃制度敗也。

    周之崛起,類似金、蒙、清,始於無聞,以小撃大,革命成功。(革命者改朝換代也)

    殷之成就:文丁殺王季無異議,紂王戮文王沒朙載。此處有一問,何以周失兩王實力不減,殷紂一死復國無望?

    歷史乃一迴圈,集權與分權之角力。

    商從第26王康丁到第30王紂,一改‘兄終弟及’為‘父死子繼’,係集權之勝利。

    而周係分權制。權者利也。革命前,權利如何分配,沒細錄,僅言‘天下歸心’;革命後,封侯建國,讓利於功臣宗親。係有紀錄以來全球第一個封建制國家。

    分權制是否優於集權制?各有千秋。周革殷命後之3千年中國史,都在總結、設計、實踐,去尋此集權/分權之黃金分割點。

    尾巴:文王在其父王季死於殷人之手後,還臣服,那不合情理。殷若夠強,誅王季九族,非不欲也,不能也。消滅不了,籠絡:帝乙歸妹。和番之最早記録。(王季取太任那次不算和番,因未反面。)(帝乙嫁給文王的妹是否正妻太姒,待有心人去求證)

    此次政治婚姻效果不太持久。文王又繼續擴張了,兵鋒逼近殷都。黎之蒐,紂王一戰擒獲文王。殺了?贖了?都有可能。

    一個細節,武王伐紂係載住文王的神主牌上戰場的。奇怪,王季死於殷手,不載,載文王的。

    另,攻陷朝歌後,武王割紂王及兩王婦之頭(含妲己),並擄上百貴族班師。王及婦三頭,武王親手箭射,後烹煮以祭天及列祖先王。所俘之貴族全部誅殺鼎煮,分食以犒賞三軍。此報復手段係風俗?還是文王之死有內情?

  • 4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該問題大致可以用以下三點來回答。我們就用三個方面的對比,來淺析周武王為何能戰勝商紂王吧!

    一、內政對比

    周國苦心礪志,經過了文王和武王這兩位賢王的經營,周朝變得興旺發達起來。呈現出了君臣合、官民合、內外合的“三合局面”,使得國家日漸昌盛,漸漸形成了崛起之勢!

    而商紂無道,不納忠言且任意誅戮大臣,並以殘暴的手段盤剝和鎮壓人民的反抗與不滿。使商朝呈現出君臣分、官民分、內外分的“三分局面”,加劇了商朝危機的嚴重性,也使得商朝衰亡之勢己難挽回!

    二、外交對比

    由於周國的對外政策適應實際需要,各項制度也比較務實。所以各地諸侯及方國們,大多都因受到了周國行“仁政”的吸引,而親附於周國。這也是周國雖小,但卻能取得對天下三分之二的影響力的根本原因!天下大勢在周,而不在商。

    而商紂對外實行的是盤剝聚斂的“暴政”,更兼為了擴張勢力範圍,商朝從未停止過對外用兵,即使到了危機四伏的紂王時代,還在持續著對東夷部族的戰爭。長久已往,除了少數方國誓死效忠商朝外,其他諸侯多生背商從周之心。因此而導致商朝的內外危機,也隨著人心的背離而加重。

    三、時機對比

    周武王在發動打敗商紂王的牧野之戰前,早就做一切準備工作。並且串聯了許多諸侯,使得他們呼應周國的造反行動,並且派兵參加到了實際作戰當中。因此周國名為主動進攻伐紂,其實際乃是深入商朝腹地安營紮寨,屯兵等待商紂被動出擊而已。所以戰爭的主動權在周,而不在商。商朝名為強大無敵,但在此戰中實際上是極其被動失利的。

    而商紂王朝完全沒有料到,一向恭順的周國會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一舉深入到了商朝腹地。而此時的商軍主力卻仍在討伐東夷,因而國都空虛。紂王在驚慌失措之下,只得緊急武裝了幾十萬奴隸企圖對抗周軍!無奈因人心混亂,而導致幾十萬人成了烏合之眾。因此被萬眾一心的周軍一衝即垮,所以被迫陣前起義反攻商紂,最後幫助周國滅亡了商朝!

  • 5 # limuzi1966

    牧野之戰是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的屬國周與商王朝之間的一次決定性戰役,這次戰役周以弱勝強,商王朝在周的沉重打擊下滅亡。這次大戰周為什麼能以弱勝強,原因有三:

    第一:周滅商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商朝從祖甲以後逐漸衰敗。到商最後一個王紂王時,經年不息地發動征伐戰爭,用兵東夷,消耗大量人財物力,倒致內部空虛,加劇了商末的社會諸矛盾。商紂王的政治極其腐朽,他驕橫跋扈,整日沉湎於花天酒地,寵愛妲己,重用奸臣。結果重叛親離,其兄微子出走,其叔父比干被處死,叔父箕子被逼裝瘋。紂王實行嚴刑苛法,剖、刳、醢、炙、炮烙之刑,極其殘酷。為滿足奢侈生活,則加緊搜刮,廣大民眾生活在死亡線上。

    紂王的統治離心離德,推翻其統治是廣大人民的願望。

    第二、周武王為滅商做了充分的準備

    1.擴建都邑,建新都於鎬京。

    2.武王九年,大會諸侯於孟津。參加會盟的諸侯和部落首領達八百之多。在大會上,周武王舉行滅商誓師儀式。從此,眾多的諸侯都聽從周的指揮,滅商已有充分的把握。

    第三、紂王倉忙出兵應戰,被迫從軍的奴隸,陣前倒戈起義。

  • 6 # 隱泉

    牧野之戰,歷史著名以少勝多的案例,不僅是周武王以4萬打敗帝辛17萬人的戰爭,更重要是這場戰爭在歷史上的地位,此戰過後,帝辛戰死,六百多年商朝基本覆滅,周朝開始八百多年的統治。

    此戰勝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1 帝辛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但是聽信妲己讒言,殺比干,混亂朝綱。以至於眾叛親離。在封建社會,尤其是在商周時期,母雞思晨,是讓所有臣子所唾棄的。而周文王以天命所歸安撫人心,使很多文臣武將歸附周朝。此消彼長。

    2 商朝精兵外調。當時,帝辛組建的17萬大軍,是奴隸,戰俘還有一些平時沒有打過仗的朝歌守城軍。這些人根本不會出全力。

    3 當時帝辛為了討美人妲己開心,耗巨資建鹿臺,造酒池肉林。國庫空虛。而反觀周朝,勵精圖治,國力快速上升。

    在商周乃至春秋戰國,兵力多少基本上決定一場戰役的成敗。那幾個年代打仗,基本是硬碰硬,沒有暗殺,沒有謀略。牧野之戰的勝利,開啟一個謀略和作戰方式相結合的先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千古一帝秦始皇與生母趙姬關係並不好,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趙姬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