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象山易學堂
-
2 # 雙雙jss
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給我最大的感受是:
001讀書能讓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讓我在浮躁的社會中,找到一隅能夠讓自己靜下心來的空間。
002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它讓我有一個興趣愛好,讓時間不再變得無聊。讀過的書可能會忘了,但卻不會像看電視或者刷抖音微博後給人帶來的空虛感,它讓人感到充實。
003一本書是一個作者的內心獨白,它讓我們能夠透過書本去了解作者不一樣的人生,讓我們收穫知識見識和成長。與作者的深度溝通,讓我們的內心和靈魂也獲得洗滌,人變得更通透。
004讀書與不讀書的不同,對於不同人來說,是不一樣的,有人透過書找到與自己相處的方式,有人透過書找到自己的困惑,有人透過讀書習得技能,在實踐中內化變成自己的知識,豐富自己的大腦。但有人卻覺得讀書無用,因為沒有給他們帶來金錢,所以讀書與不讀書,這是每個人的選擇,它只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
-
3 # 何必強求
這個問題問的好萌啊!
大人們估計對這樣的問題都會不削一顧。不怕,還有我這個自認為“清高”的老朋友,我可以為你耐心的梳理一番。先說好,我水平有限,說擰巴了你可不要怨我。
先回答讀不讀書是不是一樣的問題。
二、不讀書你知道什麼叫“誠信”?什麼叫“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什麼叫“坐井觀天”?什麼叫“遵紀守法”?什麼叫“做事先做人”?還有好多哦!就算你將來啥都不幹,買來個機器人伺候你,可說明書都看不懂,一通瞎搗鼓,機器人程式一錯亂,你再成了太監,那麻煩可就大了。好了,不開玩笑了,但這可不一定哦!
來,再說說區別。
其實你這問題也是“二”,“不一樣”和“區別”有什麼不同嗎?弄得我也得和你一起“二”。還算我有耐心。給你講個小故事吧。
說有這麼兩個年輕人,小時候是鄰居,光屁股活尿泥兒一起長大的。對他們咱就稱呼甲乙吧。甲呢小時候家裡窮,但爹媽很要強,在比較困難的條件下毅然堅持讓甲上學讀書,還不錯,甲很爭氣,終於上了大學。
已呢,小時候家裡條件比甲家好多了,父母又很溺愛已,什麼都慣著他。挺靈活的一個小孩,就是不愛讀書。小學一年級上了四年都沒畢業,就開始浪蕩社會,父母也不說啥。反正家裡條件好沒壓力,由著他晃吧。
甲乙都成人了,各自家裡開始為他們張羅婚事。甲已經明確的告訴了父母,不在外面找物件(本意怕將來父母受委屈),在老家這邊只要父母看著合意自己喜歡的就可以定。你想,一個在外工作的大學生要在農村找物件,還是比較容易的,很快,好事成了。已這兒也沒落後,畢竟家裡條件殷實(就是好的意思,費勁!),不光找著了,還是個收入不錯的外地打工妹。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了,甲乙雖然都還沒結婚,但婚事已經都是板兒上丁丁子的事情了。有一次甲回家探親,倆人又像小時候一樣無話不聊。說到各自物件時,已從懷裡掏出來幾封信,說讓甲給看看都寫的啥?甲看看信封,說這不是你物件的來信嗎?我怎麼好意思看?已說,正是物件的來信,爹媽都沒給看,就信得著你,我又看不明白,也不知道咋回信,一直耽擱著,都快急死了,想去直接找物件問個明白吧,又怕物件笑話,在吹嘍。甲無奈,只好順從,但讀著讀著讀不下去了。為啥?甲告訴乙,你這要是甜言蜜語什麼的還好讀,怎麼你倆床上那點兒事也說那麼清楚幹嘛?已猥瑣的不知怎麼是好了。
看吧,這就是區別。
-
4 # 巴兔
讀書其實讀的不是書,是進入作者製作的幻境。
幻境裡有作者本人這一生所感所知。徜徉在其中,很少沒有得到。讀書的前提是我們是能夠靜下來的。靜的功夫越深,對自己和生活的理解越透,從靜功上來說,寫書是高於讀書的。這裡說的書是好書。作者把他解刨給我們看,我們看了,即使不能有所啟發,也能給我們呈現一個誤區。
然而,每個人到達一定的境界,表現是一樣的。
再說不能讀書的人,這裡分好幾種狀態。從個人成長上來說,不少人的成長結束是篤信自身足夠優秀。因而拒絕任何自己不知道的,當一個人有這種狀態時,基本就停止了成長,也就是在那之後。
他除了年齡會繼續增長,他的生存模型不再產生任何變化,說狠一點,他已經死了。
還有就是知道自己不行,而不去看書的。不是他不想,是他做不到。心無法安靜,無法接受自己錯亂的前半生。他恐懼接受這樣的自己,不想否定自己。然而人生不經過幾次否定自己,是不會成長的。
身心無法安靜,安靜能帶來準確,準確的認識自己是多麼重要。
“靜能生慧”,一語道破。可以想象沈巍參過多少人,有小丑,有執迷於所得,有迷失於自己情緒,迷失於情慾,有被生死困住。
當然也有高尚,而高人往往藏在書裡。幾千年的文化,幾千年的人物,幾千年的思想,怎是你我可以不去攝取的?
列奧那多.達芬奇作為一個天才,到後期也對前人的智慧奉若珍寶,把書當成最高尚的禮物。
一起嘗試讀書吧,如果現在做不到,聽書也是極好的。
-
5 # 葉好古
讀書與不讀書還是有很大差別的讀書使人明理
一般來說讀書的人比不讀書的人知識更多一點,也更懂道理一點。懂道理一點,人就會有文化,會理性一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就會容易一點,這個社會的秩序也就會更好一點。如果人人都比較有知識,有文化的話,這社會也就提升上去了。
書本上面一般記載著知識與經驗,書本里面含有很多的道理,不管是自然科學方面的,還是社會科學方面的。
如果我們不讀書的話,那麼學習知識,去明白道理就只有靠言傳身教或者是自己的生活體驗了,這樣的途徑能夠獲取的知識與經驗道理是比較少的。
而且,這樣的途徑獲得的知識與道理也是比較窄的,往往側重於某一個方面,不夠全面。
知識的普及最早就是因造紙術、活字印刷術讓書本變得廉價後而逐漸下沉到寒門,下沉到普通百姓中間的。書本讓知識的傳承與積累變得相對容易,而知識傳承與積累變快後也讓社會的發展變得更加的快速。就算是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學習知識的方式也主要是靠書本而得來的。
所以,書本還是重要的,而讀書也是重要的。不讀書,不學習,那麼一輩子都很難有大的提高,只靠自己的摸索是不夠的。
回覆列表
前幾天,一個朋友感到很無聊,我們打電話聊了一會兒天。開始的時候,她抱怨了一會兒周圍朋友太少,自己又不會說話,不知道在什麼人跟前應該說些什麼,感到很無聊,不知道該怎麼打發日子……聽著她的抱怨,我沉默了一會兒,跟她說:“要不,你多讀讀書吧!”她停頓了一下,似乎有些吃驚,因為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就她某一件煩惱的事情來勸解她。不過她很聰明,很快就想通了,接下來,我們倆就應該讀什麼樣的書討論了好大一會兒……
讀書和不讀書的差別很大,大到沒有讀過書、沒有從讀書中得到感悟和好處的人根本不知道差別到底有多大。
培根寫過一篇散文《論讀書》,裡面有一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擅辯。長久以來,許多人對此一知半解,以為讀書只有這麼點好處,其實,“腹有詩書氣自華”並非只是聽上去那麼拽的。
讀書的人心胸會更開放更包容
讀書會讓你成為一個有溫度懂得情趣會思考的人。讀書到了最後,能夠讓你更寬容的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因為書雖然不能幫助你解決所有問題,但是卻能給你一個更好的視角,你的眼界、學識和思想不會侷限在一個點上。讀書多的人,一般不會認死理,不會提高嗓門,強行把自己的觀點灌輸到他人身上。因為書讀的越多,你就會發現自己越無知,你很自然的就會理解他人。因為你知道,凡是世界上的事情並無對錯,只有不同,能意識到人和人之間在經歷、認知、眼光上的差別,並對這種客觀存在的差別保持尊重。
對於同樣的事物
讀書的人能享受更多的樂趣
比如:任賢齊,不讀書的人知道這是個歌星,是個人名,而讀書的人就會知道這個名字包含的意義是“見賢思齊焉”。
比如:看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中的阿朱阿紫,不讀書的人只知道這兩人是姐妹,而讀書的人卻會會心一笑金庸的言下之意——“惡紫之奪朱也”。
比如:聽周杰倫的《青花瓷》中“天青色等煙雨”,不讀書的人會感到雖然歌詞很美,但似有不通,而讀書的人就知道古代燒窯,天青色這種美麗的顏色要等到難得的細雨天氣才能燒出來。
再比如:看到夕陽落暉,不讀書的人會說“太陽快落山了,真TM美!”而讀書的人卻能感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讀書的人與不讀書的人對世界的理解不同
不讀書的人,更務實一些,他們懂的是地位,是金錢,是權利,或者是拳頭,他們的眼中是喧鬧的世界和人群,如果讓他們獨處,他們就可能會炸裂。而讀書的人,對世界的理解會更深刻,可以談情懷,談理想,談生命的意義,他們的眼中一半是現實世界,一半是世界背後的深度和寬度,他們能夠享受獨處的時光。不讀書的人會跟風讀書的人,會附庸風雅,會弄花石,擺茶道,會假裝喜歡字畫,但他們想象不出字畫除了供觀賞之外,還蘊含著作者的心境。
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氣質是不同的
讀書的人與不讀書的人,從眼睛中可以看出來。因為書能滲透到你的骨子裡,滲透入你的靈魂,又從你的眼中折射出你的平和,你的從容,以及你的與眾不同。當你看到一個陌生人,你會打量他的舉止、穿著、眼神和味道,這就是所謂的第一印象,即使他什麼也不說,但他的舉手投足依然會暴露出他是受過良好教養的紳士,還是粗俗無知自以為是的莽夫。當他開口和你說話,從他的語速、用詞、觀點、思想,你更能看出他是否讀了書,讀了哪些書,讀了多少書。你還能透過跟他探討問題的過程,窺探到他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看出他的思想有多遠,有多深。而這些,將完全受益於他讀過的書。
與充滿智慧思想閃耀光輝的人交往是一件非常幸福和有益的事。
願你喜愛讀書,併成為那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