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袖珍小夥的打工生活
-
2 # 無為無不為0632
病弱?並沒有!順治皇帝是得病而亡這不錯,但他得的病是天花,那個年代,這就是不治之症,能不能活下來,幾乎可以說純靠運氣。咱們現代人對付它也只能靠疫苗。沒有疫苗幾乎人人會得天花的,你不能因為這就認為此人是病弱的。
好比感冒,人人都得過。但有人運氣不好,感冒發燒死掉了,你能說這人就是病弱麼?
多情?更沒有。恰恰相反,不僅不多情,還很專情。雖然身處五九,周邊三宮六院,但順治皇帝卻只寵自己心愛的人。
順治先後冊立兩位皇后。但他真正視為知己的是董鄂妃,即後來追封的孝獻皇后。
董鄂妃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福臨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理由,晉封她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歷史上十分罕見。十二月初六日,福臨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並按照冊封皇后的大禮頒恩詔大赦天下。
可見她得到了順治不同尋常的寵愛。
如果提問者說的多情即指“專情”,那麼專情有什麼不妥麼?
專情難道不是一個男人最應該做到的麼?
佞佛?這話更無道理。清朝皇室一直都是篤信佛教的。怎麼到了他這就成了佞佛呢?篤信佛教有什麼不對麼?我們現代人今天還說人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怎麼古人倒不成了?佛教宣揚善人皆有善報,多行好事,莫問前程。與人為善就是修行之道,特別是位高者若能有佛心,那必將是天下蒼生之福。
窩囊?好像也說不上!6歲登大寶,那時還是個孩子,多爾袞攝政時期我們就不說了,且看看他14歲後親政之後的一些事。
順治8年:消除和碩英親王阿濟格謀亂,先幽禁後賜死;追罪多爾袞,削其尊號及其母妻追封,撤廟享。清除多爾袞黨羽諸臣。
命諸王、貝勒、貝子分管六部、理藩院、都察院事。定王公朝會集例。定齋戒例。
順治9年:罷諸王、貝勒、貝子管理部務。定諸王以下官員輿服制。允禮部議,一月三朝,設宗人府官。每旗設宗學。南苑召見五世達賴喇嘛。
順治10年:諭令改變僅有滿臣奏事的局面,此後,凡章奏,令滿漢侍郎、卿以上會同奏進。七月賑濟遇水災民。八月以和碩公主下嫁平西王吳三桂子吳應熊。
順治12年:正修《順治大訓》。纂《資政要覽》。詔修《太祖聖訓》、《太宗聖訓》。
封博果鐸為和碩莊親王。命名宮禁為紫禁城,後山為景山,西苑南臺為瀛臺。命內十三衙門立鐵牌,嚴禁內監干政。
順治14年:順天、江南等地發生科場舞弊案。四月設定盛京奉天府。
順治15年:三月提審內監吳良輔交結外官,受賄鑽營,擬斬。追封科爾沁巴圖魯王女為悼妃。追封皇四子為和碩榮親王,建墳園如制。改內三院大學士為殿閣大學士。設翰林院及掌院學士官。
順治16年:雲貴蕩平。以其半賑濟雲貴貧民,一半當作兵餉。
遣官祭祀明帝諸陵,並增陵戶,加以修葺,禁止樵採。
順治17年
六月始命翰林官於景運門入值。命修舉天下名山大川、帝王聖賢祀典。
以順治帝之兄承澤親王碩塞之女撫養宮中,封為和碩順公主,下嫁平南王尚可喜第七子尚之隆。
並無多少出彩處,但也並無差遲,算得上中規中矩,哪裡就有窩囊?!
-
3 # 國史館
順治皇帝不是個窩囊皇帝,相反,他是一位政治天才,一個強勢帝王,一個善於操作帝王之術的權謀高手。
順治皇帝生於1638年,死於1661年,活了24歲。他6歲登基,12歲親政。他在位時間18年,其中有6年是攝政王多爾袞當權,真正屬於他的只有12年。但就這短短的12年,順治完成了後世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將大清進一步漢化,發展出全新的皇權專制,成為滿清入主中原的奠基人物。
與後世的康熙皇帝不同,順治親政時並沒有強大的靠山,也沒有富於經驗的老資格政治家輔佐他,他就是靠他自己。
順治皇帝的母親孝莊太后在康熙時代很有名,是皇權政治的幕後高手,也是康熙青少年時代的政治導師和靠山,但對順治皇帝卻完全沒有發揮出這樣的作用。由於她在順治皇帝的婚姻問題上過於照顧自己的孃家,讓順治連娶兩位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皇后,令順治皇帝的婚姻生活十分不幸福,導致他們母子勢同水火。
所以,順治皇帝從12歲親政那天起,就是乾綱獨斷,而他的成熟和老練是康熙皇帝遠遠不及的。
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曾經在給他朋友的信中,拿他與他的兒子康熙皇帝做了對比,他認為十六歲的康熙皇帝十分幼稚,經常不能自己拿主意,需要六部官員幫他做決定。而順治從不這樣,他“從小就憑自己的權力決定很多事情,全然不會為大臣左右”。
順治皇帝親政伊始,就撤銷了多爾袞攝政王稱號,並果決地處置了多爾袞在朝中的勢力。以多爾袞多年的經營,朝中同黨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但順治皇帝以雷霆之力打得他們措手不及,取得完全的勝利。
順治皇帝當政的短短12年裡,充分顯示了他是一個能力非凡的獨裁者,當得起南懷仁對他的評價。
順治皇帝的主要政績有兩個:一是極大地鞏固了皇權,確立了皇權高於一切的地位。二是透過重用和分化,改造了清代漢族士大夫的理想,把他們家國天下的抱負變成服務皇家的忠誠。
多爾袞和他之前的清廷基本上延續和繼承了明代的文官體系,即滿漢雙頭文官體系加上皇權,政務的權力大部分在文官體系手裡,具體就是六部九卿。
清初時的六部權力很大,六部堂官、督撫以下官員的任免和考核一般都不用呈報皇帝,由六部直接做主,六部的具體業務當然更不用煩勞皇帝。
這時候的皇權與文官體系分庭抗禮,很多時候甚至是互相牽制的。同時,滿洲親貴的權力也非常大,他們凌駕在六部以上,成為最保守的利益集團,多爾袞雖然花了大氣力整治,但由於時間倉促,收效不理想。
順治皇帝採取的策略是越過漢大臣的北方派系,直接任用江南漢大臣。明末清初時漢大臣由於黨爭等原因南北分野,北方漢大臣最先降清,因而也最先得到重用。順治親政時,朝中漢大臣以北方為主。
親政之初,順治皇帝就下旨命江南籍貫的東林黨背景計程車人陳明夏、浙江海寧的陳之遴為弘文院和秘書院大學士,洪承疇為都察院大學士。當時內三院的地位相當於康熙朝以後三殿三閣中的三殿,權力相當於雍正朝以後的軍機處。
順治皇帝先讓江南漢大臣掌控了內三院,即國史院、內秘書院和內弘文院,然後又讓內三院凌駕於六部之上,而內三院則完全聽命於他自己,從而順利地完成了對六部權力的收攏。過去,六部自己就能決定官員的獎懲,現在則要先交到內三院,由內三院擬定意見再奏報給皇帝。
於此同時,順治皇帝大規模撤換了六部以及地方督撫官員,對多爾袞勢力搞了一次大清洗。不僅如此,他還把原先由多爾袞和多鐸兄弟率領的正白旗和鑲白旗收回,加上原屬自己的正黃旗,確定為皇帝所有,統稱為上三旗。
由此,清初確立的與皇權分庭抗禮的文官體系徹底改變,清廷的政體由皇權、親貴和文官體系三架馬車變成皇權一支獨大。
在多爾袞時代,清廷的漢大臣還是沿襲了明末東林黨開創的黨爭習俗,分成南北兩大陣營。同時,漢族士大夫還是堅守家國天下的操守,具有很濃的理想主義色彩,而這恰恰是順治皇帝特別不喜歡的東西。順治皇帝需要的是絕對的帝權,而不是道德英雄主義。但他很有耐心,沒有一上來就蠻幹,一直在等待機會。
機會就是1653年的任珍案。
任珍是個漢族武官,他家裡的奴婢與人私通,他殺了幾個僕婦洩憤。這種事可大可小,放在多爾袞時代就不叫事。可順治皇帝抓住不放。
他先讓刑部議罪。刑部認為該判死刑,但順治不滿意,下旨令滿漢大臣一起議,其結果還是死罪,但滿漢的理由卻大不一樣。
順治以此為藉口,說滿漢不一致就是黨爭。於是又召集瀚詹科道七品以上官員舉行朝議,為辦案的漢大臣定罪。滿大臣藉機向漢大臣身上潑髒水,欲除之而後快。最後,漢大臣職務最高的三個人,陳之遴、陳明夏、金之俊等三人被判死刑,其它十三名漢族高官被判流放。
順治皇帝對這個結果很滿意。他口頭嘉獎了參與朝議的滿大臣,但卻釋出了令人意外的處置結果: 陳之遴等人只是被降級罰俸,大學士照當不誤,甚至比從前更受重用了。
這種帝王權術用多了,滿朝文武都明白了。皇帝這麼折騰是想讓他們明瞭臣子的邊界在哪裡,皇帝的底線在哪裡。順治要的是皇權高於一切,大臣不要自作主張,只要做好服務即可。
所以,從順治朝開始,到乾隆朝以後,清朝就再也沒有狂放計程車大夫了。順治皇帝讓南方北方的漢族士人都明白了,自己再也不是明朝東林黨那樣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不羈之士了。
這種改造漢族士大夫的工作在康雍乾三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尤其是乾隆朝,漢族士人漸漸明白了,他們只是皇權體系中的一個工具、一個零件。他們的修齊治平已經變異了,今後只需要在皇帝的旨意下做好技術性工作,那些道德理想和平天下的抱負只能用來忠君。
但是,這種做法的負面後果也非常明顯,宋明以來中國士大夫精神被閹割,整個清朝文人的獨立人格也從此喪失了。同時,也抹去了滿洲民族的野性、尚武和自由精神。當中華大地上的兩種文明又一次發生劇烈碰撞時,並沒有迸發出隋唐那樣的正向的集合效用。
順治皇帝20歲以後的確病弱,由於婚姻生活不協,加上一個強勢的母親,他的個人生活很不如意。所以他遇到董鄂妃以後一下子墜入情網,後世的文人為此而津津樂道,讓我們記住了一個多情皇帝。但他卻不失帝王本色,甚至放在整個清朝整個皇帝群體中也是最出色的。
回覆列表
首先你是在哪聽說或者看到說順治帝是個窩囊的皇帝的?
如果說順治是個窩囊廢的話,那麼中國歷史上就沒有幾個不窩囊的皇帝!
他的具體詳情百度去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