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榮188

    一個朝代的政治氛圍,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及繁榮狀況都可以從它當時的文化藝術作品中展現出來,唐朝的繁榮昌盛我們從唐詩作品中都可大致瞭解。

    唐朝有‘貞觀之治’,隨後的開元盛世,這些成就充分說明了當時統治者所採取一系列順應歷史符合人民安居樂業的正確執政方針,每個朝代都有它的代表性文化,唐詩無疑是這個時代的文化標緻,一個文化現象的繁榮必然有它存在的根系。

    自隋朝開啟科舉考試的先河後,唐朝時更加完善重視,唐太宗李世民的從善如流開啟了‘貞觀之治’的繁榮開端,彼時的政治環境寬鬆,詩歌的進化繁榮也以時俱進,作詩成為一種潮流,得到統治階級的肯定並大力提倡,唐詩迅速發展,先後出現了史稱‘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王’白居易,‘詩鬼’李賀等等唐詩各門派的代表者,我們透過白居易的巜長恨歌》尤可有出當時政治的寬鬆環境,因為這首長詩直接就是敘述唐玄宗與揚貴妃的愛情故事,這種現象在歷朝歷代絕無僅有。 誰記錄了這個時代特色,誰就贏得了歷史。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無不代表時代的特色,所以它成為各朝代的文化標緻。

    在詩歌中瞭解歷史,用詩歌記錄歷史,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博大與精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詩的文化藝術魅力,腹有詩書氣自華,唐詩,永不褪色的文化瑰寶。

  • 2 # 夏瞄淺談

    唐朝共有二十一為帝王,橫跨二百八十九年的時間長河。經歷了貞觀之治,永輝之治,還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另有萬國來朝的開元盛世,繼而又有安史之亂,中後期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漸振。

    作為歷史上第三長命的王朝,前半葉,經濟、社會處於上升階段,社會先進、文化繁榮,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藝術與技術的大輸出朝代,社會風氣相容幷蓄,這時的詩家們不僅富有風骨,而且比建安詩人更帶高昂,明朗的基調,蓬勃旺盛的情感,磅礴壯大的氣勢。

    盛唐詩人開創了眾多流派,以高適,王昌齡等為代表的邊塞詩派,是浪漫主 義中的一個重要的派別,以孟浩然,王維等代表山水田園詩派,描寫山川的 自然和田園閒適生活,使山水的內容更加豐富.盛唐是詩歌發展的高峰,開 元盛世特殊的環境造就了李白的詩內容廣泛,想象豐富,豪情奔放,神采飛 揚,充分表現了盛唐士人的自信與抱負,充滿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

    後期,長達八年時間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後,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安史之亂戰後人丁銳減,土地大量荒蕪,藩鎮割據的現象形成。

    而詩歌的風格也出現了變化,以杜甫為代表的詩人們用沉鬱頓挫,語言精練,敘事嚴謹的語言,真實反映唐朝由盛轉衰。

  • 3 # 忙裡偷閒花甲人

    唐代詩歌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傳承下來的唐詩約五萬首,詩人二千多家,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有世界聲譽的偉大詩人外,獨具風格,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詩人約有五六十人到一百人之多。唐代詩歌的空前繁榮而成就了中國古典詩歌的頂峰,這個問題多年來學術界都在關注和探討這個問題。全面的正確的答案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老夫摘編一些資料,供愛好者研究參考。其一,唐代經歷了空前的安定、繁榮和強大,這為發展文化、造就詩人提供了有利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社會環境。從初唐到盛唐一百多年,農業生產的持續上升,帶來了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繁榮、商業活躍;國力強大,以至成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鄰近許多國家都主動來與唐朝進行經濟、文化交流。這種社會條件為一些青年提供了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良好條件,也為一些詩人漫遊祖國各地、擴大視野、豐富創作內容提供了方便。這些對於盛唐以後詩人輩出的局面不能說毫無影響。其二,唐朝的思想文化政策相對地說有利於文化學術的繁榮、發展。這主要指下列兩個方面的政策;一是實行科舉取士制度,而科舉考試的內容有寫詩作賦這一項。科舉取士的制度使知識分子著了迷,讀書作官成了人生的正道;為了中舉當官,終生孜孜求學,吟詩作賦。寫一詩成了入仕必備的素養之一。在這種形勢的推動下,出現了著名詩人也是完全可能的。二是在某種程度上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政策。政府對儒、釋、道三教都相容幷蓄,三家思想對社會都產生影響。思想界頗為活躍。他們之間在互相爭鳴、互相影響的過程中促進了學術、藝術的相對自由發展。這對於唐代詩歌創作上出現萬紫千紅景象顯然是一個有益的因素。其三:各種學術、藝術的繁榮對詩歌繁榮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唐代的音樂、舞蹈、繪畫、書法以及哲學、歷史學、語言學等都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就,這對文學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有些詩人既是畫家,又是書法家,他們的作品做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關聲律、對偶的語言學著作的出現,對於人們學習和創作律詩顯然也是一種幫助。其四:前代文學成就為唐代詩歌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先秦到漢魏六朝,文學經歷了長遠的歷史發展過程,詩歌、散文、小說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遺產,其中有值得學習的經驗,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訓。唐代的出色詩人都善於批判地繼承前代的文學遺產,並形成自己的風格。有的詩歌形式,如律詩從六朝開始醞釀,發展到初唐才完成,到杜甫達到高峰。而古詩在唐以前就已經成熟,經過李白的創作實踐,出現了新的風貌。樂府詩在漢代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就,經過建安詩人的努力又有了新的發展,到唐代,詩人既繼承了用舊題寫時事的傳統,又創立了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綜上說明唐代的詩歌能造就中國古典詩歌的頂峰,除了唐代人的努力之外,也有前代人的艱辛努力所作的某些貢獻。

  • 4 # 月淡風青

    唐朝詩歌達到巔峰,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支援和提倡。其次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前輩們在詩歌道路上的篳路藍縷,不斷開拓,再次是得益於政治穩定,軍事實力強大,經濟發達。孔子編訂《詩經》,開了個好頭,屈原開創了楚辭體。

    南北呼應,詩歌朗朗上口,老百姓沒事就唱兩句,解乏,鼓氣,發洩,相思,用了都說好。諸子百家名人輩出,名篇無數,大家能記住的主要就是那些寓言故事和成語,邯鄲學步、亡羊補牢、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為什麼短呀!不但短,而且還有故事。其他的,就作為文學常識,還給老師了。詩言志,表達心志。項羽能來,劉邦也能來。詞藻先放一邊,關鍵是氣勢。在這一點上,劉邦就勝了了項羽。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氣勢,那叫威猛!

    項羽自刎烏江之前也來一首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到底是霸王名頭太響,輸不起,自刎吧。

    詩方便抒發情感,兩位豪傑都能賦詩一首,引得天下人人仿效。

    到了漢朝人們知道了司馬遷和《史記》,具體內容卻了了。影響不小,主要是對史學家。對一般人來說,主要是羨慕另一個司馬,司馬相如。

    一曲《鳳求凰》,得到了卓文君,一篇《子虛賦》傍上了漢武帝劉徹,從此犬子成了好詞兒。有了好的帶頭人,賦在整個漢朝受到追捧。之前雖然有個賈誼,賦也寫的很好,而且開了漢賦的先河,但是主要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走的時屈原的路子,《吊屈原賦》、《鵩鳥賦》漢文帝自然不會喜歡,傳播力度自然就差點。追捧的人多了,就成了一條路,還成了漢朝的文學代表樣式——漢賦。枚乘、楊雄、班固、張衡、左思,哪一個站出來都是鼎鼎大名。都是漢賦高手。

    這些漢賦辭藻華麗,鋪排誇張,但是有個毛病,勸十諷一,鼓勵奢侈的十分,委婉勸諫的之戰一分。尤其在東漢末年,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時候,就沒了市場。這時,古風走到了前臺。

    《古詩十九首》和漢樂府歌辭這樣的能反映百姓生活的詩篇開始為人們所傳唱。由於曹家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的大力提倡和踐行,以及建安七子等人的創作推廣,所謂上行下效,這種題材的詩篇很快流行起來。

    隨後進入兩晉,詩仙李白都佩服的大神謝靈運為避禍,寄情山水,寫下大量山水詩,開了山水詩一派。同樣原因,陶淵明開了田園詩的先河。到了南北朝,《敕勒歌》、《木蘭辭》則讓人眼睛一亮,塞外的風光,邊疆的烽火原來也可以這麼美。楊堅收束了分裂的山河,楊廣隨後就把他交給了李淵。終於,來到了大唐。

    李世民繼承了楊廣的科舉制,雖說是讓天下英雄入彀,客觀上卻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畢竟很多人從動盪中走來,看到了光明。開進士科招攬了大批有抱負的庶族子弟,他們把目光投到了國家的各個方面。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股風,是玄宗李隆基刮起來的。進士科最後要由皇帝面試。

    本來是時務策(談談對時局某個具體問題的看法及解決辦法等)。偏巧李隆基喜歡詩賦,還是個音樂家呢(唐代大麴《霓裳羽衣曲》就是他的作品)再一次殿試時,本來考試結束了都,他一時心血來潮,再考個詩賦吧。沒辦法,來吧。各位進士刷刷刷刷,又都寫了一首詩、一篇賦。都寫完了。玄宗饒有興趣一個一個看了,覺得楊綰寫得最好。欽點為狀元。而且立馬官升兩級。從那以後,進士科取士,詩賦就由不考變成了必考。遂令天下士子心,不重策士重詩文。

    畢竟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不管你是達官貴胄,還是寒門學子,想要透過科舉,詩賦是必備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樣一來,天下的讀書人摩拳擦掌,鼓足幹勁,爭著為國效力(求取功名)各種有關詩的雅號也就層出不窮:詩仙、詩聖、詩魔、詩佛、詩骨、詩魂、詩虎、詩囚;五言長城、七絕聖手。為了功名而來,還可以有個清新脫俗的名號,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多少人不知疲倦的奔波在這條路上。杜甫的《朝獻太清官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李白的《與韓荊州書》都有一種難言的心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君子蘭根爛掉了只剩幾片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