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麥田守望者說
-
2 # 天涯說
我覺得應該是《駱駝祥子》吧,我在初中時初讀這本書,當時只是覺得祥子的墮落是自暴自棄的,是他自己作的,對他很是不以為然。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經歷的越來越多,懂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一直到現在,我才理解那是被世道所逼,喪失了鬥志以後的悲慘人生。
在底層社會生活的人,只有努力是不夠的,一定要很努力,並且到一定程度,你才可以有一點力量去改變自己的生活,不然就只能像祥子那樣最終被這紛繁複雜的社會所汙染,得過且過的度過這一生。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其他網友們的看法,一起來看看吧~
-
3 # 勤酬lio劉大林
謝謝邀請!有兩本書到現在我才知道一些皮毛,要說懂這一生也作不到。一本是黃帝內經。另一本就是地理心學。年輕時一看就頭疼,講天干論地支。講天文論地脈。講日月論陰陽。還是文言文。找個翻譯都不好找。誰一看就搖頭。後來學點知識,還是教中學語文時遇到一位老師。他是我校的教務處主任,北京大學畢業的。跟他學一點。現在仍然是不懂。妥了,學不懂了。知道多少是多少吧。
-
4 # 蕭意中人
肯定是,《西遊記》了。
之前是因為好玩,有趣。
後來,慢慢的年齡見長,對世界的認知在困惑迷茫中有所改變。開始瞭解到《西遊記》誕生稍後的歷史,以及作者的遭遇。
可能是因為,瞭解的開始全面,接觸的或許繁雜,重讀《西遊記》。看的才是人生百態與眾
後來開始理解《西遊記》所表達的反抗精神。理解了階級鬥爭的存在。以及反抗壓迫的必然。只要有社會,就會有壓迫,更會有反抗。
豐富了認知。
有人說,《西遊記》應該把故事的順序完全顛覆,更具有諷刺意味。想來也罷。
-
5 # 使用者95141416412
從2012年大概6月份開始有了要開始讀書的一個計劃,真正沉下心看的一本書是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的牆》,這本書是對我啟發最大的一本書,讓我認識到了自我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各種傳統思想的錯誤,是一本很具有啟發性質的雞湯文。
不過在當時人心浮躁的大學時期,說實話只是粗略的閱讀,而最近再次讀起這本書的時候讓我終於是有了想要做些什麼的意識,然後一切便有了開始……
-
6 # 四匆
有本書是很多孩子從小學到成年都看過的,很多家庭都有。
敢說理解和懂得的人還真不多。
《唐詩三百首》,我記得小時候家裡的那個版本第一首是虞世南的詠蟬。
小學,初中,高中,每學期的語文課本都有不少詩,要求背誦名句。背倒是基本都背下來了,你能說每首感受到意境和共鳴嗎,不可能。
唐詩是傳統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是漢語的精華,是天才智慧的結晶,是哲人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靈光,是華人最純粹的精神家園。
詩人們以生花妙筆寫下了無數優美的詩歌,經過時間的磨礪,唐詩三百首已成為超越民族、超越時空的不朽文化經典,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給人們以思想上和藝術上的雙重享受和薰陶。
一個人要想在短暫的閱讀中讀懂所有大師的傳世佳作,很不現實。有些詩,老了才會懂得;有些事,遇上了才能理解,有些境界,到了才能懂得。但不管你是什麼人,但總有那麼幾首,會帶給你深刻的啟示和審美。
所以才是經典,所以愛好者和讀者不分性別,年齡,職業。這幾年的中華詩詞大會大熱,可見一斑。
-
7 # 白sir讀書
在我大學的時候看過一本專業外的教科書叫做《發展心理學》,當時由於年少懵懂太無知,加上書本的內容確實非常的專業化,以及中文翻譯過來的緣故,就跟流水賬似的看完了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一樣。看的時候並沒有覺得受到多少啟發,只是走馬觀花式的看完了,而且覺得這書真長,特別長,花了我好久才看完。個人由於強迫症,開啟一本書如果沒有看完就不看了會覺得非常難受,於是堅持了很久終於看完了一本比紅樓夢還厚的《發展心理學》,當時只覺得鬆了一口氣,也沒來得及品位什麼收穫。
後來過了很久以後,我發現書裡的內容會在生活裡有些地方得到印證,比如原生家庭父母的缺點會遺傳到孩子身上,比如成年後吊兒郎當的花花公子在小時候往往受到過異性父母或者小夥伴的傷害,一個人在三觀沒有發育的幼年做過的某件事其實會對以後的性格產生很大的影響等等。然後我慢慢開始理解這本書裡講的乾貨,原來一個人,並不是現在的他,一個人的形成甚至是他父母小時候到長大,尤其是懷孕期間,到他出生、成長、成人,這一系列的經歷和環境造就的一個我們看到的現在的他。尤其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更應該注意自己對學生的一言一行,因為任何所作所為都會對正在成長中的小孩子大孩子形成影響。
-
8 # 彥曰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之所以這麼說,是能夠流傳的書,大部分是作者真實生活體驗或者是對社會實踐深入認知的總結,是作者思考和思想的結晶。如果沒有相似的經歷或閱歷,是很難真正理解書中的意思的。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經歷,所以,當翻開一本書,如果和這個作者沒有交集,要全面理解他的意思和思想是很難的。但並不是你一點理解不了,畢竟生活中有很多相似類似的生活場景,也正是如此,透過類似的場景,讓讀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對沒有經歷過的事情的理解,並在經歷類似事情時提前有個大概認知,或一個良好的指導。我們很難和偉人、閱歷豐富的人有直接溝通,讀他們的著作,就成了向他們學習,與他們交流思想的最好途徑。
讀書要讀懂,確切點就是能夠和作者的思想進行交流,沒有類似閱歷的人,要交流到一塊去,是很難的,是雞同鴨講。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你和他解釋半天他就是理解不了你。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或者有思想的人,肯定是閱歷豐富的。很多見解和思想是深刻而獨到的,因而我們和他交流,就顯得費勁,很多甚至不知所云。可以說越是有思想,有見地的書,越需要年紀、閱歷的沉澱積累,因而在年少之時幾乎讀不懂也就不足為奇。
司馬遷在《史記 太史公自序》中說,“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有《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我們現在理解不了很多書,尤其是古文,並不是我們不認識這些字,也不是不知道他們的經歷,但我們就是理解不了!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經歷過這些,雖然從故事當中知道作者經歷了這些事,但對自己來說僅僅是故事而已,在沒有經歷時我們根本不知道、也理解不了那種內心世界,就像男人永遠理解不了女人生孩子的痛苦一樣。
很多人對名篇都能背誦,並且按書本所解釋的意思進行解釋,但絕大部分人幾乎不可能理解他的真實意思,最少是理解不到位。比如說人人都知道“厚德載物”,甚至於給出一大堆的解釋,但可以肯定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理解。這也是很多書本在年少時讀和年長一些時讀的體會完全不一樣的原因。
比如說《水滸》,我在三十歲前嘗試讀了很多回,但從來讀了幾頁就放棄了,沒有一次超過30頁。但35歲後,突然明白了林沖、明白了宋江和他們的一干兄弟。人不到中年不能理解生命的無奈,不得不在現實和理想中放下高傲的頭顱,這就是人生閱歷對於書本的理解有巨大的差異。書還是那本書,字還是那些字,自己的閱歷和經驗不一樣了,感觸也就不一樣了,甚至結論都完全不同。
類似的書本還有很多,這幾年因為孩子要上學,為了不讓他天天看電視,只好把電視賣了,因而自己也有很多時間靜下來讀一些經典,對以前讀不懂的書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上大學時讀《古文觀止》一篇都看不下去,除了覺得文字苦澀外,重要的是不知所云。然而,現在卻是越讀越有意思,每篇文章最少讀過10遍,有些還能背誦。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和自己的內心想法太有共鳴了,再有了相似閱歷後,不得不服古人對事情的看法。很多時候都在悔恨,如果早點讀懂,人生是否會不一樣,但理智告訴自己,年少的我不願意看,也看不懂。只能說,再次經歷時,將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和方法去處理類似的問題。
前段時間,讀完了《史記》,還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但終於理解毛主席為什麼最喜歡這本書了。《史記》對人物的刻畫,對事情的解讀,對歷史的發展敘述都無出其右者。後來又讀了《王陽明全集》,對他的“心學四訓”理解了很久,就是不懂,直到半年後,有一天晚上怎麼也誰不著,大概凌晨四五點吧,突然之間明白了他想要說什麼,當時眼前一亮,立馬揮筆寫了自己的感受,感覺天地一寬,那種暢快真是酣暢淋漓。這段時間,又多了不少經歷,再重新讀這四句話,發現半年前的理解還是幼稚了些。
其實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理解不同,採取的行動不同,結果不同。但你多經歷幾次後,經過對結果的比較,發現自己的見解和思想又有了提高。
也許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的總結是對讀經典和為學搞研究的總結,有些書越讀越厚,有些真理越研究越薄,以至於天下事情都有很多共性,達到無招勝有招的俠客境界。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讀書,讀不懂的不要放棄,更不要嘲諷,看不懂是因為少不更事,經歷了,也就懂了。所以,對經典,常讀常新,多讀多受益。
回覆列表
朱自清的背影。
這是上初中剛開學時候學的文章。十二三歲,根本無法理解歲月,蒼老這些詞彙背後的深刻含義。本來就當一篇普通的課文學過去就算了。
後來上了高中,大學,工作,結婚……一晃近20年後無意中又翻出了當年的課本,再看起來,似乎那一刻我明白朱自清看到他老邁父親的身影翻越站臺後的熱淚盈眶,以及背後的心情。上次翻開這本書是近20年前的事情,那個剎那我確實感受到了歲月,蒼老,和人面對這些事情的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