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奮鬥激流快艇

    我對於這個問題不是很瞭解 不能提供專業的解答 見諒!

    說說一些淺見 一個可能是當初戰爭環境需要 再一個可能也和當時的科技水平武器研發有關!

  • 2 # 納加什

    口徑即正義,射程即真理,二戰戰列艦動輒三四萬噸,裝機厚度三五百毫米,炮彈糊上去打不穿自是沒用,要使用高速小口徑火炮一穿一個百十毫米的洞,於一條數萬噸的鉅艦連撓癢癢都算不上,所以對艦火炮的兩個基本要求就出現了,即要能穿甲,又要能爆炸造成有效毀傷,要穿甲三個方面,一炮彈本身高強度,不然把自己撞扁了也打不穿,二是彈頭高質量,高質量高動能,三是高速,也是提高動能,但考慮到彈頭要裝藥,是空心結構,那提高彈頭強度就只能靠增大彈體,口徑也就小不了,口徑大了初速又上不去了,那就只能提高彈頭質量,在加之大彈頭大裝藥,毀傷效果也是好的不行,於是戰列艦火炮口徑就成了正義的夥伴了

  • 3 # skywalker151631

    口徑即正義聽過沒?從炮搬到軍艦上口徑不就越來越大?別人掏出巨炮你掏出竹竿合適不?1677年到1716年,英國皇家海軍一級戰列艦裝備主炮是42磅,大概174㎜左右7英寸,1716到1740年一級戰列艦主炮口徑降到32磅大概159㎜大概6英寸多,1740到1792恢復42磅炮,1792年以後由於42磅炮射速實在太慢恢復32磅炮。到了19世紀畫風開始不對了,1859年英法上了蒸汽鐵甲艦,可以放更大的炮了,英國直接粗暴在蹂躪號鐵甲艦上放了12英寸主炮,中國買的定遠鎮遠艦也上了12寸克虜伯主炮,1890年英法美德再次在前無畏級戰列艦上裝備13.5英寸主炮,比如君權級,1906年英國下水無畏級統一安裝13.5英寸主炮,英國和德國展開軍備競賽,等一戰打完,大家更喪心病狂上了超無畏級戰列艦,口徑跳到15英寸381毫米,比如日本的扶桑級,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美國的內華達級,德國的俾斯麥級也是這等口徑。後來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戰列艦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英華人喪心病狂整出了納爾遜級戰列艦,日本人喪心病狂造出了長門級戰列艦,美華人喪心病狂整出了北卡和南卡級戰列艦,主炮口徑用足政策蹦到了16英寸406㎜,日本人更狡猾在長門級整了410㎜,後來日本人直接瘋狂上了460㎜大和級。所以14英寸356毫米不過是一戰無畏級的配置,你讓二戰國家的超無畏級還用無畏級的水管合適麼?

  • 4 # 不正經的軍棍

    因為那個時代叫大艦巨炮時代。

    這是當時的主流思想,當時海戰主要武器是戰列艦,戰列艦就是大艦巨炮思想的產物。啥叫戰列艦,一個大船加一個大口徑重炮,就是戰列艦。這是海軍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

    二戰前,對於海戰,想打過敵人,就必須有比敵人噸位更大,口徑更大的戰列艦。這是他們不遺餘力的發展重炮的原因。

    在這之前,航母並沒有什麼太多發展,二戰航母其實也是一個探索過程。海上作戰,面臨的問題是,手短該怎麼辦?小口徑炮射程近,打不到敵人怎麼辦?這個時候,射程更遠的重炮就是最好的選擇。

    當時人們的思想是,大艦巨炮=海權。想控制大海,就必須有大艦巨炮。英國的無畏號戰列艦,上面裝了10門305mm的大炮。各國看到英國的無畏號,都開始著手自己的大艦巨炮了。從這個時候開始,大艦巨炮就一直在發展,到了二戰時期,戰列艦主炮口徑達到300多毫米的一撈一大把了。

    一戰時期的日德蘭海戰,就是最典型的一個大艦巨炮的戰鬥,即便英華人損失慘重,但是仍然將德華人死死的壓制住了。而後來二戰爆發,德國的俾斯麥號,日本的大和號,都是大艦巨炮的巔峰之作。俾斯麥號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五萬噸,大和號的口徑達到了460mm,這一炮打上去,可想而知。只不過,這會兒大艦巨炮已經逐漸沒落了。

    而二戰之後,大口徑重炮變得就沒那麼重要了。因為,這個時候,有導彈了,有航母了。太平洋上的戰鬥,大多都是透過航母完成的。襲擊珍珠港,日本前沿是透過艦載機攻擊的,後面的戰列艦就是坐鎮指揮了。原因是啥?飛機手長,可以長途奔襲,大艦巨炮,再大口徑,也沒用。

    總結一下,當時人們海上作戰思想就是,必須射程遠,要不打不到,距離吃虧,佔不到便宜。口徑必須大,要不威力不夠,打不壞人家的戰列艦。

  • 5 # 東方寧

    356毫米是14英吋艦炮,一般都是裝在戰列艦上的主炮,而且大部分是2~4聯裝的炮塔,之所以戰列艦主炮口徑都在14英吋及以上,應為炮管口徑越大,炮彈就越重,那炮彈穿甲威力和爆炸威力就越大,由於戰列艦噸位越來越大,同時艦舷的側裝甲和炮塔裝甲也越來越厚,為了能打贏海戰,並隨著敵方戰列艦裝甲的越來越厚、噸位越來越大、且對方火力也越來越猛,那自己裝備的艦炮也要越造越大,如敵人戰列艦裝三聯裝356毫米(14英吋)艦炮三座,我為了戰勝敵人,就給自己戰列艦裝了三座三聯裝380毫米(15英吋)艦炮,想要在火力上壓倒敵人的戰列艦,對方一看你的新艦艦炮口徑是380毫米的,那我就再造更大更重的戰列艦,裝406毫米(16英吋)口徑的艦炮,由於受限於技術與軍費,戰列艦火炮口徑的軍備競賽就基本上到406毫米為止了,未一例外的是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主炮口徑是460毫米的。還有著名的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是380mm的,原因是德國新型406艦炮未跟上時間需求,所以就裝上了4座雙聯裝380毫米的艦炮,隨著二戰中航母的作戰效果越來越好,戰列艦就只能逐步進入謝幕的時代了,停止了戰列艦的軍備競賽(二戰結束也是一個原因)。另外艦炮口徑與它可擊穿的敵方戰列艦裝甲厚度基本上是1:1關係,即口徑14英吋艦炮可擊穿對方裝甲厚度大體上也是14英吋左右,所以當對方主裝甲厚度為406毫米時,你也得用406毫米艦炮打擊它,才能有效擊穿對方裝甲,從而擊沉敵方戰列艦。(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鐵甲艦:定遠號、鎮遠號艦的艦炮口徑就為305毫米(12英吋),舷側裝甲厚度也是305毫米(12英吋)的)。

  • 6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世界上第一型裝備14英寸(356毫米)主炮的是日本金剛級戰列巡洋艦,這一個口徑的主炮是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特地為日本向英國購買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上定製的,而且它在服役的時候成為了世界上最大口徑的主炮,因為這時候的英、美、還是裝備12英寸(305毫米)與13.5英寸(343毫米)的情況下,1911年金剛級裝備的14存艦炮成為了當時口徑最大、威力最強的主炮,不過,也倒不是英華人善心大發在自己還沒裝備14寸炮的情況下給日本人,而是因為這時的英國已經超過14寸炮研發了15寸(381毫米)艦炮。國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14寸艦炮

    所以一戰時期伊麗莎白女王級就已經裝備了381毫米艦炮,之後歐洲各國也大力發展15寸炮並研發16寸炮,不過德國和法國也比較特殊,沙恩霍斯特級也只是裝備了280毫米的炮而已,而法國的敦刻爾克級裝備了330毫米艦炮,歐洲方向除了國王喬治五世級裝備的14寸炮外都是15、16寸炮。而在太平洋方向美日用的更多的是14寸炮,美國5級21艘標準化的戰列艦和日本3級8艘戰列艦都是採用14寸炮,而美日雙方都沒有裝備15寸炮,而是直接跳過了15寸炮研發16寸炮,甚至是18寸炮。英國15寸艦炮,不知道是哪一級上裝備的

    所以大西洋戰爭主要是15寸炮的對決,而在太平洋戰爭上主要是16寸炮與14寸炮的對決。而主炮大口徑話是從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就開始了,隨著海軍各種武器技術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軍艦主炮越來越大射程越來越遠,所以這一時期的特點那就是大艦巨炮。這也是這一時期戰列艦大情況的高峰期,而日得蘭海戰也被稱為戰列艦對決的巔峰,正是因為日德蘭海戰的影響,戰列艦的主炮在戰後再一次興起增大得浪潮,要不是海軍假日的限制估計會搞出更大的炮,反正日本除了搞出460毫米外還研發成功了480毫米炮和研發了510毫米炮。

  • 7 # 鐵匠工坊

    原因很簡單,因為那是鉅艦大炮的戰列艦時代的一個末期,也是平面海戰時代最後的末路。

    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武器的發展是一個線性的發展,有本身的一個發展慣性存在,而鉅艦大炮正好就是傳統戰列艦發展的慣性導致。從世界海軍發展史上來看,傳統的海軍主力戰艦就是在依靠主炮來攻擊敵艦,因此火炮的口徑和規模自然要達到同年代能夠允許的極限,這樣炮彈的射程才夠遠,威力才夠大。

    風帆戰列艦時代鑄造工藝不行,再加上本身戰艦都是木質的,所以比的是火炮數量,那時候隨便一艘一兩千噸的主力艦火炮數量都在50到100門以上

    世界海軍發展的早期,是風帆戰列艦的年代,風帆戰列艦的年代火炮發射藥技術沒有革新,因此憑藉的多數是火炮的口徑和數量,由於風帆戰列艦是木質的,因此不必太考究穿甲能力。但是隨著蒸汽機的發明,鐵甲艦逐漸替代了木質戰列艦,防禦能力得到了質的提升,此時原來戰艦火炮主流的數量取勝就該為了主炮的口徑取勝了,而這時候,炮彈空心裝藥技術發明,高效炸藥發明,無煙火藥發明,優質火炮鋼也發明,這一系列的發明都推動了火炮技術的發展。

    戰列艦本身就是圍繞著主炮發展的一種,用於水面決戰的大型艦艇,所以說炮的發展決定了艦的發展

    火炮技術的發展也就意味著火炮口徑的發展,而火炮口徑的發展同時也就倒逼著戰艦的噸位越來越大,裝甲越來越厚,水密隔艙也來越多,損管機制越來越完善。也就是說,戰艦主炮和戰艦噸位本身就是一個“面多加水,水多加面”這種越做越大的模式,而二戰作為“鉅艦大炮”時代末期,出現350mm口徑的主炮一點也不奇怪。而且如果沒有潛艇、航母這些水下、空中武器的發展,這種“鉅艦大炮”模式還會繼續持續到後二戰時代。

    革了戰列艦的命的不是戰列艦本身,是航母和潛艇的發展

    然而潛艇的出現將海戰從二維平面拓展到水下領域,而航母的發展又將海戰從海洋拓展到空中,並加快了海戰的節奏,這才打破了“鉅艦大炮”這樣一個死衚衕的模式,才有了後來現代海軍的發展。

  • 8 # 言飛楊

    300毫米以上艦炮一般都安裝在戰列艦上,大艦巨炮是軍事強國宣揚霸權的保證。在搖晃的戰列艦上,艦炮命中率不高。所以,戰列艦講求命中即摧毀!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戰列艦的裝甲越來越厚,越來越抗揍,迫使對手不斷增加艦炮威力,而增加艦炮口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 9 # 孤單男銀

    356的其實是頂配一般只有戰列艦才有這個口徑,巡洋艦隻有200多一點,輕巡一百多,驅逐艦一百到一百三上下,再小的一百口徑以,

  • 10 # 禁止評論功能

    製造大口徑火炮是難度很大的。對冶金和機械加工工藝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艦炮的口徑也是逐漸增加。

    從早期的11~12英寸,發展到二戰時期的16英寸。口徑增加,艦炮的操縱,射速都緩慢。

    還有一個影響艦炮口徑的因素就是排水量,而排水量受到動力裝置的限制。而排水量的增加,也要求用更大口徑的艦炮射擊。

    一戰之前,戰列艦排水量在1~2萬噸。這麼大的排水量無法安裝大口徑艦炮。一戰末期出現了16英寸艦炮。

    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後,停止建造新艦。條約到期後,不同的國家選擇了不同的口徑。美國採用16英寸(406毫米),英德採用15英寸(381毫米)。對於排水量在3~4萬噸的戰艦,艦炮口徑在381~406之間。既是本艦的能力,也是摧毀目標的要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讓物件開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