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慕鄉關
-
2 # Hi決明子
古人堅信“事死如事生”,條件允許,必定厚葬。
古人認為,人死了去陰間,靈魂還在,和活著在陽間生活是一樣的,如果條件允許,當然各種隨葬用品要一應俱全,厚葬就顯得尤為重要。
而且古人埋葬注重風水,人死後或者是活著的時候,家人就會不惜重金請風水先生擇墓址,謂之陰宅。有官運通達家庭和睦者便被認為是祖墳葬到了風水寶地。相反,有人認為如果祖先長眠之地風水不好,就會影響後世子孫萬事皆不順的生活。
總之,普通的大戶人家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國之君的墳墓。
皇帝認為陵墓關係到國運,關係子孫後代的幸福。一般皇帝都認為,陵墓風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君王在位期間的統治,最重要的是還關係到子孫後代的幸福。因此,陵墓不僅是皇帝自己的事,而是牽扯到整個國運昌隆之事,不可掉以輕心,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此事。
前期光選風水擇址都要大費周折,一般會選擇在青山綠水,風光秀麗的場所。
陵墓作為一項巨大的工程,絕不是三五年之內就能完工的,動輒數十年、幾十年也不稀奇,因此很多皇帝登基以後,就開始著手陵墓的相關工作。
皇帝的陵墓們,其實大都勞民傷財,浪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結果大部分還總是逃不了被盜的命運,很多陪葬物品也都落入盜墓賊的口袋。
如今很多陵墓都成了百姓遊覽觀光的旅遊之地。如果這些皇帝們知道自己的墳墓將來會被盜被開挖被參觀,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
3 # 蒼狼9608
一、帝陵規模較大,在當時的工程、運輸及材料製作技術上還是很落後的,一般來說施工少則十幾年,多則幾十年。因此,一但既位,首要大亊便是修陵。
二、皇帝本人對自己的陵墓極為重視,都希望自己能親眼看到修建情況,以便心中有數、安穩踏實。
三、修建帝陵最怕節外生枝,歷史上確實也發生過一些亊情,如戰亂、宮變、透水、異族騷擾、風水變化、經費短缺等等,曾有過因質量問題,有近三分之一施工者萬餘人被斬殺。為了避免夜長夢多,無論皇帝本人還是修建者都希望儘快完工。
-
4 # 羽菱君
古代帝王為自己造陵自古就有,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王生前都為自己造陵,而且造陵成風,有“十五年起壽陵”的說法。秦始皇開始,他改成即位初期就開始修造陵園,秦始皇即位時只有十三歲。
皇帝一登極就為自己造陵,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層用意。一是對權力的眷戀。生前作為一國之君,享受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死後同樣希望在地下能夠享受生前一致的尊榮,自己安息的地方肯定要能比擬生前所居住的宮殿。自己的要求只有自己才知道,生前睡得舒服,死後能夠安息,自己選陵址、定格局,督造規模與氣勢,以配顯自己的位置和功績,這些親自抓比讓繼任者安排來得更實際,更符合自己心意,更何況覬覦皇位者歷代都有,萬一在位期間發生篡位弒君,有自己所造的帝陵在,還能寄望篡位者能夠將自己入葬皇陵。其實說到底只不過是放不下生前的權力,渴望一起帶到地下繼續享受罷了。
二是為了江山永固。中國古代對風水堪輿甚是看重,身為帝王就更不必說。風水之中的定數為龍穴,上有仙氣,下有兵馬,前招陽,後至陰,四方猛獸來潮,堂中土壤有甜水,即是安息聖地。選擇一處風水寶地,為自己建造陵寢,不但自己死後能夠安息,還能保佑子孫後代江山永固,千秋萬代。清雍正為自己選陵址時就曾放棄了原先定於東陵的九鳳朝陽山的選址,另選陵址,在易州太平峪,建造新陵園,是為清西陵,但這也成為毀謗他得位不正的有力“證據”,當然這是民間野談了。不過從雍正為自己選陵址可以看出,帝王為自己造陵,選自己滿意的吉壤之地作為陵址的另一層用意是為了保佑祖宗江山千秋萬代。
舊址:“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工科史書》新址:“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會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山脈水法條理詳明,形勢理氣諸吉鹹備,淘為上吉之壤。”中國古代歷代王朝的皇家陵園大多都是以開國皇帝的帝陵選址為起始,從戰國開始設有固定陵區。南宋陵區比較特別,稱為“攢宮”,原因是南宋南渡在臨安建陪都之後,一直想著有朝一日能還汴梁舊都,帝、後塋冢均稱“攢宮”表示暫厝,準備收復中原後遷葬回河南鞏義北邙祖陵 。當然這是當時南宋朝廷為了表現自己志在北歸的決心而已,終歸只能是美好的願望,自高宗到度宗六代帝王,終究沒能北歸,這就是紹興的宋六陵。明朝也有兩處陵區,明太祖的陵區在南京,明成祖遷都北京後的各帝陵都在北京,就是明十三陵。
除了生前即位就為自己造陵的皇帝,其實也有來不及或者說沒辦法為自己造陵的,這些出現在末代皇帝的身上較多,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統了,他的人生特別一點,繼位時大清已是搖搖欲墜,他很快也就退位了,當然也沒能為自己造陵,他死後一段時間後遷葬到了光緒帝崇陵邊的華龍皇家陵園。明建文帝也比較特殊,他繼位後把精力放在削藩上,結果他的四叔燕王朱棣造反打到京師,自己落得引火自焚的下場,死後連屍骨可能都沒有,最終朱棣以天子禮葬之,算是立了一個衣冠冢。像他們這些同是帝王,結局卻是千差萬別,就更不要奢想死後尊榮了。
-
5 # 我是越關
歷朝歷代的皇帝登基後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建陵墓了,而且為了修建陵墓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很多皇帝的陵墓甚至是以舉國之力修建的。我們現代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皇帝會有這種行為,這不就是咒自己早點去世嗎?實際上則不是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事死如事生在古代,帝王認為人雖然死了,但是還有靈魂不死,所以就要修建工程巨大的地下宮殿。以此來讓未來去世之後過上同樣的帝王生活。
這樣一來,工程量必然加大,比如唐太宗的昭陵從貞觀十年(636)開始修建,其後陸續修建了107年,直到開元二十九(743)年才正式竣工。
還有清朝慈禧為自己修建的定東陵。從慈禧掌權後的1873年開始修建,經過多次擴建,一直修到了慈禧去世前四天,才修建完成。
如此巨大的工程,如果不提前開工,恐怕死後可能沒有地方安葬。
古代帝王比較迷信古代帝王認為陵寢的選擇需要尋找好的風水,這種地方可以是國運長存不衰。
所以及早的修建陵寢,才能穩固皇位和政權,達到在位期間國家長治久安的作用。
據說,皇帝修建陵寢的費用都用到了國家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可見其奢侈非同一般。
-
6 # 遺產君
在古代,只有皇帝或皇后的墳墓才叫陵,我等小老百姓的只能叫墳,現在簡單了,死了拖去一燒,裝在一個小盒子裡就完事了,有的甚至連墳都沒有。帝王們修陵都比較講究,選址,施工,材料都要親力親為,做到心中有數,以後住著才踏實。 新帝登基,首要任務是抓緊修陵,這是皇帝們的共識,他們都有自知之明,都知道自己來日不多,手中有陵,心中不慌。中國古代的皇帝壽命普遍不長,從夏商到清末,皇帝的平均壽命不到40歲,所以,他們得與時間賽跑。
修陵是一個巨大的超級工程,修建一座陵得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比較長。選址要找風水師來看地形,地宮就像皇宮一樣富麗堂皇,、側寢、正寢、陪葬寢,防盜、防水,名目繁多,豪華至極。有些陵墓選在地勢陡峭,交通不便的地方,材料搬運相當困難,因此,耗時比較長,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幾年,幾十年的都有,所以,皇帝們急啊,怕自己的壽命趕不上工期,四十歲是他們的一道坎,要是哪天人沒了,房子還沒建好,到時連住的地方都沒有,那多慘啦。
中國古代的墓葬文化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豐富多彩,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
回覆列表
帝王陵寢是帝王死後長期居所,按照現在的不動產登記法,房產有效期七十年,而皇帝都是要萬萬歲的,縱然死了說話也的算話,萬萬年的房子不早點蓋怎麼來的及。
再有一點,古代的醫術水平低下,不管是成人還是小孩,說走就走,比如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時間一個月,老爹的後事還沒有忙完就輪到自己,再比如說皇太極,正給大臣開會忽然就駕崩了。
所以說:不能不著急啊!
而古代蓋房子修地宮,限於技術能力施工水平,整體進度是很慢的,比如說秦始皇陵,一直到秦始皇駕崩都沒有修好,搞得二世焦頭爛額,本來皇位就來路不正,如果再不能對先皇盡孝,惹人閒話就更麻煩了,所以不惜抓丁拉夫加班加點,搞得天怒人怨,最後江山都丟了。
還有一些皇陵,因為工程巨大,修了幾輩子都修不好,比如說李世民的昭陵,從唐貞觀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743年),前後持續了107年之久,幸好唐朝國祚較長,要是像隋朝那樣肯定的爛尾。
當然,也有不著急的,比如說乾陵,高宗李治去世後才開始修建,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心思都花在給老爹修墳這事上,把自己給忘記了。乾陵前前後後修了23年,一直到武則天去世後的神龍二年才入住,不過慢工出細活,乾陵是唐代唯一一座沒有被盜挖的皇陵。
當然,如果有意外情況,也可以加快進度,比如說宋仁宗趙禎,就是野史中“狸貓換太子”的那位,歷史上出了名的仁君,做皇帝連碗羊肉湯都捨不得喝,一輩子都忙於國事,把自己的事給耽誤了,死後才想著選址修陵,好在屬下給力,調集士兵46700人,耗銀50萬兩,錢150萬貫,綢絹250萬匹,七個月就給建成了,這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永昭陵。
宋神宗趙頊永裕陵也修的很快,前後就一年時間,由此可以推斷宋朝的基建水平是很高的。
清朝的皇陵是近代儲存比較完好的,無論是規模質量都是槓槓的,但也鬧出不少笑話,比如說道光皇帝的慕陵,道光繼位以後早早給自己準備陵墓,歷經七年完成,總造價二百萬兩白銀。作為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之一,道光十分肉疼,但想到千秋萬世以後,也就接受了,不幸的是中途發現由於選址馬虎大意,皇陵滲水,把先行下葬的皇后棺槨都泡爛了,道光勃然大怒,不僅把參與建設的人通通治罪,還不得已另行選址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