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條傻金魚
-
2 # 夢之1987
在劉邦眼中,一切威脅劉家天下的因素都應該清除,而眾多異姓王的存在無疑是其心中最大的隱痛,必欲除之而後快,當然最為重要的是異姓王的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當初冊封異姓王,很多都是在與項羽爭奪天下時,也就是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冊封的,這是一種政治手段,目的是利用異姓王來替自己與項羽爭雄天下,而如今戰事已經結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其次,異姓王雖屬朝廷封王,可個個擁兵自重,封地的軍事政治經濟均是異姓王自己掌控,明顯形成了中央外的另一個個中央,嚴重分化了中央王朝權利。
再次,每個異姓王都是功高震主之人,許多異姓王倚仗自己的功勞,我行我素,根本不聽中央的政令,劉邦在時就敢如此驕傲,要是有一天太子繼位,能力威望均不及劉邦,那麼全國各地的異姓王就會形成中央的最大威脅,更有甚者甚至會成為中央王朝的勁敵,禍亂天下。
故此,劉邦必須在自己在位其間解決這一切威脅漢王朝的不確定因素。
-
3 # 山騾
當年造反就是大夥提了腦袋入股創業,創業成功建國分封就是股份公司,皇帝是董事長,異姓王是董事。可皇上想把股份公司變成家族企業,所以要收回股權。而回收的最低成本把大股東宰了,股權就無償回收了!而殺雞擎候使小股東老實交出股權。劉家皇朝就可父子傳承不變色!
-
4 # 任憑海闊
劉邦稱帝后,剪除異姓諸侯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劉氏江山政權,傳繼子孫繼續站穩統治之巔。分析劉邦殺死異姓諸候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僅供探討。
首先在劉備與項羽楚漢相爭之時,很多異姓諸侯,已經有了自己的領地和軍權,而當時的劉邦只是“漢王”,與項羽級別相同。從政治地位和軍事權力上面說劉邦的不比其他異性諸侯
強。所以當劉邦稱帝后,不得不封這些異姓諸侯各據一方,畢竟他們曾一起出生入死,共同打下江山的。這裡面有過去曾幫助劉邦連橫合作曾做過項羽原手下的諸侯,如彭越,英布等。也有與劉邦共定天下的韓信,盧綰等。他們封候後的勢力比原先更強且更有合法性,非同小可,有的甚至比漢室王宗的勢力更強,如韓信。
其次是各路諸侯都是在亂世之中成英雄奪天下的,功勞不必自說,但其個人謀反奪權的野心,也是在蠢蠢欲動。每個人都可以功高自居,獨霸一方,未必能安分守己,滿足於封候分贓結果,弄不好一人謀反會牽動全域性。這樣一來,漢高祖劉邦,就難以把控全國局勢,更別說將江山繼承給自己的劉氏家族。
劉邦從一個市井的小“亭長”,憑著自己高瞻遠矚的眼光和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滅秦後又戰敗項羽統一中國。稱帝后他深知,曾經跟隨他一起平定天下的各路諸侯能打天下,但是難以與再與他同心扶持劉氏漢宗。於是採取了對自對異姓諸侯殺之。
從某種意義上,劉邦為了安邦定國,消除異己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起到積極作用的,但手段殘忍,剪除異己的維護獨裁統治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以上個人觀點,不妥之處,請指正。
-
5 # 容我漫溯
對於“高祖”、“太祖”這樣的開國皇帝來說,功臣就是用來殺的。無論朱元璋還是劉邦。這是功臣的必經之路,也是皇帝的必修課,你知道,在莫大的利益面前從沒有人性可講。
劉邦封的異姓王都有誰韓信、英布、彭越、臧荼、吳芮、張耳、韓信、盧綰。幾個人都是最早參與秦末農民起義或楚漢相爭時期就實力壯大的老牌諸侯,劉邦以實力較弱的漢王戰勝西楚霸王項羽成就天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了與這些軍閥結成的統一戰線,甚至在某些關鍵節點,個別人的左右去留直接決定了劉邦的成敗。
老劉肯定不爽漢政權立國後,無疑沿用周秦的體制加封功臣封侯封王,才能足夠賞賜和安撫一眾功臣。於是封王便成為肯定各路勢力的功績和存在感、分享勝利成果必要選擇。
然而分封異姓王,顯然不會合劉邦的心意,吃獨食才統治者的本性,何況這些大爺坐享一方、擁兵自重。打江山時弟兄們你好我好風雨同舟,如今坐了皇帝便不同了,每日除了擔心自己的寶座不保,要不就是生氣誰吃了自己一塊大蛋糕。更考慮我活著尚且忌憚這些丘八幾分,將來自家百年之後,孩子們更難處置了。這樣說來,對他們動手清除就實在合情合理了。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再自然不過了,只能同患難,不能同富貴,也不是勾踐的專利,盡皆如此。
異姓王的下場八個外姓諸侯王,張耳病死二代國除,算是善終;韓王信(早期分封的韓王,名字與韓信同)跑路匈奴,後來兩個兒子在文帝時回國待遇不錯,鎮壓八國之亂時還立了不小的功勞;繼臧荼之後另立的燕王盧綰同樣跑到了匈奴並死在那裡沒有後話;吳芮坐鎮南方用處不小,為人知機,表現的極為盡如人意,所以落的最好,國祚傳承好幾代,也算結果不錯。其他幾位就不行了。
燕王臧荼是真的造反了,他大概預見到了早晚是那麼一回事,坐以待斃不如蹦噠一番,不出所料被消滅斬殺;
彭越猶豫再三,最後請託非人,求到了呂稚跟前,送上門讓人剁了肉醬,傳說肉醬被分賜諸侯吃下去吐出來,變成了一種江邊獨有的螃蟹名曰“蟛蚏”,也是後人可憐這位的蒙冤慘死杜撰出來;
幾人之中,韓信功勞最大。然而戰爭中曾經因為坐地起價索要齊王封號被劉邦記恨。又因韓信用兵如神,無人能比,所以也最遭忌憚。從齊王改楚王,又無緣無故謫為淮陰侯,最後被老朋友蕭何騙進長樂宮誘殺——真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英布為人汙反,沒辦法真的造反,也是落了一個身死族滅。話說事情由女子小人而起,然而他的死同彭越、韓信一樣,不管怎樣也無法避免,想讓你死,一個“莫須有”無處可逃。
還有幾個聰明人與韓信一起被譽為漢初三傑的蕭何、張良,同樣功勞蓋世,卻都不像韓信那般悽慘。張良參贊軍事被劉邦稱讚“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功成名就之時,卻隱退江湖,追隨道家仙祖赤松子修仙了道而去。蕭何作為劉邦的發小,一直在戰爭中為劉邦掌管糧草後勤經營大後方,深得信任,立國後長期擔任丞相。即使這樣,也免不了要使些自汙手段來保全自身。
同姓也不靠譜異姓王終究清除殆盡,事情卻沒有完。在劉邦死後40年後,劉邦的同宗後裔們,以吳王劉濞就聯合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沉重打擊了漢朝政權。戰爭結束後,主要的諸侯王紛紛被除國,殘存下來的封國也漸漸削剝乾淨,不再對中陽政權存在威脅。
-
6 # 使用者94738516596
劉邦誅殺異姓王只是統一戰爭的一部分,並不是擅殺功臣。劉邦殺了哪些異姓王呢?臧荼,韓信,盧綰,彭越,英布,韓王信,陳豨等等。
而且我們看這些人,可以說出了盧綰和韓信還算是劉邦的大臣之外,其餘的人其實只能說是和劉邦是合作關係,當時劉邦項羽爭霸,這些人也都是在項羽和劉邦之間徘徊,劉邦誅殺他們也是統一戰爭的一部分,是為了讓國家更加的統一。從這點來說這些人就該殺!
當然劉邦殺他們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因為這些人的權利太大,對於大漢王朝就是最大的威脅。當時劉邦採取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局面也是迫不得已,這些人很多本來就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手裡有土地,有軍隊,有封地。所以和歸順劉邦之後,這些封地依然還是他們的,如果劉邦不分封給他們,那麼這些人有自己的軍隊,一旦聯合起來造反,那麼大漢王朝豈不是要夭折了嗎?
其次來說當時有些人確實也是造反了,比如說燕王臧荼就是明確記載他是造反了,盧綰也是叛逃了匈奴,英布也是明確記載造反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這些人很多確實造反了,不管是劉邦逼的,還是自己主動的,總之他們是造反了,對於大漢帝國的皇帝來說,有人造反劉邦難道不該殺了他們嗎?
劉邦殺的都是異姓王,而對同姓王基本上沒有殺一個,劉邦當時採取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的局面,一方面是迫不得已,另一方面劉邦當時認為大秦滅亡的原因就是沒有采取分封制,用宗血來維繫大秦的統治,所以劉邦在建立大漢之後也是大封同姓王,就是想用血脈關係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對於外姓劉邦自然是不信的,但是對於同姓,劉氏家族的人是非常的相信的,所以同姓王基本上都是得到了善終。
-
7 # 晉城城鑑
我們國家在古代社會,尤其是夏商周時期,封王的時候按照血緣關係、社會影響,或者氏族首領來封王。那麼在周朝的時候,很多家裡這個子弟封王以後,往往以封地作為姓了,我們現在很多姓過去都是以封地作為姓氏。在周朝末年的時候,時間一長,隨著這個時間的推移,很多血緣關係也就淡化了。那麼還有一些不是血緣關係的,那就更淡化了,所以在周朝末年的時候,天下就亂了,我們國家就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
經過了幾百年的動盪和征伐,殺戮,由秦統一全國以後推行了郡縣制,就是把全國的土地用郡和縣這種行政架構進行了一個重新的編排,郡縣推行完畢以後,又對全國的人口進行一個全國編戶,我們國家之所以跟西方的封建制不同的主要特點就在這兩個地方。
那麼西方社會,因為他是領主對封建主負責,封建主對國王負責,土地上的臣民不管是人身還是財產都歸領主所有。
但是我們國家是從秦代開始全國編戶,所有的人和土地編入中央政府的。不管地方上有什麼變化,中央實際上對整個國家國民的人口數量還是有一個比較大致的把握。
馬克思在對歷史分期、對既往歷史的社會政治經濟分析的時候,是把我們中國單獨列了一個東方模式。這是我們跟西方這個封建制一個比較顯著的區別。
到了春秋戰國結束以後,秦朝一統中國,但是他存在時間非常短暫,我們現在歷史總是歸結於始皇和二世的暴政,個人覺得不是,在一個諸侯征戰的這種這種大環境下建構的統一王朝,他在初始階段,有一種系統穩定性的不足,或者文化少的脆弱。
總上,為了維護王朝的穩定,撤銷異姓王甚至是同姓王是必要手段。
回覆列表
因為這些異姓王都有自己的封地與軍事,當初封王也是迫不得已,畢竟有功勞還是要賞的,有賞就有攀比,其中就有不滿意的,回到封地就自己單幹,劉邦就開始發愁,乾脆只要不是自己兄弟子侄全部都靠不住,找藉口全部都給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