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海尋蹤
-
2 # 布衣在野
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說白了,元朝統治者除了靠野蠻征服,缺乏治國的文化底蘊,註定是短命王朝。
-
3 # 歷史興趣
元朝的前身是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國,從蒙古國算起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算存在89年。
從中國歷史發展程序來看,每個朝代都有盛世存在。而元朝在中國歷史記載中沒有太平盛世的提及。何況元朝當時真的強大,疆域遼闊,商業、經濟軍事那麼發達,既然沒有出現太平盛世。這和蒙古人自身的特點有很大的關係。
蒙古人實行的是馬背上打天下,馬背上也治天下。統治者們根本沒有治理整個國家的能力,因開化較晚,文化水平落後,只知道靠著一身的野蠻來行事,打杖可以靠野蠻但治理國家還是靠屠殺是行不通的。極端的軍事鎮壓,只會讓反抗者越來越多。為什麼會反抗,統治者們根本沒有從源頭找原因。
當時漢族抵制蒙古族,蒙古族自己抱著自己的草原文化不鬆手,統治者們沒有政令及主觀意識去融入中原文化,還去抵制中原文化,讓自己和漢族有意識的分開。反觀清朝為什麼會有太平盛世,那是統治者們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光為了融入漢文化,連自己的文字也最終消失。沒有文化的大融合,各方面處處發展受阻,生產力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那會來的繁花似錦,阻礙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的車輪只有讓你消滅。一個國家的長久穩定是需要各個民族的共同努力去團結去融合在一起。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這個問題很大,要用有限的篇幅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並不容易。
總體來說,元朝是一個相當混亂的王朝,因為混亂,所以元朝的統治被稱為“寬縱”,對社會高層,元朝政府體現了相當的善意(有時作為統治者,他們壓根就不懂,所以才會表現出“善意”),可是對於普通民眾,元朝政府卻又是另外一副嘴臉,窮兇極惡,元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雖然短暫出現了“至元之治”,但是與其他的治世比起來,至元年間的所謂治世確實不夠看的。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征服王朝,它的出現不是先進制度的勝利而是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軍事勝利的結果。這就造成了元朝在政治制度上的先天不足,體現在政治生活,有幾個明顯的特徵。
蒙古民族作為征服民族,因為是奴隸制度,所以征服所獲得的收益都被奴隸主獲得,普通的蒙古遊牧民被作為蒙古貴族的私產,他們只能自備武器跟隨出征,為戰鬥中所得即為他們收益。這樣一看,蒙古人的征服戰爭就特別像小股東集資做生意。隨著征服戰爭的結束,蒙古底層民眾就沒有了收入來源,紛紛破產。奴隸制度下的經濟破產的結局就是被賣為奴隸。蒙古人被賣為奴隸,這種情況在中原、江南、中東都大量存在,甚至在伊爾汗國還有一萬多蒙古人因為不信奉伊斯蘭教被賣到埃及做奴隸。這些底層的蒙古民眾,能夠受到的帝國的恩惠很少。元朝政府雖然曾經嘗試過幫助這些破產的蒙古人贖身,可是元朝政府糟糕的經濟,也讓這件事不了了之。所以,在元朝末年,有很多蒙古人加入了反元義軍,就與此有關。
蒙古人本來人口不多,只有一百多萬,除了不注重本民族的團結,他們也不注重吸納其他民族進入統治階層。一般治理漢地,總要利用漢法。所謂的漢法,無外乎是用漢族的官制,如開科取士,三省六部等,與漢族大地主建立起政治同盟。除了元朝初期,忽必烈的潛邸幕僚曾經建立起漢人士大夫執政團隊,後來的元朝皇帝基本就沒有遵循過漢法,甚至在忽必烈時期就已經充滿了對漢人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體現在忽必烈始終不開科舉,他們不希望漢人士大夫染指朝政。元朝皇帝甚至把朝廷官職當做可以賞賜的財物一樣賜予貴族,賞賜不夠用了,就又增設了很多官職,這樣就導致了元朝官場腐敗叢生,行政效率低下。這麼多官員都需要普通民眾來養活,這大大加重了普通民眾的負擔。
元朝的官僚系統很奇怪,我們無法想象,元朝官吏們對待帝國的態度。他們對帝國沒有太多的感情,只是將它作為索取的物件,而不具備管理的職能。元朝這樣寬縱的統治,使得地方出現了很多“土皇帝”,大地主、大商人、漢人世侯等階層名重一時。他們無比懷念元王朝,就是因為他們在元朝的生活真的是無法無天,輕鬆自在。
元朝不諳治理的體現是不懂的分權制衡,原本的三省六部,被裁撤成了中書省,這樣一來,元朝出現了很多的權臣,後期的元朝皇帝都成了傀儡。這些權臣,我們也可以稱為宰相集團,他們的工作重點根本不是治理天下,而是能撈多少就撈多少。這樣的執政團隊把持著高層,元朝的統治政策能好的了?這些丞相治理天下的本事沒有,不過掠奪民財的手段多的很。他們超發紙幣,賣官鬻爵,橫徵暴斂,沒有受到儒教的“治國平天天”的理想教育的元朝權臣,他們的想法就只剩下了腐敗墮落,窮奢極欲。
元朝權臣頻出,與元朝皇位繼承製度混亂有關。原本忽必烈定下了嫡長子繼承製,真金太子也是一個漢化頗深的人,可是這位深孚眾望的太子過早離世,使得元朝皇位的傳承出現了混亂。從1294年到1235年,元朝出現了10個皇帝。頻繁的政變不僅消耗了元朝的國力,還造就了大量的擁戴功臣,元朝的政治制度又不完善,元朝大量的權臣就此產生。
官員們如此,皇帝們難道就視而不見嗎?可笑、可悲的是,皇帝不僅知道,而且還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元朝的政治中心不在北京,而是哈爾和林。元朝的皇太子在即位之前都要到漠北領兵,皇帝也會賜給他們一枚象徵權力的金印。漠北草原留守族人,非常頑固保守,拒絕任何形式的改變。他們對於金銀財富的態度也是一成不變的,這就使得元朝皇室不管是大節、小節,都要賜給他們大量的錢財。漠北本來是苦寒之地,這些財富都要從漢地掠奪過來,所以元朝時“刮盡天下,富誇塞北”。與此同時,元朝政府為了維持龐大的驛傳系統,也增大了非常多的財政支出。
這些負擔,最終都被轉嫁到普通的老百姓身上。所以,元朝的賦稅極重(雖然官家收的少,可是各種亂七八糟的貪腐,使得民眾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元朝這麼折騰,這麼亂,還能堅持這麼久,這與他們有一支比較忠誠,且戰鬥力比較強大的軍隊有關。這與滿清統治者不同,滿清八旗軍他們入關20年後就腐化墮落了。可是元朝由於一直存在政變、動亂,因此他們的尚武傳統竟然因此得到了保持。在元朝末年,元朝還有一支數十萬的大軍維持其統治。
這支大軍的戰鬥力很強,連朱元璋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戰勝,所以他才搞了一個“九字方針”,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民亂剛剛興起的時候,元朝政府軍所向披靡,在徐州鎮壓了芝麻李,這也使得元朝皇帝和貴族對自身的武力產生了迷之自信。他們認為,不管漢人天下如何亂,沒有10萬蒙古鐵騎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派出去20萬蒙古鐵騎。
可是元朝皇帝和貴族可能就是太自信了,他們對南方的起義軍不屑一顧,只管發揚自己的內訌傳統。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死掐時,本來元朝派出一支奇兵就可以一了百了,可是元朝那會卻出現了皇帝、皇太子爭權的事。皇帝、皇太子各自支援一支武裝在關中、河南大打出手,本該被派往南方的精銳軍隊被消耗在北方內鬥的戰場。
當朱元璋收拾完了南方的競爭對手,派出25萬大軍北伐,元朝皇帝還在支援李思齊與王保保發動戰爭。所以,朱元璋一路北伐,元朝一路內訌,一直沒能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力量。當朱元璋大軍兵臨北京城下,元朝皇帝才跟王保保和解,讓他抓緊來“救駕勤王”。不過為時已晚,明朝已經佔據了大片疆土,元朝失去了對天下的統治權,他們指望著透過一場勝利就解決掉徐達北伐軍的願望落空了,最後殘留內地的蒙古鐵騎也被消滅了。元順帝君臣至此盡釋前嫌,一起回到了漠北草原,要勵精圖治,再給打回來——這還怎麼可能呢?
所以,元朝沒有出現盛世,而且統治很快就結束了,其原因是元朝作為一個文化落後的民族,並不掌握有統治大國、先進文明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偶然間獲得成功,卻因此膨脹,故步自封,不願意學習和接受先進的制度,抱殘守缺,最終被先進的社會制度所拋棄。
元朝的治政之失有:
1,元朝沒有建立起多民族統治陣營,反而搞成了四等人制度。即便是四等人制度,元朝也沒有形成良好的維護本族人利益的長期機制,使得元朝的統治缺少根基性的力量。
2,元朝沒有利用漢法治理內地,儒學被當成宗教來看待,統治階層中漢人士大夫的缺席,使得元朝對地方的統治力度很弱。
3,元朝自成吉思汗時開創的“幼子守灶”和忽裡臺大會”制度,使得元朝皇位傳承製度混亂,政變頻繁發生,摧毀了元朝的統治根基。
4,元朝的官僚隊伍出了很大的問題,使得元朝的統治上不接天,下不著地,仁義沒有做到位,醜惡卻無一不落。
元朝真是一個很混亂的朝代,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王朝都不能與之類比,它太特殊了,也很難說總結什麼施政得失和經驗。儒家傳統是中國2000多年大一統政治的基礎,元朝根本不用儒法,也不用儒生,所以,元朝的政治特點顯得相當另類。
不過元朝也不是一無是處,他的重商主義,無為而治(因為不懂,或者因為自大,不屑於參與管理),以及行省制度,都被後來的明清繼承。在民俗方面,元朝時蒙古人的一些民俗,也影響到了漢人,使得朱元璋北伐時,北地常有漢人說胡語、行胡俗,有一些影響遺留至今。
朱元璋恢復中華後,進行了大量的文化復興工作,各種禮儀、服飾等等,事無鉅細,這才使得中華文化傳統未曾中斷,綿延至今。
回覆列表
元朝創造了歷史上的空前盛世,卻也存世短短百年,分析歷史,個人短見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98年間經歷了五世十一帝,皇帝更迭頻繁,而封建社會的世襲制又決定了國家的統治受限於皇帝的個人思想,管理體制頻繁變動,社會難於適從,社會矛盾越發凸現。第二,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社會衝突越發明顯,管理體系混亂,道德淪喪,貪汙腐敗,淫樂成性,民眾怨聲載道。第三,連年征戰,不斷擴張,打仗打的就是人和錢,國力衰弱,財政虧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人心渙散。第四,崇兵尚武,缺乏文化底蘊,管理體系漏洞百出,內部鬥爭激烈,看似強大無比,實則內部枯朽,已經到了名存實亡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