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漢唐讀書

    再往北二百里,是座發鳩山,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柘樹。山中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烏鴉,卻長著花腦袋、白嘴巴、紅足爪,名稱是精衛,它發出的叫聲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精衛鳥原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到東海遊玩。淹死在東海里沒有返回,就變成了精衛鳥,常常銜著西山的樹枝和石子,用來填塞東海。漳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黃河。

    其次,沒有顯示是什麼鳥,這也無從得知,從故事看,是一種外形似烏鴉,話色的腦袋,白嘴巴,紅足爪。這也是隻交代了這鳥的外形。

    最後《山海經》由於歷史久遠,內容荒誕虛無。也沒辦法去考證,只能說是神鳥。反正不是普通的鳥。

  • 2 # V盟文史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這篇稿子來自於小雉哥。

    精衛是現在《山海經》改編劇本中經常出現的人物,因為她給人的感覺其實有一些"和藹可親"。

    《山海經·西山經》中說精衛的"炎帝少女",就是炎帝的小女兒。"少女"這個詞雖然在《山海經》中只出現了一次,但類似的概念在各種傳說故事中絕不少見,比如"哪吒三太子""龍宮三太子""七仙女"等等。學者們分析,大概每個家庭裡,最小的孩子"老疙瘩"通常是最惹人憐愛的,不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疼,哥哥姐姐也疼,所以傳說故事中,總是出現那個最小的孩子做主角。《神仙傳》裡跟隨赤松子而去的,也是"炎帝少女",但那是另外一個故事。

    精衛在做公主的時候,名字叫女娃。上古女子的名字,常常帶個"女"字,如《山海經》中出現的"女媧""女魃""女丑""女祭""女戚"等。"娃"才是精衛公主的本名。至於有人說"女娃""女媧"音通,所以填海的精衛就是"積蘆灰以止淫 水"女媧,這就沒有什麼道理了。

    《山海經》原文說:"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尹榮方《神話求原》中,認為這個精衛就是大雁,因為大雁嘴裡常常叼著一些什麼東西。

    但大雁在古代非常常見,古人有似乎不會不認識大雁,而把它叫做什麼別的。

    《山海經》原文對精衛的描述是:"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說這種鳥樣子好像烏鴉,鳥頭色彩斑斕,鳥喙是白色的,鳥腿是紅色的,叫聲便是"精衛""精衛"。

    這種鳥能夠對應現實中的哪種動物呢?我也說不好。

    後來人們將精衛的故事加以推演,精衛還又有"誓鳥""冤禽""志鳥""帝女雀"等名。

    李賀詩裡說:"古時填渤澥,今日鑿崆峒。"意思是說精衛填海和愚公移山,皆猶如竹籃打水一場空。可知部分古人對精衛的精神也不是怎麼認同。

    其實,最能表現精衛的悲劇精神的是確實我們平時覺得會像神仙一般無慾無求的陶淵明,其《讀山海經十三首》第十首說: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形夭無千歲,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

    開頭兩句用"微木"來反襯"滄海",故知其不可能而為之,其悲劇色彩便噴薄而出了。三四句說女娃雖然夭亡,但其奮鬥精神卻長存天地之間。五六兩句說的是精衛雖死無悔。七八句則是問責自身,是否如同精衛般努力,其實也是不斷鞭策自己發憤圖強。

    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了陶淵明激勵人心的一面,也讓我們對精衛的悲劇精神有了立體的把握。所謂的悲劇精神,便是如同精衛般,無所畏懼,以自身之渺小,對抗命運之無情!

  • 3 # 龔十力
    精衛是炎帝之女女娃死後靈魂化成的鳥,精衛之名乃炎帝所賜。最早記載精衛鳥的是奇書《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 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水而死。死後其不平的靈魂化作彩首、白喙、赤足的小鳥,身體如烏鴉一般大,不停發出"精衛、精衛 "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炎帝聽聞女娃溺於水中悲痛欲絕,一日隨神農狩獵,女娃繞飛林中,悲鳴"精衛",炎帝舉弓欲射,隨從稟告:"此鳥乃陛下之女所化!"

    炎帝心中一驚,放下弓箭,淚水盈眶,久久不能自己,許久之道:"就賜小鳥精衛之名吧!"精衛久久盤旋不捨離去。

    炎帝作歌:"精衛鳴兮天地動容!山木翠兮人為魚蟲!嬌女不能言兮吾至悲痛!海何以不平兮波濤洶湧!願子孫後代兮勿入海中!願吾民族兮永以大陸為榮!"精衛聽得神農"海何以不平"的歌詞,遂決心填平大海。於是每日銜西山之木石填於東海。

    實際上在遠古時期也確實有這樣的一隻鳥存在,不過到現在早就已經滅絕了,那種鳥名叫古盜鳥,它們所做的事情和精衛的一樣,只是它們是為了互相拆巢穴使之無處可歸。

    精衛是是一隻非常執著的神鳥,意志力堅強,它不停地填海就是為了報仇,也希望挽救更多人不被大海捲走吞噬了生命。

    《述異記》對精衛填海神話的意義,作出過世俗的引申:“今東海精衛誓水處,曾溺於此川,誓不飲其水。一名誓鳥,一名冤禽,又名志鳥,俗呼帝女雀。”精衛鳥發誓非但不喝東海水,而且還用小嘴銜著石子和樹枝,要把東海填平。

    精衛填海的說那話故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東晉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組詩中寫道: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沒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百姓為小鳥不屈的的毅力決心所感動,稱它為“志鳥”“誓鳥”或“冤禽”,民間也有稱呼“帝女雀”的。直到今天,在東海邊還可以找到“精衛誓海處”。人們用這種方式來寄託對精衛的緬懷之情、讚頌之意。

  • 4 # 西遊夢紅樓

    填海隨著哪吒的熱播,票房大賣,我想總有一天精衛也會被搬上螢幕,因為精衛比哪吒還頑皮,還不聽話,還要淘氣。看到精衛,彷彿還能聽見父母拎著我們的耳朵在吼:不要去池塘洗澡!

    精衛,其實是種精神象徵,你問是什麼鳥,我只能說是一隻小小鳥,怎麼飛也飛不高,尋尋覓覓來回把石子尋找,要將東海的坑填掉,可是怎麼也做不到。

    精衛,身子漆黑,跟烏鴉比較相似。頭上卻有五彩斑斕的羽毛,鳥喙是像月光一樣白色,還有一雙紅色的腳,像穿著雙高跟鞋,叫聲“精衛”,於是後人根據叫聲給她取名精衛。

    《山海經》:"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

    精衛,傳說是炎帝的女兒,叫女娃。

    女娃長的乖巧,很懂事,就是性子比較野,喜歡到處亂跑。炎帝也因為遍嘗百草而到處亂跑,因此兩父女誰也說服不了誰。

    “老爹,你年紀不小了,別什麼草都往嘴中送,跟我家羊咩咩一樣!”

    “娃娃,你別亂跑,沒有大人在,不準靠近水邊。”

    “你能不嘗百草嗎?”

    “不能!”

    “那草有什麼好吃?”

    “族人有些病需要不同藥草,爹不嘗試怎麼知道對症之藥呢?”炎帝摸著女娃的頭笑眯眯地說。

    “那你也別管我!”說完,女娃蹦蹦跳跳的走出門口,炎帝搖著頭溺愛地看著這個淘氣包,笑了。

    “阿爹,我會小心的!”女娃回過頭,做了個鬼臉。

    女娃戲水,力竭而亡,化為精衛。

    1、

    女娃一路玩著,偶爾撿撿蘑菇,偶爾逗逗蝴蝶,跳過水坑,跑過平原,最後來到東海邊上。

    沙灘是寧靜的,細細的沙摩挲著腳底,癢癢的很是舒服,海水在豔陽下有些發燙。

    女娃在靠水的海灘上奔跑,灑下一地的銀鈴般的笑聲,就像五彩斑斕的貝殼散在海灘一樣。

    女娃望了望天上的太陽,伸了伸小舌頭,看了看周圍,發現沒人,很快撲進了水中。

    女娃忘了時間,玩的開心而涼爽,慢慢的滑向深處。

    海風起了,海水開始翻滾,形成巨浪,鋪天蓋地向女娃湧來。

    女娃大驚,拼命想往沙灘上跑,可是海浪越來越大,小小的身子越來越力不從心。

    一個巨浪打來,女娃消失了。

    2、

    從水中鑽出一隻鳥,仇恨的看著東海,然後望向中原,哪裡有個老頭,正焦急的找尋著她。

    “精衛,精衛”,女娃兩滴淚下,掉到水裡,染紅了珊瑚。

    女娃飛到西山,找來合適的小石頭和小樹枝,開始填海。

    她要用小小的身軀,要把這害人的東海填平,不再叫有人死去,不再有人骨肉分離。

    一隻小小鳥永遠穿梭在西山和東海之間,銜西山之木石,要平東海。

    《山海經》:"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精衛一直有爭議。有說是諷刺自不量力的舉止,有人贊其堅持不懈的精神,也有人看到了她用於抗爭、絕不妥協的意志。陶淵明說“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邢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將其與神話英雄邢天聯絡在一起,贊其面對強權,無所畏懼的戰鬥精神。

    如果聯絡大禹治水的事蹟,精衛明顯是死於水患,而精衛填海的故事,正是表達古人對水患的憂慮和治理的決心。就像精衛,只要堅持不懈,一代又一代人努力下去,終究有一天,人們能將水患治理好,變害為寶,造福人類。

    如天府之國水力工程:都江堰,至今還溫養一方,福澤一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發現男友出軌要堅決分手,發現婚內出軌儘量挽救,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