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全利88
-
2 # 卯酉鄉音
阿Q精神,它來自魯迅1921年在《晨報》副刊上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的形象。
阿Q精神有幾個不同的側面:
比如,他自尊:阿Q沒有家,住在土穀祠裡,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人們忙碌的時候才記起他,不忙時便把他忘記了。然而,阿Q“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裡”,甚至趙太爺兒子進了學,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綽得多”。阿Q甚至瞧不起城裡人,認為城裡人把“長凳”叫成“條凳”。
再比如,他欺弱怕強: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吶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他尋釁跟王鬍子打架,打輸了,他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過他,罵小D是“畜生”,小D讓著他,他卻不依不饒,進而動手抓小D的辮子;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動手動腳,扭住她的面頰,說“和尚動得,我動不得?”大肆輕薄。可是,當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時,他脫口說了句“禿兒”,連吃了幾棍子,一點不敢反抗。
再比如,他善於投機:阿Q本來是對革命一向“深惡而痛絕之”的,但當他看到“未莊的一群鳥男女在革命到來之際的慌張的神情”時,便想:“革命也好罷,革這夥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阿Q革命的目的,不過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喜歡誰就是誰”。
而他的核心表現則是“精神勝利法”:阿Q與人家打架吃了虧,心裡就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心滿意足。當他被關進牢房時,他便“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當他被拉去殺頭時,他便“覺得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也未免要殺頭的”。所以,阿Q“永遠是得意的”。
魯迅小說發表的年代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中國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國家一盤散沙,飽受列強欺凌。魯迅在阿Q形象中凝集了對“華人靈魂”的深刻的剖析和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嚴肅的思考。把中華民族的這種“劣根性”加以形象化,把這種歷史的社會的“病狀”展示給人們,給人們一種沉重的悲劇感。所以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阿Q精神就是精神鴉片,讓人看不到失敗和屈辱,在虛假的快樂中沉淪。有雄心的人和有血性的人,可能會殺人,也可能會自殺,但成功、偉大、可敬是屬於他們,而與阿Q無緣。阿Q的形象更多的是具有批判意義,有深刻的針砭作用,這是阿Q形象典型意義的一個方面。
然而,一個藝術形象既然是來源於生活,也就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如有評論家指出的一樣,阿Q精神也有其值得褒揚的一面。說阿Q精神最可貴,是阿Q精神裡豁達大度的一面,遇上不順心的事總有理由為自己開脫。說阿Q傻、阿Q呆、阿Q自欺欺人、掩耳盜鈴,不為名利而苦惱,也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但比起一些老為自己套上虛假的外衣而弄得焦頭爛額的人,還是可貴得多。“阿Q精神”也並非壞事,它內含科學性。對於心理失控的人來說,它是一劑良藥,使他們從中獲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脫,不至於因心理壓力得不到正確疏導而做出失去理智,譬如打人、毀物甚至殺人、放火或者自殺之類的偏激行為。如今,“阿Q精神”已經走出了中國國界,成了“國際通行”的醫治心理疾病的輔助手段,在治療人類心理失衡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阿Q是魯迅塑造出來的一個人性特別的濃縮體,塑造時褒貶相交,既不單純地醜化也不單純宣揚,目的是給人們一面鏡子,讓人們在跌倒後總能找個讓自己重新站起來的理由。現今,這篇小說距今已接近一個世紀了,阿Q這個典型,對於現實生活的意義仍然存在。對於每一個華人,仍是一面鏡子,人們可以在裡邊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來,而給予自己某種啟迪。
-
3 # 元元的天下
阿Q本有原型,一個的底層投機分子孫天生,結果悲劇了。
由他魯迅先生認識到,辛亥革命對普通老百姓的影響,不過剪去了頭上的辮子。積貧積弱的中國,城頭變幻大王旗,民生並無大的改變,於是寫了《阿Q正傳》。不過魯迅筆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阿Q,與不安份的孫天生相去甚遠。
若問阿Q精神對當代有沒有意義,首先要明白,魯迅先生對其視為國民的劣根性,是加以批判的。阿Q是一個受遭壓迫、屈辱的打短工為生的窮人,甚至連姓名都沒有,窮得只有條褲子了。但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己安慰自己,都自以為是“勝利者”。既妄自尊大又自輕自賤,精神完全被扭曲了。
比如攀親不成,阿Q捱了趙老爺的打,自我圓通一番,他卻想:“這是兒子打老子”,彷彿轉敗為勝,轉而沾沾自喜起來。但萬事都有兩面性,有百害總有一利。
換個時髦的說法,阿Q精神也可稱為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和幻想法。會想不得病,雖然圈圈沒畫圓就丟了性命的遺憾,可至少不那麼痛苦。
譬如說叫醒鐵屋子裡的人,醒了卻無解決的辦法,不如讓人昏昏沉沉無痛苦地死去。為奴隸的人不知其苦,未嘗不是幸福。
因為光棍一條,阿Q無有窮不過三代的希望,縱有不甘也只叫道:"十八年又是一條好漢!"(孫天生臨死則大喊:"我做了三天皇帝,值了!")
倘若受了欺負,也不傷心,說明自己有利用價值。欺軟怕硬也是有的,卑恭曲膝也平常,渾渾噩噩一輩子,從來如此何必改變?
所以麻木愚昧的阿Q精神雖遭唾棄,但能自我安慰得解脫,起碼可以解壓,比起被一根稻草壓死的駱駝,起碼有了活下去的勇氣。也許是牽強的,無可奈何的,好歹找到一個理由,對於絕望的人來說,自尊不值錢,還有什麼怕失去的呢?
《阿Q正傳》文末說,阿Q沒有死,他有後代的。小D也用筷子盤頭,說話做事也同阿Q別無二樣。也許世上本沒有阿Q,卻有著無數個像阿Q那樣,愚昧而自欺的人吧。
-
4 # 校外老師
首先看一下什麼是有意義?有意義就是有價值,對自己的人生有指導作用。
先分析一下阿Q的人,然後再看一下阿Q精神是什麼樣的精神,就知道有沒有意義了。
阿Q是辛亥革命期間,一個普通的最底層的老百姓,光棍一個人,靠打短工活著。阿Q的那句話“兒子打老子”,是什麼時候開始說的呢?當趙太爺的兒子考上秀才之後,阿Q去道喜。阿Q說自己姓趙,而且長趙老爺的兒子三輩。結果到趙府捱了趙太爺一頓嘴巴。所以阿Q說“兒子打老子”。這是一個弱者,在平白無故捱了揍,很無奈的自我心理安慰法。
在人格方面,很重要的一點。當在強勢面前的時候阿Q會用自己的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當面對弱勢的時候,又會去欺負別人。在故事中當阿Q看見小尼姑的時候,馬上就顯得強勢起來,去欺負別人。所以,不要用道德禮義廉恥來衡量阿Q,阿Q是一個沒錢沒勢的地痞無賴。
綜上所述,學習阿Q精神,讓我們也會變得沒有廉恥,變成無賴。所以阿Q精神沒有什麼現實意義。阿Q作為一個笑料被人嘲笑,而我們現在的舞臺上,也會找一些類似於無賴的人,讓人嘲笑。看這些東西看多了,不自然的也會學一些。所以說,如果說阿Q精神有意義,那麼它的意義告訴我們,人為了自己的私慾就不要臉了。
-
5 # 江南俗士1972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認為,魯迅是20世紀亞洲最偉大的作家。
目前官方認定的中國現代作家排行,魯迅穩居第一把交椅。
在學術界,大多數認為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最偉大的作家。
在民間,推崇魯迅的讀者始終保持著巨大的基數。魯迅的一些名言被反覆引用,廣泛流傳。
魯迅能夠得到中外、朝野的一致認可,肯定有其獨到的過人之處。
個人認為,魯迅的偉大在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思,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阿Q正傳》雖然不是魯迅先生自己最滿意的小說,從小說的技法來說,也過於鬆散。但由於其對社會對人性無比精準的解剖,從而散發著別樣的光芒,讓人刺目、讓人憤怒、讓人悲哀、讓人哭笑不得!
這裡,我不說“精神勝利法”,而說說阿Q摸小尼姑頭皮的故事。
阿Q,未莊之高純度屌絲一枚。沒讀過書、找不到固定工作,自然也買不起房、娶不到白富美。
雖然阿Q自認姓趙,屬於未莊主流群體,但趙老太爺給了他一記大嘴巴,你配姓趙嗎?阿Q打心眼裡看不起沒辮子的海歸假洋鬼子,結果惹來一頓文明杖。
惹不起大人物,阿Q就挑釁與他一起在牆角曬太陽捉蝨子的王胡、小D,但事與願違,阿Q不僅被王胡胖揍,被迫承認“人打畜生”,甚至在最弱的小D身上,也沒佔到半分便宜。
最後,阿Q終於找到了他流年不利、生活艱辛的罪魁禍首——小尼姑。遇見尼姑犯衝。於是阿Q放肆地摸了小尼姑的頭皮,感覺真是太爽了!
故事有點荒誕,但很真實。比如當下網路上流行的“戲子誤國”論,何嘗不是阿Q在摸小尼姑的頭皮呢?
魯迅先生遺言中,希望自己的文字“速朽”,並能遺忘他,然而先生的文字始終不朽,先生的名字依舊如雷貫耳。這是魯迅的偉大,也是民族的悲哀!
回覆列表
魯迅先生這篇文章算是“人類學”的經典,恐怕完全不過份吧?
不單現在,再過幾百年,應該同樣的具體現實意義!
“人類學”或“人學”,個人理解,並非什麼科學體系,而僅僅是關於人類自身的認知,與科學體系的最大的區別,可能就是“非理性”或“非邏輯性”。
人類是地球上一種非常奇特的“動物”,有太多的例項來證明,絕大部分人的思維模式是處於一種“非理性”狀態的,一般體現在,人類對於客觀的世界認知,相對比較理性;而對於非客觀的世界的認知,理性就變成了稀缺物。
旦凡能透過文學作品,對於人類自身的屬性的歸納與總結,都會成為人類社會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比如塞萬提斯的作品等。
魯迅先生的貢獻也在於此。他發現了眾多的人群中的一些共性(我不認為侷限於華人),很可能每個人認真思考一下,也會發現,我們很難全部逃避他為我們作出的定義,不可能全有,但更不可能全無。
當然,魯迅先生及他兄弟,受日譯俄國文學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兩相比較,他們自己的總結是“有信仰與無信仰的差別”,所以,事實上我們很應該註定到的一點,就是千萬別掉進“虛無主義”的深坑,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