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宇宙裡的銀杏樹

    公冶長(前519-前470),孔子學生。字子長、子芝。春秋時齊華人,亦說魯華人。孔子的女婿。

    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名列二十。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德才兼備,終生治學不仕祿。相傳通鳥語,並因此無辜獲罪。孔子出於對諸侯開政的不滿,又因對公冶長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說:“公冶長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並將女兒許他為妻。公冶長婚後,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子犁,早亡,一個叫子耕。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君(魯國國君)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深受孔子賞識。

    傳說中公冶長有一個非常奇特的功能,就是能讀懂鳥兒的語言。公冶長也因為這個事情被關入了牢房,關於他入獄的原因說法有很多種,但大致的意思都差不多,都是因為自己讀懂了鳥類的語言,然後被人們認為殺了人最後被逮捕入獄。

      現在我來講講公冶長是如何透過讀懂鳥語而被釋放的故事。公冶長因為胡判被定為死刑,到八月問斬。有一天,知府命人將公冶長從牢中提出來進一步詢問公冶長,公冶長大喊自己是冤枉的。於是知府想出來一個辦法,知府把屋簷下窩裡的小乳燕掏出來,然後把它們放在抽屜中,母燕見了之後便開始叫個不停,知府問公冶長母燕在叫什麼,公冶長回答說:“老爺,燕子在說知府阿,知府,我與您無冤無仇,也沒有惹到您,你為什麼要把我的孩子關在抽屜裡?”知府一聽,覺得公冶長說的挺有道理。但是知府認為雖然他能聽懂鳥語,但是仍然完全擺脫不了嫌疑。

      一天,一隻鳥兒在監獄窗上啼叫,它告訴公冶長說齊軍正在領著軍隊侵掠魯國的邊境。公冶長把這件事告知了知府,知府又告知了國君。魯國國君雖然不太相信,但是因為關係到國家的安危便派人前往,果然不出所料。於是,公冶長從牢獄中放出,並大加賞賜。

      在孔子的七十二個賢子中,其中有一個能識別鳥語,這個人是一個打柴郎,複姓公治,名叫長。公冶長的家裡只有他和他的母親二人,生活十分貧困。公冶長從小就非常的聰明,經常跟著母親去山上砍柴。

      有一天,公冶長的母親生病了,不能去山上打柴,可是家中又沒有可以下鍋的米,小小年紀的公冶長很擔心,於是便揹著母親,著繩子和砍刀獨自一人拿去山上打柴。公冶長來到了山上,感到非常害怕和孤單,於是就難過地哭了起來。他的哭聲越來越大,驚動了山上的鳥兒,鳥兒從四處飛過來落在了公冶長的身邊。公冶長看到這麼多不同種類的小鳥,感到很奇怪,其中有一直黑色的鳥問公冶長說:“你在哭啥,你在哭啥呢?”公冶長更加覺得奇怪了,心裡想:小鳥怎麼會說話呢?於是他便問小鳥:“你是什麼鳥,你怎麼也會說人話呢?”小鳥聽了回答他說:“我叫八哥,本來就會說話的。”這時八哥又問公冶長:“你叫什麼名字阿,為什麼會在這裡哭泣?”於是公冶長便把自己的名字,母親生病和自己山上打柴的事情都告訴了八哥。

      小鳥們聽了公冶長說的話,覺得公冶長挺可憐的,決定幫助公冶長一起拾柴。小公冶長聽到鳥兒的話非常開心,他也不害怕了,和鳥一起拾柴。很快,柴就堆成了一座小山。公冶長用繩子捆好柴正準備回家,冶長,讓他帶回去給母親吃。小公冶長非常感激,於是就回家了。

  • 2 # 本昌談歷史

    我來回答。

    公冶長是春秋時期的齊華人。他是孔子教的學生中的佼佼者,孔子之所以把女兒嫁給他,成了孔子的女婿,對他如此厚愛,是因為:

    一是,他道德高尚,寧肯不當官發財,也要繼承岳父的事業做教書先生。

    公冶長博學多才,德才兼備,魯國曾多次聘請他去當官,他都拒絕了,而是當了一名教書先生,向他岳父一樣甘願清貧為教育獻身。這是孔子欣賞他的一個方面.。

    二是,公冶長多才多藝,孔子很欣賞他

    孔子不但博學,而且多藝。在齊國故地臨淄,青州一代,關於公冶長的故事很多。

    公治長不僅十分聰明, 還懂得鳥語。

    一天, 公冶長,聽見鳥兒對他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上有隻羊,你吃肉,我吃腸。”公冶長到了南山上,確實有只死羊。他揹回家吃了,卻沒給鳥兒留下羊腸。又過了幾天,他又聽到鳥兒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上有隻羊,你吃肉,我吃腸。”結果,他跑到山上,看到很多人圍在那裡,就高喊:“這是我的,那是我的!”結果,走近一看,是個死人,警察正在那裡抓兇手,就把他抓起來了。

    在獄中, 公冶長解釋自己沒有殺人的理由。獄吏說:“那麼我們就試試你, 如真能聽懂鳥語, 就釋放你; 如果聽不懂, 就讓你償命。”

    公冶長被關在獄中60 天。一天, 有麻雀飛到獄牆上吱吱喳喳地叫, 公冶長聽了, 臉露笑容。獄吏問他笑什麼, 他說:“麻雀唧唧喳喳地說, 白蓮水邊有輛裝糧食的大車翻了, 公牛折斷了角, 地上的糧食打掃不乾淨, 麻雀們互相招呼去啄食。”

    獄吏不信, 派人去看, 果然同公冶長講的一樣。於是方信他無罪, 將他釋放。

    這個故事,公冶長雖有不守信用之嫌。但正史記載的並非如此。正史記載說,公冶長的確會鳥語,而是他在路上行走時,聽到鳥語說,山上死了個人,正巧一個老婆到處找兒子,公冶長就讓老婆去山上看看,結果死的正是他兒子,辦案人員不信公冶長懂鳥語而冤枉入獄。孔子說:“公冶長非罪"。是幫人忙而被誤解。

    看來孔子對女婿是厚愛的。

  • 3 # 鄭桂軍zgj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說公冶長,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進監獄,但不是他的罪過。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這裡,孔子沒有評說公冶長的德行,只一句“不是他的罪過。”便把女兒嫁給了公冶長。現行本《論語》,除此節外,再找不到一句孔子對公冶長的評價。

    公冶長是孔子的弟子,孔子肯定對他了解透透的,否則也不會把女兒嫁給他。但論語中卻沒有記載公冶長有啥長處、德行如何。

    南朝的皇侃《論語義疏》載:“公冶長從衛還魯,行至二堺上,聞鳥相呼往清溪食死人肉。須臾,見一老嫗當道而哭。冶長問之,嫗曰:兒前日出行,於今不反,當是已死亡,不知所在。冶長曰:向聞鳥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是嫗兒也。嫗往看,既得其兒也,已死。即嫗告村司。村司問嫗:從何得知之?嫗曰:見冶長,道如此。村官曰:冶長不殺人,何緣知之?因錄冶長付獄。主問冶長:何以殺人?冶長曰:解鳥語,不殺人。主曰:當試之,若必解鳥語,便相放也。若不解。當令償死。駐冶長,在獄六十日。卒日,有雀子緣獄柵上,相呼嘖嘖。冶長含笑,吏啟主:冶長笑雀語,是似解鳥語。主教問冶長:雀何所道而笑之?冶長曰:雀鳴嘖嘖,白蓮水邊有車翻,覆黍粟,牡牛折角。收斂不盡,相呼往啄。獄主未信,遣人往看,果如其言。復又解豬及燕語,屢驗,於是得放。

    這裡,說了一個公冶長有懂鳥語的特異功能,又因此而獲罪入獄六十日之多。大概就是孔子說的他“非其罪也。”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公冶長,齊人,字之長。孔子曰: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和《論語》的記載幾乎一樣。

    你孔子稱讚公冶長,只說他非其罪,卻不說他有何賢能。世間受冤枉的人多了,未必都是賢人。以“非其罪”就嫁給他女兒,不是嫁給了賢人,女兒嫁的冤啊!

    《論語》最初是寫在竹簡上的,漢朝在孔子舊居牆壁中發掘出來,竹簡編繩黴爛不成繩,等於發掘出一堆無順序的竹片,後人整理難免弄亂。今人石永楙就費盡心力整理出版了《論語正》,重新編排各章節的順序。

    我們讀《論語》,常有前言不搭後語的雜亂之覺。不知當年孔子弟子編輯的《論語》到底啥模樣,孔子評價公冶長是否就簡單的一句話?

    總之,公冶長既然是孔子的弟子,應該有過人之處,史載他不願為官,終生治學。肯定也是賢人。孔子為何把女兒嫁給他,應該不是單憑“非其罪”這麼簡單。

  • 4 # 開往春天的Tractor

    公治長(前519~前470),名長,字子長,春秋時齊華人,亦說是魯華人。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名列居前,因德才兼備,深得孔子賞識。

    公治長的人生經歷與孔子有相似之處,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不慕名利。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對人的道德修養有極高的要求,其思想的落腳點在“仁、禮、愛人、”,其中,孝悌為仁的基礎。可見,能得孔子賞識,只學識豐厚是不夠的,同時明禮儀、尊師重教,道德修養須處高水平、有明確的善惡觀。例如:被孔子用“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來形容的宰予,他能言善辯、善於思考,不可謂不機智也。但卻不懂尊師重教、察言觀色,每每與孔子頂嘴,絲毫不留情面,肆意抒發自己的想法。暫且不去判斷其想法的對與錯,他既向孔子求學,便應有一個學生應有的謙卑和對老師應有的尊重。因此他並不得孔子喜愛。甚至使頗有涵養,頗為穩重的孔子怒而感慨。而公治長作為學生,本分踏實又勤奮好學,在孔子年級越來越大時,繼承孔子衣缽,繼續從事教書育人,一生治學。其中所體現的,學識豐、重孝悌、尊師長、心懷高遠理想且不為名利迷惑,深得孔子賞識。

    公治長坐牢之事,多少有些“烏龍”。當時,正值周王朝王室衰微,諸侯開政,公治長因懂鳥語,幫助一老婦尋得其子,卻“糊塗”坐牢。本就是無心的善意之舉,又怎會影響孔子對其的欣賞之情,反而使孔子倍感痛惜,同時加深了對諸侯開政、不尊周禮的不滿之情。後既是出於對公治長的信任,也是為表安慰、信任之情便把女兒嫁給了他。

    孔子無緣於政治,只得將滿心的熱情傾於教育,一是想讓更多人處事以“仁”,明白“禮”的意義和重要性;二是透過這種方式傳播儒家思想,希望有一天能恢復周禮;三是寄希望於年輕一代,希望他的徒弟傳承儒家思想,未來有一天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相較於孔子的其他徒弟,大都入仕,為官,公治長的選擇,便是繼承了孔子的遺志,將儒家思想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力圖惠及更多人,完成孔子未能完成的事,這也是孔子將女兒嫁於他的另一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搗亂,經常破壞別人家的東西,怎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