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聞書香
-
2 # 理想突圍
好奇是這個年段段孩子的普遍特點,他們開始用自己的意識和思維方式認識感知世界,往往會產生一些破壞行為,家長不要過分擔心, 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現象,不能單純用打罵來解決。但是,家長千萬不能漠視不管,必須引起重視,加以引導:
1)家長應多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讚賞孩子想認識事物、瞭解事物的慾望。
2)對有意識的破壞性行為要及時教育,例如,故意摔東西,故意破壞花草,故意用石子砸窗戶玻璃,這類行為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矯正,就會導致孩子長大後形成破壞公物等不良習慣。
3)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的玩具給孩子玩,根據具體情況編制情景故事,引導孩子逐漸養成愛護物品的好習慣。
4)對孩子求知慾強,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要粗暴干涉,要因勢利導,啟發和保護孩子的創造力,鍛鍊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
5)總之,只要家長對孩子的破壞性行為有正確認識,多給孩子一些耐心、愛心及信心,加以科學、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些破壞性行為會逐漸得到抑制直至消失。
-
3 # 遊子家庭教育線上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不清楚問題中所說的孩子年齡多大,但就問題中的表現可以推測孩子年齡應該在六歲以下,既然可以破壞別人東西說明孩子已經具有獨立活動的能力,開始脫離父母的束縛,綜上推斷,預設孩子在3.5-6歲之間,超過六歲的孩子獨立意識增強,具備完全的表達和基本的判斷能力,如果是六歲之上具有這樣的行為,家長完全可以透過講道理和正確、耐心引導的方式不斷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增強,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收斂和控制,孩子的破壞行為會得到改善或者改正。
六歲以下的孩子活動力強,但是不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容易根據自己的情緒狀態和反應習慣做事,成年人認知裡是清楚知曉行為本身的意義和後果,孩子不清楚,這就需要家長必須在孩子不當行為發生時及時注意並及時干預。
這裡提出一個概念,就是邊界建立,六歲之前是孩子各方面發育比較快的時期,也是教育危機頻現的時期,處理好了,整個人生受益,處理不好,孩子整個性格和心性將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伴隨終生。所以六歲之前的教育既要保證孩子各方面正常發展,比如專注力、注意力、情緒表達、反應方式等,也要對不當行為建立邊界,所謂建立邊界,就是要讓沒有太多認知能力的孩子清楚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堅決不能做的。
破壞東西這件事對活動力強,透過肢體與物體溝通的孩子來說,在遇到情緒不好,訴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成為一種反應手段,所以在發現自己孩子有此類行為發生時,一定要及時干預,建立邊界,此時的邊界就是,有訴求或情緒不能透過破壞東西與成年人溝通,更不能破壞別人東西,也就是說必須讓孩子清楚的知道一個界限,不能摔東西,不能摔別人家的東西。這種最起碼的認知是幾乎所有家長都能認識到的,難就難在如何讓一個不懂事的孩子理解和遵守,有些家長的第一選擇是講道理,把孩子拖過來,怒目圓睜,嚴肅告誡,你不能摔東西,摔東西不好,再摔東西會怎樣怎樣,結果孩子瞪著眼睛聽完,順手抓起一個東西又是隨手一扔,家長瞬間暴跳如雷,抓過來一頓訓,甚至有些家長抓過來就是一頓揍,孩子哇哇哭,破壞東西的習慣不但沒有改,反而更嚴重了……
最後家長崩潰,徹底投降,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了,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聽話,我家那個就這麼難管。
我想這種情境不是發生在一家兩家,破壞東西不聽話這種孩子也不是個案,應該說在中國家庭中非常普遍。
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如何建立邊界?
首先家長需要接受一個事實,教育孩子確實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但教育孩子又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活動,大部分家長沒有經過培訓就直接上崗,所以教育過程中出現問題也很正常,所以要想孩子的教育過程順利,少遭罪,家長需要在教育面前保持謙遜,在孩子面前更是如此。
我們一直提倡蹲下來跟孩子說話,所有在教育上乏累的家長們也應該養成跟孩子說話就要蹲下來的習慣,孩子不懂道理,但是知道你尊不尊重他,孩子不懂如何準確表達,但清楚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態,當孩子的情緒或者訴求不落地,摔東西只是反應機制裡面的一種,如果孩子的情緒或者訴求得不到很好的宣洩,他一定會選擇更加暴力或者叛逆的事情來跟家長抗議,這是孩子的方式,基於他這個年齡和認知所選擇的抗議手段,所以碰到孩子大發脾氣或者摔東西的行為,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是問責,不是指責,也不是抓過來暴打一頓,而是首先要蹲下來關心下孩子的情緒狀態,問一下孩子是不是不開心,是不是有什麼想法沒有得到大人的理解,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在大人看來有時甚至跟荒謬,但是荒謬不是問題導致的原因,你不尊重孩子的這種荒謬就是問題產生的原因,正是因為孩子荒謬和幼稚,所以才需要家長的教育和引導,而大部分家長第一反應都是拒絕這種荒謬和幼稚,甚至懶得搭理孩子的幼稚言行,在成人的世界裡,無視他們的幼稚想法好像不值一提,但對孩子來說,你否定了他們一切,這很嚴重,所以不要怪孩子奮起反擊,所以孩子的問題,最終在大人身上,你有沒有尊重孩子,有沒有理解他們的想法,有沒有耐心去引導他們,你的處理方式決定了孩子的反應方式,愛破壞別人東西的孩子,一定有個愛要求和指責的家長,孩子情緒得不到合理表達,所以選擇如此簡單粗暴的方式跟成年人互動,所以,趁孩子還沒形成習慣,壓壓自己的脾氣,蹲下來跟孩子好好談談吧。
-
4 # 課代表洪同學
如果以暴制暴,極可能適得其反,孩子在氣頭上的時候說教也無效。
建議可以在破壞行為發生後,若當面制止無效,把孩子單獨帶離,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再具體說什麼事可以什麼事不行。
孩子的破壞行為可能是由於長大到某個階段以後渴望證明自己的能力而做錯,這時候可以有替代方案,不如不摔東西,那投籃、踢球、扔沙包、沙灘踢海水等等不是很好的替代物嗎?孩子的能力需要被證明,他們的精力需要被釋放。
另外一種主要原因是為了吸引父母關注,由於被忽視而缺少的安全感會以這種極端的博取關注的方式來彌補,這就需要家長平時多靜音手機用心陪孩子玩、閱讀,有足夠的關注和愛,就不用去破壞。
-
5 # 石韋教子
孩子搗亂,經常破壞別人家的東西,可以從兩方面去入手。
第一點,給孩子多點理解與關注,並看好自己的貴重物品。每個孩子都是個好奇寶寶,有的時候,大人眼中的搗亂,只是孩子想了解事物的一種方式罷了。
以我女兒為例。我女兒小的時候異常頑皮,我常常感慨帶她一個抵得上帶我同事家兩個小孩。
頑皮的簡直就跟個二哈一樣,一個不留神,就能把家拆了。新玩具到手沒多久,就能被拆成零碎。房間裡的牆面到處都是塗鴉,好端端的一個八音盒,每個零件都被搞了下來,連實木的床頭櫃上面都被她用剪刀紮了無數個小洞,等等等等不勝列舉。
對於這些,大部分的家長,第一反應一定是跟孩子要麼講道理,要麼用棍棒教育。而我,只是緊緊地看好了我的重要物品。
瑪麗亞*蒙臺梭利在她的《童年的秘密》—兒童行為背後的心理奧秘一書中明確地指出,成人在何處阻礙兒童發展:他們用那些看似保護性的障礙物在壓制著孩子行動的潛能。孩子正處於努力成為人類一員的過程中,就像彌賽亞所說的預言一樣:上帝無處藏身!在幼兒的世界裡,根本就沒有價值觀這一概念,百元的大鈔在他們看來,也只不過就是一張花花綠綠的紙罷了,可能還沒有一張彩色的圖畫紙有吸引力。
所以,做為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收好我們有價值的東西,給小破壞王們一些有難度的玩具,讓他們拆起來有困難。
可是有時候,我們難免要帶著熊孩子們走親串友,那該怎麼預防他們在別人家搞破壞?第二點,看好自家熊孩子。雖說有些人對熊孩子能報以理解,可是家裡的東西尤其是重要的東西被破壞,心裡還是很不舒服。所以最主要的是,不讓自家孩子有機會經常到別人家裡搞破壞。
以我自己為例,我女兒小的時候,我也免不了要帶她到別人家裡去,如果是短時間的,我會開啟手機讓她看動畫片,藉以轉移她的注意力。如果時間較長,我會請朋友開啟電視讓她看動畫片,我也會提前準備好零食與玩具,讓她先玩一會玩具。同時,我會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她身上,防止她去破壞別人的東西。
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做一些在大人眼中搞破壞的活動,太小的孩子講道理是沒有明顯效果的,如果依靠呵斥或棍棒教育,往往會破壞孩子的探索精神,讓孩子性格變得內向畏縮,所以主要的監管方面在於家長的時刻關注。
孩子上了學之後,懂得了道理,這時候再用言語教育,就有用多了。
回覆列表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對事物的理解和我們大人是不同的,年幼的孩子不懂得人情事故,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是處於完全自私的一種階段,他們是沒有公平心理的。他不知道破壞別人的物品是不對的,別人會傷心。所以給您以下幾點意見
1.首先和孩子講這樣是不對的,先不要打罵,別人很喜歡自己的玩具,你弄壞後別人會很傷心啊,如果你的玩具壞了你會傷心吧,如果壞的是你喜歡的那個玩具,你什麼感覺,換起孩子的同理心。
2.搞明白他為什麼想破壞,可能是為了彰顯自己很厲害,引起父母的注意,突出自己,或者想折磨一下同伴,把這個根本原因找出來,才能解決
3.找個機會自己被別人欺負了,或者自己的東西被別人弄壞時,讓他感受一下別人的難過,學會尊重別人,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
4.每次這種情況發生後,第一次和第二次家長要去道歉,給孩子做榜樣,立規律,再一再二不再三,再這樣你自己要承擔一定後果和責任,罰你用自己的零花錢賠償,媽媽沒有義務賠償課,或者其他懲罰
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