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經濟
-
2 # 大宇書法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墨的主要原料是煤煙、松煙、膠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質型態的存在。透過硯用水研磨可以產生用於毛筆書寫的墨汁,在水中以膠體的溶液存在。
墨的水分及膠的成分不同,會影響到墨的黏度。在不同場合使用的墨,其黏度有所不同。另外,初製成的墨的水分亦較多。另有存放時間較長的墨,其緻密度較高,並經過長年累月的乾燥,使墨色的立體感更高。這種墨在日本被稱為“古墨”。
在人工制墨髮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
據考古史料研究,春秋戰國時代,已經開始用毛筆和墨水了。
秦漢時期多用松煙、桐煤制墨。現知最早的煙墨,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和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現。當時的墨,是一些小圓塊,沒有模製成錠。
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具製作,墨質堅實。在今天的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墨分“松煙墨”和“油煙墨”兩種,松煙墨以松樹燒取的菸灰製成,特點是色烏,光澤度差,膠質輕,只宜寫字。
油煙墨多以動物或植物油等取煙製成,特點是色澤細膩黑亮,有光澤,中國畫一般多用油煙墨。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良人執戟2
任何一種藝術,都會有一個完美髮展的繁榮期,前期有一個準備階段,而後期則是衰落期。不可能一步到位,肯定要經過開始、進展、完成和終結,猶如植物要經過抽苗、開花和枯謝。
兩漢時期的墨在歷史和文物界中屬於古墨,是用油煙、松煙等原料製成的一種黑色顏料,它是中國古代文人用來寫字和繪畫的工具。
談兩漢的用墨,應該嘹解古墨的發源。
墨的最早雛形用於新石器時代燒製彩陶的顏料和工具上。那上面的黑色紋圖並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墨跡。
最早的墨據《述古書法纂》記載,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以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這是最早用磨石炭為汁而書的石墨,我的理解就是黑煤炭,或者是木炭。
(清.康熙墨)
而最早發現的煙墨實物是在湖北雲夢地區戰國時期至秦代的墓葬中出土。形狀猶如教師們使用的“粉筆”,直徑二公分,圓柱體,色澤純黑,形狀不規則,有手揑痕跡,純手工單制。它的使用是砸碎後調水而成,春秋戰國時期至秦始皇時期的文化人,就是用這種方法,在竹簡上留下篆體字如巜道德經》、《春秋》等等經典文牘。
西漢時期的古墨是初始階段的延續,是承前啟後的過渡時期,它已經有專門的產地:“陝西渝麋”,專門供應朝庭使用。它的特點就是“古墨”的成長期,沒有什麼質的飛躍、依然是“戰國時期的質量和形式”所以記載很少。
(清.乾隆御詠華詩十色墨)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戰爭不斷,但是,這個時候又是中國藝術空前繁榮的時代,許多藝術形式,繪畫、雕塑、書法、音樂、詩歌、佛像、寺廟建築取得空前發展。如著名的王羲之父子的字,顧愷之和陸探微的畫,“二戴”的雕塑等等,於是制墨方法和新的墨種類不斷出現,一種墨丸產生,它是用漆煙、松煤混合製成。
成為主流的松煙煤據說產生於北宋一位制墨名師叫張遇的。由於北宋時期的嶶宗趙佶是名畫大師,北宋專門有舉國之賢的“翰林圖畫院”高度完善,這種院體畫達到發展頂峰,所以古墨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且墨中要加“藤黃、犀角、珍珠、麝香,”精製而成,所謂“古色古香“,應該有古墨的重要因素。
再多說二句,現在的古墨僅有明清以後的古墨了,而且極其稀少,圖片中的康乾墨,也是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了。
-
4 # 從黔說事
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一座秦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塊圓徑約2.1釐米,殘高約1.2釐米的圓柱形松煙墨塊,墨色純黑。這也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墨的實物。從出土的同時代的墨來看,這一時期的墨還沒有固定的形制,或塊或柱或粒,並且雖然是人工製作,但卻十分粗糙,這都說明那時的制墨技術還不十分成熟,尚處在萌芽階段。另外,墨出土時一般都還伴著各種形狀的石硯和研石,這說明秦代的墨使用時是先將墨丸或小墨塊放在硯上,加水浸泡,然後用研石研磨後使用。
漢代是制墨工藝發展的重要時期,松煙墨成熟於漢代。漢代應劭所撰《漢官儀》載:“尚書令僕丞郎,月賜隃糜大墨一枚,小墨一枚。”這條文獻價值非凡,“月賜”說明皇帝是按照固定的時間將墨髮給官員,這意味著當時墨的產量已經較為穩定。所賜為“隃糜墨”說明當時“隃糜墨”為墨之上乘,在那時隃糜是重要的墨產區。據《墨經》載:“古用松煙、石墨二種,石墨自魏晉以後無聞,松煙之制尚矣。”這種以“枚”為單位的墨顯然是人工製成,因此不會是石墨而是松煙墨,這說明松煙墨在這一時期的上層社會已經成為墨的主流。
-
5 # 小漢字見大歷史
宋代文獻《晁氏墨經》雲:
古用松煙、石墨二種,石墨自魏晉以後無聞,松煙之制尚矣。也就是說古代的「墨」分為兩種:
天然的石墨,魏晉以後消失
人工製造的松煙墨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姜寨遺址中使用的就是石墨。《尚書》雲:唯殷先人,有典有冊,殷商的甲骨文中,發現過朱書、墨書的文字。【注1】
但是不清楚當時墨是石墨,還是人工製造的松煙墨。或者說我沒有看到相關的研究。
傳世文獻有記載西周周宣王時期的【邢夷制煙墨】:
明·朱常淓《述古書法纂》: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目前出土文物所見最早的【松煙墨],出土於睡虎地4號秦墓:
書影和圖引自【注2】秦代有松煙墨,所以,漢代肯定也有。
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現的硯臺、研磨石和松煙墨,跟睡虎地4號秦墓中的形制是一樣的,只不過松煙墨碎成了小塊:
圖引自注3可見秦、西漢當時墨是一坨一坨的。
東漢時代,出現了一種「松塔墨」,因形似松塔而得名,如下圖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的「松塔墨」,出土於內蒙固原:
圖引自:【注4】之所以製造松塔形狀,就是為了方面研磨,可能同時也因為墨是松樹碳製成,算是表明此墨是「松煙墨」。
河南陝縣劉家渠東漢墓出土的墨塊,,與後世是長方形墨塊有些近似:
圖引自【注5】漢代應劭所撰《漢官儀》記載,當時朝廷每月賜給尚書令及其副官隃糜產的大墨、小墨一枚:
尚書令僕丞郎,月賜隃糜大墨一枚,小墨一枚。「隃糜」就是今天陝西千陽縣,因為生長著茂密的松林,且松木含油脂高,在秦漢時代的就是著名的產墨區。
睡虎地秦牘和居延漢簡上的墨跡歷經兩千年依然鮮豔,說明當時制墨技術已經非常嫻熟:
魏晉時代的人詩中常見「松煙制墨」,如:
曹植《樂府》:墨出青松煙,筆出狡兔幹,衛夫人《筆陣圖》:墨取廬山松煙。可見當時這是一個常識,所以,《墨經》上說,魏晉以後石墨幾乎消失,應該算是可信。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 插圖——燒松木取煙法綜上所述:漢代松煙墨已經普及,可能在西漢時代,墨都是一坨坨的,除了「硯」以外,所以需要配備「研」來磨碎。東漢時代開始出現松塔墨、墨錠,可以直接拿墨摻水在硯臺上研磨,跟後世墨已經相差不大了,「研」也就漸漸退出「文具界」,就跟紙張發明以後,在竹簡改錯字的刀削,也退出「文具界」一樣。漢代時期的【隃糜墨】是當時的「名牌墨」,相當於後世的「徽墨」,國家分法一定數量的【隃糜墨】給高階官員使用。-----------
參考文獻陳濤. (2013). 從考古資料看文具的出現. 中原文物(05), 63-66.
編寫組(1981)雲夢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頁26,圖版10
陳振裕. (1993). 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 考古學報, (4), 455-513.
中國國家博物館,松塔墨,from:
http://old.chnmuseum.cn/tabid/212/Default.aspx?AntiqueLanguageID=709
葉小燕. (1965). 河南陝縣劉家渠漢墓. 考古學報, (1), 107-168.
回覆列表
墨的主要原料是煤煙、松煙、膠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質型態的存在。透過硯用水研磨可以產生用於毛筆書寫的墨汁,在水中以膠體的溶液存在。
墨的水分及膠的成分不同,會影響到墨的黏度。在不同場合使用的墨,其黏度有所不同。另外,初製成的墨的水分亦較多。另有存放時間較長的墨,其緻密度較高,並經過長年累月的乾燥,使墨色的立體感更高。這種墨在日本被稱為“古墨”。
在人工制墨髮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
據考古史料研究,春秋戰國時代,已經開始用毛筆和墨水了。
秦漢時期多用松煙、桐煤制墨。現知最早的煙墨,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和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現。當時的墨,是一些小圓塊,沒有模製成錠。
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具製作,墨質堅實。在今天的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