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懶媽育兒路

    古語有“三歲看到老”,雖然並不是絕對科學,但一個人小時候的性格脾氣基本可以決定他成年的未來。而一個人小時候的性格脾氣,可以說就來自於父母的教導。

    首先,無論什麼動物,包括人類,幼年期都是透過模仿來認識社會,訓練自己的。而父母就是孩子首先模仿的物件。如果父母這個原版很好,那孩子這個影印品自然也壞不到哪裡去。

    其次,在人類小的時候,充滿對力量和權利的崇拜,有些成人長大了之後還表現出這種傾向的。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崇拜的第一個物件,也是最親近的物件,就是父母。所以,他會不自覺的學習父母的處事方式,受其影響。

    第三,不管還能與父母的關係是好還是壞,這種原生家庭的影響都會延續他的一生。很多心理學家都將一個人童年時代的生活作為研究成人生活的基礎,如佛羅伊德等等。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也存在老師改變一個孩子一生的事例,不過卻非常稀有。

  • 2 # 物理老師老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也是陪伴孩子最長時間的老師。

    就現階段的教育狀況來看,學校教育只負責教授孩子文化知識,基本上不會對孩子進行學習之外的教育。在這種局面下,家庭教育的責任就很重大,而很多家長卻總是忽略家庭教育,這是非常不正確也非常危險的做法。家庭教育影響孩子性格、三觀、行為習慣、處事風格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決定孩子能否健康幸福生活一生的指標,而並非學習成績。

    我是一個高中老師,不是什麼教育家,大的道理我也不懂,就講下自己的經歷吧。

    我生活在一個相對保守的農村家庭,父母對我的教育算是比較成功,我是我們那一屆為數不多的能考上大學的幾個人之一。但是近年來我經過自我剖析發現,有兩點因素一直在影響著我的人生軌跡,一是自卑,二是過於謹慎。

    由於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好,從小我就有一種自卑心理,直到現在已經快40年了。我也看到過一些家庭條件不好的人,他們相當自信。後來我反思了一下,可能不僅僅是家庭條件的問題,跟父母的行事風格也有關係。我的父母是那種比較自尊心較強的人,內心非常敏感。總覺得自己窮,別人會看不起,他人一個很平常的舉動,在我父母眼裡也可能覺得是瞧不起人。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我,內心也非常敏感,也有些自卑,臉皮較薄。這一點確實制約了我的發展,在工作上不是很自信,很多時候明明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也缺乏信心。人對自己沒有信心的時候,別人對你就更沒有信心了,在工作中可發展提升的空間非常小。畢業那年本來可以應聘到一所重點中學,可是由於自卑心理作怪沒敢去面試,而一些學習成績不如我,講課一般的同學紛紛進入名校當老師。。。。。。

    謹慎不是缺點,可過於謹慎,處處謹小慎微,會制約一個人的發展。我這個人就是這樣,做事情除非做到萬無一失才敢去做,這讓我失去了很多機會。有些事情明明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把握了,可我還是不敢去嘗試,因為成功率沒有到百分之百,而實際上哪有百分之百的事情呢?

    拿買房的事兒說一下吧,我的兩次買房都是我老婆逼的。按照我的性格,我是不會做沒有把握的事情的,我喜歡把錢攢夠了再買,而實際上永遠也無法攢夠。我不喜歡貸款和負債,其實仔細想想也是太謹慎了。如果連老師這麼穩定的工作都擔心失業還不起貸款的話,還有多少人敢貸款買房。後來我反思自己的行為發現,其實我不是不敢為貸款買單,我是不敢對自己的人生買單。根本原因還是不自信和過於謹慎。其實換個角度講,還是一種弱者心理在作怪。老李分享給朋友們一句話:弱者才會糾結於選擇的好壞,對於強者一切都是最好的選擇!

    人生要敢於做決定才行!

    我現在也是做父親的人了。我在教育孩子時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天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太大了。我在努力剋制改正自己的缺點和缺陷,力爭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樂觀Sunny自信善良的人!

  • 3 # 謝如冰

    謝邀請,在現實的腐敗虛偽的社會里,中國的道德教育問題面臨著危險狀態,父母把孩子看的像祖宗把孩子慣壞了,學校只知道收高額的學費,不管學生道德品質,加上家長慣壞了子女學校也管不了甚至不敢管,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希望做父母的做好榜樣也希望國家重視下一代教育質量問題。

  • 4 # 曉西關

    學校只是在學生在校期間進行管理,重點在文化知識方面,並且學校會避開社會上不好的現象選擇正面教育,學校對孩子的權威在文化知識,其它方面的影響較小。

    而家長則不同,對孩子的影響全方位,並且家長會有意告知孩子一些社會上的拉雜事或者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意無意中對孩子產生影響。

    有些事情也不絕對,也有別人家的好孩子,我就知道一個父母是賭棍,孩子初中起自己管自己的一切,最後小孩考上985大學的勵志事。

  • 5 # 老老畢的號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是接觸最多,也是時間最長的,孩子的模仿性,和接受能也強,所以在父母的耳濡目染的情況下,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俗話說:跟好人學好人就是這個道理。父母修養好,品質好,孩子也就會懂禮貌,講文明,肯學習,守紀律的好孩子。反之,就不行。謝謝,不對,請指教。

  • 6 # 無言東飛燕

    都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終身老師’。

    孩子來到世上,相處最多的就是父母。學齡前,基本上都是在母親懷裡長大,這段時期也是孩子性格養成最重要的時間,如果孩子不與父母相依相偎,孩子會沒有安全感,行為上會有某些異常表現。有的變得煩躁不安,有的會特別內向,有的對某一種東西特別依戀。這是此問題的第一方面。

    當孩子進入學校,當他(她)看到別的孩子有父母陪伴的時候,他們心裡會有落差,會認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遇到事情沒人傾訴,沒人關心,他們的心理會慢慢變得敏感,扭曲。學習上得不到父母支援,容易自暴自棄。孩子越大越容易接觸到社會上不良的人與風氣,沒有父母的引導,孩子也容易走上極端。此是第二方面。

    當孩子長大進入社會,有時候還是需要父母為他們指點迷津。做父母的經常把人生經歷,經驗分享給孩子,孩子多少會從中受益,他們自己也會少走些彎路。此是第三方面。

    父母是陪伴著孩子長大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引導是終身的,老師只能陪伴孩子幾年,所以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

  • 7 # 獅子貓她爹

    父母是兒子的第一任老師,比孩子上學接受正規教育的那個老師,要早的多的多。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會影響他她的一生,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把不良習慣傳給孩子,那樣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 8 # 沉默石頭要說話

    本人完全贊同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家長而非學校。

    一、從遺傳學和進化論的角度來說,家庭就像個影印機,父母比作兩個原件,每個孩子都是個綜合影印件。

    1、一般情況下,孩子應該遺傳了父母其中一方的長相、性格等比較好的個性特徵,並且在幼兒時期時時刻刻接觸最多的就是家長(父母),一言一行、舉手投足、為人秉性在耳濡目染當中對成為少有的幾個模仿物件。“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雖是民間一句古諺語,但它說明三歲前是腦發育關鍵期,此時的兒童具有天才般的吸收模仿能力,家長的言傳身教,就是孩子的模仿物件。

    2、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對近千名兒童做過從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5歲前是智力發展最為迅速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在4~7歲間獲得的,剩餘的20%則在7~17歲間獲得。因此,孩子7歲(以前沒有幼兒園,基本上相當於學齡前)之前這段時間受家長影響最大,基本上奠定了孩子的秉性和智力。即使現在有了幼兒園,家長仍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因素。因此7歲之前孩子的智力因素也基本定型。

    二、教師雖然擔負著教書育人的任務,但是主要任務是教書,作為家長的父母在育人方面有著天然的不可推卸的責任,並且是主要責任。

    進入學校後的學生是秉性和智力基本定型的個體,作為學校只能作為外力,使用課程、活動、說教、處理等手段對這些一個個基本定型的個體實施影響,在只有欣賞教育和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的情況下,在有《未成年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保護下,在《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等法律法規的層層束縛之下,教師對每一個學生所實施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大家可以想見。

    綜上所述,對孩子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學生的家長而不是學校。當然我並不是為了學校一味推卸責任,這需要家校合作,才能譜寫出教育的新篇章!

  • 9 # 小糰子在幼兒園

    現在市面上有各種身心靈課程,都是走出童年陰影,療愈原生家庭的創傷,療愈內在小孩,擺脫內心深處的怨懟……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童年經驗的深遠影響,而童年陪伴我們成長的便是父母。

    我的一個朋友說,她真的非常相信父母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朋友小時候是跟爺奶一起生活的,性格比較樂觀、開朗,也很隨性,但是後來再跟爸媽生活在一起的時候跟爸媽卻不是很親,總有種難以名狀的距離感;而弟弟從小跟著爸媽一起生活,因為媽媽比較嚴格,弟弟一直壓抑內心,不敢表達內心的抗拒,到後來弟弟上了初中就特別叛逆。

    其實,影響孩子的除了先天氣質,還有後天的養育,而後天養育裡除了父母對孩子的養育,還包括一部分孩子的社會經歷(學校教育+社會影響)。 所以說,對孩子影響的最大的不是學校,而是父母。

    而父母的情緒和狀態對孩子的影響最大,也最為深遠!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哪懂那麼多啊。其實孩子正因為小,什麼都不懂,所以不論“好的”還是“壞的”思想、情緒、觀念等等,他都會從父母那裡全盤接收到,潛移默化、悄無聲息。

    比如,如果發生了一件事情,媽媽如果很緊張、很焦慮,不停地抱怨,那時間久了,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地接收媽媽的這種消極情緒,遇到事情的第一反應是焦慮、擔心和抱怨。

    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的性格跟父母很像,經常在一起的情侶也會越來越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紫蘇子怎麼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