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三萬的三萬裡
-
2 # 風雨中的梅雲
美國的狙擊手?請恕我孤陋寡聞了。二戰的狙擊手蘇聯的我聽得比較多。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我還聽過我們國家的狙擊手,叫張桃芳。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
3 # 海鏡清
二戰時期英國和美國沒有著名狙擊手,因為這兩個國家都不重視狙擊作戰。
在1918年,英軍曾擁有當時歐洲最好的射手和裝備,但隨著戰後的長期和平,他們之前汲取的經驗和教訓幾乎被遺忘了:“在步兵中,似乎存在一種蔑視狙擊的傾向,他們認為,狙擊只是一種‘屬於塹壕戰的特殊現象’……‘很不具有騎士精神’……‘在未來戰爭中,這種殺人方式可能將永遠不會出現’。” 雖然英軍的訓練指南中保留了許多關於狙擊的內容,但真正展開訓練的部隊卻少之又少。
坐著的是義大利戰場的英軍狙擊手,戴著防風帽,武器是恩菲爾德步槍no.4MkI(I)狙擊步槍,配有no.32MkII三倍瞄準鏡。而他旁邊的步兵掛著雙筒瞄準鏡,可能是觀察員
英軍在1943年以前,通常每個步兵連均有兩名狙擊手,任務非常多,如滲透,狙殺敵人的軍官炮兵,作為偵察兵偵察敵情,還經常客串炮兵觀察員、通訊兵等角色。1944年後,狙擊手才被集中到了團(營)部的一個狙擊分隊。通常有一名中士,一名下士,兩名代理下士,四名士兵。這些人組成一個狙擊分隊。直屬於團(營)。
狙擊手的實際數量和狙擊槍被配發的數量有很大的關係。例如有老兵在回憶錄裡提到,其所在團(營)開始沒有狙擊手,但是後來得到了12支N3T狙擊步槍,於是各連各派了數個神槍手競選12個名額,並且和另外16個裝備布倫和衝鋒槍計程車兵組成了狙擊分隊。
在1940年的災難之後,英軍開始系統化培訓狙擊手,不過受制於當時的條件,各個部隊、學校培訓出的狙擊手,素質往往參差不齊。英軍狙擊手的戰時培訓機制有點奇葩。通常由團派出少數人員出去學習,然後返回原單位,再幫助原單位培養狙擊手。而且英軍的主要戰場是北非,這裡到處是開闊的沙漠,狙擊手幾乎找不到合適的遮蔽物,一旦暴露,便容易招致前線炮火的直射,他們發揮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不過英軍在太平洋戰場表現得不錯。戰爭末期的一份報告中提到,兩個英軍旅的48名狙擊手在兩週內共殺死了296名日軍,而己方只有兩人喪生。特別是那些習慣獵殺袋鼠的澳洲人:“獵殺袋鼠是考驗技術的工作,因為只有一槍打中目標的頭部,才不會驚動其他的袋鼠,同時不損傷袋鼠的毛皮。”一名袋鼠獵人在帝汶島上大開殺戒,殺死了47個日本人。而另一本書中寫道:“澳軍在帝汶打了一場成功的游擊戰,他們打死打傷了超過1000名日軍,而自身損失只有40人。”在帝汶島的戰鬥中,有一名澳洲狙擊手據說用12發子彈擊斃了12名正在前進的日軍士兵。澳洲軍隊使用的是加裝1918型光學瞄準鏡的李·恩菲爾德1型 Mk3彈匣型短步槍,同時也用恩菲爾德3型 Mk1型步槍來搭配同樣的瞄準鏡。
1945年,沖繩戰場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狙擊手
美軍陸戰隊的春田M1903A1/Unertl狙擊槍,使用8倍的Unertl瞄具,為二戰之最
美軍比英軍更糟糕,從來沒有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狙擊手培訓體系。1943年,第41團由於團長的個人喜好開辦了一個5周的狙擊訓練課程。而在其它部隊,如果指揮官缺乏興趣,他們往往什麼都不會做。另外,美軍的狙擊手訓練更側重提高射擊的準確性,而不是讓狙擊手們掌握複雜的伏擊戰術。直到戰爭結束之後,美軍都還不是十分重視和擅長狙擊作戰,因此幾乎沒怎麼聽說美軍有什麼比較知名的狙擊手。只是由於戰爭後期,德軍狙擊手數量銳減,訓練水平嚴重下降,美軍才沒有蒙受特別慘重的損失。
一名美軍狙擊手在保養自己的春田狙擊槍,該槍裝著2.5倍瞄準鏡
美軍對付敵軍狙擊手通常採用的做法是:兩人組成的反狙擊小隊被部署到前方,而後方的其他人則要爬到樹梢上,為反狙擊小隊提供指引。有時,美軍也會用反坦克炮炮擊可疑地區,只要敵軍狙擊手被發現,他們便幾乎沒有逃生的機會。
一挺安裝了瞄準鏡的美軍M2重機槍,它被用於狙擊敵方目標,美軍對付狙擊手的原則一向是技巧不夠,火力來湊
一箇中尉在回憶錄中寫道:“對付隱蔽在樹上的日軍狙擊手,通常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輕機槍掃射日軍狙擊手藏身的樹冠,或者用37mm口徑的反坦克炮發射葡萄彈,直接把樹冠剃個精光,日軍狙擊手自然也被打成碎片,但這是一個緩慢的任務。”
日軍狙擊手都是敢死隊
-
4 # 釣魚倌
1955年下半年,美軍步兵訓練學校成立,這裡設有步兵精確射手專業訓練科目,這是美軍狙擊手學校的前身。
美軍在上世紀70年代成立了海軍陸戰隊狙擊學校,這是美軍正式的職業狙擊手培訓學校。實際上,美軍一直到越戰時才真正開始認真對待狙擊手這個特殊的兵種。
美軍的軍隊戰鬥人員配置中有精確射手這一編制,精確射手會被配備到班一級的作戰單位中,使用的是配有一根和槍身一樣長的光學瞄準鏡的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但精確射手不是實際意義上的狙擊手,承擔的是精確火力支援的任務,幾乎不執行單兵作戰任務。
美軍在二戰中的作戰理念是先是由空軍的轟炸機或者海軍的艦炮以及陸軍的炮兵部隊給對方撒去密集的炮彈,然後才開始地面部隊的“清掃”工作,美軍不太重視單兵狙擊手耗時又費力的作戰模式,發現了敵方的火力據點,美軍直接一個炮火呼叫,幾分鐘後要麼是後方的炮兵對目標狂轟,要麼是轟炸機呼嘯著俯衝濫炸,這種安排好攻擊次序地毯式的戰術也只是美軍的重頭戲,因為美軍有碾壓優勢的國力和強大的軍工後勤支援他們豪氣的這種作戰模式。
英國海軍第四特別行動隊隊長裡本·羅爾在二戰中狙殺了150多德軍,他專狙軍官,因一槍狙殺德軍第十二陸戰兵團司令而在英軍中聞名,但英國並沒有將此大肆的宣傳,因為美英軍隊不提倡個人英雄主義,而注重團隊的協作精神。
所以,二戰期間幾乎未聞美英的狙擊手名人和著名狙擊事件。
-
5 # 聯合防務
二戰期間,英國和美國確實沒什麼著名的狙擊手,也沒有多少值得一提的狙擊戰例,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不重視狙擊作戰,二是地面作戰時間短、規模小。
不重視狙擊作戰這方面,其他回答已經說了不少。其實就英美兩國而言,還有所區別。美華人是因為火力強、炮彈多、飛機多,有什麼問題基本都可以召喚炮兵或者飛機解決,如果不行,就再召喚一波。其實,狙擊戰術本身是有很大侷限性的,主要只能對付軟目標。碰見個工事或者裝甲車輛啥的,就只能想辦法把裡面的人引出來打,效率比較低。遠比不上直接炸掉快。英華人則不一樣,沒那麼財大氣粗,不重視狙擊戰術歸根到底是因為陸軍地位就不高,再加上一點所謂“騎士精神”作祟。
第二個原因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美華人參加二戰是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但參戰初期,美華人出動的主要是海空軍,地面部隊第一次參戰,在大西洋方向是1942年底,在太平洋方向也是1942年下半年。也就是說,美華人打地面戰爭比德國少了3年多,比蘇聯少了1年多。而且美國開始地面作戰的初期也都是小規模作戰、野外戰鬥、機動作戰。真正始於狙擊戰術發揮的相持戰鬥、城市戰鬥,美華人要到1944年以後開始有,更晚。
英華人呢?雖然參戰早,但前期在歐洲基本就沒什麼地面戰鬥,至於北非……那地方真不適合玩狙擊。等到適合玩狙擊戰術,也得等到1943年登陸歐洲以後。
所以,既不重視,又時間短,自然就沒什麼著名狙擊手了。T
二戰期間的狙擊手,蘇聯有瓦西里•扎伊採夫、伊萬西德薩連科、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等,而德國有約瑟夫•塞普•艾勒伯格、馬豪斯•海茨瑙亞等。但是幾乎沒聽過英美兩國二戰期間有出名的狙擊手。
回覆列表
二戰期間赫赫有名的狙擊手基本都蘇聯和德國的,象瓦西里.扎伊採夫和馬蒂亞斯.海岑諾爾等,除此之外就是芬蘭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英美方面沒聽說有特別出名的狙擊手,但不表明在狙擊戰方面很差,象這張照片: 這是美軍精確射手手使用春田步槍在距離超過800米時命中目標的照片,子彈擊穿鋼盔及後腦,但沒能貫穿前額,留在了顱內。用春田步槍 + 5倍瞄準鏡打出這種水平在當時可以說相當不錯了。 其實二戰時蘇德湧現出那麼多的著名狙擊手,主要還是被戰場形勢逼出來的。象《兄弟連》裡面,E連發現德軍狙擊手,直接呼叫迫擊炮一發入魂滅了。但蘇聯和德國的步兵沒這麼豪華的重火力配備啊,那怎麼辦呢?
只好拿狙擊手去對付狙擊手了!像美軍那樣動不動就呼叫後方炮火直接來個TOT瞬殺,或者讓隨行的自走直瞄火炮或噴火坦克去踹掉敵方攔路的火力據點,甚至兩棲登陸前先來個48小時的艦炮空軍掃地清場……這麼愜意的事情當然除了敵人外誰都很樂意。但事實上,這個宇宙之內大概也就美軍一家能如此騷包地去解決問題。德國就不用說了,汽油橡膠都不夠,指望他玩自走炮兵基本是沒戲。而即便是奉行大炮兵主義的蘇軍,大量的卡車都還得靠美國援助,而且即便是數量如此龐大的炮兵配置,也未必能玩得出美軍以數量少得多的炮兵玩出來的TOT那麼喪心病狂。在德軍的指揮官描述裡,每次對美軍陣地發起攻擊的頭幾分鐘都不會遭遇到任何炮擊的騷擾,甚至連最基本的試射都沒有,彷彿對方根本沒有炮兵存在一樣。但在幾分鐘後,幾十上百枚105mm以上口徑的炮彈就會在幾乎同一時間內在你周圍落地,你甚至連趴下躲避的機會都沒有,因為美軍大量裝備使用VT引信的炮彈,會在落地之前的一定高度就空爆洗地……
那既然不能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實現對敵軍目標的無差別轟殺,那蘇德就只能另覓途徑來解決問題了,而狙擊手恰好是個不錯的選擇,可以專門用來對付敵方的高價值目標(主要是軍官、機槍手、迫擊炮手、坦克車長等)。相比之下,美軍編制裡會設定精確射手,但其作用與狙擊手有相當的差距,後者可以執行偵察、滲透等特種作戰,而美軍的精確射手除了槍法比一般的步槍兵強以外,其實沒什麼更大的區別。不過狙擊戰術的價值在二戰也確實是被凸顯出來了,因此戰後也開始得到更多的重視。不過美軍實際一直到越戰時才真正開始認真對待狙擊手這個特殊兵種,當然這就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