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黃i
-
2 # 使用者義薄雲天
古往今來,社會上對人才的評判標準大多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如果你在某個領域成功了,有了自己的成就,那麼你吃過的苦才叫苦;反之,你在某個方面苦心鑽研、費盡周折,吃盡了苦頭,但最終一事無成,那麼你所吃的苦就不能被人們所推崇、接受、認可。
生活的哲學是,成功人士所吃過的苦叫勵志,失敗的人吃過的苦叫白忙。但有趣的是,一個有成就的人吃過的苦往往未必比一個普通人吃過的苦多。也許別人一路走來是順勢而為,而你確是逆流而上,繞了太多的彎路。於是我們還可以說,一個有成就的人一定是一個吃過苦的人,但一個吃過苦的人未必就一定有成就。
這個問題無非就是想告訴我們,想要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心理上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功夫不負有心人”。大量的事實也證明,只有先學會吃苦,才有可能做出更大的成就。
-
3 # 巫山雲
一看題意,兩層含義。
1、一個人想要一番成就,肯定是不容易的,必是千辛萬苦努力拼搏才有機會獲得,這每個人都清楚。
2、苦難是財富,感謝苦難。我想,只有那些歷經苦難獲得成功的人,才會把苦難當成財富並感謝苦難。甚至有些獲得成就的人把苦難當成炫耀的資本,貼在臉上(當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
苦難,苦上加難,對於成功了的人來說,彰顯了他們堅韌不拔的毅力,披荊斬棘的魅力與越挫越勇的心氣。
但是,同樣擁有這些品質的人,同樣歷經苦難的人,不一定有成就。那麼,苦難對他們來說,苦難就是苦難,披荊斬棘過後只留下遍體鱗傷。
苦難,對他們來說,不是財富,只會讓他們受傷,也就不會去感謝苦難,只會詛咒苦難!
苦難,是隨機的,可不分成就大小,只看你點背不背。
生活中很多普通人,與成就無關,萬曆經的苦難並不比有成就的人少,找誰說理去?
苦難這件事情,哪個人沒遇到過?可以說被苦難伴隨一生的人也不在少數,只是大多數人扛過去了,脫了一層皮,又站起來了,為了活著,也為了愛的那些人。極少數人,遇到了更多更大的苦難,竭盡全力也沒扛住,倒下去了。
對於戰勝了苦難的人,令於佩服,給他掌聲;沒扛住生活中的苦難倒下去了的人,不要蔑視。因為每個人的抗壓力是不同的。
扛住了,幸運;扛不住,是命。
苦難是每個人必須面對也必須正視的事情。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福禍。是逃不掉避不了就只有硬扛了。生活,本來就是美好中伴隨著殘酷。沒有苦也就沒有甜了,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就這麼簡單!
苦難,在當下社會分為多種。一種是成功了的苦難,它不在是苦難,是厲志,是希望,給苦難中的人們帶來信心,帶來戰勝苦難的勇氣。它也會成為個別登頂者的標誌與光環,時不時撩起華麗的外衣給人看看那些苦難留下的傷痕,當然,很多人也願意看。更多的苦難者,留下的那些傷痕,也就只是傷痕,還得包嚴實,是沒人願意看的,也就成了沒有意義的苦難,合著就該自己倒黴。
這就是苦難,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
-
4 # 畫詩人生
經過地獄般的生活,擁有一棵堅強的心,對於一切困難想辦法解決。就能打破一切不幸而開始於新的進取。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本來田無一畝,房無半間,代代貧農。在元未父親,母親,大哥等親人因飢餓而死,生活不能繼續下去之時。參加了起義軍,一步步進取,硬是憑著自身強大的久經磨雄的意志,成就了大明王朝的基業。
磨難中增長見識,磨難中堅定信念,磨難中昇華本領,磨難中堅持進取,磨難中學會寬容。漢高祖皇帝劉邦,本是一個小小亭子,在秦朝始皇帝偉大的業績下。只能感嘆一聲,我什麼時候能和他一樣威風八面。那時的劉邦只是說說而已
隨著始皇帝的離世,秦朝在二世皇帝胡亥的治理下。貪官汙史橫行,社會瓦解,天下大亂。隨著陳勝吳廣的大起義,天下亂作-一團。劉邦也拉起了一支部隊,加入到起義之中。隨著戰爭繼續,劉邦憑著失敗一百次也不怕,跌倒一萬次照樣爬起來。慢慢在堅難,困苦,勇敢堅持著向上的心。在許多次的失敗中堅持進取,終於打敗了楚霸王項羽。一統大漢王朝四百年的江山。
成大事者不枸小節,堅定前進的方向,水滴石穿。堅持前行,勝利,成功就在前方。
-
5 # 貳讀
這是個偽命題。
有沒有大成就跟經不經歷苦難沒太大關係。
或許我們接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
貼一下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選自《孟子·告子下》
都是事實,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等,都是這樣的出身。要麼耕田,要麼打獵,要麼蓋房子。反正都是底層人士,等他們發達了一看,哇,這些牛人原來也都是跟我一個水平生活過的人。瞬間便覺得,原來只要肯努力,那必然會有成就。
只能說,想多了,孟子是想告訴大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不是告訴你,你遭受了苦難,就能有所成就。對於現在自己的處境,如果繼續安樂,那就離死不遠,如果有憂患意識,肯努力奮進,那或許會好一些,不會死了。
再就是,我們還聽到很多次這樣的話:
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你看,這些人也都遭受過苦難,所以他們也都有大成就。
不不不,這話說反了,他們本就是有大成就的人,只是成就了之後,這些苦難才得以體現出來。後面還有兩句話:
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意思是:這些人都經歷了不順,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就述說一下往事,讓後人們知道自己的志向。但是像左丘失明,孫子斷足等,終生難以再有所用,只好退下來著書立說,藉此來抒發自己的憤懣,打算留點文章跟後人們,讓後人們也知道自己的大志。
所以,有大成就的人未必都經歷過苦難,經歷過苦難的人,也未必有大成就。
理論說完了,再舉舉例子。
既然說是大成就,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算不算大成就?
一:秦始皇含著金鑰匙出生,13歲繼承王位。22歲加冕,親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在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
他的出生,就是別人一輩子也仰望不到的終點。
既沒有畎畝之中,也沒有版築之間,也沒有什麼拘於羑里,更別提失明,臏腳。
當然,如果你非要說秦始皇除呂不韋是苦難,那我也沒話說。這種苦難,我想經歷也經歷不了。還不如齊桓公公子小白呢,好歹差點被射死。
二、漢武帝生卒年月: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
也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吧,3歲就被封為膠東王,即使沒有任何變化,一輩子膠東王,那也是了不起的吧。
然而命好就是沒辦法,自己都不用做什麼,哥哥劉榮就作死,被廢了。
就這樣,6歲當了太子,然後再無意外的當了皇帝。
文帝景帝休養生息,一些列發展,給武帝留下了一個好攤子,武帝只有去打別人的份兒,整天想著怎麼欺負別人就行了,苦難什麼的,跟武帝沒緣分。
但誰能否認武帝的成就呢?
三:明太祖朱元璋當然,不可否認,是有創始人遭受苦難的。明太祖朱元璋似乎就是一個很合題的人。
歷經苦難,終有大成就。
幼時貧困,給有錢人家放牛。後來放牛也吃不上飯了,16歲就去做和尚了,因為有飯吃。果真苦其心志,餓其體膚。再後來,和尚也不讓當了,25歲正當年的時候,總不能被餓死吧,只好去參軍了,當個小兵,至少可以混飯吃。
3年,僅僅幹了3年,朱元璋就攻佔了應天府。繼續打,打了12年,到1368年,年僅30歲的朱元璋當了皇帝。
這是大成就吧。
但,遭受苦難的,又何止他一人啊!跟他一塊放牛,當和尚要飯吃的人,死的死沒的沒,咋不見大成就呢?!
放個明太祖最受詬病的影象,黑他一下。
四:年輕有為的王勃王勃應該是當之無愧的少年英才吧,年少有為。一篇《滕王閣序》流傳千古。後人只有敬仰佩服。
那王勃遭受了苦難麼?有苦難也是後面才遭受的,而且是大苦難,人一下就沒了。
但他的成就,都是在之前。
不僅僅國內的,國外也有啊,莫扎特。
我們能說他們沒有大成就麼?
王羲之很牛,兒子王獻之也很厲害啊,是苦難成就了他們麼?不不不,是他們成就了苦難。
有成就的人,都是天生有才的人,苦難只是他們很小很小的一個磨刀石,甚至有沒有這個磨刀石,對人家的成就來說,也都是無所謂的。但也不能否認苦難的價值,磨礪我們,讓我們心智更加成熟,也是一個很好的作用。
以上,感謝閱讀。
回覆列表
並不是大成就者就有苦難!一方面是民間傳揚激勵後人,還有就是人物本身也會吹點牛裝點13這是人的本質,還有就是媒體炒作吸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