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越國老馬
-
2 # 聾一翁周錦池
心學。
既不是哲學,又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心理學。
知行合一也可以理解為:思行合一。即幹什麼時想什麼。思想跟行動一致,不開小差。
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
-
3 # 田富貴10
哲學和心理學本身就是交叉的。
陽明先生說的就是人人皆可成聖。只要你向內求。
最簡單的道理就是:做事不問為什麼,只問該不該。
-
4 # 和文化發起人
陽明先生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陽明先生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是心理學概念,陽明心學在很大大程度上解釋的是心理學範疇。心學一直是圍繞著“心”來展開論述,後來陽明先生,南贛剿匪、平定寧王、智鬥宦官、廣西平叛都驗證了先生心理素質的強大。
像上面的“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所論述的就是哲學範疇,這短對話再中國哲學史上有著非凡的意義。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以成聖,知行合一,踐行良知,陽明心學獨步天下。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
5 # 郭鵬PengGuo
既是心理學,因為王陽明先生悟到了;
也是哲學,因為儒釋道形而上後歸一;
更是實踐,因王大師用一生及實修認同這一真理:
人人皆佛,眾生平等。
只是眾生有先後快慢,這個佛性就是聖人之道,聖人之道就是佛性。
-
6 # 生升泉
是哲學,更是心裡學。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這是陽明先生龍場悟道核心。我看了不少版本關於龍場悟道之解釋,加之幾十年學習心學之感悟,認為“吾性自足,何向他求。”這八個字更深刻些。
吾性自足,何向他求。這句話充滿著正能量,給人以精神力量,是大哲學。我對這八個字的理解如下:吾,我,所有人,性,品性,本性,本心,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那個“用",興趣愛好,唯一的那個良知,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聖賢點,用先生之言“滿大街都是聖賢”,只是大多數人一生沒有發現。自足,自己的天賦本來足夠,缺少的是“知行合一″致良知。何向他求,不用求本心之外的特長。這八個字說明人要以自己天賦為基點,內外兼修,就一定走向成功。這是人生大哲學,更是心裡學。
回覆列表
王陽明這句話,是先生被謫龍場閉門思悟而說。這句話,第一是聖人之悟(陽明主張人人皆可為聖),第二是聖人之道(知行合一而致良知),第三是吾性之持,自足也;看得起自己、看得起別人。這句話之意,在肉體之修時,更要注重修心;身、心共修,知行合一;修行之路(聖人之路),吾性自足。偏重於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