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嗜慾者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朝代的宦官勢力極大,分別是東漢、唐朝和明朝,尤其是唐朝的宦官是最為猖狂的。

    唐朝後期十三個皇帝有十一個是宦官選定的,可見其勢力之大,其原因是其直接參與朝政以及掌握“禁軍”。在中國古代王朝一向禁止宦官參與參政,那為什麼唐朝卻出現這種情況呢?

    唐玄宗天寶年間,爆發“安史之亂”,使唐玄宗與太子逃出長安。後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並奪回長安,期間他身邊的太監李鋪國立下了大功,再加上對將軍等大臣的不信任,李亨回到長安後就認命李鋪國為中書令,這相當於宰相了。此後,太監就名正言順的參與朝政。

    李亨死了以後唐代宗繼位,李鋪國仗著擁立之功飛揚跋扈就被唐代宗給做了。可是之後,吐蕃發兵進攻長安,大名鼎鼎的神策軍前來“勤王”,而率領他們的卻也是一個太監魚朝恩,就這樣取得唐代宗的信任,之後就讓神策軍做了他的禁軍並讓太監當任統領。自此,宦官掌握唐朝的“御林軍”,之後唐朝皇帝受盡宦官的欺壓凌辱。

    而明朝的宦官卻不同,“土木堡之變”後武勳貴族全軍覆沒,導致明朝朝堂文武失去平衡,從此文官集團一家獨大,皇帝重用太監只是用來制衡文官集團。也就掌握著錦衣衛和東西廠,這是幹什麼的?用來監視和查辦百官的,百官不能把皇帝怎樣,但這些太監就成了百官的眼中釘,所以這些太監只能依靠皇帝才能生存。

    這應該也是明朝有了唐朝的“前車之鑑”吧,既要太監幫著制衡文官集團又要孤立他們,使他們只能依靠皇帝。而唐朝太監卻是直接參與朝政並掌握有軍權,又豈是明朝的那些太監能比的。

  • 2 # 慕容飛凡

    明代的宦官無論是王振還是劉瑾或者說魏忠賢,與唐代肅宗之後的宦官專權有著本質的區別。

    第一,位置不同或者說行使的權力方式不同。明代的宦官的主要工作說白了就是標準的皇帝家奴,掌握的東廠西廠是監視百官錦衣衛國情等甚至幫助皇帝斂財或者做些見不得光的事,司禮監秉筆太監也就是幫著懶皇帝做些文案工作。 而唐朝中後期的宦官可完全不一樣,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掌握了軍權及神策軍,自唐玄宗逃出長安到馬鬼坡事變時,陳玄禮所統領的純正神策軍已名存實亡,到肅宗繼位當時的鳳翔節度使鳳翔軍因平叛有功,在宦官李輔國的大力推動下成為衛戍京城的神策軍,從而李輔國慢慢掌控此軍隊,後期的魚朝恩等宦官上臺的第一要素就是牢牢掌控神策軍,迅速形成依次為基礎的利益集團,此利益集團又以軍隊為基礎慢慢掌控朝堂位置和話語權,而當時的大環境下,帝國蕃鎮林立,中央政府權威迅速下降,不存在其他軍區有多麼忠心的存在,中央唯一直接控制不多的區域關中地區只有神策軍這隻常備野戰軍,所以當時的宦官的權力是巨大的。

    第二,社會主流和輿論導向不同;明代宦官從一開始存在就建立在與清流或者龐大的讀書人群的對立面上,這也是他能夠總是存在的意義,以讀書人清流為代表穩定的官僚體系,無時無刻不在做著鬥爭,誰都無法真正將對方徹底擊垮,從而達到某種權力平衡。而唐朝中後期問題就嚴重的太多,經過安史之亂後,大唐遭受毀滅性打擊,其中原來穩定的官僚體系結構被摧毀,升遷選材制度紊亂,再加上皇權威信被嚴重打擊,而且因蕃鎮林立,加上安祿山造反的原因,皇帝對大臣和掌握軍權的武將信任度不高,無法形成朝堂穩定的權力機構體系,從而導致宦官大肆影響選材升遷等權力,慢慢的完全掌控中央權利,而皇帝確一點辦法都沒有。唐朝中後期的宦官其實就在行使皇帝的權力。

  • 3 # 一個人的歷史

    明代的宦官集團和唐代的宦官集團相比,有著本質的區別,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唐代宦官掌控軍權——神策軍

    明代的宦官和唐代的宦官之間本質的區別在於唐代的宦官手中掌控軍隊,這支軍隊就是神策軍。神策軍是唐朝中晚期,掌握在宦官手裡用來震懾地方割據藩鎮勢力的中央武裝。而明代的宦官手中並不掌控兵權,所謂的東廠、西廠不過是特務組織,並沒有實際的戰鬥能力。

    二、唐明兩代君主集權的程度不同

    另外從政治發展的角度講,明清時代君主中央集權已經達到了頂峰,這時無論是內閣還是宦官都只不過是皇帝的官僚集團而已,他們手中並不掌握真正的兵權或者政治權力,說直接點他們都是皇帝的家奴而已。唐代的皇帝尤其是晚唐的皇帝就沒有那麼自由了,他們面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基本上束手無策。

    三、外部形勢差異很大

    從外部的形勢來看,唐朝中晚期藩鎮割據,地方軍閥的勢力十分強大,他們不僅掌控地方的兵權,甚至在自己所管轄的範疇中成了實際上的小皇帝,他們並不聽從中央的指揮。這樣一來,就缺少對宦官集團的制衡和威懾。而明代的問題主要來自流寇和外敵入侵。

    四、晚唐皇帝無權,明代宦官無勢。

    中央的部隊神策軍又掌握在宦官手裡,地方藩鎮的部隊不服從自己的調遣,因此唐代皇帝並沒有真正的權力,這也導致了手握大權的宦官能夠廢立天子。而在明代,儘管魏忠賢號稱九千歲,但他的勢力僅限於內廷,所掌控的也只有東廠、西廠特務集團而已,他能夠呼風喚雨的主要原因是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一旦脫離了皇權他將不值一提。這也是崇禎繼位後,能夠輕易處死魏忠賢的根本原因。

  • 4 # 歷史戰爭

    唐朝與明朝都是太監亂政極其嚴重的朝代,然而這兩個朝代的宦官卻又大不相同。唐朝的大太監陳宏志殺唐憲宗,劉克明殺唐敬宗,仇士良當著皇帝的面殺六百餘位朝官,明朝的大太監魏忠賢卻被年輕的崇禎皇帝輕鬆滅掉。那麼,同樣都是權傾朝野的宦官,為什麼晚唐宦官與明朝宦官的處境卻大相徑庭呢?

    產生這種區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兩朝的宦官制度不同。在唐朝“安史之亂”以前,雖然就已經出現宦官干政的情況,但卻遠不到亂政的地步。諸如高力士等人不過是皇帝的代言人,所言所行皆為皇帝授意。

    唐朝宦官的崛起源於唐朝宮中多政變。唐太宗與唐玄宗都是藩王透過政變奪得的帝位,而武則天、韋氏、太平公主則都以女子身份把持朝政。在這種情況下艱難奪得帝位的唐玄宗自然不願再重蹈覆轍,他不希望藩王與後宮勢大,於是重用宦官,以制衡其他勢力。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皇帝更是連武將都不再信任,尤其是晚唐軍閥割據的局面,讓皇帝如坐針氈。在晚唐,皇帝能夠掌控的軍隊只剩下神策軍,他們不敢再將這最後的底牌交給武將,於是他們的心腹太監就成為領導這支軍隊的合適人選。

    可是在天子親衛軍的軍權被太監拿走以後,皇帝徹底成為孤家寡人,而掌握軍權的宦官反而成為實際的主宰。從唐憲宗以後的晚唐皇帝都是宦官的傀儡,唐文宗甚至發出“受制於家奴”的悲嘆。

    明朝的大太監自然也是權勢滔天,然而他們手中的權力卻又與晚唐太監有著本質的不同。在明成祖朱棣以後,太監開始逐漸掌權,並出現了太監掌管的東廠特務機構。明成祖自己就是藩王造反,他自然要重用宦官,來削弱藩王和武將的權勢。

    明宣宗以後,太監有了批紅權,也就是參政權,自此以後,明朝的太監開始了他們的崛起之路。不過明朝的皇帝有一點做的比晚唐皇帝更加明智,那就是他們只給予太監監督武將的權力,卻不給予他們實際的軍權。

    在軍隊裡,大太監們耀武揚威,比如權傾朝野的魏忠賢,沒有武將敢忤逆他。然而魏忠賢擁有的這些權勢,都是皇帝給予的,武將們怕的不是太監,而是太監的監軍權。既然是皇帝給的權力,皇帝自然也可以收回來。於是崇禎繼位以後,立刻開始針對魏忠賢,肅清他的黨羽,最終將他誅殺。魏忠賢當然不想坐以待斃,但他卻沒有任何辦法,因為沒有皇帝的授意,他指揮不動軍隊。

    晚唐的大太監可以指揮軍隊,代行皇帝權力,加上晚唐藩鎮割據,皇帝式微,宦官們自然敢對皇帝下手。而明朝的宦官亂政問題雖然也很嚴重,但他們與內閣首輔類似,權力巨大卻受制於皇帝。所以,崇禎剷除魏忠賢,自然不費吹灰之力。

  • 5 # 歷史的軲轆

    明朝宦官作為皇帝的秘書,擁有幫皇帝批紅的權利。但是這種權利是不穩固的,需要皇帝的信任來維繫。所以,明朝的宦官只是皇帝的家奴,是無法威脅到皇權的。

  • 6 # 雨沐青峰

    宦官,俗稱太監,這個另類職業從出現之時就是地位低賤,讓人瞧不起的。但俗話說得好“宰相門前七品官”,更何況是與天底下最有權勢的人朝夕相處,只要把主子伺候好了,狐假虎威還是很輕鬆的。甚至一些有手段、有野心的傢伙,並不滿足於耍耍威風,撈點兒錢,而是對皇帝施加某些影響,甚至參與政治活動,成為了一股政治勢力。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專權亂政,一手遮天,連皇帝都要受其擺佈。而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時期就包括了題目中涉及的晚唐和明朝。

    那回到題目上,崇禎能將魏忠賢輕鬆滅掉,為何晚唐的皇帝卻慘死在太監手裡?

    首先,晚唐時期的宦官已成為有了爪牙的老虎,而皇帝不過是寶座上的傀儡。

    因為安史之亂,晚年的唐玄宗對將領失去了信任,而更多的把信任給了自己的家奴,也就是宦官,並開了宦官監軍的先例。到了其子肅宗李亨時更進一步,宦官開始統領京師最重要的軍事力量——神策軍。加之晚唐時期藩鎮割據,日漸勢大,中央對其難以控制,皇帝能掌握的只有天子親衛——神策軍,但當神策軍的控制權到了宦官手裡,那皇帝就成了光桿司令,只能任人擺佈,搞不好還會丟了性命。

    再看明朝時期,宦官始終都是皇帝的爪牙。

    本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鑑於歷史上宦官專權的危害嚴令禁止內臣干政,但到了朱棣在位時卻產生了變化,大概因為在他發動“靖難之役”爭奪皇位的過程中宦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他開始重用宦官。像為了監督武將有了太監監軍,派太監出使藩國,還設立了太監掌管的特務機構——東廠。此後明代歷任皇帝可以說是將老祖宗的遺訓完全拋到了腦後,對宦官的使用越來越大膽,使其掌握的權力越來越大,最終宦官終於一步步登上了權利的頂峰,並使得明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宦官最有權勢的時代。

    雖然明朝的宦官擁有滔天的權勢,但這權力是皇帝給的,能給你,也能收回。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明朝的宦官沒有兵權,當皇帝的寵幸不在,別說狐假虎威了,弄不好還要被老虎一掌拍死。

  • 7 # 瘸哥說史

    明朝時太監權力雖然很大,但是其基礎不牢,它無非是君主專制的副產品。朱元璋廢丞相加強皇權,造成君臣之間的嚴重對立,但朱元璋以後的明朝皇帝大多不理朝政,造成最高權力的真空,太監趁機而起,掌握了原屬於皇帝的權力(透過司禮監批閱奏摺和東廠監視大臣),使原先的君臣對立表現為大臣與太監的對立。但是明朝太監無非是依託皇權,並未能象唐朝太監那樣控制皇帝。因此只要明朝皇帝對太監不再信任,那就是太監的末日了。而在天啟7年(公元1627年)秋8月,熹宗病死,信王朱由檢入繼帝位,改元崇禎,即為思宗。朱由檢一向熟知魏忠賢的罪惡,同時東林黨人也紛紛上書彈劾,於是,下令把魏忠賢發配鳳陽.後又派人逮捕治罪。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畏罪自殺,結束了他罪大惡極的一生。

    唐朝後期宦官真的可以任意廢立皇帝和弒君嗎?

    長期以來在網上流傳的這樣一個歷史資訊,卻很少有人去真的研究唐朝後期的宦官們究竟是怎樣地干政的,是否真的比皇帝還皇帝,可以任意廢立皇帝,甚至任意弒殺皇帝。

    一、被迫退位的皇帝和被殺的皇帝

    唐朝後期的皇帝中,被迫退位的有兩位(而且有一位復位了),被宦官所殺的有兩位,可這並不是宦官權勢大、為所欲為的表現,反而是宦官被逼得不得不為的事實。

    “永貞革新”的唐順宗已經身體癱瘓了,所有政務都是由王叔文等文臣掌握的,這些文臣要革新的是整個唐朝的社會,所以也遭致整個社會的利益集團的怨恨。於是宦官充當了他們的急先鋒,藉著皇宮的近便逼已經人事不知的唐順宗退位,而被擁立的恰恰是順宗的長子唐憲宗,接著唐憲宗用更合適的革新手段和治國方略成就了“元和中興”。

    唐順宗確實是被迫退位的,但談不上被宦官廢黜:1、順宗是個植物人,2、社會既得利益者都極力反對要變法的王叔文集團,雖然二王八司馬是群君子,3、被擁立的是順宗的長子兼太子,完全合理、合情、合法。至於唐順宗在退位後,是如何去世的,那就沒什麼意義可言了。

    唐憲宗被宦官陳弘正所殺,可當我們查閱這樁迷案時,又得不出是宦官為所欲為的結論。相反正是因為唐憲宗在實現中興大業後迷戀長生不老,服食丹藥後經常神志不清、全身躁熱,動不動就對身邊的低階宦官拳打腳踢,對後宮之主的郭氏及太子也不如何待見,而太子之所以為太子是因為憑母貴,他是憲宗第三子,前面還有個二皇子總不放棄讓父改立之心(長子早逝)。在幾經周折下,太子與身邊的宦官結成了同黨……縱觀元和一朝掌權的宦官無一不是憲宗的心腹而提拔上來的,憲宗的信任和威信是自己的絕對保障。果然等憲宗一死,元和朝的宦官除了依附太子唐穆宗的以外都盡數被誅滅。

    唐敬宗也是被宦官所殺,可絕對不是當權的宦官,相反正是與當權宦官王守澄有極深矛盾的劉克明等次等的宦官。敬宗固然只關心自己的玩樂,可劉克明等人卻只有扳倒王守澄才有活路,唯一可行的只有擁立新君,自己才能憑功勞翻身,於是到敬宗外出打獵醉酒時發動突襲。可惜他們要擁立的人是絳王,自然敵不過擁立敬宗二弟的王守澄,因為一合法度二又當權。

    由以上僅有的三例可知,在黃巢起義之前,宦官無權廢皇帝,只能擁立皇帝,而且擁立的還必須有相當的法律依據,比如太子、長子、按次序的皇弟。

    唯一是真的被宦官廢黜的只有唐朝倒數第二個皇帝唐昭宗,可那已經是公元898年以後的事了,當時全天下早已大亂,各地稱王稱帝者不記其數,而唐昭宗平生最痛恨宦官。所以,宦官劉季述迎皇太子監國,假傳昭宗之命退位為太上皇,讓太子登基。後來,宰相崔胤聯合禁軍將領孫德昭發兵打敗了劉季述,901年正月昭宗“反正”,劉季述為亂棒擊死,棄屍於市,皇太子裕降為德王。接著朱溫進京了,此後已無唐朝。

    二、唐朝後期幾大權宦的始末

    李輔國:756年【太子】李亨(唐肅宗)即位,肅宗為人性格懦弱,見李輔國忠心擁戴,便視其為左右臂,把軍政大事都委託於他。李輔國能為所欲為,還得益於與肅宗皇后張氏的勾結。762年【太子】李豫(唐代宗)在李輔國的擁戴下即位,因念其擁立之功,冊封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李輔國終於實現了他的宰相夢,狂妄地說出了那句歷代宦官都夢寐以求的“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但就在這一年,唐代宗又陸續罷免了李輔國的職務,最終把他逐出了朝廷。不久,李輔國被人刺殺身亡。

    程元振:762年受唐代宗重用,有剪除李輔國的功勞,便開始驕橫,以私怨排除異己。連忠心的李光弼也顧慮程元振的暗害。不久,唐代宗下詔盡削程元振官職,將他流放溱州。程元振在江陵被仇家殺死。

    魚朝恩:758年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等職,負責監領九節度使的數十萬大軍。763年吐蕃兵進犯長安,魚朝恩以保駕有功,被封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並統率禁軍,隨後掌握朝廷大權。自得意滿的他又幹預起了政事,懾服百官,貪賄勒索,置獄北軍,迫害無辜。唐代宗對其不滿,於是授命宰相元載,在770年寒食節,乘宮中宴會後召見之機,捕殺了魚朝恩。

    俱文珍:805年,同劉光錡、薛盈珍等挾立【順宗長子】廣陵王為太子,數月後太子李純即位為唐憲宗,俱文珍因此得憲宗寵信。但隨後,他因擅殺東川節度使李康,又與另一位神策軍護軍中尉不合,激起眾怒,宮中的宦官亦群起攻之,漸失恩寵,813年鬱鬱而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是梟雄,為什麼劉邦八年定天下,而曹操三十年得三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