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談趣史五千年
-
2 # 史無止境
李煜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國君,史稱李後主。國破降宋,後被毒害。李煜並不精通於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十分非凡。有人說歷史上少了李煜這個皇帝並不會為人所在意,而倘若少了李煜這個詩人恐怕會給人帶來不少遺憾李煜的人生充滿看無和悲劇色彩,無心為帝卻被推上了皇帝的位置,沒有頭趣打理國家卻只能身職謀其事。無最後成了七之君的煜心更加的悲切,在躁動的心緒下寄情子詞,來想到一首《虞美人》使自己斷送了性命。李煜算得上是一個悲情的詞人。透過他筆下的詞,我們可以看得出他自身所具有的極高的文學天賦,由此我們不禁便會想到或許李煜的本意是可以淡然、瀟瀟灑灑地隱居於一方,可以寫詞作畫,潛心於文學,能夠安心專注地去做一個風騷的文人。可是偏偏造化弄人,把他推向了帝王的位置。他那相比於其高深文學造詣而過於淺薄的政治才能,悲使得李煜在現實的世界裡失去了自己的尊嚴,也失去了CROWN的光環,更可悲的是他失去了自己統治的國土,這使得他成為了一個受眾人唾罵的亡國之君。政治上的無能使他從偏安於一隅到喪失國土,其間受盡屈辱,悲慘的命運使他精神備受摧殘,內心備受煎熬,所有的感情都只能付諸他所專長的詞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他也隨著這一江的春水飄然面逝。李煜本就無心於政事,南唐元宗當政之時,太子李弘冀猜忌嚴刻,李煜怕遭兄長猜忌從不過間政治,表明自己無意與兄長爭奪皇位,而志趣在於秀麗的山水之間。
但是造化弄人,李弘冀因猜忌叔父威脅其將來的帝位,便秘密將其殺害,可幾月之後自己也暴卒,幾經周折後李煜竟稀裡糊塗地被推上了皇位。
據說李“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到了李煜嗣位之時,南唐已經奉宋朝為正朔,並且多次入宋朝進貢,這便是南唐安於江南一隅的社會現實。之後宋太祖屢次派人詔李煜北上,李煜都稱病推辭。終於宋兵南下攻金陵後主李煜肉袒出降被俘到了汴京,封違命侯。到宋太宗即位時,又進封為隴西郡公。因為無法抑制自己亡國的悲痛,他訴情於詞,毫無畏懼。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豪邁思國悠然傷感之表達,可以說是由此開創了詞亦可抒情的先河。然而正是這首《虞美人》也激怒了宋太祖,由是便葬送了一代偉大的詞人,但與此同時也造就了這個悲劇詞帝的萬古流傳。在中國古代的這種不合理的父死子繼的家天下的制度之中,凡是生於帝王之家的男子便有了繼承那眾人眼中最尊貴的王位的可能,然而李煜事實上不但無心參與權力的爭奪,甚至還退避三舍,主動退讓。李煜能夠登上權力的頂峰,純粹屬於連他自己都未曾想到過的意外。無心且無奈的李煜作為一代國君的確是失敗的,政治上毫無作為,庸無能,最終也沒有能力保全國家,成了亡國之君。但是作為傑出詞人的李煜,其藝術才華非凡,是一位香豔、柔情、悲哀的詞人,被稱為“詞中之帝”。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為後代詞人和詞評家所公認。透過李煜的詞,我們看到了兩個時期不同的情調,前期降宋之前反映了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他詞的風格也便是綺麗柔靡,其中自然不脫“花間”習氣。然而後期降宋之後的李煜卻因為亡國的深痛打擊,加之對往事的追憶,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全都賦以自身感情而作。若是從文學成就上來看待李煜,前期的題材太為狹窄,而後期的作品內容充斥著對昔日種種繁華生活的留戀和亡國的悲愴哀傷,由是而來李煜從狹窄和虛浮的小天地中突破了出來,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後人對南唐後主這個“詞中之帝”的評價是:失敗的帝王,偉大的詞人。作為一代君主,他無疑是失敗的,但是在文學的造詣上,不可否認李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後人留下了不少的優秀作品。李煜的一生經歷了巨大的轉變,從高高在上的皇帝到受盡屈辱的亡國之君、階下囚,他的精神必然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降宋之前的李煜雖然每天需要做自己本無心去做的皇帝,去處理自己根本無心處理的政事,但是起碼的自由和尊貴的地位使他適得其所。降宋之後的李煜心理經受了巨大的摧殘,在政事上無所作為的他卻在詞賦上有著過人之處。任何的文學作品無疑都是它這一時代的表現,無論是它的內容還是它的形式,都是由這一時代的趣味、習慣和憧憬來決定的,而且愈是大的作家,他所做的作品的性質更是由他的時代的性質來確定的,這種關聯也就愈加強烈,愈加明顯。也或許歷史總是如此,總是會把某些人放在他本不該在的位置之上,令人無可奈何。李煜沒有肩負起一個帝王的責任,處理好一個君主應該做的事,但是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值得後人肯定的。
倘若李煜只是萬千人之中的一個平凡人,或許他早就隱居一方,過著自在的吟詩作賦、閒雲野鶴般的生活。然而若是他沒有經歷這樣大起大落的生活,沒有經歷生活的巨大變化,沒有感受到一個亡國之君撕心裂肺的痛楚與躁動,或許他根本無法突破文學上的狹侷限,依是那些鶯鶯燕燕、風花雪月的俗套陳詞正是這樣的落差,激盪起了他那滿心的憤怒,使他的詞作登峰造極。用現實生活中的亡國之君成全了一個“千古詞帝”。
身為現代人的我們應該楚自己身上所肩負的責任,每個人都有責任,皇帝有皇帝的責任,臣子有臣子的責任,老闆有老闆的責任,員工有員工的責任,我們在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盡到自己的責任是必不可少的,然面也應該保持著自己的興趣,透過適時適宜的方式去轉化自己的角色來成全自己的意願。
-
3 # 歷史有點酷
南唐後主李煜是一個傳奇人物,政治上的不足卻突出了他詩詞書法方面的才華,更是被譽為‘千古詞帝’。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公元961年後唐中主李璟去世傳位給李煜。
繼位後的李煜即對宋朝稱臣納貢。隨著宋太祖趙匡胤滅了南漢,使得李煜非常害怕趙匡胤會一鼓作氣滅掉南唐,趕緊去除國號,隨後又主動給自己降級,貶損儀制,就是把以前皇帝用的那些儀式通通降級或撤掉。
李玉的意思很明瞭,就是要保持低調,希望以此讓宋太祖趙匡胤放過南唐。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此後不久宋太祖就以李煜違命為由派兵攻打南唐,南唐軍隊不敵,李煜投降,南唐從此滅國。
被押送到宋都汴京的南唐後主李煜被封為違命侯,住在一個單獨的別院裡,隨時有人監視他的生活起居,和普通犯人最大的區別是可以隨意走動欣賞美麗的夜景,然後寫寫詞抒發情感。
在他四十二歲生日那天,也許是回憶在南唐時的美好時光觸景生情從而寫下了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一詞。也正是這首詞給李煜的帶來殺生之禍。
宋太宗趙匡義在聽到這首《虞美人》後,認為詞中‘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有李煜回覆南唐的志向,並以此為由把李煜毒殺,一代詞帝就此消逝。
為什麼李煜會有如此悲涼的下場?第一,李煜投降後就不是南唐後主,往日鶯歌燕舞,眾人追捧的生活已經不復存在了。隨之而來的是日夜的監視。
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可想而知,他的下場就是一個字死,兩個字等死。既然他當初沒有選擇轟轟烈烈的為國而死,而是選擇投降而活,那麼等死的過程也是很煎熬的。
第二之所以有這種淒涼的下場都和李玉的性格懦弱有關。
想必投降後的李煜心中異常後悔當初沒有聽從林仁肇的建議。
在南漢被宋太祖趙匡胤滅國後,林仁肇就建議李煜乘宋兵剛滅南漢休養之際由自己帶兵攻取被割讓給宋朝的淮南之地,以此鞏固國防,並表示如果失敗了不會連累李煜。可李煜想都沒想就否決了這個提議,因為李煜太軟弱了,軟弱到稍微有刺激影響到宋唐兩國不和諧的建議都會否決。
如果李煜能夠硬氣幾回,想必結局不會那麼悲慘吧。
第三,李煜投降後的待遇隨著時間的不斷改變,最後受猜忌而死
當初李煜可是帶著大批的朝臣投降的,這些投降人既不能夠殺,也不能夠委屈人家,還要顯得宋朝對待降臣非常的大度和寬容,否則會給宋朝帶來非常大的隱患。於是宋太祖趙匡胤把他們分兩批安置在宋朝國都汴京和南唐故地。所以一開始在汴京李煜有比較好的待遇和這些以前的臣民對舊主的惦念有很大關係。
南唐跟隨李煜投降的朝臣基本已經被宋朝同化,李煜的南唐子民也被宋朝分化安撫,宋朝已經牢牢掌控了李煜的故地。
結束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南唐後主李煜的悲涼下場更多是其養成了文人的柔弱性格導致的。李煜的死是其時代的不幸,從此天下少了一個優柔寡斷的亡國之君,文人墨客的心中更是缺失了一位詞賦才子。
回覆列表
李煜的悲慘結局是註定的,當趙匡胤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李煜的人生結局就已經掌握在趙匡胤手裡。
說起李煜,我們會想到命運弄人,其實歷史上很多人都不適合當皇帝,他們或許也不情願當皇帝,但命運卻將錯就錯的把他們投胎到帝王家,而且還偏偏讓這些毫無政治才能的人登上皇位,與其說陰差陽錯,還不如說命運弄人。比如說明朝的天啟皇帝,明明是一個僅限於魯班的天才木匠,命運卻偏偏讓他當皇帝。
往往這樣的人一般無心於政治,在宮中揮斧弄鋸,敲敲打打不務正業。以至於朝中大權被太監掌控,搞得整個大明王朝烏煙瘴氣腐敗叢生,崇禎皇帝接手的大明已經是一個爛得只剩下一個軀殼了。雖然大明不是亡於天啟,但誰又敢說明朝滅亡天啟皇帝沒有一點責任呢!
李煜比天啟更糟糕,根本不懂政治,更無心治國,一天到晚就知道風花雪月醉生夢死。雖然在政治方面一竅不通,但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是我們現在人經常唸叨的一句話,來自於李煜的詩詞。
如果李煜不生在帝王家,在詩詞方面或有更高的成就,可以就這樣一位詩詞高手卻登上了皇位,最終的結局是可想而知的。雖然不斷自降身份,對宋朝一味討好,但最終還是難逃滅國的悲慘命運。
當然,更為悲慘的是他的人生因為一杯毒酒而結束了短暫的一生,何其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