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山的由來
老子山是洪澤湖西南岸一座美麗的水鄉名鎮。這裡本是大別山餘脈,群山逶迤,淮河從其西側流過。相傳很早很早以前,老子山是座沒有人煙的無名小山,山上長滿了參天大樹,遍地野花芳草。山的北側,是一望無際的廣闊窪地,窪地中分佈著許多小湖泊,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破釜澗和白水塘。在破釜澗和白水塘周圍,由於氣候溫和,土壤溼潤,到處生長著茂盛的蘆葦和莆草,每逢蘆葦和莆草成熟季節,周邊的人們就成群結隊地到這裡收割蘆葦和莆草,曬乾以後運到山上堆存,於是,人們就將這裡的諸山稱之為“蘆莆山”。
到了春秋末年,諸候紛爭,天下大亂,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原來在周朝王室當守藏史官的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深感周朝大勢已去,復禮無望,於是棄官隱居,在民間講學傳道,醫病救人。那時他外出已沒有乘車坐輦之尊,只好騎著青牛到處浪跡,經常出現於陳蔡彭沛之地(今河南、皖北、蘇北一帶)。一個偶爾的機會,老子騎著青牛踏上了淮楚大地,來到了蘆莆山下,一見此處山色清秀,淮水潺潺,旋生在此採藥煉丹,普救民疾之意。於是停止了跋涉,白天上山採藥為民治病,晚上就住在山洞裡修身養性。老子在這裡解救了無數人的病苦,最後功德圓滿,杳然而去。
唐宋時期,這裡已人煙稠密,列宅為市。由於當時道教盛行,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唐高宗封為“太上玄元皇帝”,並於武宗年會昌年間敕建老子廟。宋真宗時,老子又被加封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這樣,老子就成了人們心目中無限崇尚的神聖仙人。為了永遠懷念老子的功德,人們遂將蘆莆山改稱為老子山。後來人們發現:在北山有一巖洞,四壁如削,洞深丈許,內有石床、石几,便稱為是老子住所,譽為“仙人洞”;在中山西側淮河畔有一堵巨石,上有鼎腳之痕,四周石皆殷紅,便以為老子曾在此砌爐煉丹,並把岩石都燒紅,故稱之為“煉丹臺”;在南山南麓又有一塊潛伏巨石,上有蹄形之穴,穴內常年積水,清澈見底,不溢不涸,汲而復生,尋則無泉脈相通,人皆稱奇,便認為這是老子乘青牛西去函谷時留下的蹄痕,故稱之為“青牛跡”。為此,“仙人洞夕照”、“煉丹臺懷古”、“青牛跡聞鶯”、“鳳凰墩觀淮”也就成了昔日老子山令人神往的四大景觀。
老子山的由來
老子山是洪澤湖西南岸一座美麗的水鄉名鎮。這裡本是大別山餘脈,群山逶迤,淮河從其西側流過。相傳很早很早以前,老子山是座沒有人煙的無名小山,山上長滿了參天大樹,遍地野花芳草。山的北側,是一望無際的廣闊窪地,窪地中分佈著許多小湖泊,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破釜澗和白水塘。在破釜澗和白水塘周圍,由於氣候溫和,土壤溼潤,到處生長著茂盛的蘆葦和莆草,每逢蘆葦和莆草成熟季節,周邊的人們就成群結隊地到這裡收割蘆葦和莆草,曬乾以後運到山上堆存,於是,人們就將這裡的諸山稱之為“蘆莆山”。
到了春秋末年,諸候紛爭,天下大亂,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原來在周朝王室當守藏史官的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深感周朝大勢已去,復禮無望,於是棄官隱居,在民間講學傳道,醫病救人。那時他外出已沒有乘車坐輦之尊,只好騎著青牛到處浪跡,經常出現於陳蔡彭沛之地(今河南、皖北、蘇北一帶)。一個偶爾的機會,老子騎著青牛踏上了淮楚大地,來到了蘆莆山下,一見此處山色清秀,淮水潺潺,旋生在此採藥煉丹,普救民疾之意。於是停止了跋涉,白天上山採藥為民治病,晚上就住在山洞裡修身養性。老子在這裡解救了無數人的病苦,最後功德圓滿,杳然而去。
唐宋時期,這裡已人煙稠密,列宅為市。由於當時道教盛行,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唐高宗封為“太上玄元皇帝”,並於武宗年會昌年間敕建老子廟。宋真宗時,老子又被加封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這樣,老子就成了人們心目中無限崇尚的神聖仙人。為了永遠懷念老子的功德,人們遂將蘆莆山改稱為老子山。後來人們發現:在北山有一巖洞,四壁如削,洞深丈許,內有石床、石几,便稱為是老子住所,譽為“仙人洞”;在中山西側淮河畔有一堵巨石,上有鼎腳之痕,四周石皆殷紅,便以為老子曾在此砌爐煉丹,並把岩石都燒紅,故稱之為“煉丹臺”;在南山南麓又有一塊潛伏巨石,上有蹄形之穴,穴內常年積水,清澈見底,不溢不涸,汲而復生,尋則無泉脈相通,人皆稱奇,便認為這是老子乘青牛西去函谷時留下的蹄痕,故稱之為“青牛跡”。為此,“仙人洞夕照”、“煉丹臺懷古”、“青牛跡聞鶯”、“鳳凰墩觀淮”也就成了昔日老子山令人神往的四大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