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木童說史

    慈禧的臨終遺言“女人不得干政”,應該是對她自己一生的總結和感悟。

    慈禧自協助咸豐皇帝治理朝政開始,就迷戀上了權力,她一生的功過是非都跟權力息息相關。咸豐死後,她透過辛酉政變奪得了已搖搖欲墜的大清政權,開始了她對大清47年的統治生涯。

    慈禧作為女人做事幹練,有一些政治手腕,她夢想成為武則天式的人物,還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

    她執政初期,整治吏治,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臣,支援洋務運動,使大清的財力、軍力得到大幅提升,大有中興之勢。不過那只是腐爛到骨髓的大清死亡前的迴光返照而已。

    小皇帝光緒好不容易熬到親政的年紀,頗有雄心壯志想振興大清。可慈禧為了手中的權力,又發動了“甲申易樞”政變,將支援光緒親政的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大臣,全部趕出朝堂。

    為了平衡朝堂勢力,慈禧不再全力支援漢人主導的洋務運動,甚至開始大幅縮減北洋水師的軍費,為後來甲午戰爭的失敗種下了惡果。

    親政後光緒帝不甘心做一個傀儡皇帝,在歐洲列強的支援下,重用康有為等人開展維新運動。慈禧迫於壓力,開始是支援維新的。

    但光緒太急於求成,竟密謀包圍頤和園,殺死慈禧太后。事情敗露後,慈禧發動了她一生當中的第三次政變---戊戌政變。清除了維新黨,並囚禁了光緒帝。

    戊戌政變後,慈禧做了一個她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為報復列強幹涉大清內政,支援光緒帝奪權,她天真的想利用義和團抗擊洋人。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致使八國聯軍兵臨城下,大清幾乎遭受滅頂之災。

    縱觀她的一生都在爭權奪利,關鍵時刻置國家利益而不顧,最終導致大清的加速滅亡。雖然她臨終遺言“女人不得干政”,但悔之晚矣!

  • 2 # 阿楠讀史

    這個話題確實引人深思,但是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凡是女性主政,其後都會帶來男權社會的強烈反彈與報復。

    比較有名的,有秦宣太后羋氏干政數十年,秦昭襄王以56歲高齡發動政變奪權,並軟禁了其母宣太后。還有漢初的呂后臨朝,她死後呂氏集團也立刻遭到了政治清算。再有以周代唐的武則天,在臨死前也要求去帝號,與唐高宗李治合葬。主動迴歸大唐皇后的角色。

    那麼做為政治老手的慈禧太后,對這些事情必然是知之甚深的。為了防止她自己在死後被清算,不僅陰謀毒死了光緒皇帝,還處心積慮的立溥儀為新皇帝,來保證她身後的地位可以保全。

    此外,一生閱人無數的慈禧,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兒媳隆裕是不具備支撐起大廈將傾的清王朝的爛攤子的,與其讓她效仿自己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連累到自己身後的政治地位,不如一槌定音,不給她留下任何念想。

    其後的歷史也證明了慈禧的預期,她死後不到三年,病入膏肓的清王朝終於壽終正寢,被她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袁世凱親手葬送。

    中國古代社會對於女性主政的包容性,只限於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況,一旦這個合適的女性角色去世,要麼是政治清算要麼是恢復舊制。用以避免同樣的事情聯絡發生,也用來徹底堵塞那些蠢蠢欲動,有樣學樣的其他政治女性。武則天之後的韋皇后和太平公主的結局,就是很好的例子。

  • 3 # 歷史新聞

    慈禧太后,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在臨死之時的遺言竟是:“此後,女人不可聞朝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另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遺言一出,震驚朝野,而她不就是這樣一個人嗎?她為什麼要這樣說,難道有什麼隱情?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讓我們分析一下慈禧為什麼留下這樣的遺言。

    慈禧太后駕崩以後,清朝已經是內憂外患,小皇帝溥儀才三歲,尚未知人事。慈禧太后雖然擁有過人的膽識和智慧,但是清朝在慈禧的統治之下,慢慢走向了滅亡,可能這讓慈禧意識到女人當政的侷限性和和限制性,她以自己一生的經歷,作出了總結,用以告誡後人,也是慈禧最後的醒悟,在其臨終之前看清了事情的真相,也算是對其一生所作所為的一個彌補和謝罪吧。

    我是唐宋旅人,略表拙見!

  • 4 # 歷史課課代表

    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光緒皇帝在被囚禁了十年之後,離奇的死在了瀛臺的涵元殿,這時的慈禧太后也已經陷入了彌留之際,這在聽聞了光緒皇帝的死訊後,原本強自支撐的慈禧太后也終於堅持不住了,預感大限將至的慈禧太后開始交代後事了,看著跪了一地的滿朝文武和親貴大臣,慈禧太后虛弱地說出了自己的遺囑: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繼承穆宗毅皇帝的大統,同時兼祧德宗景皇帝一脈,同時,載灃晉為攝政王,全權處理軍國大事,如遇重大事情仍要請示皇太后,另外,本朝祖制,女人不可預聞國政,嚴防宦官亂政。

    清朝確實有過後宮不可干政的祖制,但是慈禧太后在咸豐十一年時透過垂簾聽政走向政治前臺,至此事實上將此條祖制廢除了。垂簾聽政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在臨終前突然提出以後禁止女人干政,這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看起來似乎都非常搞笑,慈禧為何會發出這樣的遺言?關於這個問題,歷來都有幾種不同的看法:

    慈禧認為自己將大清帝國統治的非常出色,無人能夠超越:

    慈禧這個人其實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我們對慈禧的看法與其自己對自身的看法大相徑庭,慈禧一直認為自己的將大清帝國統治的非常出色,並不遜色於任何一位男性統治者,如果不是自己,大清很可能早就葬送在了太平軍手裡,是自己的統治讓大清又延續了幾十年的生命。慈禧甚至還一度自比康熙、乾隆等為大君主,其在掌權後一度想透過重修圓明園來展示統治的穩固和出色,甚至她在同治年間還萌生出過想要效仿康、乾二帝南巡的念頭,幸好被恭親王以“南方久經戰亂,滿目瘡痍”為由阻止了。從這些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慈禧對執政期間的統治是非常滿意的,以至於慈禧在去世之前感嘆日後不會有想自己這麼優秀的女性統治者了,所以她留下了“嚴禁女人預聞國政”的遺言。

    慈禧認為自己非常努力,卻沒有治理好國家,日後也無人能及:

    慈禧自己以女主身份干政卻在死前留有遺言說後世女人不得預留國政,這很可能是其自責的緣故。此時的慈禧預感大限將至,人之將死,有很多事就明白了,而慈禧正是明白了自己干政為國家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可怕後果,哪怕反對維新變法後又展開了一場類似維新變法的革命也對國家政局沒有什麼作用,所以死前慈禧是害怕的,害怕愛新覺羅氏祖先知道國土在她手上丟失後哪怕到了地下也不肯原諒她,所以她留有遺言禁止女人干政,既是對自己的一生錯誤的追悔,也是對大清列祖列宗的一種交代。

    慈禧清楚侄女隆裕太后的政治手腕遠不足以駕馭帝國:

    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對於自己的這個侄女,慈禧太后是非常瞭解的,隆裕太后最大的特點就是無能,雖然名為皇后,又是慈禧的孃家侄女,但是這個女人似乎沒有得到慈禧太多的寵愛和關照,反而陷入了讓慈禧頭疼的尷尬境況,作為皇后,對上她不能討得光緒皇帝的喜愛,對下又不能彈壓嬪妃,以至於經常被珍妃嘲笑奚落,甚至接見福晉命婦時也沒有足夠的威嚴。這樣的一個人,做一個身居後宮頤養天年的皇太后沒有問題,但是若讓她接掌這樣一個本就風雨飄搖的帝國,後果肯定是不堪設想的,慈禧心裡清楚,隆裕根本不是這塊料,所以直接把她掌權的可能封死了。

    最令人可笑的是,在慈禧留下了“女人不可預聞國政”這句遺言的三年後,便由她的侄女,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太后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籤了字。看來,世間只要有了女人干政,焉能沒有繼續攝政的道理?這干政的圓滿句號,最終還是被另外一個葉赫那拉氏的女人結結實實地畫上了。歷史真是給慈禧皇太后開了一個大玩笑。

  • 5 # 有得觀史

    慈禧透過辛酉政變獲得權力,此後掌管大清朝政權長達48年,控制過兩個傀儡皇帝,臨死還做出決定,讓三歲的溥儀繼任皇帝。慈禧干政時間之長,攝政之深曠古爍今。而她臨終遺言卻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慈禧言行不一,是病重不清醒說的糊塗話嗎?

    慈禧發表臨終遺言時身體很虛弱,但頭腦很清醒,說話聲音不大,吐字很清晰,當時王公大臣很多人在,確認無誤,慈禧就是那麼說的。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是不是慈禧臨終回顧人生覺得自己干政錯了,使大清越來越亂,風雨飄搖,有點後悔了?不是。

    慈禧臨終還有一句話,“都說我貪戀權力,其實我是逼不得已。”慈禧沒有解釋怎麼逼不得已。我分析她是覺得同治和光緒能力差,大清危局他們擔當不起。慈禧這句話明顯是為自己開脫,言外之意,她知道大清女人不得干政的祖訓,她也不想幹政,但是沒辦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慈禧並不是後悔自己干政這事。

    還有一件事也可以證明她不是在懺悔。光緒有個寫日記的習慣,慈禧病重時,光緒在一篇日記中寫到,自己身體不好,但皇阿瑪(慈禧)比他還嚴重,看樣子支撐不了太久了。日記內容被洩露出去,慈禧知道後擔心遭光緒清算,臨死前一天把光緒毒死。光緒只是期盼著慈禧死後他能主政,並沒有清算慈禧的意思,慈禧要是懺悔了,臨終發善心就不會毒死光緒。

    按照慈禧的邏輯,自己干政是出於無奈,如果再有無奈的情況出現,還是可以女人干政的。但是現在無奈情況沒有出現,既然沒出現祖訓還是要遵守的。慈禧臨終遺言要求遵守女人不得干政的祖訓,實際上是在對當時政治權力進行分配。

    慈禧臨終安排三歲的溥儀繼承皇位,本來是想自己繼續專權,但是情況突變,她不行了,只好安排溥儀的父親載灃攝政。可載灃攝政有一個最大障礙就是隆裕皇太后。溥儀是過繼給光緒當兒子繼承的皇位,溥儀年幼,皇權應該交給隆裕才合理。慈禧把皇權交給了載灃,總得有個理由吧,女人不得干政的祖訓就是最好的理由。隆裕是慈禧的親侄女,慈禧不把權力交給隆裕,是因為她能力不行,慈禧不能直說,只好拿出祖訓說事。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最後活著的有幾個,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