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當與家婆在育兒上有衝突的時候該怎麼辦?比如孩子打個噴嚏就是感冒了,就說快吃藥;比如拿飲料去火的水給孩子喝。
7
回覆列表
  • 1 # 甘棠育兒

    目前年輕的父母親在撫育孩子的時候,一般都需要自己的長輩參與撫養。

    然而在撫養過程中,由於代溝和教育理念的不同,經常會發生爭執。

    老年人由於隔代親的情感需要,常常會把過多的關注投放在孩子身上,會替孩子做一些本該由他們完成的事情,比如餵飯,幫他們穿衣穿鞋。

    年輕的父母往往會認為,這些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做,這也是培養鍛鍊他們的必經階段。

    於是衝突由此產生。解決衝突的方法,我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與父母反覆溝通,傾聽他們的情感需求,充分肯定他們對孩子的關愛。在充分共情父母的基礎上,提出孩子獨立成長的需要,爭取父母的支援,雙方達成一致。

    第三,如果父母支援孩子做一些明顯錯誤的事情,為了及時止損,我們要和顏悅色指出來,好好分析原因,爭取我們的理解和支援。

    有人說人老如頑童。有時父母也會任性,同孩子一樣,也需要我們的關愛。

    不管是對父母還是對孩子,都要堅持溫柔的堅定。態度上要溫柔,但是對於他們明顯不應當的行為上要堅定地指出來。

    要把情緒和行為分開來處理,對待他們的情緒,要予以溫柔地接納。

    同時多給父母買一些禮物,讓他們的心情更加愉悅,增加我們與他們之間的連線,會對溝通更加有益。

    祝您全家幸福快樂。

  • 2 # 陽媽育兒大作戰

    當與老人有育兒衝突時應該怎麼辦?

    婆媳矛盾在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基本上大大小小的家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育兒衝突。不光是與婆婆,其實即便是與自己的媽媽,有時候也會有很多的育兒衝突,只不過自己的媽媽的衝突後也會很快和解,但是婆婆就不一樣了。

    絕大多數的兒媳與婆婆之間育兒理念不同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1、生活經歷的不同,導致育兒理念不同。

    就像我們小時候基本上是用尿布,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用尿不溼一樣。老一輩和我們的生活經歷完全不同,育兒理念自然不同。就像老一輩習慣了用尿布、把尿,而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用尿不溼,這是因為生活經歷引起的育兒衝突。

    2、生活習慣不同,導致育兒理念不同。

    婆婆和兒媳生活習慣不同,如果再有地域差異或民族差異,那生活習慣更是有很大的差別,育兒理念自然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就像南方人喜歡吃米,北方人喜歡吃麵一樣。這種飲食文化,生活習慣的不同,會造成育兒理念的不同。

    3、接受知識的方式不同,導致育兒理念不同。

    老一輩更喜歡用自己的經驗來育兒,而年輕人更喜歡透過書籍和網路來學習育兒知識。育兒知識來源不同,自然會在某些育兒知識方面有衝突,就像老一輩的人甚至會給新生兒喂糖水,給孩子輔食裡放鹽。在他們看來,老一輩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就覺得這樣的知識是正確的,但年輕人更喜歡透過網路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育兒理念就會有差異。

    除此以外,兩輩人的育兒角度也不同:

    從老人的角度來看,覺得孩子是自己的孫子,自己也是為了孩子好,而且老人覺得老一輩都是這樣過來的,孩子也一樣健康長大了,甚至有些老人會覺得,是年輕人太過於矯情。老人覺得孩子吃好睡好就是好。

    而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看,更是覺得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就應該自己做主。尤其年輕人自己接受了新知識,更傾向於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去育兒。

    當與老人有育兒衝突應該怎麼辦?

    當與老人有育兒衝突的時候,年輕人最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試圖去改變老一輩的看法,或者想著去改變老一輩的習慣。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正確的方式應該是老人自己願意去接受新的育兒觀念。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老人的觀點無法改變,年輕人又不願意妥協,矛盾自然會越積越深。

    1、遇到問題時,讓老年人去接受新的育兒觀念。

    遇到問題時,可以試圖讓老年人接受新的育兒觀念。這可能並不容易。一般建議找老年人比較信任的人,比如說自己的老公。或者是老年人比較信任的子女去跟老年人溝通。

    再者就是寶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帶婆婆去聽一些育兒的課程。多給婆婆普及一些育兒的知識。比如說在家族群裡邊發一些跟育兒相關的科普知識。最好是有權威性的論證或者是專家言論這種育兒知識。再者就是比較權威的大夫的意見。

    這兩種方式可能是老人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老人接受一些新的育兒觀。

    2、不牽扯原則性的問題,年輕人也可以不必過於較真。

    在育兒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育兒法則。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意見,在育兒方面也會有這樣的問題。當遇到一些不牽扯原則性的問題,比如說是6個月給孩子喂輔食,老人想要快到6個月的時候給寶寶嘗試,其實這並不會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少量的嘗試也可以幫助寶寶找到吃輔食的感覺。有些寶媽就會非常的較真,覺得我的寶寶還沒有到6個月就一定不能吃輔食。這就難免會讓矛盾升級。

    3、相互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少給對方提要求。

    我們在育兒過程中,因為大家的經歷不同,經驗不同,生活習慣不同,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育兒理念不一樣。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少給別人提要求。想象自己是婆婆時,如果自己的兒媳像自己一樣說話,自己能否接受。這樣也可以在整個育兒過程中,雙方更有同理心,遇到問題也會更好的解決。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辦法,如果你有一個很給力的老公,媽媽特別聽老公的話,自然也會在育兒溝通上,少了很多麻煩。完全沒有矛盾的機率很小。但是遇到問題時如何去解決,如何去溝通,才是每一個寶媽最應該去考慮的問題。

  • 3 # 家有小天使安小咘

    兩代一起帶孩子的家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衝突,衝突處理不當,會使家庭關係緊張,處理好了,家庭才會和睦。當與老人發生育兒方面的衝突的時候,需要的是媳婦的巧妙應對處理,老公的無條件支援以及老人的和善理解。

    衝突發生的當下最重要的是要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避免問題惡化。首先要肯定老人的出發點是好的,無論是誰,都不喜歡一上來就被否認。給出肯定的時候,老人心情會因為你的話心情變好,這個時候巧妙地說出你自己的想法,老人的接受度會更高。我用的最多的句式是:媽媽,我覺得如果能怎麼樣,那就更好了。因為這個句式不僅僅沒有正面指明老人的問題,還巧妙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建議老人應該怎麼做。

    面對比較難解的問題時,及時搬“救兵”。救兵當然就是你老公或者其他的家人、或者其他途徑瞭解到的真實事件。有時候老人覺得自己這麼多年的人生經驗勝過於你,他們希望你能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這也是出於對孩子好的立場考慮。但是,你要讓她明白很多老式的帶孩子方式已經被淘汰了。旁人的觀點以及勸說會比你這個當事人的話語更有效力,另外,你還可以找一些相關的負面新聞給她看,讓她明白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在我家,一起看新聞的時候遇到育兒方面的負面報道,我就會特意提醒我家婆看一下,並且等她看完了,我會示意我老公在邊上跟她做“思想工作”。像題主說的孩子打個噴嚏家婆就要喂藥和拿去火的飲料給孩子喝的事情就完全可以用這個方法去化解。

    當然了,這一切的基礎是要建立在你遇到的不是一個蠻橫霸道不講理的家婆,假如是這樣的老人,我覺得你做再多也無濟於事,避免衝突最直接有效的做法就是不要住在一起。

  • 4 # 玲玲Wendy

    寶寶1歲半,爺爺奶奶初來乍到肯定會有很多事情需要磨合。

    首先在孩子日常生活,例如:飲食,穿著,生病等,飲食,老人的口味比較重,對孩子也是,總覺得不吃鹽沒有勁兒,後來也是多次溝通後,不情願的給孩子減鹽。

    穿著,有次我家奶奶,給孩子穿了很多,說天氣冷,給孩子穿了長袖外套,結果孩子熱的滿頭大汗,然後奶奶回家說,你看寶寶的活動量這麼大,一天都不停的動,總出汗,其實我家奶奶只穿了背心,後來我到家後,默默地給孩子脫了洗了個澡,穿上了背心,中間溝透過,我說你們都才穿背心,給孩子穿長袖,能不熱嘛,但是依然不能解決,直到有一次孩子傷熱上火感冒,去了醫院回來爺爺奶奶捂得孩子37.5,後來脫了衣服立馬不燒了,哎,至少現在沒有再穿多,解決問題以我兒子生病告終,這件事讓我一直覺得後果有點嚴重,其實我也知道可能不光是孩子穿了厚了,可能也有其他原因,但是爺爺奶奶覺得是因為穿了厚了,後來就正常穿著了

    其次,教育問題,爺爺總覺得早教沒用,讓我把課退了,不讓上了。在這個問題上,我表達了我的觀點,教育問題是我的底線,其他都可以商量,教育問題沒得商量,可能比較強勢,但是問題是後來爺爺沒有再因為教育問題有過爭執。

    最後總結下,有很多事情都會有分歧,我每件事情都有底線,沒有觸及到我還是會考慮老人的想法,畢竟也是為孩子好,但是有些事情必須自己要堅持。多做溝通,老公也很關鍵,必須堅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不是一味地向著老婆或者爺爺奶奶,而我們有時候會很自私的覺得孩子怎麼樣,應該問問孩子怎麼樣。

  • 5 # 一辰育兒經

    事關孩子的健康,該聽取的地方認真聽取,該拒絕的地方務必拒絕,但是要注意方式。

    衝突的根本原因還是為了孩子健康,沒有爺爺奶奶不疼自己的孫子孫女的,但是老一輩養小孩很多因為條件原因,都是一路苦過來的,甚至在那個年代能吃飽不餓死已屬不易。所以現在飲食方面的變化,年代的差異,好好同老人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都是為了孩子健康好,我想應該沒有不能化解的矛盾,如果有那有可能就還有經濟上的差異觀念。

    老人們是苦過來的,所以大都比較節省,當年養小孩的成本不高,而現在養小孩成本實在是高,這個開銷方面直接就反應到家庭經濟觀念上了,矛盾也會由此而來。跟老人講清楚該花的錢還是要花,同時也要理解老人節省的經濟觀念和心疼子女的心意,都是家庭成員,不注意節省的開銷,經濟重擔還是會壓倒子女身上。

    說到底需要兩個字,“理解”!帶著互相的理解,好好溝通經濟問題,共同呵護孩子健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說中的“巫師”與“法師”有什麼區別?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