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音樂真好聽

    據我瞭解當時社會動盪不安,有不少有志之士,愛國詩人卻是懷才不遇!更多的原因還是政治上與多數變法派不和,早到變法官員的壓迫☞王安石☜就曾對蘇軾的處境感到惋惜………

  • 2 # 道滅集苦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也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貢獻。之所以仕途坎坷,主要原因是和實行變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而且捲入“烏臺詩案”,雖然政績斐然,如在杭州築“蘇堤”等等。但最終不被皇上信任。後來,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蘇軾又再次被貶至惠陽。最後,在宋徽宗即位後,蘇軾又復任朝奉郎,六十五的蘇軾病逝北歸途中。

    東坡先生一生坎坷,三次遭貶;為官清正,造福百姓;詩詞書文,千古不朽;全能大家,後世楷模。

    真是:

    苟且偷生一世熊,大難不死真英雄

    貶謫成就千古詩,坎坷練出好筆鋒

  • 3 # 聊城舞蹈圈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蘇軾不僅僅是北宋當時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其實還能算得上是一位政治家。

    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經歷了太多,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作為為官之人,蘇軾在當時北宋史上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從宋神宗到宋哲宗再到宋徽宗。

    蘇軾經歷了三代,並且屢次被委以重任,屢次被貶。但是在政治發展史上,他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一心為民,兩袖清風,真心實意為百姓做事。哪怕被貶被流放,初心不改,踏實做人,認真做事。

    從蘇軾的詩詞中來看,蘇軾生性豪放,思想衝破世俗,但是在政治上,他卻屬於保守一派,反對變法。究其原因,是因為在當時那種情況下,蘇軾感覺王安石等人的變法過於迅速,有些冒進。在他看來,改革應該要是循序漸進的。

    而且在那場改革中,保守派的主要人物,司馬光,歐陽修等人,是蘇軾的前輩,對蘇軾有過很大的幫助和提攜。所以很多因素導致了生性豪放的蘇軾在改革中選擇了反對變法的保守派。蘇軾在政治上處於中立,疲於應付新舊黨爭,遇事“如食內有蠅,吐之乃已”。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坎坷。他在各地居官清正,為民興利除弊,政績頗多,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蘇堤就是實證。

    蘇軾現存於世的文學著作共有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大量散文作品。

    〈刑賞忠厚之至論〉,嘉佑二年(1057年),應試時所寫,最早的成名文章。

    《南行集》,嘉佑四年(1059年),與父親和弟弟合編的中的40多首詩,最早的一批詩作。

    《蘇沈良方》,今傳是沈括在《良方》的基礎上,增益蘇軾的醫藥雜說而成。

    最早的詞則寫於熙寧五年(1072年)。

    詩文有《東坡七集》《東坡集》《東坡詞》等。

    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 4 # 絕塵的時光

    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四川眉山人,和父親蘇詢,弟弟蘇轍合稱"三蘇",一門三父子,俱是大文豪,蘇軾文學可以說代表了宋朝文學的最高成就,然而,文采過人的蘇軾,在仕途上卻走的極為坎坷,波折不斷,這是為什麼呢?

    一、時運不濟 。他剛出來做官時,就遇到了王安石變法,他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對變法有自己的思考,不被王安石所喜,站到了保守派司馬光那邊,後來就被貶到外地做官,接觸不到京城的核心人物,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也就不算深刻。

    二、堅持己見。變法失敗後,司馬光等保守派佔據了朝堂,本來可以翻身,誰知他又發表了些見解,就是既不同意司馬光的意見又否定王安石變法,於是得不到保守派賞識,沒有上升的機會。

    三、被冠派別 。 以司馬光等為首的保守派失勢後,蘇軾又被認定是"司馬光派系" 被冠以"元佑黨人" 被一貶再貶,最後貶到海南島上,好在宋朝不殺士大夫,蘇軾才因此而保住了性命,不然光烏臺詩冤案蘇軾就會被砍頭。

    縱觀蘇軾這一生,雖然一貶再貶,仕途波折不斷,但是他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心態從未改變過,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他也能提筆寫出流傳千古的詩詞,他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為中國古典詩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5 # 娛人頻道

    大家都知道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中最豪放不羈的一位,他的一生蹉跎也的確讓人感到和他的詩成了很大的反差。

    其實他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酒暗示了他的人生態度,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這種樂觀,以及不為瑣事而煩惱生活態度決定了他的為官所作所為,和淡泊名利,當然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種為官清廉的態度決定了他應該經歷的挫折,並且不與王安石苟同,與朝中大臣意見相左,不同流合汙,也決定了他的一生顛沛流離,放蕩不羈。

    赤壁賦中有云:“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驗證了他超前的思想態度,樂觀向上的一種處事風格。縱然抑鬱寡歡但是能從遊玩中獲得真諦和快樂。

  • 6 # 紅塵彌勒

    簡單來說,蘇軾就是他本人定義的那樣───一肚子的不合時宜。

    蘇軾這個人可以說是有宋一朝的最著名文人,也可以說是當時的最負盛名的文壇領袖,文化魂膽,稱之為文豪當之無愧。他年紀輕輕就在幾大科試中脫穎而出,獨佔鰲頭,深得當朝文化大員的賞識和厚愛,被文壇前輩極力拔擢,盡得風流。

    他自己也確實博聞強識、學富五車,詩詞書畫無一不精,且還首開了宋詞豪放派的先河,首倡文人字畫,他的書法自帶一股濃郁的書卷氣,尚意而豐腴,成為文人字畫的鼻祖,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樣的一個人,卻真的只是耽於知識的布露傳播,而不計較或在意自己的言行規範或者他人忌諱。一如他自己對自己的嘲諷一樣:

    一次,東坡指著自己的肚子問身邊的妻妾:我這肚子裡裝的是什麼?

    面對這樣的發問,一個說學士學富山海當世名流,當然是一肚子文章了;一個說大人遊歷天下,遍訪古賢,當然是一肚子見識了;侍妾王朝雲卻說:學士乃一肚皮不合時宜。東坡聽後哈哈大笑,恰好正和他的心思,感覺還是朝雲瞭解我。於是越發喜愛這個王朝雲,引為平生知己。朝雲死後不復再娶,直至終老。

    所以東坡居士在王朝雲死後特意寫了一副對聯: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所以,不合時宜這句話擱在蘇東坡的任何時候都不為過───對於舊黨來說,他是滿腹新意的時代俊彥,是抵制舊勢力想要革除弊政的新銳;而對於立意改革的王安石來說,他卻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保守派,是阻礙變法的頑固勢力,鬧得兩下都沒得信任,兩下都不吃香,自然就很難和各個派系人馬達成共識,也就只能孤零零獨立於黨派之外,做了一個孤家寡人,於政體國事自然就差池了、多舛了。

    甚至,就是因為他不合時宜的緣故,還屢屢得罪當朝權貴,被羅織了一堆罪名陷入了史上著名的冤獄“烏臺詩案”。若不是王安石哀告皇上“盛世不可殺名流”的古訓,他早就身首異處被開刀問斬了。從這一方面來說,王安石不僅止是他的政敵、他的師友,也成為了他的貴人,救命恩人。

    沒辦法,這也是蘇子瞻個人的人格和品性所決定的,要怨也只能怨他自己。

    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理解,一個十三不靠的另類人物,哪怕他絕世風華、見多識廣,也不會被各方人士所接受,更不會被各方人士所倚重。

    結局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 7 # 忙人挑燈

    蘇軾,應該是文學才華超過他的政治才能。雖然有濟世情懷,但過於自負,加之與王安石等政見不合。因此,屢遭貶謫。

  • 8 # 柳葉刀0806

    蘇翁確實多才多藝,古今少見。但為官之道與才幹無正相關。為人正直,時運不濟均可影響仕途。在官一任,無論大小,只要為民辦實事,他的芳名均能永垂千右。何況蘇翁文名太大,詩詞,文賦,書畫,美食樣樣精通,幾乎無人可比,而且性情專一,一首江城子感動了天下右今無數女子,朋友,弟子特多,既使政敵(如王安石)也可亦師亦友。令我輩敬仰不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97凌志400發動機的技術引數?是什麼型號的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