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買,如果只要無線降噪的話,索尼 WH-1000XM3 依然是最值得的選擇
對索尼無線降噪耳機而言,MDR-1000X 的出現,只不過他們要塑造新時代降噪耳機旗艦的一個萌芽。
在多代頭戴式入門旗艦系列中獲得的經驗,索尼終於要將降噪從「衍生功能」中拖出出來,獨立做成一個專門為降噪服務的系列。當年的 MDR-1000X,確實是一款充滿索尼特色的產品,不管是技術投入還是聲線的處理,都很有索尼傳統頭戴式耳機的特色。
但正正是因為是索尼技術的結合體,沒有太多針對降噪功能強化的元素, MDR-1000X 儘管有不錯的綜合表現力,但要真正做到「無線降噪旗艦」這個目標,它還是欠缺了一點東西。
到了 WH-1000XM2 的時代,索尼帶出了 SENSE ENGINE 等一系列的技術,懂得往連線裝置中借感測器獲取資料,調整降噪效果的聰明做法得到了強化。再加上單元的調整和音訊技術的提升,WH-1000XM2 迅速成為了無線降噪耳機的龍頭,達到了旗艦之選的高度。
正因為 WH-1000XM2 做得確實太好了,我也長時間沉醉在這款產品上。還記得之前在體驗索尼的 WH-1000XM2 時,我把它形容為:
索尼耳機 WH-1000XM2 體驗,再次傲視群雄的真旗艦
因為有了 SENSE ENGINE 的加持以及聲音上的強化,WH-1000XM2 的表現確實都足夠了。面對無線降噪的受眾,WH-1000XM2 確實也都足夠的。即便在觀看 IFA 2018 的釋出會上,我也對 WH-1000XM3 沒有太大的期待。
並不是因為賬面更新不夠好,而是上一代實在太好了。索尼這些用於「錦上添花」的進步,能夠感知出來的可能並不多。
但上手後發現,我這句話似乎真的說早了。
正如身邊朋友們那句「索尼再次不小心一下子擠爆牙膏」的評價一樣,WH-1000XM3 的更新將它帶到了另一個高度。新單元和新晶片 QN1 的加入,讓它實現了擊敗自己的改變。
從「輕量化」說起
相較於於 WH-1000XM2,WH-1000XM3 的造型確實沒有太大變化,有辨識度的改變都在細微的位置上。
例如,這一代的頭樑會有收窄了一些,看起來會比 WH-1000XM2 再靠攏一點。索尼這樣的處理相信是為了佩戴感變得跟緊實,配合比上一代更鬆軟耳棉做出更突出的隔音效果。
雖然佩戴時緊了一些,但因為耳棉也調整過,整體的壓耳感不會太過明顯。只是對於我這種頭大的使用者,收窄了的橫樑會對頭頂多了一點壓力。所以我在佩戴 WH-1000XM3 時,頭樑會伸長得比佩戴 WH-1000XM2 時要長一點,以維持舒適度。
當然,這個其實是因人而異。身邊不少朋友都會更偏好 WH-1000XM3 這種設計,或者可能真的是因為我的頭比較大吧(苦笑)。
另一個外觀上的改變就,是金屬位的配色。
不管是黑色還是香檳色的 WH-1000XM3,像外接降噪麥克風這些帶金屬零件的位置,索尼這次都換成了金色,就連索尼標誌也有這樣的改變。而且,頭樑連線耳機的翻折結構那裡,索尼也加入了啞光的質感處理,這樣就讓標誌和外接降噪麥克風的金色配色變得更風騷。
所以,在這一代裡面,我還是更喜歡香檳色的 WH-1000XM3。儘管我用的是黑色款 NW-ZX300A,但始終覺得香檳色的版本一體性會更強,看起來會更加舒服。
上面提到的這兩點,其實都是小改變。頭樑的改變雖然是一個影響佩戴舒適度的因素,但真正提升佩戴舒適度的設計,還是「輕量化」。
WH-1000XM3 的重量下降到 255g,比 279g 的上一代再輕了 24g 左右。搭配頭樑的設計改變,耳機在佩戴時會再顯得輕鬆一點,壓頭感也會比上一代再舒緩一些。
鍵位和 NFC 感應的位置這些細節,WH-1000XM3 都保留了原有的設計,相信也是方便老使用者更新而做的選擇。唯一的變化,相信是 WH-1000XM3 啟用了 USB-C 介面,進一步和自家手機(相信也是大部分手機)相同的充電口,減少使用者攜帶線材的數量,方便充電。
在「捂耳開啟環境聲模式」這個操控上,WH-1000XM3 也提升了效率。
除了首次開啟時會響應得慢一點,其他時候都是比較迅速的,要快速切換也沒有太大問題,這也是比上一代優勝的地方。
就外觀佩戴和一些簡單操作而言,WH-1000XM3 也有了一些微調和進步。
藉助「輕量化」設計為基礎,WH-1000XM3 再比 WH-1000XM2 提升了一點舒適度,算是一種錦上添花的提升。WH-1000XM2 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了,但 WH-1000XM3 或做得更好一點。
因芯變,而改變
降噪和聲音表現,是 WH-1000XM3 身上最大的更新點。
加入 QN1 降噪處理新品之後,WH-1000XM3 的降噪效果在賬面上會比 WH-1000XM2 要高出 4 倍。加上 WH-1000XM3 收窄了頭樑,佩戴的緊實度會比 WH-1000XM2 要再好一點,簡單來說就是 WH-1000XM3 會比 WH-1000XM2 來得更加安靜。
事實上,這個 4 倍提升其實很難透過感知來量化。畢竟同樣定位在旗艦級別的 WH-1000XM2,其實已經做得很乾淨了。到了這個高位的時候,WH-1000XM3 提升的感知難度,也會比之前高。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WH-1000XM3 降噪時輸出的聲音確實要比 WH-1000XM2 要「乾淨」很多。底噪的抑制,WH-1000XM3 無疑是做得比較出色的。如果你是長期佩戴 WH-1000XM2 的話,那這個提升相信你會覺得很明顯。
當然,這一代也還是有 SENSE ENGINE 的加持。這技術能夠藉助手機上的感測器獲取環境資料,從而調控耳機的降噪效果。這樣輸出來的降噪效果會更加自然,降低主動降噪對耳朵的影響,提升佩戴時長。
聲音方面,QN1 也提升了聲音處理能力。
QN1 用上了 32 位音訊訊號處理技術,內部整合的數模轉換器和模擬功率放大器使耳機實現出色的信噪比和低失真帶來出色的音質表現。這對於支援 LDAC 這種高規格傳輸編碼的 WH-1000XM3 來說,無疑是進一步提升了音訊表現力。
所以你會看到,索尼在官方宣傳頁面上會把所有的技術重點集中在 QN1 上,高質量傳輸以及高規格的處理能力是它的主力賣點,雖然 WH-1000XM3 也支援 DSEE HX,但這次則不再是最重點的東西,能夠吃上 32bit 音訊的 QN1 才是核心。
對於現有的 LDAC 傳輸模式而言,24bit 96kHz 是兼顧了傳輸質量和穩定的選擇,這種傳輸協議最高能夠達到 24bit 192kHz 以及 32bit 96kHz。雖然現在很少人會真正用無線來推這種高規格的檔案,WH-1000XM3 這裡更多的是為之後的格式更新而做準備而已。又或者,這裡也隱含著索尼在音訊處理能力上的一種新的更新方向。
要提升聲音表現的話,只有提升傳輸和解碼處理能力,單元的更新也尤為重要。
WH-1000XM3 改用了新調整的 40mm 驅動單元,這個單元相信是跟 MDR-1AM2 上用的新單元相似。索尼這款單元優化了初代型號驅動單元的結構,並改變了原 40mmHD 鍍鋁液晶高分子振膜的形狀,另外還更新了材料… 這些特性都有效降低了音染,同時突出了聲音在解析力、細節還原上的表現力。
(歌手:林奕匡 | 專輯:3 | 格式:24bit 96kHz Hi-Res FLAC)
WH-1000XM3 上耳的第一感覺就是乾淨。整個環境都很乾淨,解析力和分離度都比以前要再好了不少,背景和人聲能有更穩妥的距離,樂器與樂器之間也能保持距離,混合起來不會有雜亂無章的感覺。
人聲的聚攏感和位置感也很準確,人聲細節在高資訊量的 Hi-Res Audio 保證下得到了飽滿的還原,那種豐富度確實能讓人滿意。面對《高山低谷》這一類背景不算複雜的歌曲,歌手和背景的距離也不算很大,人聲也不會突出。但細節不會模糊,整體也不會有悶濁的感覺,WH-1000XM3 給人的還是一種索尼特有的清爽感。這聲線放在變化比較多的流行樂中,也算很萬金油了。
比起上一代的話,WH-1000XM3 的表現會再清新一點。
強化了解析力表現和細節還原,聲線也會比 WH-1000XM2 要再清爽一點,傾向也會跟著 MDR-1AM2 等整個索尼大方向去走。這裡的提升還是很明顯的,即便你沒有用上 32bit 的音訊,在原有 Hi-Res Audio 上已經能夠感受到提升。
無懈可擊?還是「無械可擊」
在旗艦級無線降噪耳機這個位置上,索尼其實已經坐得很穩了。
不管這次有沒有更新,對手也是不是晚來了一代,都很難有人動搖到 WH-1000X 系列的地位。
而且,索尼這次在定價策略上也再進取一點。定價在 2899 元上的 WH-1000XM3,對比其他廠牌的產品其實也有很高的競爭力。加上鋪貨已經日漸穩定了,價格也會再下調一點。對於使用者來說,確實是一個入手的友好期。
所以不管是定價還是效能表現,WH-1000XM3 相信都是目前最強的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一個專注真正專注在「無線」、「降噪」、「耳機(聲音)」三個基礎方向上強化的產品。
雖然,它現在這個形態也不算是「無懈可擊」,自身還有一些進步的空間。但就目前這個定位、這個領域上,確實沒有人能夠擊敗它。那這,還是跟 WH-1000XM2 的情況一樣:
能夠擊敗我的,就只有我自己了。
現在買,如果只要無線降噪的話,索尼 WH-1000XM3 依然是最值得的選擇
對索尼無線降噪耳機而言,MDR-1000X 的出現,只不過他們要塑造新時代降噪耳機旗艦的一個萌芽。
在多代頭戴式入門旗艦系列中獲得的經驗,索尼終於要將降噪從「衍生功能」中拖出出來,獨立做成一個專門為降噪服務的系列。當年的 MDR-1000X,確實是一款充滿索尼特色的產品,不管是技術投入還是聲線的處理,都很有索尼傳統頭戴式耳機的特色。
但正正是因為是索尼技術的結合體,沒有太多針對降噪功能強化的元素, MDR-1000X 儘管有不錯的綜合表現力,但要真正做到「無線降噪旗艦」這個目標,它還是欠缺了一點東西。
到了 WH-1000XM2 的時代,索尼帶出了 SENSE ENGINE 等一系列的技術,懂得往連線裝置中借感測器獲取資料,調整降噪效果的聰明做法得到了強化。再加上單元的調整和音訊技術的提升,WH-1000XM2 迅速成為了無線降噪耳機的龍頭,達到了旗艦之選的高度。
正因為 WH-1000XM2 做得確實太好了,我也長時間沉醉在這款產品上。還記得之前在體驗索尼的 WH-1000XM2 時,我把它形容為:
索尼耳機 WH-1000XM2 體驗,再次傲視群雄的真旗艦
因為有了 SENSE ENGINE 的加持以及聲音上的強化,WH-1000XM2 的表現確實都足夠了。面對無線降噪的受眾,WH-1000XM2 確實也都足夠的。即便在觀看 IFA 2018 的釋出會上,我也對 WH-1000XM3 沒有太大的期待。
並不是因為賬面更新不夠好,而是上一代實在太好了。索尼這些用於「錦上添花」的進步,能夠感知出來的可能並不多。
但上手後發現,我這句話似乎真的說早了。
正如身邊朋友們那句「索尼再次不小心一下子擠爆牙膏」的評價一樣,WH-1000XM3 的更新將它帶到了另一個高度。新單元和新晶片 QN1 的加入,讓它實現了擊敗自己的改變。
從「輕量化」說起
相較於於 WH-1000XM2,WH-1000XM3 的造型確實沒有太大變化,有辨識度的改變都在細微的位置上。
例如,這一代的頭樑會有收窄了一些,看起來會比 WH-1000XM2 再靠攏一點。索尼這樣的處理相信是為了佩戴感變得跟緊實,配合比上一代更鬆軟耳棉做出更突出的隔音效果。
雖然佩戴時緊了一些,但因為耳棉也調整過,整體的壓耳感不會太過明顯。只是對於我這種頭大的使用者,收窄了的橫樑會對頭頂多了一點壓力。所以我在佩戴 WH-1000XM3 時,頭樑會伸長得比佩戴 WH-1000XM2 時要長一點,以維持舒適度。
當然,這個其實是因人而異。身邊不少朋友都會更偏好 WH-1000XM3 這種設計,或者可能真的是因為我的頭比較大吧(苦笑)。
另一個外觀上的改變就,是金屬位的配色。
不管是黑色還是香檳色的 WH-1000XM3,像外接降噪麥克風這些帶金屬零件的位置,索尼這次都換成了金色,就連索尼標誌也有這樣的改變。而且,頭樑連線耳機的翻折結構那裡,索尼也加入了啞光的質感處理,這樣就讓標誌和外接降噪麥克風的金色配色變得更風騷。
所以,在這一代裡面,我還是更喜歡香檳色的 WH-1000XM3。儘管我用的是黑色款 NW-ZX300A,但始終覺得香檳色的版本一體性會更強,看起來會更加舒服。
上面提到的這兩點,其實都是小改變。頭樑的改變雖然是一個影響佩戴舒適度的因素,但真正提升佩戴舒適度的設計,還是「輕量化」。
WH-1000XM3 的重量下降到 255g,比 279g 的上一代再輕了 24g 左右。搭配頭樑的設計改變,耳機在佩戴時會再顯得輕鬆一點,壓頭感也會比上一代再舒緩一些。
鍵位和 NFC 感應的位置這些細節,WH-1000XM3 都保留了原有的設計,相信也是方便老使用者更新而做的選擇。唯一的變化,相信是 WH-1000XM3 啟用了 USB-C 介面,進一步和自家手機(相信也是大部分手機)相同的充電口,減少使用者攜帶線材的數量,方便充電。
在「捂耳開啟環境聲模式」這個操控上,WH-1000XM3 也提升了效率。
除了首次開啟時會響應得慢一點,其他時候都是比較迅速的,要快速切換也沒有太大問題,這也是比上一代優勝的地方。
就外觀佩戴和一些簡單操作而言,WH-1000XM3 也有了一些微調和進步。
藉助「輕量化」設計為基礎,WH-1000XM3 再比 WH-1000XM2 提升了一點舒適度,算是一種錦上添花的提升。WH-1000XM2 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了,但 WH-1000XM3 或做得更好一點。
因芯變,而改變
降噪和聲音表現,是 WH-1000XM3 身上最大的更新點。
加入 QN1 降噪處理新品之後,WH-1000XM3 的降噪效果在賬面上會比 WH-1000XM2 要高出 4 倍。加上 WH-1000XM3 收窄了頭樑,佩戴的緊實度會比 WH-1000XM2 要再好一點,簡單來說就是 WH-1000XM3 會比 WH-1000XM2 來得更加安靜。
事實上,這個 4 倍提升其實很難透過感知來量化。畢竟同樣定位在旗艦級別的 WH-1000XM2,其實已經做得很乾淨了。到了這個高位的時候,WH-1000XM3 提升的感知難度,也會比之前高。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WH-1000XM3 降噪時輸出的聲音確實要比 WH-1000XM2 要「乾淨」很多。底噪的抑制,WH-1000XM3 無疑是做得比較出色的。如果你是長期佩戴 WH-1000XM2 的話,那這個提升相信你會覺得很明顯。
當然,這一代也還是有 SENSE ENGINE 的加持。這技術能夠藉助手機上的感測器獲取環境資料,從而調控耳機的降噪效果。這樣輸出來的降噪效果會更加自然,降低主動降噪對耳朵的影響,提升佩戴時長。
聲音方面,QN1 也提升了聲音處理能力。
QN1 用上了 32 位音訊訊號處理技術,內部整合的數模轉換器和模擬功率放大器使耳機實現出色的信噪比和低失真帶來出色的音質表現。這對於支援 LDAC 這種高規格傳輸編碼的 WH-1000XM3 來說,無疑是進一步提升了音訊表現力。
所以你會看到,索尼在官方宣傳頁面上會把所有的技術重點集中在 QN1 上,高質量傳輸以及高規格的處理能力是它的主力賣點,雖然 WH-1000XM3 也支援 DSEE HX,但這次則不再是最重點的東西,能夠吃上 32bit 音訊的 QN1 才是核心。
對於現有的 LDAC 傳輸模式而言,24bit 96kHz 是兼顧了傳輸質量和穩定的選擇,這種傳輸協議最高能夠達到 24bit 192kHz 以及 32bit 96kHz。雖然現在很少人會真正用無線來推這種高規格的檔案,WH-1000XM3 這裡更多的是為之後的格式更新而做準備而已。又或者,這裡也隱含著索尼在音訊處理能力上的一種新的更新方向。
要提升聲音表現的話,只有提升傳輸和解碼處理能力,單元的更新也尤為重要。
WH-1000XM3 改用了新調整的 40mm 驅動單元,這個單元相信是跟 MDR-1AM2 上用的新單元相似。索尼這款單元優化了初代型號驅動單元的結構,並改變了原 40mmHD 鍍鋁液晶高分子振膜的形狀,另外還更新了材料… 這些特性都有效降低了音染,同時突出了聲音在解析力、細節還原上的表現力。
(歌手:林奕匡 | 專輯:3 | 格式:24bit 96kHz Hi-Res FLAC)
WH-1000XM3 上耳的第一感覺就是乾淨。整個環境都很乾淨,解析力和分離度都比以前要再好了不少,背景和人聲能有更穩妥的距離,樂器與樂器之間也能保持距離,混合起來不會有雜亂無章的感覺。
人聲的聚攏感和位置感也很準確,人聲細節在高資訊量的 Hi-Res Audio 保證下得到了飽滿的還原,那種豐富度確實能讓人滿意。面對《高山低谷》這一類背景不算複雜的歌曲,歌手和背景的距離也不算很大,人聲也不會突出。但細節不會模糊,整體也不會有悶濁的感覺,WH-1000XM3 給人的還是一種索尼特有的清爽感。這聲線放在變化比較多的流行樂中,也算很萬金油了。
比起上一代的話,WH-1000XM3 的表現會再清新一點。
強化了解析力表現和細節還原,聲線也會比 WH-1000XM2 要再清爽一點,傾向也會跟著 MDR-1AM2 等整個索尼大方向去走。這裡的提升還是很明顯的,即便你沒有用上 32bit 的音訊,在原有 Hi-Res Audio 上已經能夠感受到提升。
無懈可擊?還是「無械可擊」
在旗艦級無線降噪耳機這個位置上,索尼其實已經坐得很穩了。
不管這次有沒有更新,對手也是不是晚來了一代,都很難有人動搖到 WH-1000X 系列的地位。
而且,索尼這次在定價策略上也再進取一點。定價在 2899 元上的 WH-1000XM3,對比其他廠牌的產品其實也有很高的競爭力。加上鋪貨已經日漸穩定了,價格也會再下調一點。對於使用者來說,確實是一個入手的友好期。
所以不管是定價還是效能表現,WH-1000XM3 相信都是目前最強的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一個專注真正專注在「無線」、「降噪」、「耳機(聲音)」三個基礎方向上強化的產品。
雖然,它現在這個形態也不算是「無懈可擊」,自身還有一些進步的空間。但就目前這個定位、這個領域上,確實沒有人能夠擊敗它。那這,還是跟 WH-1000XM2 的情況一樣:
能夠擊敗我的,就只有我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