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欣老爸
-
2 # 歸藏易數硃紅兵5331
安史之亂毀了大唐,但是那是李家的大唐。
安史之亂死了多少人,但是歲月都會沖淡了仇恨。
安史之亂害了無數的良民,但是人人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安史之亂讓一個女人永恆。
人類歷史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事情。但是愛情總能打動每個人。
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和其他愛情故事一樣,都是人類最關心的事情。
男人透過能力征服世界,女人透過男人征服世界。
女人為愛而生,人無法永存,但是愛永不變。
-
3 # 史無止境
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楊貴妃與山口百惠有什麼關係?
楊玉環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因為後來她被冊封為貴妃,人們通常也稱其為楊貴妃,對於她死於自殺的說法,歷來就有人加以懷疑,那麼,楊貴妃真的沒有死於馬嵬驛嗎?據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記載: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洛陽失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倉皇逃離京師長安,但是不久軍隊就發生了譁變,當譁變的軍士殺了楊國忠後,護駕的六軍將士仍不肯繼續前進,唐玄宗親自下令,也無效。唐玄宗要高力士問軍中主帥陳玄禮是什麼緣故?陳玄禮回答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唐玄宗聽後,最初不肯割愛,“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卻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而唐玄宗卻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這時連高力士也一反常態,對玄宗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視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玄宗經高力士勸說,“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殺之”。這樣才使六軍將士“始整部伍為行計”。楊貴妃自殺於馬嵬驛的說法,不僅有正史的記載一些詩詞歌賦、官野史和戲劇傳奇也認可和採用這種說法。如:唐人李肇在其《唐國史補》中說:
“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馬嵬店媼收得錦一隻,相傳過客每一借玩,必須百錢,前後獲利極多,媼因至富。”意思是楊貴妃死於馬嵬驛的一座佛堂前梨樹下,在搬屍時,楊貴妃腳上的一隻鞋子失落,導致一位老太婆藉此大發其財。對於這一歷史事件《舊唐書》、《新唐書》的記錄與李肇的上述記載大同小異。
雖然正史對楊貴妃的死記載確之鑿鑿,但是早在唐代就有傳聞說楊貴妃沒有自殺,死的只是她的替身,她被調包計所救後逃跑了。至於楊貴妃逃脫後的去向,有些人認為楊貴妃流落於民間,當了女道士。白居易《長恨歌》中記載:“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說的是平叛後玄宗由蜀返長安,途經楊貴妃縊死處,躊躇不前,捨不得離開,但在馬嵬坡的泥土中已見不到她的屍骨。後來又差方士尋找,“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在這裡暗示貴妃既未仙去,也未命歸黃泉,仍在人間。時至近代,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寓。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驛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後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譁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
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逃脫後,輾轉到了日本的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久津。眾軍士逼迫唐玄宗賜死楊貴妃之時,軍中主帥陳玄禮愛憐貴妃貌美,不忍殺之,於是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屍體,查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據說,平定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曾派方士出海尋找。在久津找到楊貴妃後,方士還將唐玄宗所贈的二尊佛像交給了她,楊貴妃則贈玉作為答禮。這二尊佛像現在還供奉在日本的久津院內,楊貴妃最終死於日本,葬在久津的院內。至今當地還儲存著相傳為楊貴妃墓的一座五輪塔。五輪塔是建在楊貴妃墓上的五座石塔。楊貴妃墓前有二塊木板,一塊是關於五輪塔的說明,一塊是關於楊貴妃的說明,上面寫著:“充滿謎和浪漫色彩的楊貴妃之墓關於唐六代玄宗皇帝愛妾楊貴妃的傳說。”以上兩種說法雖然傳說已久,但是都沒有確切的根據。實際上,楊貴妃極有可能死於馬嵬驛。《高力士外傳》認為,楊貴妃的死,是由於“一時連坐”的緣故。換言之,六軍將士憎恨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了。這是高力士的觀點。因為《外傳》是根據他的口述而編寫的,而且從馬驛事變的形勢來看,楊貴妃不死,唐玄宗也是很難交待的。楊貴妃自縊之後,屍體由佛堂運至驛站,置於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楊貴妃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鑑》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蹟》等也是如此記述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楊貴妃縊殺於馬驛,歷史記載應該是準確的。流落民間和流落海外只不過是善良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已。
-
4 # 任馳贏天下
因為安史之亂跟這個楊貴妃脫不了干係,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就是安祿山,而這個安祿山據說還是楊玉環(楊貴妃)的幹“兒子”,一個大把年紀的安祿山居然管一個小他二十多歲的楊玉環叫母親,聽起來是不是有點離譜。
安祿山原本是一個胡人,因為受到唐玄宗的重用,所以與楊玉環走的比較近。因為安祿山因國事經常被唐玄宗召見,所以與楊玉環接觸的機會就多,久而久之,安祿山就開始討好這個楊貴妃。安祿山是個聰明人,他知道討好楊貴妃自己的仕途就會前途一片光明,因為楊玉環在唐玄宗面前說話好使啊!
楊玉環也知道支援自己的人越多越好,所以安祿山和楊玉環說白了,二人是互相利用 。安祿山長得白白胖胖,而且很會說甜言蜜語,楊玉環又沒有沒有兒子,所以就這樣安祿山恬不知恥的認了楊玉環這個媽,楊玉環呢白白撿了一個“老兒子”。可偏偏就是這個大兒子最後製造了安史之亂。
就在安祿山拜楊玉環為母親之後,他們倆的關係越走越近,而當時朝廷正處在奸臣當道節骨眼上,朝野上下到處都是李林黃甫的人,李林甫,唐朝宰相,唐高宗李淵堂弟長平蕭王李叔良的曾孫。是個老奸巨猾的大奸臣,他與楊國忠是一山不容二虎,誰也不服誰,為了爭奪權利是誰也不服誰,都幻想著有一天能把對方打下去。楊玉環呢就看出來其中的弊端,於是覺得他們二人將來都是安全隱患,任意一方佔了上風對唐玄宗都會構成威脅。所以楊貴妃就鼓勵安祿山先於楊國忠結盟,把李林甫打下去再說。安楊聯手之後,果不其然李林甫被搞的元氣大傷,最後一股火病死了。
李林甫一倒,就剩下安祿山和楊國忠兩大勢力,這兩個人對於楊玉環來說,一個是她的堂哥,一個是她的幹“兒子”。這兩個人也是暗地裡較勁對方,和李林甫一樣都是想搞垮對方。於是楊國忠就先下手為強,不斷的像唐玄宗高密,說安祿山有造反的企圖,雙方是互咬開始了撕逼大戰。可是楊玉環還是相信自己的幹“兒子”,於是就在唐玄宗枕邊吹風,所安祿山怎麼怎麼好,怎麼怎麼忠心,覺沒有叛亂之心,反正就是不相信安祿山會謀反。唐玄宗一聽楊貴妃這麼堅持,也就信以為真啦!
可是沒多久安史之亂還是發生了,唐玄宗和楊玉環做夢也沒想到安祿山會造反,可是事實終究是事實,於是唐玄宗馬上安排人打點行囊,又楊國忠護送著逃往蜀地去避難。當走到馬鬼坡的時候,太子李亨就帶著護衛隊從後面追了上來,將士們突然走到馬鬼坡就不往前走了,一群人拿著刀劍等兵器攔住唐玄宗要求立即處死楊國忠,將士們一致認為若不是他招惹安祿山,安祿山絕不會造反的,是這個楊國忠害的大家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當時唐玄宗一看這架勢,雖然自己還是皇帝,可是好漢不吃眼前虧,這陣式如果自己不答應,那沒準自己的小命都難保。於是就答應了將士們的要求,就這樣楊國忠被就地處死。
唐玄宗以為楊國忠一死可以順利的上路了,可是將士們還是不答應,因為楊國忠是死了,可是楊玉環還在,若不是她迷惑唐玄宗,認安祿山為幹“兒子”,唐玄宗怎麼會輕信她的主意,結果導致朝政荒蕪,反賊叛亂呢?安史之亂歸根到底還是楊玉環惹的禍,所以要求立即在處死楊玉環。唐玄宗沒有辦法,保命要緊,於是下旨賜死了楊貴妃。於是乎享盡一生榮華富貴的楊貴妃,就這樣被一根白綾給勒死了。
楊玉環死後,後人對她的死是說法各異,有說楊玉環當時沒有死,陰因為唐玄宗對她感情頗深,不忍心就這麼殺了她,於是弄了一個假的替身,替楊玉環死了。
還有人說,當時楊玉環沒有死,而是逃到了一座寺廟,最後隱姓埋名做了一名尼姑,最後終老在了尼姑庵。
更有甚者說楊玉環當時被高力士救出,逃到了四川等地,最後又從上海乘船逃到了日本,不僅保住了性命,而且還得到了日本天皇的接待,在日本過上了悠哉的生活,最後老死在了日本。
不管那種死因正確,歷史已過去了那麼多年,我們也無從考究。
所以說安史之亂雖然是個歷史上一個重大事件,可是人們最關注的話題,還是楊玉環到底是怎麼死的。
回覆列表
打仗天天打,軍人的天責就是打仗,生死由命。
女人不一樣,特別是漂亮女人。
魯迅說過,悲劇就是把美麗的東西摧毀給人看。唐明皇親手摧毀了這個美麗的最愛的女人,難道不是最大的悲劇嗎。
所以人們只記得死了楊貴妃,而不記得死了多少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