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我在右

    二十一世紀,最貴最稀缺的是什麼?

    是人才!

    美國何以稱霸?根本原因在於它依靠得天獨厚的環境(政治、經濟、文化)優勢,籠絡了全世界的人才。

    全世界的頂尖人才擠一塊,你說牛不牛?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人才呢?

    技術型:搞科研,懂技術,善攻關,能創新的人,可謂人才。

    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都靠這幫人了,你說厲不厲害重不重要?

    管理型:搞政治,懂外交,善管理,能整合的人,可謂人才。

    人類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發展全靠這幫人了,你說重不重要?

    輔助型:那些在單獨領域有突出能力與貢獻的人,可謂人才。

    人類社會是一個錯綜複雜具有無數分支的龐大機構,每一個分支都扮演著重要作用。按照中國的古話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在自己的行業,不甘平庸不碌碌無為,努力深造爭取做到極致,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有所裨益,就是人才。努力吧,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

  • 2 # 指尖視野

    看到您這個問題和許多朋友關於人才的解讀,讓我想起格力集團掌門人董明珠的一段話。

    她說:“什麼樣的人算人才?掃地的算不算人才?很多人大概覺得不是,但是在我的眼裡,他是。所有人到格力參觀完今後,都會說格力的治理很兇猛,走了整個公司一百萬平方的地方,沒找到一個菸頭,看不到一粒灰塵。這個時候,你認為這個掃地的是不是人才呢?當然是!之前我們招來了一個清華的博士後,當時中國這個專業畢業的博士後只要兩個。這個人給我帶來了什麼?我們跟他說你懂技術,能不能從成本上給我們做研發。由於我們有材料的虧損,所以他來了之後我們就但願能有衝破。結果他做了一款叫小蜜蜂的空調,這個空調在使用的時候不知道是開了還是關了。這是按照偷工減料的思維去做的。雖然給我們降低了大約40塊錢的成本,但是我們覺得這40塊錢的成本寧可不降。所以,這樣的人才我不認同。我們平常有一個誤區,認為不管什麼崗位,員工學歷越高越好。其實,絕大多數人都各懷其才,關鍵是如何使用。”

    我非常認可董明珠關於人才的解讀,儘管她是站在企業需求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的。

    疑問:

    現在社會上對於人才的解讀多種多樣,有的人認為高學歷的人是人才,有的人認為職位高的人是人才,有的人認為貢獻大的人是人才。也有一些概念化的定義,比如有人說:人才就是人力資源之中的佼佼者。可是怎麼算佼佼者?經理相對於主管是佼佼者?經理是人才,普通員工不是人才?教授相對於普通講師是佼佼者?教授是人才,普通講師不是人才?高階工程師相對於普通技術人員是佼佼者,普通技術人員不是人才?

    這些所謂的人才定義是偏頗的。而且偏頗的還不止這些。

    1.唯學歷論人才

    在某些人眼裡,人才是與學歷直接掛鉤的。大學以上的才算人才,學歷越高才越算人才。那些學歷相對低一些或者沒有學歷的是算不得人才的。

    這個認知是有文化傳承的,自古以來,就有“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說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對於讀書人是人才的論調不是現在才有的。時至今日縱使本科生“爛大街”,研究生“不值錢”,博士生才可謂“高階知識分子”但學歷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依然是行走天下的金字招牌。是人才的最閃光的標籤。

    2.唯職位(能力)論人才

    還有很多人,只把眼光放在職務(能力)上,一方面你的職務(能力)高不高,如果是普普通通的崗位,那就算不得人才,如果你的崗位很重要或者職務級別比較高,那你就是人才。這種論調,讓很多人把眼光往上看,不往下看,浪費和忽略和多少好學上進的人力資源。

    職位是為了行使職能才設立的,是某一具體職能的崗位形式,與人才有一定關聯,但不可以依次進行人才的定義。另外,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能力大有大的貢獻,能力小不也是有小的貢獻嗎?

    3.唯資源論人才

    還有些人,出於功利的角度考慮,將人才與所掌握的資源聯絡起來。如果你個人有獨特的技術研發和資源掌握,你是個人才;如果你有很好的客戶關係,能夠在市場上開疆拓土,你是個人才;如果你有很好的人力關係,能夠利用自己的資源在招聘上不斷推薦合適的人,你也是個人才;如果你有不錯的社會資源,能夠在公司的戰略整合、公關及品牌傳播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你還是個人才。這些掌握資源的人,對於企業來說非常實際,能夠拿來就用,成為不少公司的“香饃饃”。但是那些沒有資源的呢?就不是人才嗎?

    觀點:人才是一個社會定義,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帶上有色的眼鏡,只把眼光盯在那些高學歷的、高職務的、高資源的“優秀”人群身上,顯然是不能全面覆蓋人才的群體的。

    既然以上論調都不完整,都沒有真正全面解讀人才,那麼什麼是人才?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人才的特點是什麼。

    1.擁有知識和技能

    知識與技能是人才的基本內容屬性,沒有知識和技能,人變是一個空殼子,沒有辦法發揮自己的價值,也沒有能力。

    這裡的知識不是特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是指呈現於文字上、語言上、行為上的能夠在大腦中形成認知和概念的資訊綜合,換句話說,課本上講的可以是知識,但是一句農諺一樣是知識。

    這裡的技能是指將個人知識實踐轉化的技術與能力。人掌握了一定的認知,這些認知會有意或者無意的成為支配我們行為的理念,塑造我們的習慣,決定我們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2.以問題解決為導向

    不管你是誰,不管掌握怎樣的知識或者技能,如果只是停留在個人的腦海之中,不解決實際問題,或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是沒有什麼用的。我們只能承認你擁有某些知識,但無法認可你的能力。沒有問題解決的能力,這不是人才的特性。問題的結果導向是人才的重要特徵。

    3.必須有施展的平臺或者途徑

    俗語有云:“懷才不遇”,就是說一個人很有才學,但是沒有施展的機會。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一樣如此,你亞解決問題,施展自己的才能,總要有自己施展能力的途徑或者平臺才行。沒有施展的條件,沒有發揮的平臺,所有的一切都還是空的。根本談不到人才的問題。

    4.人才的道德屬性

    人的能力發揮會產生作用,這個作用對他人、對社會是由積極作用還是破壞作用很重要。有積極作用的對大家有利,可以成為人才;但是,有破壞作用的卻是損人利己,不能夠成為人才的。

    觀點:所以人才有三個大的屬性,分別是知識技能、問題解決和施展平臺。沒有這三者,就沒有所謂人才的存在。但是這三者不是存在於某一特定人群的身上,而是體現在所有勞動者的身上。‘

    那麼,到底人才到底應該如何定義?

    1.學以致用的人是人才

    不少人學習了很多年,有了豐富的理論儲備,而且能夠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把所學的東西付諸實踐,達到目的。這樣的人是人才;還有很多人從實際的勞動過程中、從實際的工作中掌握了不少的規律與實踐總結,形成自己的抽象認知,並能夠在後續工作中成功應用,這也是人才。

    我記得小時候,父親經常講我曾祖父的故事。我曾祖父讀書多年,成功透過鄉試,成了一名秀才。但是除了讀書,他什麼都不會。有一次,家裡沒水了,我曾祖母身體不好,就讓他去擔些水回來。他從早上一早出發,中午回家的時候,還是兩手空空,一滴水都沒有擔回來。我曾祖母就問到底是怎麼回事。我曾祖父的回答讓人啼笑皆非,他竟然不知道到底怎麼栓井繩。忙活了半天,也沒搞明白怎麼回事。

    以前,這樣的讀書人都是為了功名努力,至於實際的生產和生活經驗,簡直低階到了不能自理的地步,如何稱之為人才?

    2.能解決問題,為他人、組織和社會帶來貢獻的是人才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都是透過自己的行動來不斷進步和成長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有它的目的性。是不是人才,要看你有沒有真正的效果輸出。一個農民,透過自己辛勤的勞動,豐產豐收,為社會提供糧食,解決人們吃飯的問題,他是人才;一個普通員工,立足於自己的崗位,正確的行使自己的職能,透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幫助企業實現效益的提升,是人才;一個工程師,透過自己的研發,不斷更新產品的效能,滿足客戶的需要,也是人才。

    只要你能夠幫助他人,能夠給社會帶來積極的貢獻,都是人才。馬路上清潔垃圾的清潔員,不斷美化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是人才。

    3.道德敗壞的人不是人才

    道德是對於社會而言,對於多數人的福祉和利益而言。如果一個人損人利己,貪婪陰險,不擇手段的以損害他人幸福和利益為自己的所謂幸福和成功鋪路,我不認為這是人才。這種人的能力越強,破壞性越大,對他人的危害越大。越少越好。所以,人才除了有用以外,還杜絕破壞性。一個沒有職業道德,沒有社會道德的人,不管怎樣都不應該稱之為人才。

    結論:利他性、結果導向是人才判定的兩大標準,無論個人、家庭、企業還是社會,發展和前進的本質都是不斷解決問題,能夠不斷解決前行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推動個人自我成長,家庭更加幸福、企業不斷髮展、社會不斷進步的人都是人才!換句話說,對社會有益的勞動者都是人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歐鵬、鄧飛、馬麟、陶宗旺和蔣敬的武功哪個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