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中國發佈網—賀興華

    知識付費本質上是教育、出版和傳媒三個行業的整合,是新物種的創造。

    在“所有人對話所有人”的時代,知識付費的最大意義,是能夠刺激大多數普通人貢獻出自己的認知盈餘,它重新定義了知識生產的方式。

    當免費的新聞、資訊爭相湧入我們手機,讓我們感慨、抱怨訊息消化能力遠遠跟不上其湧入速度時,2016年,一個叫做“知識付費”的領域在中國大地興起。進入2018年上半年,這個詞變得更熱。

    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所謂知識付費,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和以往人們熟悉的圖書、報紙等“出售”知識不同之處在於,活躍在這個領域的一大批公司、平臺和“知識網紅”,他們將自己的知識技能透過網際網路,藉助智慧手機端變現。“知識付費”,具有典型的網際網路時代特色。

    在當下中國,知識付費的體量到底多大?據國家資訊中心釋出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2016年,中國有知識付費意願的公眾人數暴漲了3倍,知識付費使用者達到近5000萬人。截止到今年3月,知識付費可估算的總體經濟規模為100~150億元左右。喜馬拉雅FM、知乎、得到和分答,幾大目前最受關注知識服務訂閱或分享平臺,日活躍量分別是2554萬、974萬、215萬和52萬。

    知識付費解決的,僅僅是焦慮感嗎?

    根據國家資訊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去年3月釋出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2016年隨著得到、知乎live、喜馬拉雅FM等知識付費服務商的出現,中國知識付費業態找到了新的生長節點。

    2016年,有知識付費意願的使用者暴漲了3倍,知識付費使用者達到近5000萬人;截至今年3月,中國知識付費(不包括線上教育)可估算的總體經濟規模為100~150億元左右。知識付費新業態正在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已然成為經濟發展各業態的風口。

    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隨之誕生的就是人們日益增長的不安以及對自我知識積累不足所產生的焦慮,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知識獲取的來源越來越便捷,而得到、喜馬拉雅FM、短書等推出的熱門付費產品,也讓愈來愈多的人覺得:“原來改變命運的知識觸手可及,我只是還沒看到!”

    一切都在快速地變化著,沒有幾個人敢自誇自己的知識夠用,人們隨時都會面臨新的情況,需要去琢磨透徹,來不及辨明方向。

    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因為他們先做後想,焦慮感是迫使你學習的主要因素,在焦慮感之下,人們更能進行主動的學習,對知識的傳播與擴散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作為知識服務供應商———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對此並不避諱:“使用者買了我的付費內容,其實是緩解他自己內心的焦慮,讓自己變得更好,這就是我的產品功能之一。”

    知識付費就是“所有人”對話“所有人”

    無論是夫妻相處之道、積極養育 還是 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入睡指導……開啟相關的知識付費平臺,只要你想得出需求,這裡的知識邊界和豐富度遠超出任何一所大學。

    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的資料,2016年中國從事分享經濟提供的服務者人數約為6000萬人,比上年增加1000萬人;分享經濟平臺的就業人數約585萬人,比上年增加85萬人。報告預期,到2020年,中國分享經濟提供服務者人數有望超過1億人,其中全職參與人員約2000萬人,報告同時預期,未來幾年,中國分享經濟仍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長,到2020年分享經濟交易規模佔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到2025年佔比將攀升到20%左右。

    這其中,無論是提供就業機會,還是交易規模,知識付費板塊無疑都是最搶眼和不容小覷的。

    過去我們是知識的消費者,但是未來,每個學習者同時也是知識的創造者。也就是說,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多的是透過學習來創造。”在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看來,如錦華這些知識內容創業者的實踐,正是分享經濟創新的動力。

    在“所有人對話所有人”的時代,知識付費的最大意義,是能夠刺激大多數普通人貢獻出自己的認知盈餘,它重新定義了知識生產的方式。

    傳統的教育行業,更多生產的是我們學歷的內容,線上教育又沒有完全地被建立起來,一門課單價收費過高,知識更新也不夠快。而出版行業的週期又很長,一本書出版可能是半年甚至是一年以上。而佔知識付費相當比例的音訊產品,極大填補了這幾項知識供給的不足,它比出版更快,兼得教育產品的獲得感,又能夠像傳媒一樣有傳播度,還能很容易被支付,更能適應我們終生學習的需求。

    知識付費本質上是教育、出版和傳媒三個行業的整合,是新物種的創造。

    根據《2016年中國網路新媒體使用者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有知識付費意願的使用者暴漲了3倍,其中有33.8%的網路新媒體使用者產生過對新媒體內容的付費行為,有15.6%的使用者有付費的意願但是還沒有付費行為,知識付費使用者達到近5000萬人。

    那麼問題也來了,被明碼標價的知識內容,到底與免費知識內容有多大差異?當知識成為商品,當消費者有了心甘情願掏錢為“耳朵”、為“眼睛”買內容的意識,如何讓其像女性衣櫃裡總缺的那件衣服,產生持續購買的慾望?優質知識內容的生產能力,如何源源不斷?

    在業界先行者,果殼網、在行創始人姬十三看來,知識目前在當下中國還沒有成為“硬通貨”,也就意味著,“知識付費新業態的‘賽道’來了,但是‘風口’還沒到”。

    付費從誕生至今就與“內容為王”這4個字分不開,毫無疑問,內容是使用者付費的主要驅動力。

    知識付費的內容較線上教育而言,缺乏標準化的評價體系。相較於一般的內容變現,它的效果更為長期,且使用者很難在付費之前對內容進行評價和了解,因此設定合理的內容篩選和推廣機制就成為了新的問題。隨著知識付費內容不斷增多,這一問題將越發尖銳。”

    傳播學研究者方可成認為,現在知識付費內容的生產,主要是透過音訊的方式,這對其內容的輸出監管,實際存在一定的技術難度。但是他強調,對於知識付費內容的監管是躲不開的。

    對於現在知識變現行業的魚龍混雜,不管是使用者方,還是行業觀察者,對此也有呼籲。方可成預測,今後新進入的內容肯定要經歷嚴選的狀態。

    曾有購物者抱怨,自己花198元購買的一個付費音訊節目,在某電商平臺上只要10元錢,就能買到複製版。知乎live2016年與淘寶、閒魚兩大電商購物平臺發起的查處知識侵權行動中,共查出200餘起知識侵權行為。這些知識侵權人首先以自己付費的方式,購買下知識付費產品,然後再透過網盤、微信群、QQ群等渠道,進行分發。

    如果不及時明確知識產品的歸屬權,不僅會損害知識生產者的利益,還會打擊他們的創作積極性,從而阻礙整個知識付費新業態的良性發展。

  • 2 # 韓小蠻蠻

    單純從形式上看,知識付費的種類更加多樣化。但就起內容來說,知識付費提供的不僅僅是內容,還有更多的服務以及相關產業鏈。

    有資料顯示,在有過知識付費行為的消費者中,28%表示體驗滿意,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滿意,認為自己可以找到免費途徑來獲取。還有資料顯示,隨著使用者對內容的辨別和篩選能力提升,即使是中上游內容方的線上知識付費產品,平均復購率也僅為30%。

    知識付費的歷史使命,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在這之前,音訊平臺商業化還主要靠廣告,也未曾在網際網路的舞臺上如此耀眼過。2016年到2017年期間,乘著知識付費的東風,一些頭部音訊平臺在內容版權上大筆投入,使用者增長突飛猛進。他們由原來的UGC或PGC轉向PUGC戰略,透過採購有影響力的頭部內容版權,來獲取使用者、流量,打賞、付費收入。拯救了當時不溫不火的線上音訊行業。知識付費興起後,讓外界對音訊有了新的認識,知識付費也以音訊形式呈現居多。據《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8)》資料顯示,知識付費輸出形式70%為音訊類產品,因為使用者更容易在公交、地鐵中使用碎片化的時間。而使用者的習慣也在受到影響。從原來線下上課,變成付費上網課;從花錢買書,變成購買有聲書;從線下答疑解惑,變成線上付費諮詢。

    不過,隨著網際網路大環境飛速發展,使用者需求不斷升級,知識付費也呈現出其侷限性。音訊更多的意圖是讓人放鬆,當用戶對透過知識付費來提升技能或學習的需求逐漸下降,更多會選擇更為軟性的內容領域開展付費業務。因此,頭部的音訊平臺逐漸開始泛娛樂佈局。之所以說知識付費在平臺中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了,是因為一是知識付費是要拿出最有價值的內容去吸引使用者;二是消費知識需要動力,無法長時間保持,它不再符合規模化的要求。“比如全聚德也不是隻靠烤鴨過日子,鴨的衍生品和別的食物賣的多。所以你破局要用烤鴨,規模化要用別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今年大家走向了內容付費,比如有聲書等。”

    對線上音訊領域來說,知識付費作為排頭兵,已經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但現在音訊平臺已經不只是靠知識付費來賺錢了,他們能賺錢的品類會越來越多,比如有聲書、廣播劇、兒童故事、會員等。接下來,音訊行業會逐步邁向大內容付費。一方面,知識付費在滿足一些人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也緩解了很多城市人群壓力和焦慮感。即使這當中很多人會覺得花費很多時間和金錢去學習,對他們的知識增長和成長來說意義並不是很大,但這種從焦慮感出發的需求仍然存在。對於後者,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認為的,目前知識付費主要還靠包裝。但是,要留住使用者,還需要的優質的內容,而不是噱頭和營銷。此外,在音訊之外,知識付費還將有更多可能。

    最後,我們回到標題的問題:知識付費還是原來的知識付費了嗎?這個問題因人而異,或許並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看見是,知識付費正在脫離單純的概念,從販賣知識向販賣產品或服務轉變。未來,知識付費可能會變成網際網路內容產業的一個入口,不僅僅做內容,更成為更多產業鏈的重要模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末期的御醫最後都去哪裡了,中醫技術都流傳下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