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略轟炸機1000
-
2 # 南疆軍旗
導彈能擊落飛機應該指的是“防空導彈和空空導彈”,我這裡簡要介紹下防空導彈擊落飛機的基本常識。
防空導彈能擊落敵機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已成為多數國家抗擊外敵入侵飛機的擎天柱。防空導彈能擊落遠在天際的飛機靠的是雷達的微波指引,雷達是英華人在二戰時發明的對空目標探測器,雷達機透過發射雷達微波到天空,使用KU等波段掃描天空,如在掃喵中遇到飛行器,飛行器就將雷達波能量反射回去,雷達就透過回波吸收器將反回的微波能量進行快速計算,這樣就可獲取敵方飛機在天上的航速、高度和位置等資料,從而為防範敵機入侵提供時間和措施,英國當時能有效對付德國飛機的入侵,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就是雷達。而導彈擊落飛機的原理與雷達系統密切相關,導彈擊落飛機主要分為“半主動導引”和“全主動導引”方式。半主動導引的防空導彈在導彈追蹤飛機的過程中,地面雷達要始終跟綜飛行目標的軌跡,雷達將掃描飛機的資料不斷反饋給導彈,以保證導彈能精確跟綜擊毀目標。這種跟蹤方式雖可保證導彈能準確攻擊目標,但也容易遭到對方反雷達導彈的攻擊而導致雷達受損。另一種為全主動導引的導彈,它不依靠地面雷達的指引,它靠導彈自身裝備的小型雷達主動探測目標,可實現發射後不管的機制,導彈升空後自動開啟自帶雷達,對前方60度扇面自動掃瞄,發現目標後能自動解算跟蹤引數,自動導引飛向目標並擊毀飛機。這種雷達主動導引的防空導彈已成為當今防空導彈的主流,象我軍的紅旗九、美國的愛國者、俄國的S300等防空導彈均屬此類。其次,還有依靠紅外波段來制導的防空導彈,比如美國的“毒刺”、俄軍的“針式”、中國的“紅纓5”、“前衛”系列等,均是依靠紅外線跟蹤飛機的發熱源原理來擊毀目標的,但這種導彈僅限於小型的便攜肩扛式導彈,這種導彈用來對付低空飛機和直升機十分有效。當前,還出現了紅外凝視型導彈和採取鐳射制導導彈型別,這些新型的制導方式對跟蹤飛機更為有效更為直接。
-
3 # 愛你在北極
導彈擊中飛機,一般是地對空導彈或者空空導彈。地對空導彈,也就是我們說的防空導彈。由動力推進,制導系統引導。但一般都發射多枚,因為飛機在空中有一定速度。必須發射保持一定的間隔,才能有效地擊落目標。再說一下空空導彈,也就是我們說的機載導彈。它是由制導裝置,戰鬥部,引信,動力裝置彈體與彈翼等組成。它與機載火控系統和檢測系統組成戰鬥體系。檢測系統就是反饋系統。傳回實時的畫面。再有飛行員調整操控。最終摧毀目標,這是比較精確的。
-
4 # 第一哨兵
現代空戰和空中精確打擊作戰,飛行員最希望掌握對手的防空導彈、空空導彈型別、制導方式等基本引數,以及對手裝備使用的飛機、雷達等基本資訊,做到知己知彼,以防突發情況可以有效應對。
為什麼導彈能打飛機,從下面幾點探討:
一是從飛行速度上看。導彈的飛行速度比飛機快。現役戰鬥機的速度普遍是2馬赫,極限速度不會超過2.5馬赫,美國的黑鳥偵察機是世界上飛的最快的飛機(戰鬥機、偵察機比較),超高空超音速巡航,它的最大飛行速度達3.35 馬赫(4062千米/小時)。
可是導彈的速度遠遠快於戰鬥機的速度,現役空空導彈均帶有推力向量控制的固體燃料發動機,保證了高機動目標的齧合,速度普遍在3馬赫以上,快一點的達到4、5馬赫。
在導彈這麼快的速度追擊下,戰鬥機是無法長時間進行高速飛行的。
二是從反擊手段上看。最重要的是戰鬥機面對導彈的追擊幾乎沒有什麼反擊手段。只能被動的逃跑、釋放誘餌,或者是採取戰術動作引導導彈改變方向,或者是僚機發射導彈打擊導彈進行支援,防禦手段非常簡單。
三是從制導方式上看。導彈多配備有多種先進的跟蹤制導方式,“流星”空空導彈配備有最先進的主動雷達導引頭;德國的IRIS—T配備了紅外成像(IIR)導引頭,在嚴重電子對抗措施環境中具有高精度和全方面能力;怪蛇5導彈配備了新的雙波段焦平面陣列成像導引頭、慣性導航系統和先進紅外反對抗措施;響尾蛇AIM-9X導彈配備有焦平面陣列紅外導引頭,能抵抗紅外對抗。飛機只要被鎖定,很難逃跑!
四是從導彈彈頭上看。現在的空空導彈和防空導彈,基本都攜帶有爆炸碎片彈頭,接近和衝擊熔斷器以最佳的殺傷力,導彈具有高對抗阻力,並提供最大的“無逃逸區”。響尾蛇AIM-9X導彈配備的是環形爆炸彈頭,殺傷力很大的。
總的來說,戰鬥機如果被導彈鎖定,基本都會被擊落,能否擺脫導彈全靠飛行技術或運氣。
目前,為克服這個問題,世界強國都在研製“極音速”飛機,如美國的X系列試驗機,飛機的設計最高時速將達到音速的10倍,也就是10馬赫。導彈就沒有辦法打了。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型導彈的研製也在快馬加鞭!始終是一對剋星!中國也有喲,新型高超音速驗證機試飛成功,比“黑鳥”更快!
不過黑鳥是首飛是1964年,中國差距還很大!需要努力趕上!!
-
5 # 狼煙火燎
空戰導彈自問世以來,對戰鬥機就一直處於彎道超車,得益於體積小、重量小,還有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今的空戰導彈對戰機的效能上已經處於碾壓的優勢,“發現即意味著擊落”這句話,逼著世界各國對戰鬥機發展已經從機動性優先開始向隱身性優先轉變,就是為了達到“儘量我能看見敵人,而敵人卻看不見我”的效果,正因為如此,四代隱身戰機才大行其道成為主流。
由於電子技術飛躍發展帶來了空戰導彈制導能力的飛躍,10年前的紅外引導頭,在今天看來就像小孩玩具那麼簡單,10年前紅外誘餌彈還能讓導彈分不清目標,10年後紅外引導頭已經具備分辨鎖定戰機的外形的凝視功能,通俗的說就是紅外成像甚至電視視覺來分辨紅外誘餌彈與飛機外形的區別。今天的空戰導彈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只知道奔著空中紅外源最強訊號點而去的時代,飛機在導彈面前根本無處遁形,精準的制導能力是導彈命中戰機的前提條件!
有了精確的制導能力,還得有比戰鬥機更快的速度和機動性。而得益於導彈尺寸優勢、更強的飛行適應能力、還有更強大的推重比,以及更簡單的構造,空戰導彈的設計難度和效能都遠遠低於飛機的設計難度,直接展現出來的效果就是速度、機動能力成倍增加,最新的空戰導彈能輕易在動力射程內做出35~40G的機動,但戰鬥機限於飛行員的承受能力最大限制在9G。速度3~6馬赫的空空導彈對戰機來說簡直就是噩夢,中程空空導彈不可逃逸區能夠輕易達到50公里以上,一旦被鎖定導彈發射,這個區域的戰鬥機99%可能性被擊中,誰能先發現對手,誰能優先開火就佔據著空中戰場的絕對的優勢。
這也是為何各國都互相譴責自家戰機被對方火控雷達照射的最重要原因,局座也在多期節目中說過:現代空戰,發現即意味著擊落!火控雷達鎖定與導彈發射僅僅只需要飛行員按一下按鈕,如果是戰時,被火控雷達照射——你已經死了!因此各國對未來戰機的發展都爭先恐後的放在了“儘量早發現敵人”,於是各國戰機雷達都向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發展,併為機翼前緣配置L波段雷達,甚至為戰機安裝光電、紅外系統,比如F35的EOTS、EODAS系統;還有就是儘量晚的被敵人發現,於是四代隱身戰機成為了主流,這都是給導彈逼出來的。
-
6 # 司馬點兵
一樓的朋友已經說得很詳細了,我再說一個比較關鍵的東西:導彈攻擊包線。
這個概念主要解決導彈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擊中戰鬥機的問題。
空空導彈雖然速度比戰鬥機快很多,但由於彈體結構的限制,其所攜帶的發動機燃燒時長非常短。以美國的AIM7E為例,發動機燃燒時間只有3.2秒。
空空導彈發動機燃燒完畢後,仍然會依靠動力滑翔一段時間,這就能解釋戰機在被導彈咬住後為什麼不加速逃跑,反而做各種大幅度機動了。因為你戰鬥機是跑不過空空導彈的,只有做大幅度機動,才能快速消耗來襲導彈的動能。
空空導彈雖然速度比戰鬥機快很多,但由於彈體結構的限制,其所攜帶的發動機燃燒時長非常短。以美國的AIM7E為例,發動機燃燒時間只有3.2秒。
空空導彈發動機燃燒完畢後,仍然會依靠動力滑翔一段時間,這就能解釋戰機在被導彈咬住後為什麼不加速逃跑,反而做各種大幅度機動了。因為你戰鬥機是跑不過空空導彈的,只有做大幅度機動,才能快速消耗來襲導彈的動能。
那麼,導彈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或肯定能擊落戰機呢?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得知,空空導彈的飛行狀態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發動機燃燒飛行、另一個是慣性滑翔飛行。
如果敵機處於發動機燃燒飛行部分,100%會被擊落,所以這個距離又叫不可逃逸區。
其次最容易擊落敵機的範圍,大致在發動機燃燒飛行+初始滑翔距離,以發射導彈的戰鬥機為核心,這個範圍就叫“導彈攻擊包線”,是導彈命中率最高的區域。
AIM7和AIM120導彈攻擊包線。導彈射程越遠,攻擊包線越大!
-
7 # 一葉楓流
還可以問“導彈為什麼可以擊中目標?”
因為導彈飛行是受到控制的,導彈內控制導彈飛行的叫自動駕駛儀。自動駕駛儀就像一個飛行員駕駛導彈飛行。包括導引頭、控制計算機和伺服系統。
導引頭接受目標的位置訊號,與導彈飛行方向產生偏差,這個偏差經過控制計算機加工調製,形成控制訊號,送到伺服系統的舵機,操縱舵機運動,讓彈翼偏轉,改變導彈飛行姿態,使導彈對準目標飛行,直到擊中目標。這就是自主式制導,不依賴地面控制臺。
如果把控制計算機移出導彈,就是指令制導。用控制導線與導彈相連,就是線導式導彈,一般用於反坦克。用無線電傳輸就是無線電制導。
回覆列表
導彈為什麼能打中飛機?原因一:導彈能發射雷達、紅外等訊號,主動探測敵機,也能靈敏地接受敵機發出的聲波、光波、雷達波和紅外幅射訊號發現敵機,鎖定並跟蹤敵機。原因二:導彈的速度比飛機快得多。它不僅能追著敵機跑,你轉彎我轉彎,你調頭我也調頭,而且一定能追上並擊毀敵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