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2616328389868
-
2 # 桃花石雜談
契丹是怎樣興起的?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因為契丹的興起其實經歷過一個很長的歷程,中間幾起幾落,但相對來說,契丹的興起基本都是在中原地區陷入分裂與混亂的時代實現的,而契丹的興起也永久性地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歷史走向。所以透過契丹的興起歷程,其實也可以從中看到許多歷史興亡的脈絡。契丹的早期歷史
許多喜歡歷史的朋友估計都知道,其實契丹並不是在五代十國時期才出現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早在盛唐時期,契丹就已經給唐朝製造過一些麻煩。但其實契丹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時間比這個還要早的多。
契丹這個名字最早出現是在南北朝末期北齊所編撰的《魏書》之中,在其中的卷一百里專門為契丹立了傳。不過在其中並沒有提到契丹人的淵源,只是說他們當時生活在一個名叫“庫莫奚”的族群東面,和庫莫奚“異種同類”。而後世對於契丹的起源先後產生了30多種說法,有人認為他們是鮮卑的一支或者是鮮卑別部,有的認為他們可能和匈奴也有關連,還有人認為契丹和柔然相關,總之各種起源並無定論。
(契丹可汗攜閼氏及部下出獵圖)
而契丹這個族群的崛起,則基本上都跟中原的戰亂有關。比如有些說法認為契丹人是三國時期的鮮卑頭領軻比能的後裔,而軻比能就是在三國戰亂年代,收攏不堪忍受袁紹苛政而逃亡到北方草原的漢人,使自己的實力迅速增強。之後他和曹操和後來的曹魏政權既有聯合,也有衝突。史書上記載到曹魏建立之後,軻比能已經“控弦十餘萬騎”,成為了北方草原的一支強悍勢力。
不過軻比能所率領的鮮卑人和契丹的傳承關係還是有些疑問的,因為大家知道,北魏就是鮮卑人所建立的王朝,但在北魏時期,契丹各部曾經和北魏多次發生戰爭,而在相關的歷史記載裡,似乎並未顯示出契丹和北魏的同源關係。而契丹第一次真正對中原王朝構成比較大的威脅,則是發生在公元553年。當時北魏先是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之後東魏又被北齊所取代,所以此時的中原地區在經過了北魏100多年相對的平靜期之後,又一次進入一個動盪時期。而契丹則利用這一機會實現了大發展,不但人口急速增加,而且出現了向南擴張的勢頭。不過當時這個族群的實力還不中心挑戰中原王朝,因此遭到了北齊文宣帝高洋的強力打擊。之後,契丹又不斷受到突厥的侵擾,出現了明顯衰落。
(北齊時代契丹就已經威脅到了中原,但尚未成氣候)
之後的契丹基本上就是透過向周邊實力雄厚的不同政權稱臣來維持自己的生存了。他們先後向隋朝、突厥和唐朝稱臣。而在唐初,契丹各部(大約有8部)形成了一個部落聯盟,其首領來自一個名叫大賀的部族。公元628年,契丹背棄了之前所臣服的突厥,轉而歸附當時正在崛起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因此賜了大賀首領旗鼓,而這些物品在後來相當一段時間成為了契丹汗位的象徵。
之後大賀家族還被賜姓李,其家族後裔也有了李盡忠、李鬱於、李邵固這樣的漢式姓名。而在唐玄宗時期,大賀部的末代首領李邵固被將領可突於殺死,大賀部對契丹各部的統治宣告結束,另外一個部族遙輦部的首領遙輦屈列被立為首領,此後契丹進入了遙輦氏時代。但遙輦氏掌握實權的時間卻很短,只過了幾年,可突於的部將耶律雅裡就再次發動兵變,之後耶律部族就開始世代擔任掌握兵權的夷離堇一職,但在名義上,可汗仍然由遙輦家族擔任。在此期間,契丹曾一度投靠後突厥,後來歸唐後又因為安祿山的欺凌而叛唐,這也是那個時間段史書裡大量記載安祿山等人與契丹作戰的原因。不過在安史之亂之後,契丹又恢復對唐稱臣,期間雖然也發生過一些衝突,但契丹各部基本一直被唐朝壓制,直到唐朝末年。
契丹統一之路在唐朝滅亡的前一年,最後一位出自遙輦部的契丹名義可汗欽德去世。當時來自耶律部的夷離堇不再從遙輦部選擇可汗,而是將唐太宗所賜的旗鼓收歸自己所有,自任為契丹可汗,而他就是耶律阿保機。
(阿保機長子耶律倍(劉倍)所繪的騎射圖,阿保機也曾自取漢名劉億)
一年之後,唐朝也宣告滅亡,中原地區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而此時可以說一個機會就擺在了契丹人面前,此前一直壓制自己的唐朝不復存在,分裂的中原給了契丹最好的崛起機會。不過此時的契丹本身卻也還不具備崛起的條件,因為此時的契丹其實還是個部落聯盟,耶律阿保機這個可汗只是名義共主,實際上並沒有號令整個契丹八部的權威。
而且當時根據契丹的傳統,可汗一職是要每三年改選一次的。此外,在可汗一職進入某個部族之後,那麼整個部族的成年男子都有資格被選為可汗。也就是說當時契丹可汗並不是終身制,也不是世襲制的。這種制度當然也有它的優點,但對於團結整個族群,從而在當時的亂世中樹立整個契丹相對於中原割據政權的絕對優勢卻沒有幫助。而耶律阿保機也希望大權獨攬,所以他到了改選之年後拒絕讓出汗位,提出要按中原的制度,使可汗可以像中原皇帝那樣終身在位。
但當時阿保機其它幾位也想當可汗的叔叔和弟弟卻不幹了,於是他們在公元911、912和913年三次發動了叛亂。而阿保機則進行了強力鎮壓,除了在戰場上傷亡慘重之外,他在勝利之後還處死了300多參與了叛亂的親族。此戰過後,阿保機在耶律部內部樹立了絕對的權威,但契丹八部裡另外7個部族卻仍然沒有對他絕對臣服,而且還有讓可汗之位再次改換門庭,轉換到其它家族的企圖。當時耶律部雖然強大,但面臨聯合起來的其它7部,實力還是處於劣勢,因此阿保機在其它7部的聯合施壓之下,被迫交出了旗鼓。
(阿保機所對應的後梁時期形勢,當時燕雲十六州尚未被契丹掌控)
但此時的阿保機要徹底改革契丹政體,統一契丹各部的決心已定,所以在此時下了一盤大棋。他首先降低身段,讓出了原來耶律部所佔據的水草最為豐美的區域。然後對其它7部表示,自己手下漢人很多,而漢人不習慣草原的生活。那麼索性耶律部把好的草場都讓給其它7部,自己到漢地築一座城,以後耶律部就和漢人一起在那座城裡生活了。
其它7部一看阿保機這麼大方,當然是拍手相慶,認為阿保機真的服軟了。而阿保機也真的在今天的河北省灤南縣境內選擇了一塊地方,開始築城。因為當地盛產食鹽,因此這座城也就被稱為鹽池。而食鹽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因此阿保機不但在當地築城,還向其它7部出口食鹽。當然這鹽也不能白給,所以耶律部透過交換來的其它物資,實力在此期間又得到了一定提升。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阿保機對其它7部的首領說,你們光吃我的鹽,就不想著謝謝我嗎?其它7部的首領當時也確實對阿保機比較滿意,所以約定了時間,都帶著禮物來感謝阿保機了。結果阿保機在酒宴上把7部貴族和隨行人員灌得酩酊大醉,然後伏兵四起,把7部貴族全殺了。這就是契丹歷史上有名的“鹽池之變”。
34年統一時間差改變歷史走向之後阿保機趁7部群龍無首之機,迅速出兵將其一一征服。公元916年,阿保機登基稱帝,按中原制度建立了“大契丹國”,統一了整個契丹。而此時的中原卻剛剛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混戰時期,實力對比對契丹極其有利。因此,契丹很快就開始介入中原的政治,阿保機與當時鎮州(今天的河北正定)軍閥張文禮結盟,開始在不同中原勢力之間製造矛盾,最終間接促成了後晉被後唐滅亡。
(被契丹佔領的燕雲十六州,後來後周奪回了莫州和瀛州)
而在後唐建立之後,契丹又開始暗中支援主要掌管今天的山西地區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使石敬瑭實力大增。當後唐皇帝擔憂石敬瑭的實力膨脹,想讓他換個地方任職時,石敬瑭立馬發動了叛亂。後唐朝廷當然也立即發兵討伐,此時在位的阿保機之子耶律德光則出兵幫助石敬瑭擊敗後唐軍隊,並支援其將後唐滅亡,建立了後晉。而後晉的實力是遠遠不如後唐的,而且它是完全在契丹的支援下建立的,所以石敬瑭稱帝后,認比自己小10歲的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並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而燕雲十六州被割讓之後,則又徹底改變了中原和北方政權的實力對比。因為燕雲十六州不但是中原地區最重要的戰馬產地,而且還是長城所在區域。而長城所依賴的險要山區被北方遊牧民族控制之後,華北平原就沒有任何屏障地暴露在北方鐵騎面前,這也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中原王朝幾乎完全無法抵擋北方遊牧民族的攻勢,可以說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因此此時的契丹,實力已經完全超越了所有的中原割據王朝。
(宋朝時始終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導致軍事上一直處於被動)
後來石敬瑭死後,他兒子石重貴想改變對契丹稱臣的做法,但此時如日中天的契丹立即發動了對後晉的滅國之戰,只用了不到三年就攻入了後晉首都開封,將後晉滅亡。之後耶律德光也來到開封,再次登基,並將契丹的國號改為“大遼”。所以遼朝其實也是一個在中原建立的王朝,而且當時耶律德光是有意直接入主中原,長期統治的。但因為契丹進入中原之後,縱容兵將四處擄掠,還遲遲不讓對其臣服的各個節度使返回駐地,導致中原民變四起,契丹軍隊在各地遭遇到激烈抵抗,統治無法維持,在不到一年之後被迫撤出了中原。
但經過這些變故,契丹從北方的一個小部落聯盟,崛起成為了地跨傳統漢地和草原的強盛帝國,取得了對中原巨大的武力優勢。而在阿保機統一契丹34年之後,趙匡胤才將中原重新統一起來,建立了北宋。後來北宋雖然也曾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但34年的統一時間差已經使雙方在騎兵實力上產生了巨大差距,加之北宋建立時就確定的重文輕武國策,收復努力始終沒有成功,這也為後來一系列歷史變遷打下了伏筆。
回覆列表
契丹經歷了碳山之變,利用鹽鐵之力,掌握了鑌鐵的先進技術,這樣他們的生產力就改變了,武器更精良於是迅速崛起。對待俘虜和逃難的漢人實行一國倆制管理,民心所向這也是他們崛起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