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Zh上善若水W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三國熟悉吳國的名將陸遜算是其中的一個他不僅文武雙全而且就連行軍打仗,處理內政都非常的不錯,並且他非常的忠心耿耿,一生都為東吳的發展鞠躬盡瘁,他火燒連營,還逼退了劉備的抱負,對魏國也贏下了非常重要的石亭之戰,他最終也成為了宰相地位非常的尊貴,但是沒有想到就在他晚年的時候,卻被自己的主公孫權逼死。
孫權自哥哥孫策手中接過江東基業之後,奮鬥數年,與曹操劉備鬥智鬥法,雖然最後成功建立了吳國,但箇中辛酸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明白。由於早年間經歷的苦難,孫權年老之後開始多疑多思,陸遜之死就跟他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是孫權直接逼死了陸遜,按說陸遜對於吳國來說算是肱骨之臣了,但孫權後來卻容不下他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嘛?
原因之一是,呂蒙在任之時,曾多次向孫權舉薦陸遜,在大將呂蒙死後,陸遜便是對抗蜀國和魏國的頭等大將,在軍隊中極受擁護,經歷了大大小小几百場戰事之後,陸遜在軍中的聲望達到了頂峰,讓孫權感到十分的忌憚,之後為了拿回陸遜的兵權,孫權又封他做了丞相,但是在與蜀魏對抗之時,陸遜對孫權來說還有些用處,之後三國鼎立之勢已成,陸遜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對孫權來說只剩下了威脅。
其二,在陸遜一開始加入孫權的政治集團時,孫權為了拉攏陸遜,將哥哥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所以陸遜和妻子的孩子也算是身上流淌著孫家血液的,孫權擔心自己死後以陸遜的能力,他會將自己的孩子扶上帝位,所以必須先下手為強。
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這個原因直接導致了孫權徹底厭惡了陸遜,當時孫權所立的太子孫和、四子孫霸為了爭奪太子之位鬧的不可開交,朝廷隱隱分成了兩派,而魯迅則是堅定的太子派,並且為了保住太子的位置三番兩次的向孫權上奏,同時他身邊的親信也都是太子一黨,最後皇上將他身邊支援太子的人殺的殺,流放的流放,最終導致陸遜抑鬱而死。
孫權在一開始其實並無心逼死陸遜,畢竟他還是孫策女兒的相公,他也不想自己的侄女早早守寡,所以在,開始的時候他還想給陸遜留一些退路。古代大將有很多都死於功勞太高,威脅到了皇帝的地位!即便陸遜在軍中聲望如此之高,孫權還是選擇了讓他出將入相,擔任一朝丞相,可見他早期的時候還是很信任陸遜的。不過陸遜讓孫權厭惡的地方越來越多,上文中提到的三點共同作用之下,讓孫權感到忍無可忍,於是只能步步緊逼,最後逼死了陸遜。
到後期三國局勢已明,陸遜功高震主,又參與太子紛爭,遭孫權猜忌,兔死狗烹,時為帝王之策。
-
3 # 千人仟面
陸遜是跟隨孫權時間較久、功勞很大的大臣,孫權早時把孫策之女嫁給了陸遜。呂蒙死後,陸遜成為抗拒魏、蜀二國的主要支柱。但孫權對陸遜的重用,主要在軍事方面,始終沒有交給陸遜軍政大權。最後權令遜代顧雍為丞相時,雖口頭上說: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但事實是:孫權既不聽從陸遜屢求保安太子、黜降魯王之諫,又相繼流放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誅親近陸遜的吾粲。孫權更累遣中使責讓遜,使遜憤恚致卒。逼死了陸遜。 孫權所以逼死陸遜,決不只是因遜維護太子的問題,主要癥結在於權認為遜對其統治已構成威脅。根據當時情況,權所以疑忌和逼死遜,約有以下四個原因: (1)遜世江東大族,從祖康,廬江太守,康子績,鬱林太守,績從子瑁,選曹尚書。遜族子凱,建武校尉,凱弟胤,交州刺史。陸績外甥顧邵為丞相顧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顧邵子譚為陸遜外甥,任左節度,加奉車都尉。譚弟承,奮威將軍。遜外甥姚信,太常。可見遜家族姻親甚為顯赫,此為孫權忌遜原因之一。 (2)呂蒙死後,遜一直鎮守武昌,聲望至隆。吳國權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將相都與遜交好,特別是遜功高震主,為權所畏忌。到孫權統治的後期,三國疆域大致已確定,權對外攻雖不足,守則有餘。即無遜,亦可劃江自保,無何重大危險。所以權只讓遜做了幾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孫權為身後之計,怕嗣主駕馭不了遜,所以遜等越是擁戴太子和,孫權越疑惑不安。權在逼死遜之前,先剪除其親黨。以後孫權雖然立了幼子亮為太子,但挑選的首輔,卻是資望較淺、社會關係比較單薄的僑居大族諸葛恪,就可以說明孫權是不願從陸、顧等枝葉繁茂的江東大族中選擇輔政者的。從史書記載上看,孫權於武多文少的呂蒙、淩統、朱然等病死後,極為哀悼傷懷。可是他不僅逼遜致死,並且還追詰遜子抗。這不是由於猜忌遜,還是什麼呢? (4)還有一個不易被人們發覺的因素,即遜為孫策之婿,權最初將策女嫁給遜時,當然是為了加強君臣間的關係,但當遜功高震主時,這門親事便轉化為雙方關係的不利因素。權的江東基業本來是從兄策手中繼承的,但權對策子並不與己子同樣看待,陳壽即認為權對策子有虧待之處。壽在《孫策傳》評曰: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孫盛還為此替權辯護,認為這樣作,是為了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然後國無陵肆之責,後嗣罔猜忌之嫌。孫盛這種看法,是迂闊而不切合事實的。權既定孫和為太子,又給孫霸以過分的待遇,使之覬覦太子寶座,還談得上什麼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呢?孫權諸子雖孩提亦封王,而策子卻終身為侯,不是虧待是什麼呢?這一點,連權本人也是不無內疚的。史言:吳主寢疾,遣太子禱於長沙桓王廟。權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堅禱告,卻偏向兄長禱告,正說明權內心隱處也覺得對不住創業的兄長,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舉。權之猜防遜,不會與遜為策婿毫無關聯。陳壽拿權與句踐相比,正是他識見高超之處。非深知權之為人,固不能道此。 因此,我們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孫權與陸遜兩人的矛盾乃是君主專制與權勢大族矛盾的體現。孫吳統治集團內部各種矛盾和衝突的加劇、導致了吳國的衰落。
-
4 # 馮宏超
你奇怪的不是陸遜的死,而是他死的後果。首先,我們要知道,歷史細節是扭曲的,尤其是陸遜在三國裡面也只是個小人物,史上沒有多少關於他的資料,所以,我也只能大膽推測。周瑜死後,陸遜上位。周瑜與孫家的交情,尤其是孫權的交情我們都知道,可以過命的那種。但……陸遜呢?打工而已。功高,則震主。周瑜做了很多事,但不論多少,孫權也不會有什麼想法,因為周瑜與孫策就是認識,而且相交甚深。孫權從兄意,與瑜相交亦深,放心之至。可以說,吳有一半甚至更多,是瑜打下來的。陸遜上位,他也是個人才,雖然沒有瑜有才華,沒肚量比瑜大,功績近乎相等。那麼……軍功到一定程度,賞無可賞時,孫權還會對陸遜像對周瑜一樣放心嗎?中國從來就不缺少莫須有,過去,現在,將來。避免吳完全江東化的打擊方法?吳裡面那麼多個吃閒飯的老傢伙隨便找個開刀不行嗎?為什麼陸遜,原因也許,就在這裡。遜的兒子上位。因為吳需要人才,遜的兒子,沒有多少史料,也許也是個人才吧。你想說為什麼遜的兒子不為父報仇?也許權用一個亮麗的藉口忽悠過去了呢?上位者多少有這點口才。你說遜的兒子是傻瓜啊?看不出來?是的,也許看出來了。但看出來了又怎麼樣?陸遜家裡還有家人。古代官族,人數動則上百,為一個已故之人賠上全族之命,划不來啊~~~做事不努力?做不了事要你何用,找個莫須有和諧 掉你,對所有上位者都是輕鬆愉快兼拿手。 當然了,只是一個比較社會主義化的猜測而已。也許,陸遜也像權一樣不想江東化,自願以死犧牲,鎮住士族之類。而權為表歉意,重用他兒子之類。
回覆列表
最直接也是最顯而易見的一個因素是,陸遜功高震主。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亡”,勾踐誅文種,呂后斬韓信,歷史上這類功臣慘遭殺害的例子舉不勝舉。陸遜一生,東征西討,屢敗強敵,功勳卓著,聲望顯赫,又在荊州鎮守多年,手握重兵,權柄日重,不但在吳國上下享有極高的威望,就是魏、蜀兩國也很忌憚陸遜,這些都令孫權感到潛在的威脅。所以,儘管陸遜對吳國、對孫權一直忠心耿耿,從無貳心,而且深自韜晦,但功高震主歷來是中國歷史上每一位封建君主的心病,孫權也不能例外。
進入垂暮之年的孫權疑心日重,很容易聽信一些片面之詞,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雄風。從總體上看,孫權不失為一代明君,特別是前期所為,足與曹操並駕齊驅,在用人識才方面也很有一套,比如以名不見經傳的呂蒙取荊州,以書生陸遜拒劉備數十萬大軍等,都表現出孫權睿見卓識。步入晚年後,孫權性格中多疑、好殺的一面就顯露出來。當時,吳國的文武官員稍有差錯,就有可能惹來殺身之禍,守邊將士的家屬,要留在都城作人質。孫權對陸遜的猜疑也不是一朝一夕,自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後,憑吳國的國力,北上固然不足,隔江自守則有餘,這時的孫權就漸漸不希望看見威望極高的陸遜在身邊了——他有著如朱元璋一樣,這也是所有帝王的擔憂:自己的繼承者能駕御得了麼?不過,陸遜的名聲實在太響,功績實在太大,直接對他動手難以服眾,因此只有在對待太子之爭的這個時候,乘機搬去心頭的這塊石頭。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因素不大為人們注意,那就是孫權逼死陸遜的深層原因,是為了打擊吳國的江東大族。江東大族是指在吳地的土著大姓,他們人口眾多,控制著大量的土地,家族與家族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當時,以顧、陸、朱、張四個大姓為主,《世說新語》卷四說:“三國之時,四姓盛焉。”陸遜就出身於其中的陸姓。吳地大姓中還有許多人在吳國政壇身居要職。在孫權看來,這些土著大姓都是地方上的豪強地主,如果他們的勢力過於膨脹,那是不利於他的專制統治的,因此,逼死江東大族中的領軍人物陸遜,實際上也就達到了打擊江東大族的目的。
在陸遜去世後的第六年,孫權向陸遜之子陸抗表示了歉意,他深為痛惜地說:“我以前因為聽信讒言,有對不起令尊的地方,這是我的過錯。你把以前我給令尊的詔書,全都燒燬吧,千萬別讓人看見。”這時的孫權,即將走完他71年的人生路,人之將死,其言亦善,儘管他仍然耍了個花招——他讓陸抗把詔書處理掉,以免流傳出去影響到他的英名——但畢竟當面向陸抗承認了自己的過錯,或許,九泉之下的陸遜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