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和光下同塵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系對心意識界,心意識能量界能動性的一種特別的唯心唯識的世界觀!!!

    以這一套去看小乘,大乘,淨宗,密宗,禪宗,頓教,圓教,一真法界,菩薩十地,佛的三身四智,都能匯圓匯通!!!

    但我要說的,這全部的僅僅是心識的能量能動性的一弧,只能算半邊道!!!

    對應的另半邊道是生化出宇宙萬有的全息獨存的客體暗能量,暗物質,一切客體的物質元素,構成客觀實在的客觀物質運動規律!!!

    這一系列絕對不是某個人的心變成的,所有本來物質客觀存在的規律,也絕對不是那個人的心生出來的!!

    宇宙是哪個人的心生出來的嗎?

    太陽系是哪個人的心生出來的嗎?

    地球上所有的山,川,大海,河流,草原,陸地,植物種子,各種動物,這千百萬年,幾億年,幾十億年的存在是哪個人的心識變現出來的嗎?很顯然,絕對不是的!!!

    華夏先聖的認識論是,客觀存在的所有事物奧密是另一半自存在的自然之道!

    心意識,靈的認識能量與客觀事物存在的奧密現象能量是互乘,互存,互並,互明。互感,互應,互比,互成,地全方位全息的認知關係!!!

    去敬明客觀存在的一切自然奧密,

    併發揮心意識,靈的主觀能動性去認知它,去創造出方便之用!!!

  • 2 # 動靜之緣

    這是學佛人普遍的問題,沒有學佛的人認為這是一個唯心的理論。接觸了佛教以後,我有了重新的認識。

    佛教中所說的心,是一個很新的概念。我也是在積極的求證當中。所以我也無法解釋這個心到底是怎樣的?我建議你去看看楞嚴經。這裡面有佛陀和阿南的辯論,詳細的是辯證的心是什麼。唯識所變中的識,佛經中有詳細的解釋,一般的就是說的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種器官對物質的識別。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講講我的理解。這句話就是說,不管什麼樣的物質,是你心裡先有了,它才存在現實中的,而這些物質最初的本源是相同的,我們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去識別的時候,而物質就有了變化,有了他具體的形態。

    我打個比喻,在地名裡有一顆茂盛的大樹。他具體的物種,咱們暫且就說他是香檀樹。這棵樹經過工人的砍伐,他就變成了我們說的檀木,接著經過木工的加工。變成了桌子椅子。還有各種各樣的工藝品。經木工加工後的下腳料,再經過制香人的加工又變成了我們點的檀香,桌子、椅子,用檀木做成的各種的工藝品。還有最後的檀香。這幾種物質都是我們用眼,耳,鼻,舌,身,意認識的結果。當我們聽到別人說桌子的時候,我們的腦海裡就只有桌子這個形態,並沒有他最原始的狀態,這顆大樹的生命體的形態。當我們聞到檀香的香味,腦海裡也沒有這個檀香最初本來的形態——那棵檀樹。

    再說一個例子,就說水吧。我們用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或者是圓的各種形態的器皿盛水,然後冰凍。那麼我們得到的是正方形,長方形,圓各各種各樣的形狀的冰塊。當你拿起任何的一個冰塊,就說你拿到長方形的冰塊。你在腦海裡馬上出現的,他是一個長方體。而不是原來無形無狀的水。其他的形狀也是一樣的。

    物質的本源是一樣的。是我們在認識上有了差別。他才有了差別。這就是說的唯識而變。

  • 3 # 康142341986

    從釋迦佛到龍樹菩薩,都是以“緣起性空”為“諸法實相”的,《般若經》雲:“心,心數法不可得”“色受想行識即是空”,有何“心,識”可唯?

    所謂“唯心唯識”,是公元4世紀佛教唯識派出現後,唯識派對佛法的誤解和曲解,佛說萬法緣起而性空,包括“心”和“識”也空,唯識派所謂“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萬法唯心,萬法唯識”“空外境不空內識”,這些錯誤觀點,都是違背佛法印“般若波羅蜜”的,早在公元7世紀就被古印度月稱菩薩《入中論》辯破,可惜我們漢地還有人沉迷於這些浮說遊詞,抱殘守缺以為高明,真是可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人不單沒讀過《入中論》,也沒有認真讀過或讀懂佛的《般若經》或龍樹菩薩的《中論》這些佛教根本經典。請看《般若經》經文:

  • 4 # 蕭晗之十二子門

    這裡是思維不健全的表現,就是自己想什麼就是什麼,把別人當成什麼他就會是什麼,這完全是精神世界的探索,而現實是與實際生活無關,因為無關,所以亦必是干擾,假如你把這樣的觀點拓寬的話,你剛才看到一個馬,然後你內心成像亦成一個馬,然後你再境遇轉換把和你接觸的人當成馬,假如這個人在忙,其必然就會是動手打你,所以以此你可以看出來這個人太恐怖了,完全是與現實無關的精神冥想,乃至於走的太遠了,而讓自身出現了幻覺,這裡是不事勞作,而淪為垃圾,又因為垃圾與現實無關,所以沒有理智,更或者因為飢餓而真正的幻象叢生,這裡還是要從實際出發,而不是走入精神世界的深淵裡面,這太過於武斷而讓人受不了,於其受不了更會讓人感覺其顛倒現實,無關的垃圾太多,這個人就不能接觸了,所以平常還是不要和和尚打交道,以免誤入旁門左道,以至於精神世界呈現恐怖異常,甚至危險叢生,而旁人一無所知,善意的話還好一點,惡意就是一個惡魔在世,所以善意的提醒一下,還是注意工作和休息,不要和這樣的和尚糾纏,因為無關所以是干擾,因為干擾所以不切生存實際,無端端淪為精神陷阱之中的人,責實浪費時間,假如有時間多練一下生存技能,或者學習一下武術,錘鍊自身能力,而比淪為宗教狂熱信徒要好的多,當然學習武術也是在積贊工作和學習以及生活的正能量,所以這其中的利害分寸還要自己拿捏?!

  • 5 # 本然堂講席

    【1,字面含義】

    佛經每句話都分“實相義和方便義”的兩種,前者不可說、不可思、不可寫,需要實修法門,生慧頓悟;後者可說、可思、可寫,但為度人的暫時假說,不是真義。同理,這兩句話也不例外,其實相義沒法探討,因為“心”本不可及,“識”本不可見,都是徒有其名,未有真實。故不論是誰和怎麼講,都是方便解,起個指路作用,並非目的地,是先要明白的。

    在句中:(1)萬物和萬法同義,都指一切。(2)“唯”有三義,一為“生”,此時句義=萬物生於心,萬法生於識;二為“決定”,此時句義=萬物決定於心,萬法決定於識;三為“是”,此時句義=萬物是心,萬法是識。(3)“心“指世界一切共有的同一個心體。(4)“識”指心動。可見,“萬物唯心”在講世界的起源,“萬法唯識”在講世界的狀態。

    【2,為何“萬物唯心,萬法唯識“?】

    大乘經典講的很多,《楞嚴經》講的最徹底、最透徹,佛把“世界和心”的起源關係全盤托出,大意為:無始劫前,一切眾生的妄心搖動積塵,內塵變為未來的煩惱,外塵變為未來的世界,靜塵為未來的虛空。塵動為風,塵厚為金,風金互動為火,火騰化水,多溼成海,少溼成地。妄心迷逐幻想,日久生力,附著在地水火風上,自然以“胎、卵、溼、化“的方式,再生出一切生物。最終,物+人=世界就形成了。所以,萬物唯心=心造世界,因是太久遠前的事理,所以眾生都迷惑,看不到真相,佛才要說破。

    對後句的原因,《圓覺經》比《楞嚴經》所說易懂,此轉原文: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意思是一切眾生生於無明,常在顛倒,認身為我,認物為識,積識成幻,如眼見空花,執作真實,依之為靠,不斷輪迴。識的背後,就是無明心本能。

    【3,兩句的引申義】

    主要是四個:(1)萬物、萬法都非真實,不可執著。因為“心”無真假,心造的一切也無真假;心即一切,一切即心,沒有彼此對立,本是一體。故見有物、有法,就叫“迷”,不見有物、有法,就叫“覺”。也因此,這兩句話是講給凡夫的,不講給覺者。(2)心動為識,識顯萬物,執識就叫萬法,故“物、心、法、識”都叫幻夢念想,若能頓覺無物、無心、無法、無識,就叫佛。所以,兩句話的反義才是真義。(3)執著萬物就生心,執著萬法就生識,故藏在執著背後的“無明”是生心、生識的根本,若能無心、無識,就斷無明。(4)心、識為“空無“,則萬物、萬法也為“空無“,此時兩句=萬物唯空,萬法唯無,也是真義。

    【4,兩句對應的《心經》解】

    “萬物“指五蘊的第一個,即“色”,指物質。“萬法“指五蘊的後四個,即“受想行識”。“心”指菩提薩埵之心,“識”指生滅、垢淨、增減。需要注意的是,五蘊的最後一個“識”指念頭,“唯識”的識指“印象+念頭”,後者包括前者。連起來看,萬物唯心=五蘊皆空,萬法唯識=諸法空相。覺悟此義,就叫“觀自在”,實證此義就叫“佛”。

    【5,兩句對應的《金剛經》解】

    “萬物”指世界微塵,“萬法”指有為法,“心”指金剛,“識“指念。連起來,萬物唯心=住色生心,萬法唯識=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總之,話題兩句是同時講“空有、真假、迷覺”,也叫“心現識變“,有心叫“現“,有識叫“變“,無心無識也就“不現不變“,所以兩句話的正反義都成立。不悟是凡夫,徹悟是佛;不悟是有為法,徹悟是無為法;不悟是有心,徹悟是無心,都在人的一念之間。這種智慧功夫來自實證,與談話無關。

  • 6 # 青山傍古寺

    個人理解:眾生以無明的力量轉本明的真空為頑空(頑固不肯改變),在頑空不明的黑暗中,結暗境為色,妄色再加起妄心(色心和合)就產生了五蘊身。真空轉為頑空即是起信論裡的“業相”,是眾生所造的第一個業(共業生成頑空)。在業相的頑空中本來是無一物可見,但因自心無明又欲有所見(唯心所現),因此就轉本有的智慧之光為能見(見分),這便是起信論裡的“轉相”(轉智光為能見相)。要知道真如智光的作用只是“照”,被轉為能見的見分之後就不一樣了,真如智光只是“照見”而不是“能見”。有了能見,欲見則見,於是就在頑空中變現出欲見的物體(相分,即唯識所變),變現的方法就是瞪以發勞(瞪眼直到疲勞看見虛空花),於是便有了山河大地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匹茲堡發生槍擊慘案,特朗普說教堂如果配備帶槍警衛就能阻止槍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