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A無題
-
2 # 野草的沉思
這種說法值得商権。
所以有這種說法,大概是因為英國總和美國纏在一起,總和美國一起進退。
但僅憑這一點,不能就說英國是傀儡國家。
英國有極輝煌的歷史。現在世界上依然舉足輕重。它和美國關係近,一是歷史原因(美國是由英國脫胎出來的),二是兩國價值觀念接近,三是英國根據自己國家利益的需要。
在伊核協議問題上,英國沒有隨同美國一起退群。在伊朗石油禁令方面,英國也沒有服從美國。可見,在利益發生衝突時,英國還是有其獨立性的。
-
3 # 一笑而過79778016
英美有“血緣關係”,一戰二戰並肩,患難與共。老來從子吧,事實兒子也能大擔當,相信兒子不會讓老爹吃虧或佔老爹多少便宜,故英就放心了並心甘地沒頭沒腦聽從擺佈。
-
4 # 彩虹騎士1899
每個國家的外交都是本國利益的體現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首先本人否定作者的觀點 英國從亞瑟王傳說開始再到1066 再到1687 從始至終都有著自己的利益考慮和權衡
1.均勢外交傳統
概念:
由於人們已經把近現代西方歷史的開端定在15世紀和16世紀之交,這時正值英
國的都鐸王朝(Tutor dynasty)。這既是近代歐洲國家體系孕育生髮,也是英國主權
國家形成確立的重要時期。對於英國近代均勢外交(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傳統源頭的探尋,也理應定格於此。都鐸王朝的君主們,面對Continental諸強逐鹿爭雄的局面,為這個國家“度身定製”了這樣的角色:成為一個Continental大棋局的天然平衡者。
均勢外交具有極大的彈性,能夠確保作為維持平衡的一方,左右逢源而位居不敗
之地,這也是對外政策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
均勢外交政策對於英國而言,包含兩方面的政策取向:
其一是所謂的“光榮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政策。“孤立”的要義並非
“隔絕”,而是英國不訂立約束自己行動的同盟條約,更不承諾為此承擔軍事義務,
只是在Continental諸強的力量對比勢態趨於平衡時,放任其展開激烈角逐而不加干涉。從這
個意義上講,“孤立”政策更為合理的解釋應該是一種“責任有限”政策,或者是一
種保持行動自由的政策。這使得“八百餘年來英國本土未曾受過外敵的蹂躪……”。
其二是以結盟,分而治之,操縱等為重要手段的干預政策。這種政策定位意味著,當Continental諸強間的力量對比天平發生傾斜並出現一國獨大的趨勢時,作為平衡者的英國
絕不會袖手旁觀,重新促成力量平衡,以防歐洲大陸內部崛起一個足以對自己構成威
脅的強權。從拿破崙帝國崛起到二戰結束,由於歐洲大陸的力量均衡總是被打破,英
國外交從保持均勢的需要出發,頻繁地變換結盟物件,甚至不惜與昔日的敵手締結同
盟協定。馬克思對此曾做過深刻的揭露:“英國大臣們即使在打仗期間,以及在有關
戰爭的一些問題上,都是同敵人勾結在一起的。”如此翻雲覆雨而朝秦暮楚,罔顧信
譽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盡顯英國外交為求己利、擺弄均勢的恣意妄為。
歷程:a、聯合抗法:拿破崙帝國崛起後,英國先後七次組織反法同盟,打敗強大的法國
b、聯合敗俄:1853年-1856年,聯合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打敗俄國
c、聯合抗德: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德矛盾成為主要矛盾,英國在一戰中聯合法俄擊敗德國
d、扶德抑法:一戰後,英國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
e、縱德反蘇:20世紀30年代,英國採取綏靖政策縱容德國入侵蘇聯,直到二戰結束後,英國因實力削弱,被迫放棄這一政策,唯美國馬首是瞻
2.現實主義外交(Diplomatic Realism)傳統
國際政治現實主義要求以一種現實和歷史的態度去看待涉及國家利益的國際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儘量克服理想主義和道德倫理主義的干涉,這就是著名的“馬基雅維利
主義”(Machiavelli doctrine)。現實主義外交是世界各國對外政策普遍貫徹的方針,這一點在英國對外政策中體現得更徹底、更典型。
現實主義外交傳統要求英國的對外政策以為本國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為主要目標。在這一點上各國概莫能外,而英國尤甚。英國的時代是自由資本主義的時代,英國的
興盛是由自有資本主義支撐的。英國靠“自由放任”構築起一個重商帝國,達到興盛
的頂峰,也希望自由資本主義的時代永遠保持下去。
現實主義外交體現為對外政策以國家實力尤其是經濟實力為基礎。回首英國的崛
起之路,充分說明了經濟實力對一國政治、軍事以及國際地位的決定性作用。英華人
由於巧妙地將海軍優勢、財政信用、商業才幹和結盟外交結合在一起,在海軍力量、
殖民地和商業貿易方面的優勢大大超出其他世界性強國。
英國的現實主義外交傳統,還體現為英國對外政策緊隨現實條件的變化為調整。
二.新時期英國外交的選擇
1.戰後初期“三環外交”的提出和實行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造就了美蘇兩極的世界力量格局,英國雖然在1945年時還是戰時同盟國的三強之一,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削弱了英國,實際上它已無足夠的實力
維持與此相稱的地位。正如丘吉爾在波茨坦會議上所承認,英國“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者走出這場戰爭的”
(2)內容
1948年10月9日,在英國保守黨年會上丘吉爾正式丟擲了“三環外交”總方針。他說: “第一環當然是英聯邦和英帝國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環是包括中國、加拿大
及其它英聯邦自治領在內及美國起著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語世界。最後一環是聯合起來
的歐洲。這三大環同時並存,一旦它們連結在一起,就沒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結合足以推翻它們,或敢於向它們挑戰……我們是在這三環中的每一環裡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國家。事實上我們正處在三環間的連線點上。”顯然,在丘吉爾看來,英國由於其廣泛的國
際聯絡和它在國際關係中所處的關鍵地位,註定要在國際政治中執其牛耳,發揮某種
中心作用,使它可以充當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橋樑與代言人。
所以說英國其實是一個睿智的外交國
自己獨立於歐洲大陸 又不像美國那樣離得Continental遠,美國可以簡單的實行孤立主義 英國的情況卻複雜的多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英國必須保證歐洲的均勢 任何一個歐洲霸主都是英國所不願意看到的 從威斯特伐利亞合約到維也納體系從維也納體系到巴黎和會 歐洲已經形成一套自我約束的會議體系 他們自覺或不自覺的隨各國勢力的變化而調整合約體系。在這其中英國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還望提問者儘量改變一下自己的看法
不甚感激
-
5 # 張細水
二戰後各國實力此消彼長,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軍事實力上落在各強國之後。
英國作為有核國家之一。根據1958年與美國簽訂的《原子能協作協議》規定,英國的核武載體必須從美國進口,核實驗必須在美國進行。英國的戰略導彈由美國管理,英國不得私自使用。
你是因為這個覺得英國是個傀儡國家嗎?
-
6 # 哪路人
首先,英國肯定不是個傀儡國家,但絕對是腦回路有點不一樣的國家。大家發現沒有,島國的人和大陸上國家的人總是有區別的。島國的人總有一種莫名的被迫害,被排擠,被邊緣化的隱憂。總是特別提防離他們近的大陸國家。而喜歡找離他們遠點的國家當盟友。歐洲的英國是這樣,亞洲的日本也是這樣。
至於有人說英國是傀儡國家,也是有原因的。大家看看二戰後整個歐洲的發展就知道了。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歐洲國家的軍工發展,戰後歐洲的武器那絕對是數一數二的,英國的鷂式戰機,德國的豹式坦克,法國的Phantom等等在當時都是世界上排前列的。頂峰時期法英德意聯合研發的颱風戰機,那是和美國F15,蘇聯的蘇27相比一點都不落下風的三代機。歐洲大的國家基本都裝備了。美國看不下去了,你歐洲這樣搞我的武器賣不到歐洲不說你還和我一起搶世界市場,決不能忍。怎麼辦?呵呵突破口就在英國,前面不是說了嗎,英國國內至始至終都有一股勢力在提防法國德國這些歐洲大陸國家。美國簡單的運作就把這個武器聯合體搞垮了。後來的法國就只能自己靠達索公司獨立研發陣風艦載機(德國沒有航母對這個沒興趣)。因為裝備的少(英國不買)成本太高,印度前段時間買了30幾架,2.5億美元一架,除了印度是冤大頭以外,這飛機研發成本分攤下來確實高。好了歐洲現在沒有自己的四代機,前段時間達索公司搞了個方案出來,沒用。歐洲的四代機市場基本被美國的F35給壟斷了。德國空軍司令想買,德國政府不同意司令辭職了,估計德國堅持不了多久也得妥協。沒有市場支援達索公司是研發不出四代機的,靠法國自己的百十來架需求那研發成本分攤下來是天文數字。你說法國德國不恨英國。現在歐洲軍工體系就只剩那零零碎碎不成體系的東西在支撐了。
第二,就是英國脫歐了。一個聯合的歐洲絕對是一個強大的力量,說實話對於美國,俄羅斯,中國來說都不是好事。但歐洲有英國啊,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國家。英國脫歐對歐盟的打擊可以說基本是致命的。這事引起的連鎖反應會在以後慢慢體現出來。
回到題主的問題,英國不是傀儡國家,但英國的一些做法確實會讓人有這種感覺。所以說英國是個腦回路特異的國家。
回覆列表
也不算傀儡,英國虛榮心比較強,還幻想著自己是大英帝國,就是有了 這些虛榮心 它才在 歐洲十國圈裡,搞分裂。從全世界來看 英國還是 有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