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晨晨加油

    為什麼小孩跟爸媽鬧,跟別人不鬧?我來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和經驗。

    在我們生活中,其實會遇到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在外面或者在幼兒園裡非常聽話,但是在家裡父母的面前,孩子就會變成另一個他,會變得有些無理取鬧,不講理,會和父母各種吵鬧,發脾氣等。

    那麼為什麼孩子在外面的表現和在家裡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呢?

    一、孩子性格內向。

    根據經驗來看,如果孩子在外面表現和家裡表現不一樣,一般這類孩子都是性格比較內向。他們在外面通常表現的比較懂事,聽話,從另一個層面來講,這類孩子在外面也是不太敢釋放自己,表現的比較拘謹,不太敢展示真實的自己。

    二、父母給孩子安全感。

    孩子在父母面前鬧,其實也是宣洩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如果孩子在外面過於壓抑自己,在父母面前適當釋放一下情緒也沒有什麼不好,也證明父母給到了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感受到安全,才會釋放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可能也不會在父母面前鬧。

    三、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缺少原則和底線。

    如果孩子經常在父母面前鬧,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父母對待孩子的行為缺少正確的引導方式,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原則和底線。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底線時孩子也會經常在父母面前鬧。

    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

    作為父母平時應該多陪伴孩子,在和孩子一起外出時,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引導孩子在外面要大膽的表達自己,同時也要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家裡也是同樣的方法,當遇到孩子跟你鬧的時候,注意引導孩子識別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情緒,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先去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做到溫和而堅定。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又感受到父母的原則和底線。

  • 2 # 魚小得

    家有幼兒的父母,常常與遇到這樣的情況:下班回家,原本跟姥姥(奶奶)玩得好好的孩子,在見到父母的那一刻,撲過來,抱著腿,大哭;你若是哄它,越哄越哭,一會兒要往東,你往東它有說要往西,讓父母左右為難甚至煩不勝煩。

    其實,在人前是乖小孩,在父母前面是“鬧精”,這是大部分小孩的常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大概有這麼幾點:

    第一,孩子的情緒,也需要宣洩。

    再小的孩子,也會有情緒。吃奶不順利呀,走路磕著了呀,不想睡午覺啊,想媽媽了啊等等,各種原因累積到一定程度,孩子的負面情緒就會爆發。就像大人一樣,如果各種不順心積累在心裡不進行合理疏導,總會在某一天集中爆發。小孩子也是這樣啊,它的情緒也需要一個出口。出口在哪兒呢?首選肯定是跟它最親近的父母啊!比方說大人,心情不好的時候,想發脾氣,你會大街上找一個陌生人對著他吼?會對同事莫名發火?肯定是找配偶,或者自己父母啊。所以,孩子有了情緒,也跟父母鬧情緒,甚至對父母進行肢體攻擊。這時候,父母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應該覺得“榮幸”,因為並非每個人都能“有幸”成為孩子情緒的“垃圾桶”的。

    第二,孩子跟父母鬧情緒,是在尋求“安全感”

    每個人都喜歡乖小孩,喜歡整潔、有禮貌的小孩。但是,孩子往往會在最在乎的人面前,展現出相反的特質來,那是因為孩子在試探,如果我不乖,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來,你是會逃跑,會討厭,還是會依然愛我?

    我們常說,愛孩子,就要愛孩子本來的樣子。孩子本來的樣子,並不時刻是討人喜歡的。這就是想是兩個人戀愛,都會相互試探:你能接受我不那麼美好的樣子嗎——不算好的家境,算不上驚豔的外表,甚至還有些不那麼好的小習慣——如果連這些你都能接受,那麼,你可能是真正愛我的。

    孩子對於父母之間的愛,也是這樣的。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一些小問題,有耐耐的性子,足夠包容,孩子就會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一旦孩子無法確認這種無條件的愛,就會一再地製造事端和摩擦,一遍一遍地求證,直到得到滿意的答案為止。

    第三,孩子哭鬧,還可能是在試探“邊界”。

    這種清醒最可能出現在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不一致的時候。比如,對待孩子吃糖這個問題上,如果媽媽告訴孩子,每週六可以吃一次;但孩子爸爸說,隨時都可以吃。那麼,孩子最大可能,是會跟媽媽鬧,要求隨時吃,以確認媽媽是否也會允許他隨時吃。這種試探邊界的行為,會不斷上演,知道爸爸和媽媽達成一致的意見,孩子再無“空子”可鑽,就會自然而然停止。

    所以說,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統一意見。孩子有穩定的情緒,才能專心致力於自我發展。

  • 3 # 牙媽育兒

    可能很多父母都會有這種感受吧,在外人面前孩子乖的讓你覺得他在“裝”,在父母面前動輒哭鬧不止。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狀態呢?父母要怎麼幫助孩子減少鬧騰的情緒呢?

    1.只是恰好你給他定了一些他自己不喜歡的規則。

    在孩子的行為被父母限制的時候他是很容易發脾氣的,當然他不是專門針對父母發脾氣,只是恰好你給他定了一些他自己不喜歡的規則,父母要保持冷靜並且儘量理解這種行為。儘量減少複雜的規則的建立,制定適合孩子的簡單直接的規則並且持之以恆的陪伴孩子堅持下來。反過來看,孩子偶爾的發脾氣其實是對你的一種信任。但是在外人面前因為覺得自己對那些人都不熟悉所以孩子不敢鬧騰。

    2.有時候是在尋求你的關注,試探你的規矩和底線。孩子其實是特別會“察言觀色”的,很多父母在要不要堅持的讓寶寶遵守規則上,言語中透露出不確定性。其實2-3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從父母的言語中感受到這種不確定性,並且嘗試著利用這種不確定性。如果這一次父母屈服了那麼下次父母不答應的時候就會發脾氣。就像我上一篇文章舉的例子一樣,你堅持讓孩子飯前自己洗手,有一次孩子不想自己洗了要求媽媽給他洗,媽媽覺得孩子玩了一天了太累了,要不就幫他洗了吧。那麼下次孩子一定還會提出這樣的請求,如果到時候你不答應他一定會因為這件事情跟你發脾氣。他會有疑問明明上次就可以為什麼這次就不行呢?父母要做的是堅持定好的規矩,減少孩子的反覆情緒。

    3.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主張。你會發現孩子每天都會跟你說無數個“不”,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不反對才是有問題。當出現這種時候,儘量給孩子提供選擇性,減少孩子鬧騰的情緒。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選擇主張。例如,外面下雨了,他不想打傘,你可以問他你自己拿雨傘還是媽媽幫你拿。出門以後下雨淋到他身上,他很快就會意識到應該躲進雨傘裡面去。

    父母不能預防孩子每一次的發脾氣,但可以避免孩子過分勞累,鬱悶,沮喪可以減少孩子發脾氣的次數。睡眠不足的孩子也是比較容易發起脾氣的,幫助孩子保證睡眠時間,如果到了晚上孩子還不想睡覺,可以讓孩子躺在床上給他講個喜歡的故事。

  • 4 # 童書媽媽麗姐

    為什麼小孩跟爸媽鬧,跟別人不鬧?

    第一、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情緒宣洩也是需要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的。

    孩子能在你面前鬧,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說明他感覺在你這兒是有安全感的,他的這種行為是被接納的,也是可以在你這兒獲得理解和安慰的。從這點來考慮,你應該感到高興,至少孩子還願意在你這兒表露他真實的情緒和想法。

    第二,孩子其實都是非常聰明的,他們也很清楚和誰鬧能最終滿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有的家庭老人比較寵溺孩子,孩子有什麼要求見大人不能滿足,便躺在地上哭鬧,有的老人受不了就答應孩子的要求了,孩子見這招管用就一直用。但有的家庭成員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孩子哭鬧幾次看不管用就不再使用這招。所以為什麼孩子不跟別人鬧,因為別人不會滿足他呀,爸媽會滿足他。

  • 5 # 庭爸談育兒

    這是一個好問題。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想,如果小孩願意跟別人鬧,但卻不跟爸媽鬧,我們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那父母反而要小心了,這代表了:

    1、孩子怕你,遠比怕陌生人還嚴重!那我們是怎麼和孩子相處的呢?2、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不會是最佳的狀態。如果我們總是端著父母的架子,批評和指責孩子,他不能在我們這裡得到支援和鼓勵,3、是否你和孩子間,有一段時間沒有生活在一起?

    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孩子與我們之間的親子關係,我們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和陪伴,都在決定著是否會出現題主所說的情況。

    那麼,孩子跟我們鬧,說明了與我們在一起,孩子是有安全感的,他知道,我們父母對他是包容的,不論怎麼樣,父母總是最親的不是?

    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對於孩子的鬧,還是要學會觀察與區分的,並且有針對性的做不同的反應。

    1、孩子的鬧是為了得到什麼,有無理取鬧的意思,此時需要我們態度堅定,同時也不必發火。這個叫溫柔而又堅定,讓孩子知道我們的態度,有幾次這樣之後,就不會總是無休止的吵鬧下去。

    2、孩子的鬧是因為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我就提醒我們,要更加註意孩子的情況,更多更好的陪伴好孩子,而不是總是忽略孩子的需求。

    做為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現在不陪伴,以後想陪伴了孩子也不給我們機會了。

    3、孩子的鬧,是一種情緒上的渲洩,我們需要去學會引導和麵對這種情況,同時告訴孩子,面對情緒,我們應該怎麼做,可以把你的情緒告訴我們,我們一起來面對。

    庭爸,7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如果想要育兒乾貨,可以關注我後私信:育兒秘籍,我將送你一份很落地和實用的育兒秘籍。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關於碟仙的電影哪部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