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V小賣部
-
2 # 步步為營007
多看看野史。記得高中時期,學習歷史很機械,不過,後來來了一位歷史說話幽默,有時講些課本上沒有的野史。例如大漢奸吳三桂投靠清朝,覺得此人真是卑鄙齷齪,大明不曾虧待你,竟然投靠外族,引韃子入關,後來瞭解到,原來是吳三桂本不是這樣的,而且也準備勤王保護崇禎,只不過晚了一步。後來就準備投靠李自成,可是李自成,不僅霸佔了吳三桂的小老婆陳圓圓,還把吳三桂的父親關進大牢,是可忍孰不可忍,結果就投靠了大清,李自成是自作孽不可活,吳三桂降清,原來是有深仇大恨的。
說話幽默些,課堂之餘講些段子。化學有些枯燥乏味,不過老師喜歡引經據典,一度讓我懷疑其是語文老師,像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等等,只要你喜歡,總能發現樂趣的。
-
3 # 歷史蒼穹
首先上課者自己要對歷史感興趣,在上課前更多的去了解和課程相關的一些課外的有趣的歷史傳說,故事,儘管真偽難辨,但能提起學生的興趣。再將課內所需要掌握的內容融合到其中,學生們才喜歡聽課。單純的歷史其實是枯燥的,學生們覺得離他們很遙遠,所以更要提高教師自己的教學藝術,多讀書,多延伸擴充套件,讓學生們覺得歷史就在我們身邊,並非遙不可及。
最好能夠以故事的形式把所要講述的內容去告訴學生,這樣學生們越喜歡,自然課程也就越好上,而不至於一上課,先講不了課堂內容,就要和學生們鬥智鬥勇。有的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說起來的講故事,你自己就要多讀書,多思考,只有自己積累的多了才能帶給學生們更多,照本宣科是行不通的。
最好在上課的時候能夠告訴指導學生們如何正確的去認識歷史,去尋找真正的歷史。用大腦去思考,用心靈去感受,這才是學習歷史。可惜,我們現在的歷史課太多的照本宣科,僅為考試。
-
4 # 武威堂後裔
我覺得像戴建業老師這樣解讀古詩詞的模式,在對歷史上的事件,人文歷史等,用幽默風趣的方式表達,絕對是精神絕倫,受大多數人喜歡。
-
5 # 大米有米
歷史是基於人而創造的。歷史的有趣,在於人物的多樣化和獨特個性。所以,歷史課要想講的生動,必須要基於歷史人物的弧光來表現,不能只講事件而忽略人物前史和深層次的性格行為特點。史記之所以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非是無因。
-
6 # 我曾住地球
我是豐兄說歷史,我來回答。歷史課,面對的都是還保留著好奇心的,未踏入社會地位一群孩子,所以只要講得生動有趣,就能吸引大家,上好歷史課。
那麼,如何把看似枯燥的歷史課上得生動有趣呢?我認為有以下三個方法:
其一,講課者要對歷史熱愛。你不熱愛自然不會原因去花心思瞭解歷史背後的故事背景,也就沒有好的講課佐料了。斷章取義的片段歷史,現在的人很難理解歷史人物的做抉擇的背後原因。
其二,要結合人性的角度。不管古代還是現代,人性的特點是沒有多大的變化,求生存,趨利避害等等這些都是人性的普遍特點,瞭解這些就能很好回答很多同學的各種疑問。
其三,多親臨其境的觀感。現在我們經常看到日韓的小學生集體來北京參觀故宮的現象,最好的歷史課在歷史的現場。儲存完好的歷史遺蹟,不但能激發興趣,更能印象深刻。
回覆列表
由於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特殊原因,自從建國以來在中國的教育體系和人們的觀念當中“重理輕文”一直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重理輕文”的現象更為普遍,歷史學科總擺脫不了“二流學科”的尷尬境遇。人們習慣上把“過去的故事”當成歷史。由此造成一些人所謂的“歷史無用論”,即便是學習歷史的學生也往往認為歷史課沒有意思,感到無聊。應該承認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哀,當然更增加了史學工作者的難度。筆者認為讓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提高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廣大歷史工作者尤其是歷史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注意文史結合的形式
歷史教育的先賢和前輩們總強調文史結合。現存的史料有相當的部分是由文字記載的,學習歷史必須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反過來說,在中華文明浩瀚如煙的文學中間也蘊含了許許多多的歷史知識。而我們的學生在經歷了從小學到初中學習過程,已經掌握了足夠的史料來加以運用。如在學習春秋五霸時,便可設計用《崤之戰》來匯入新課。學生髮現所講的內容是自己所瞭解的並且還有一部分是自己想知道但尚不瞭解的,就能立刻投入到課堂中。枯燥的講述變成了更為有趣的討論。再比如學生由於時代的變遷對於歷史人物缺乏應有的尊重,這是作為一個歷史老師往往比較慨嘆的事情。究其原因就在於學生缺乏對於偉人必要的瞭解。基於此在學習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時候,我就有意識的將魯迅等偉人的一些精闢論述列於課堂之上。學生由於語文課的關係對於這些論述都相當的熟悉,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結合史實的分析,既讓他們學到了歷史知識又讓他們覺得歷史知識原來在其它學科上也是“有用”的,從而增強歷史學習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成績是學生非常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歷史教學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總結歷次考試的得失,我發現應用其語文課的有關內容來分析試題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歷史考試中的某些題和語文考試的閱讀題有許多的相通之處,可以彼此借鑑。只要稍加點撥,學生在思考對比之後,往往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二、聯絡歷史電影或小說的形式
歷史是過去的客觀存在,具有不可複製的特點。因此上很多的歷史事件單單靠一張嘴是很難讓學生明白其前因後果的。尤其是遇到時事激盪的時代,往往風雲際會,在相同的時間各個國家、各位英雄相互影響,彼此交錯。而這時候往往是學生最為感到困難的時候。由難而惑,惑而無趣,正是歷史課堂難以吸引學生的原因。藉助較為符合史實的電影和電視劇就可以把困難的事情變得簡單而有趣。
一部《愛國者》可以把《北美獨立戰爭》各個相關知識點諸如奴隸制度的存在、黑人在北美獨立中的作用、啟蒙思想與美國獨立、民兵與游擊戰等演繹明白,又立體感受到了英美法之間的彼此影響。一部《茜茜公主》把分散在教材各處的德國統一、義大利統一、兩次工業革命的史實融合在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中,溫故而知新。同時再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分析尋找電影中所存在的與歷史教材和知識體系相矛盾的細節,更進一步的加深了歷史知識,在趣味中鞏固所學。
小說是學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類書籍。學生不但喜歡看而且有些學生還有非常的研究,比如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有些人喜歡把其與歷史學習對立起來,我倒覺得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來就具有極高的史學造詣,其各部作品中在這些方面也表現的十分明顯,藉助學生的興趣,歷史課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討論中深化所學知識。
與之類似的還有評書等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運用,完全可以成為讓歷史課堂有趣起來的得力工具。
三、注意歷史課與政治、地理等相關學科的聯絡
歷史是時間與空間的結合。學生感覺歷史課無聊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往往覺得歷史事件是很空洞的,不知道這些歷史事件在何時何地發生。當然這種情況是由於學生的常識、當前的教育體制等等多種因素所造成的,並非歷史課一科在短時間內所能扭轉的。我覺得有重點的結合政治、地理等相關學科是必要的,同時這也可以讓自己的課堂有趣起來。
我在課堂中發現學生往往覺得自己的各科教師互不往來。如果歷史老師在課堂上引用了另外一科的相關知識,他們馬上就會興趣倍增並且刨根問底。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不會以“請另外諮詢××老師”作為搪塞,而是就勢引入相關領域並結合適合的歷史事件加以分析。比如在《馬克思主義的產生》這一課的學習當中,我就把哲學上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聯絡和發展的觀點用來解釋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有關問題,事實證明收到較好的成效。利用多媒體手段結合地圖來學習歷史更是深受學生的歡迎。
在歷史課堂中也可適當運用其他學科的有關術語,降低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難度。如租界、租借地、勢力範圍的關係就可引入數學中“子集”的含義。另外,我覺得政治中的價值規律、通貨膨脹,尤其是哲學常識和政治學常識更是歷史學習的必需材料。這樣既增加了學科之間的滲透,也能改變“歷史無用論”、“歷史與現實無聯絡,與其他學科無聯絡”的錯誤傾向。
四、採用各種方法來幫助學生準確記憶歷史史實
歷史課所以讓學生感到困難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歷史史實的記憶問題。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際,太多的歷史史實需要記憶。有意識的採用多種方法來幫助學生記憶就成為活躍課堂的必要措施。
可以採用自編口訣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準確記憶。如《天津條約》開放的十處通商口岸,學生很難記住名稱和位置,教師可用“天約(《天津條約》)開放十口岸,南(京)鎮(江)漢口加九江,沿海營(口)煙(臺)加上汕(頭),島上還有瓊(州)、臺(灣)、淡(水)。”這樣就達到了兩全其美的效果。
聯想記憶法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歷史教材中有些知識點彼此間缺乏必要的聯絡,學生識記起來比較困難。比如教材中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巴黎公社革命的歷史意義等,我就建議找出其中的關鍵詞,並把這幾個關鍵詞聯想成一個短小精悍的故事或笑話,有效地加強了記憶。
總之,讓歷史課堂不再是枯燥的說教,不再是歷史教材的朗讀和簡單重複,不再是一部死記硬背的單調工作,是我們作為史學工作者的責任。要讓歷史課堂變得有趣起來,改變世人對歷史極其庸俗的偏見,使廣大中學生知史、懂史、樂史、學史,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我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本來大家對於課本上的那些年代和生硬文字描述的歷史事件都提不起興趣。但是當歷史老師講完主課給我們講一些書本上並沒有的歷史事件的時候,教室裡學生的熱情就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總是覺得聽不厭,下課鈴響了還對這節歷史課依依不捨。我覺得其實那些課外的歷史事件多多少少是與課本主介紹的有一定關聯的,又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很可取。這只是我個人對您的一點建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