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虎牙萬寶閣

    我是吾盂,我來回答。

    王安石當然不堪當史上第一完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從古至今以來,名留史冊的有很多人,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說自己是一個完人。

    所以我個人覺得王安石當然也不堪當史上第一完人。

    但是不可否認,王安石確實是一個很偉大的人。

    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的頭銜。歷史上的名人,到最後在某一個方面有大成。

    但是王安石此人卻是不一樣的。

    他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

    思想家:

    王安石在思想教育方面。他反對先天的德行說,更加註重後天教育的培養和感染。他主張學生學文學武。要文武兼備,並且反對用繁瑣的規章制度去約束學生,主張學生要批判性地進行學習,不要死記硬背儒家經典。他的這些主張在當時觸犯了一些儒學大師的利益當時時代的人對他的批判是很嚴重的。

    但是讓我們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的話。王安石當時的很多教育思想方面的主張,我們一直沿用至今。

    比如王安石所說的,批判性的學習。也是我們當今教育正在做的事情。

    政治家:

    王安石除了在思想方面的成就之外,他在政治上也有很卓越的成就。

    王安石進士及第之後,先後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參知政事等職。於1070拜相,在官途上,王安石達到了頂峰。

    做了丞相之後,王安石開始主持有名的“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包括 1、青苗法2、募役法(又稱免役法)3、方田均稅法4、農田水利法5、市易法6、均輸法7、保甲法8、裁兵法9、將兵法(又叫置將法)10、保馬法11、軍器監法12、改革科舉制13、整頓太學,十三項,涉及了教育、軍事、農業個個方面。

    雖然王安石的變法最終失敗了。但是也給當時的社會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文學家:

    其實除了在政治改革和思想方面的成就之外,我們所熟知的王安石還是一個文學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詩詞有很多流傳至今。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出自王安石之手。

    王安石在文學上的成就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散文。

    王安石的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

    他將自己的文章和政治緊密的結合起來。觀點鮮明的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立場。

    王安石的兒子王雱,也是一位少年英雄。少年及第,在他重病期間,他的妻子不離不棄。但是當王安石看到自己的兒子病情始終無法好轉之後,做了一件在當時社會上很轟動的事情,他幫助自己的兒媳婦跟兒子離婚,又給兒媳婦找了一戶人家將她嫁了出去。王安石做的這件事情,的確是站在自己兒媳婦的立場上為她考慮,面對自己重病不治的兒子,為了不耽誤自己兒媳婦的後半生,主動給她找了一戶人家將她嫁了出去。

    站在當今社會女性的立場上,王安石這件事情確實做的很偉大。

    但是在那個社會上,他首先沒有考慮到自己兒子的感受,王安石的兒子是很愛他的妻子的,王安石完全可以等到兒子去世之後,再將兒媳婦改嫁,王安石的兒媳婦改嫁後不久,他的兒子就不治而亡,如果他的妻子能一直陪在他身邊,少在他離世之前,他的內心是感到安慰的。

    以上就是我針對王安石是不是第一聖人所給出的觀點,觀眾大家指正。

  • 2 # 朗照千江月

    說到王安石,我們能夠想到王安石變法,無論是對王安石的變法,還是此人的一些修養品格,本人是持肯定態度的。

    不過,有不同觀點的朋友,也可以說說自己的看法。

    對王安石的評價,從宋朝開始,就有肯定說、否定說和不完全肯定說,不同的觀點,都有合理之處,我們應該兼聽,都應該保持尊敬和包容的態度。

    本人的觀點是肯定的。

    提問者的問題也很好,提問的朋友用疑問的方式說出這個問題,就是說王安石這個人是有一定爭議的。

    說王安石是“史上第一完人”有誇張的成分,本人比較喜歡梁啟超對王安石的評價:“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

    這句話是梁啟超先生對王安石的高度評價。

    要對王安石有一個細緻而微的評價不容易,我們從幾個小故事來說說王安石此人吧。

    說到王安石,筆者是肯定王安石身上的改革精神的。他的改革精神也就是著名的“三不足”之論: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無論是封建社會,還是現實社會,這種改革進取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不能對大自然的災害有所畏懼,不能盲目效仿前人的陳規,也不能對他人的流言蜚語而懼怕。

    王安石身上就有這種不懼怕一切,要排除萬難進行改革維新的精神,這一點,即便是在現在,也是值得肯定的。

    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說:“(王安石的維改革思想),是人類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這些成果,使人類有了擺脫野蠻統治的可能和方向。”

    以上這是筆者對王安石變法的肯定,對王安石的一些品格,筆者也是持肯定態度的。

    王安石有一段時間出任知制誥,就在這段時間,王安石的正室吳氏給王安石找了一個小老婆,小老婆的遭遇很悽慘,是為了還丈夫的債被迫賣身的。

    王安石聽了這個小妾的話後,不但幫她還錢,還讓她和原來的丈夫團聚了。從這一點看,王安石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

    作為一個朝廷大員,王安石不是一個拘小節的人,根據蘇洵的描述:“衣臣虜之衣,食犬憊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

    作為一個堂堂的朝廷命官,作為一國宰相,他能夠想到小人物的難處,能夠不注意自己的儀表和飲食,這一點是非常難得的。

    “歷史第一完人”這樣的評價,或許大家有質疑。但是梁啟超先生的“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這樣的評價很多人是同意的吧。

  • 3 # 慕桐先生

    恕在下直言,這個問題有很大問題。

    這個問題影射的故事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王安石的兒子王雱和兒媳龐氏,話說有一天王安石看見年輕貌美的龐氏躺在院子裡乘涼,身姿窈窕美不勝收,一時情不自禁在佈滿灰塵的桌子上寫下“碧紗帳裡一琵琶,我欲彈時理有差。”按照傳聞的說法,這貨寫完還故意咳嗽一聲,生怕自己這美貌兒媳看不見,結果兒媳柔柔弱弱走過來拋了他一個媚眼兒,檀指點在朱唇上沾了些口水對上“願借公公彈一曲,風水猶留在吾家。”

    怎麼看,這都是一首風騷至極充滿著文人惡趣味的小黃詩。

    正直兒子回來看見這一幕,王安石老臉一紅,立刻雙手按在桌子上抹平塵土,當兒子問起他在幹啥,這貨發揮朝堂之上誰臉皮厚誰就能贏的大無畏姿態,端端正正說了一句:“扒灰!”

    據說這也是扒灰的由來。

    不用想也知道,這件事情很大程度上是王安石的政敵為了抹黑王安石故意杜撰出來的,畢竟王安石變法在那個時代是如此激進,觸怒了很多人的利益。

    首先一個經不住推敲的疑惑就是,究竟是誰把這首詩傳出來的?明明寫在灰塵上被抹去了,還傳的如此完整,惟妙惟肖,這人或許大概有千里眼順風耳和過目不忘的本領。

    第二就是,這件事難不成是王安石或者龐氏親口所述?

    像王安石這麼自負的人,不太可能。

    第二個版本則顯得大度許多,是說龐氏貌美無比,王雱整日裡疑神疑鬼,總覺得自己這麼個美貌老婆紅杏出牆(你也不想想,這一國宰相家的兒媳,是什麼人都敢碰的?),自己親兒子生下來不久後就被他自己給弄死了,自己也瘋了,龐氏整日裡傷心不止。

    王安石心明如鏡,知道自家兒媳無辜,便逼著王雱休了龐氏,為了保住龐氏聲譽,認龐氏為乾女兒,以宰相府的名義,風風光光出嫁。

    以王安石的為人,顯然第二種版本更為可信一些。

    但這些事情說白了,誰也不知道真相究竟是什麼,這就像現代娛樂圈,今兒個這家媒體說這樣這樣,明兒個那家媒體就是那樣那樣,一個抹黑,一個洗白,反覆不止——至於真相,誰關心真相究竟是什麼?只要能讓他們分泌一會兒荷爾蒙,那就是真相。

    所以以這個來論王安石是不是“史上第一完人”,沒有太大意義。

    這個評論的出處應該是出自梁啟超公“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在下認為,這個評論除了道德方面的完人之外,更多的是相對於王安石的地位、功績而言的。對於這種彷彿開了掛般的穿越者,功績不可謂不大,有這樣的前提,再來看他的道德,就會更加流光溢彩了。

    對於這方面,還有一句說的特別好:“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千年無孝子;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萬年無完人。”

    至於是不是真正的“史上第一完人”……這就要看跟誰比了。

    固然王安石真正的做到了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實屬難得。可別人也有做到的不是?

    離我們最近的,就是曾文正公。

  • 4 # 醜石

    王安石在北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位高權重,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猶以改革著名。在實施改革的過程中,招致許多守舊派的反對和抵制,反對者攻擊無所不用其極,所以一些民間傳聞未必可信。據瞭解歷史上有兩個半完人之說,兩個完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明朝的王陽明,還有半個是清代的曾國藩,貌似沒有王安石是完人之說。

  • 5 # 睜眼扒瞎你男弟

    首先要知道何為完人?位極人臣而不弄權,手握大權而不貪財,身臨險鏡而不怕死,美色當前而不動心。

    王安石是出了名的道德完人,尤其是不貪戀美色而出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反艦彈道導彈的技術難點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