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狼過峰

    宋朝這個皇朝在歷史一共存活了300多年,在歷史上的地位也是高的,對整個中國的老師也是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它的文化和經濟都達到了一個頂峰的狀態,宋朝也出現了很多文人,有大家熟悉的蘇軾、李清照、司馬光等人,最重要的是,在宋神宗時期還出現一場變法,這場變法給後世的影響非常的到。

    在這場變法之後的幾百年之後,也就是民國的時候,還有人寫書歌頌這場變法,讚賞他是古代最為高尚的人。就連當時最大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領導人都對他讚不絕口。可見世人對王安石的變法是非常的讚賞和認可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樣的一場變法運動,放在當時的宋朝是行不通的,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第一宋朝的經濟雖然非常的發達,但是依然是一個封建的舊社會,就算這是對百姓有利的,也未必會有人接受呀。第二個原因就是皇室不會接受,官僚不會接受,因為這場變法最大程度上傷害到了皇室和官僚階級的利益,所以朝廷上有非常多的人,阻止這這場運動。

    就算這場運動有皇帝的支援,但是終究是抵不過這些大臣的反駁。所以王安石兩次擔任宰相這個位置,兩次被推下來,最後和自己的家人歸隱山林,不再問世事。世人對他的評價有兩種極端的評價,一種就是剛剛說到的,對他無盡的讚賞,還有一種就是無盡的羞辱謾罵。

    王安石的一生都在想為百姓做點什麼事,也希望自己的變法可以被朝廷採納,百姓也好過一點,但是他忘記那個是怎樣的時代,想要改變一個時代是不可能,沒有大眾的支援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他滿志的抱負最後也只能歸隱山林了。

  • 2 # 一起讀經典

    王安石心繫百姓,從內心深處來說他是不願意歸隱山林的,但是人生有諸多無奈,他最終選擇歸隱山林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王安石倡導變法革新,力圖改變大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困境。在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各方面都採取了一系列有利的舉措,這些想法和政策措施得意順利展開推進,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宋神宗對變法的支援。宋神宗是王安石的“知己”。但是,宋神宗因病駕崩後,變法便遭遇了阻礙,不能再繼續推行下去了。沒有了皇帝的支援,王安石在朝中也無法順利工作了。

    再有,變法有人支援,也有大量人反對,包括朝中那些大臣們,也有不少的反對者。當宋神宗死後,王安石的變法舉措便立即遭到這些人的反對和打擊。這種情況下,王安石在朝中立足都很困難了,即便再心繫百姓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另外,就是王安石的家事也影響了他的選擇。王安石最心愛、最有才華的兒子王雱因病英年早逝了,去世時年僅33歲。這時候,王安石已經是晚年遲暮之年了,老年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對王安石又是巨大的打擊。他心力交瘁,無力再為政了!那既然這樣,不如選擇放下,解甲歸田,歸隱山林,過幾天與世無爭的清靜日子。

    無論是身居高位的宰相,還是歸隱山林的老翁,王安石的內心深處始終是心繫百姓的,這是他不變的情懷。

  • 3 # 良人執戟2

    用“歸隱山林”形容王安石的第一次罷相,似乎用詞太浪漫,是被罷官了,王半山(王安石字)帶著家人,輕車簡從,一大早從開封南門悄悄遁去。

    王安石是否如北宋時期文人那樣的主張:“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呢?我認為有一半是在無可奈何中,心力交瘁的離開他傾盡所有心血的“變法”工作,另一半則是他的身心十分疲憊,在不能兼濟天下的情況下,獨善其身。在林泉中韜養寧靜淡泊心性。

    其實,陷入變法困局的王安石,即使退隱江寧(南京),笀鞋杖策的蘇軾仍然來到南京,他要會一會自己的詩朋詞友王半山。然而見面又是談“變法”,蘇軾堅持自己的觀點:“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淺,不在乎強與弱,一一一我希望陛下(王半山)一定要崇尚道德而使風俗厚道,不願意陛下急於建立功業而貪圖富強一一”。

    王安石雙手一攤:“我己經離開朝庭了,這些事情在朝內我可以說,但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王安石為什麼會被罷相呢?最根本的一點:“詩人做政治家激情有餘,“絕情不足”。其次是“變法”的最高支持者神宗皇帝的左右搖擺。

    王安石,字介甫,小字獾郎,晩號半山。江西撫州臨川縣人,生於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一生因寧變法受到不少爭議。列寧稱他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少年時代的王安石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恃才傲物,一心想以詩文博取功名,但是,他受到前輩歐陽修,范仲淹的影響,開始關注社會道德和民生問題,立下“矯世變俗”的志願。

    他的仕途起自基層,以進士資格為官的王安石在任職期間,帶領農民修建農田水利工程,用官庫糧食低息貸給急需的農民。

    他曾經給北宋中央政府寫了一封公開信《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神宗皇帝即位後,一心變法圖強,於是召見王安石,秉燭夜談天下大事,神宗終於認同王安石的變法政治主張。

    熙寧二年,王安石進入中央出任參知政事,變法程式拉開序幕。

    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宋神宗心中卻首先要強兵,要報宋太祖趙光義死於契丹人的箭傷即“一箭之仇”,而且想收復“燕雲十六州”。

    當時的大臣主張“節約強國”,而王安石主張“善理財者,不加賦而國用足”。

    在改革的組織中,特別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專門制定戶部、度支、鹽鐵的條例。

    改革的具體條例有:

    1.均輸法。2.青苗法。3.農田水利法。4.保甲法。5.免役法(關於徵兵制度)。6.三合法(教育改革)。7.使用新的教科書《三經新義》旨在培養新型幹部人才。

    我認為:宋神宗支援下的“熙寧變法”,是從政治、經濟、軍事、人才領域全方位的改革,急速的社會變革,人們的承受能力面臨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守舊派如司馬光等官僚和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

    王安石的變法在巜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傳中,是譭譽參半的評價,反對派認為他是一個集“奸、偽”於一身,搞壞了國家,註釋《詩經》、《尚書》、《周禮》,似乎暴露了王安石“半罆水”的根基,歷來遭人垢病。

    譽之者認為他膽子大、思想新、在改革弊端,振興國家方面,頗有建樹。

    多數人認為,他沒有很好的聯絡同事,手下又用了奸邪小人,所以失敗。

    王安石是一個相當固執和強硬的官員,我認為這是好的一個方面,是一個改革家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但是,也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意孤行,更應該團結廣大幹部群眾,穩步推進改革。

    另一個重要人物宋神宗,作為改革創新的一代君王,應該義無反顧的支援改革,切不可左右搖擺,即使是風險,也應該一試,否則,功虧一簣。

    可惜,反對派利用天災乾旱,利用所謂的“天人合一”模糊不清的觀點,解釋自然災害,把乾旱的災難歸咎於王安石主張的“天變不足畏”。

    在災民和官員的壓力下,神宗妥協了,王安石被罷官下課。心力交瘁的王半山終於長嘆一聲:“歸去來兮”,終於揮一揮馬鞭,不留一點動靜,回家了。

    雖然十個月以後,又應召回京,改革已經初見成效,但是,神宗皇帝這位宋朝堪稱有所作為的皇帝,卻在三十八歲那年在酒席上突然病發,拖了幾個月,於元豐八年三月,帶著不甘心的遺憾離開人世。

    “老臣他日淚,湖海想遺衣“,王安石痛悼自己的改革靠山的失去。

    變法全面廢除。

    不久,王安石也抑鬱成疾,追隨神宗而去。

  • 4 # 日日新文化

    [簡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

    [生平]王安石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上任官位有: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王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1070)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年九年(1076)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鐘山,溢文。

    [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從小隨父巡遊南北,敏銳洞悉北宋中期隱伏的社會危機。嘉祐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主動號召變法新主張,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神宗支援他是在其任參知政事和宰相期間,緊緊抓住"理財"和"整軍"兩大課題,積極推行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或"熙寧變法"。鑑於司馬光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團的堅決反對,神宗對改革動搖了,革新派內部分岐產生裂痕,新法最終被全部廢止。王安石變法,在為鞏固封建地主統治地位上,一定程度減輕人民負擔,在歷史上賦予進步的意義。

    王安石兩任宰相,兩次社會變革,他把革新運動寫入文學創作中,突破寫作天際線,為實現政治抱負,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聯絡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用於社會服務。他不但是政治家,思想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

    王安石變法新法廢止,他的政治思想不能得到有效發揮,留下來沒有多大意義,王安石在哲學思想方面,他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部分思想,樸素的傳統的辯證法思想。為民抱負難以施展,年齡漸長,便選擇歸隱山林,是古人迴歸大自然的處世傳統,在現代來講姑且暫叫智慧圓滿結局吧,與大自然怡養天年。

    文參照書名《唐宋八大家散文》韓愈 歐陽修等著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慢走絲怎麼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