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媽咪寶貝傳媒

    3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為還不具備用語言完整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

    當情緒不好或者為了吸引大人注意時,有的寶貝也會採取打臉、敲頭等“自虐”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甚至有的寶貝還會出現憋氣、呼吸暫停等現象。

    該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

    幫助寶貝緩解壞情緒的7個有效辦法

    1.查明原因尋求解決方式

    導致寶貝“自虐”的原因不同,採取的解決方式也就不同。

    一旦發現寶貝有上述“自虐”行為,就要注意觀察,他是否受到來自情緒方面的刺激,

    2.忽視寶貝的“自虐”行為

    發現寶貝有“自虐”行為時,父母通常都會很緊張,既擔心寶貝傷到自己,又為他的這種行為感到懊惱不已,於是父母的焦慮與緊張情緒也就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

    因此,遇到這樣的事情,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假裝沒有看到,平靜地抱他到外面走走,或者和他開展一些別的遊戲活動,給他一些喜愛的玩具等。

    3.避免寶貝自己受到傷害

    當寶貝出現“自虐”行為時,可以給他一個枕頭,讓他擊打枕頭來發洩自己的情緒,或者透過其他類似的安全的方法來緩解他的不良情緒,以免寶貝傷到自己。

    如果寶貝容易在入睡或者睡夢中出現這種行為,父母要採取一些措施來保證寶貝的安全。

    4.滿足寶貝感受節奏的需求

    發現比較小的寶貝有這種行為時,父母可以將他抱在懷裡,一邊哼著某種輕鬆愉快的節奏,一邊輕輕地搖晃寶貝。

    已經會走路的寶貝,父母可以抓住他打頭的兩隻小手,和他一起跳舞或者喊著節奏往前邁步,左右搖晃,透過這種方式來給予他安慰,讓他逐漸忘卻他的“自虐”行為。

    5.給寶貝創造發洩情緒的條件

    用厚厚的塑膠材料給寶貝設定一面發洩牆,當他情緒激烈的時候,讓他去擊打這面發洩牆也是不錯的選擇。

    當然,父母也可以給寶貝買兩個可以用來發洩的玩具,比如拳擊袋、毛絨怪物等。

    每次寶貝出現“自虐”行為時,及時提醒他去擊打這些東西,以正確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6.給寶貝講一些淺顯易懂的道理

    3歲內的寶貝不能給他講大道理,他聽不進去。

    但是,一些淺顯易懂的小道理還是可以聽進去的。

    每次寶貝打自己頭,或者拿頭撞牆、撞人的時候,跟他說:“寶貝不打頭,這樣會把自己打傻了,寶貝就不聰明瞭。

    “寶貝不撞人,把人撞傷了。”“撞人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歡。”

    7.必要時帶寶貝去看醫生

    即便寶貝有“自虐”行為,但是,如果寶貝看上去很快樂,身體發育也都很正常,那就沒有必要為寶貝腦子是否有毛病,心理是否有問題而憂心忡忡。

    正常的孩子即便有這樣的行為,一般也不會傷到自己,除非有別的意外發生。

    寶貝這種有點危險的自我安慰方式一般幾個月就會過去,不用過分憂慮。

    寶貝“自虐”原因多多,家長還是需要多關注孩子,瞭解寶貝的心病,揭開心結。

  • 2 # 愛家心理張麗

    孩子出現自虐行為還真不在少數,作為心理諮詢師,我每年都會遇到這樣的案例。有些是孩子自己說的,有些是家長髮現的。

    最近,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發現,在過去的五年裡,英國3-9歲的兒童傷害自己併入院治療的人數上升了27%。這種情況,在國內也是一樣。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自虐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瘋了!之所以折中找心理諮詢,是認為心理諮詢比精神病院更好聽而已。

    小小年紀就自虐,孩子打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張老師就來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打自己的這種行為,這種行為背後的危害,以及父母又該如何去糾正。

    孩子自己打自己,聽起來的確很讓人擔心,也讓人無法理解。那麼孩子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當語言表達跟不上的時候,孩子會選擇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結果往往就是打自己。

    如果仔細觀察,很多人會發現,大部分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有打自己的行為了。當孩子想要一個東西你沒有及時拿給他,或者想讓你抱抱他,你卻沒理他,這時候孩子心裡不舒服,可是還沒有能力用語言把這些感受表達出來,於是只能選擇大哭大鬧,或者打自己,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家長看到自己的內心需求。

    孩子很希望做個好孩子,但是當他沒有好的行為的時候,他會自我“救贖”。

    從心理學上來講,孩子早期對自我的評價取決於爸爸媽媽對他的評價,家長的批評很容易被孩子聽到心裡去。比如,當你經常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再這樣媽媽不愛你了。”或者在孩子把家裡的沙發弄髒了時,你用嚴厲的眼神看著他,責罵一觸即發。孩子的內心會充滿恐懼和無助,特別是對於那些天生性格敏感的孩子,他們會很認真地想:“我就是個壞孩子,媽媽真的不會再愛我了。真的不要我了。”

    內疚、傷心、害怕一直累積,孩子就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來“救贖”自己,緩解痛苦情緒。怎麼緩解呢?那就是打自己,懲罰自己。就像“贖罪”一樣,打自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那麼壞了,這樣媽媽就可以原諒我了。

    孩子發現其他方式不管用了,但是打自己可以控制父母。

    孩子會用又哭又鬧,滿地打滾的方式威脅家長,讓家長妥協。同樣的,有的孩子在對父母很生氣的時候,不會直接對家長髮火,而是用打自己的方式讓家長妥協,彷彿在說:“你們要是不聽我的,我就一直打自己,你們肯定會害怕擔心的。”

    不管是因為什麼,我們都要想一想,父母可以做些什麼,防止孩子打自己的行為呢?

    這裡首先要提醒的是,孩子打自己的時候,有些父母總是會本能似的去呵斥孩子:“不許再這麼做了。但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又錯了,錯上加錯,很可能會加劇孩子的自我傷害。這個時候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對事不對人。

    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批評只是針對做得不對的事情和行為,而不是說你是個壞孩子,我們對你的愛也不會因此有什麼改變。你可以跟孩子說:“你不用打自己,剛才批評你,是因為你撒謊了,我們一起努力改掉這個壞習慣就好了。不管怎麼樣,爸爸媽媽一直都會愛你的。”

    這種方式不會讓孩子過於擔心自己不再是好孩子了,或者父母不再愛自己了。也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是跟我站在一起的,我們一起去克服困難,改掉壞毛病,而不再是爸爸媽媽站在孩子對立面的感覺,這會給孩子非常大的動力和情感支援。

    在最近湖南衛視播出的青少年心理節目《少年說》中,孩子們走上勇氣臺,大聲向家長、老師和同學表達心聲。初中一年級的袁璟頤傷心地跟媽媽說:“你老是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好,為什麼就是看不到自己女兒的努力呢?臺下的媽媽聽了繼續數落孩子的不足,後來在主持人的引導下,開始改變態度,對女兒說:“其實你是有很多優點的,媽媽是怕你驕傲所以不願說。聽到你今天大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後我會改變溝通方式,多鼓勵你,學習的事情就交給你自己,你答應媽媽自己管理好就行。璟頤聽了,臉上逐漸露出微笑。

    說出對孩子的愛和認可,不站在對立面批評孩子。對事不對人,孩子才能聽得進去我們的話。

    對事不對人,家長的這種做法可以減少孩子的自我傷害。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是可以教孩子去做的呢?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自虐型人格,這種人喜歡傷害自己,或者讓自己受苦。比如有個大學生說,覺得自己這類人的共同特點,是當他們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喜歡折磨自己,傷害自己,透過這種方式來讓自己舒服一點兒。我曾經有一個諮客,他老是很內疚,覺得自己不夠努力。我們用時間記錄法去記錄他的日常生活的時候才發現,他從早上7點就開始工作,一直到下午六點半。他所說的不努力只是因為晚上他休息了一下。可是他卻因為自己的內疚而割傷了自己的手臂。

    孩子喜歡打自己,雖然跟自虐型人格不是一回事。但相同之處在於,他們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是攻擊自己,傷害自己,是向內的。

    針對這個特點,我們就可以教孩子做一些事情。比如,可以把引導孩子向外發洩情緒,用打毛絨玩具這種安全的方式替代打自己,跟孩子說:“你看,現在這個玩具就是你不喜歡的自己身上的行為,要是想打的話,就使勁打他。

    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用語言把心理的不痛快說出來:“剛才想打自己的時候,你是什麼感受,內疚嗎?自責嗎?當時在想些什麼,覺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嗎?”如果孩子是對家長不滿,我們也可以告訴孩子:“你是對我們生氣嗎?覺得對你不公平嗎?你可以把不滿說出來,我們來商量。就算你打自己,我們也不會聽你的。”當孩子可以說出來,家長可以做到認真傾聽,孩子就不再用打自己的方式了。

    這就是兩種常用的可以教會孩子去做的事,一個是向外發洩情緒,另一個是向外表達情緒。

    最後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打自己的行為非常頻繁,甚至開始用刀片、玻璃傷害自己,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求助於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

  • 3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心理學有個觀點,孩子的自虐,常常因為對父母有仇視,實際上,孩子想“虐”的,是父母!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孩子和父母的連結最深、天然最依賴父母,尤其是媽媽,在孩子眼中,媽媽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孩子特別渴望媽媽的關心和愛護。

    如果,父母不能給予孩子溫暖和關懷,不能理解孩子的需求,不能滿足孩子的渴望,孩子就感到很痛苦、很生氣、很壓抑,這些負面情緒積累的越多,孩子就越想發洩,越想釋放。

    但是,孩子從小就被教育不能對父母不禮貌,不能不尊重父母,攻擊父母更是不可以的。

    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轉而攻擊自己、虐待自己。

    因此,孩子有自虐傾向,父母一定要仔細想想,是不是對孩子太疏忽,陪伴不夠;是不是對孩子管得太嚴,自由不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ee有幾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