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胡二少
-
2 # 懷中再無她
兒行千里路母親對兒子的思念之情。兩種不同對比,兒子對母親愛很單薄的, 所以說母行萬里兒不知愁和掛念的心都沒有。
-
3 # 群麗
兒行千里母擔憂!
想起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以前是一個無神論者,不拜任何神,也不許我媽去。他老說我兩歲就沒了娘,娶了個後媽,只管自己的娃,我爸又不管家,我就自生自滅的長大了,按他的話說,我父親都不管我,那些神仙會管我嗎?聽了讓人心疼
但是自從我們出來打工之後,發現我爸開始迷信了,會督促我媽去拜神,嘴也不硬了,不敢說褻瀆神的話。
從那以後,我只要回家,碰上拜神日,就會陪著爸媽去拜神,求個平安!讓父母心安。
這是不是就是“兒行千里母擔憂”了。
父母擔憂我們,我們也害怕父母老去。在外面不管遇到多難的事,想起家中的父母,想起那熟悉的家,就感覺自己並沒有被全世界拋棄。只要父母在,就感覺有退路,大不了回去窩在爸媽的身邊再當回孩子。
父母一旦老去,走在繁華的街頭,看著萬家燈火,看著自己的小家,有時候還是感覺內心那最安全的港灣沒了。
寫到這心裡有點難受,願父母永遠健康、平安、長壽!
-
4 # 流汗大浪cy
只有當你真正離家千里才會有所體會吧。從小都未曾遠離父母,小學、中學、高中、甚至大學都未曾走出一個城市的人,大學畢業從東北來到了北京。從前假期回家會被嫌棄的兒子,現在幾天不給家裡打電話家裡就會擔心的孩子,讓我深刻體會了“兒行千里母擔憂”是什麼樣子。
有時候“理解”,是一件簡單是事情。它只需要你有一定的智商和邏輯能力;但真的只有親自體會過,才能感同身受。兒行千里母擔憂,其實父親同樣會擔憂,但可能會來得隱晦一點。我和父親不是說很多話的那種,即使打電話也不會超過一分鐘。但是他總會透過母親那裡打聽我的訊息,問問看我怎麼樣。所以兩個人的頻率合在一起,就大大的增大了這擔憂的程度。而當我第一次來到北京時,我內心對這陌生城市的感覺和對家的思念,都能讓我想象到父母對我的擔憂是會有多麼地濃烈。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永遠比你對他們的要多。這一點也是由於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會收到媽媽的電話和爸爸的簡訊。臨近過年,媽媽更是催促我千萬別誤了時間,千萬要提前訂上回家的火車。我能體會到她對我歸家的熱烈期盼。而現在,儘管已經離家近一年了,但是仍會每隔兩天會給家裡打電話,給媽媽報告一下近況,然後媽媽也會告知爸爸。假如超過了這個時間,我工作忙誤了這個時間,他們會追上問:是不是在北京適應了,不想家了。每當聽到這樣的抱怨,總會感覺家永遠都在。
-
5 # 不是暖男的漢子
越長大越害怕.
這種感受真的很能體會到。
我從上高高中到現在就在外面上學上班了。我媽跟我說,我第一次離開家去上高中的那一週裡她跟我爸晚上都偷偷流淚好幾次。兒行千里母擔憂,不管到什麼時候走到哪裡一定記得給家裡報個平安,。我現在很標準的最多一週一個電話報平安。
不管走多遠走到哪裡,父母在就有家。有次大學回家,從車站到家裡,我爸用摩托車帶我回去看著父親的白頭髮忽然感覺心裡很酸。
不知道各位看管有沒有覺得忽然在那一天你發現你的父母真的都老了。
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健康長壽,都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生活
-
6 # 清幽勵志文苑
孩子不管長得有多大,多有能耐,在父母的眼裡永遠是孩子,無論孩子走的遠近,都會放心不下。
怕孩子別餓到,在外別遇到什麼不測,別碰到壞人,能不能懂得照顧好自己,父母有時懂得這是多餘的瞎操心,無用的唸叨,但就是管不住對自己孩子的掛念。
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喝了,餓了,冷了,受欺負了,遇到事了,你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爸爸和媽媽。沒有父母的住處充其量也就是有住的地方!
-
7 # 贛南臍橙果園直髮哦
就像雷神裡面奧丁說的,阿斯加德從來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人民。家也是一樣的,家從來不是指某一個地點,而是父母所在的地方,一家人在一起的地方才是家!
-
8 # 追夢菌
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在,家在,父母不在則家不在。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關係越來越淡薄,為什麼這麼說呢?
1、80後90後這一代人聚少離多,家庭觀念越來越淡薄。
近幾年出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年輕一代人聚在一起的時候越來越沒有話講了,過個春節即使大家人在一起,可以大家都低著頭玩手機。
反觀父母那一代人即使很久不見,見了面也有說不完的話,大家彼此都感覺相當親切,他們就某某家一個孩子能聊幾個小時。
為什麼會這樣呢?很大一個原因就是80後90後這一代人成年之後,都紛紛離家走入城市,加入打工大軍,平時很少聯絡,即使聯絡上了,也是相互客套。
2、現代人比較講究個人主義,提倡自由、平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人越來越講究個人主義、彰顯個性。不同的人無論是崇拜的偶像、還是審美的標準都各有不同,如果說60後、70後這一代人的大眾偶像是四大天王的話,那麼80後90後這一代人的偶像就沒有統一的標準。
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能夠維持長期關係,一是血緣、另一個就是興趣,前者隨著聚少離多關係慢慢變淡,而親戚關係沒有共同興趣愛好,那麼慢慢疏遠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回到題目本身,為什麼父母不在家就不在了呢?因為父母是連結兩代人在一起的紐帶,由於父輩之間的親情關係依然很濃烈,所以兩代人的關係能勉強維持,可是我們都知道,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總有離去的一天,那麼接下來呢?按照80後90後個人的意願,他們還會像父母輩一樣經常走動嗎?我想不會的。
-
9 # 婧婧知我心
在現在的社會形式下,的確分別的時候會很多。像要出門打工的父母親們,要離開孩子離開家去遠方工作打工,要和孩子們分別。可是孩子們還小,哪裡懂得分別的苦痛,所以呀“母行千里兒不愁”。
倒是上半句“兒行千里母擔憂”,卻是真的。像孩子們在上學階段,出門去上學的時候,作為父母親的,總是會擔心孩子們上學路上以及在學校裡的安全問題和生活問題,擔心孩子能否吃飽穿暖,能否在學校好好學習等等。到了孩子長大了,大學畢業了,參加工作了,和父母團聚的時候少了,父母自然擔憂著孩子們。即便是結了婚成了家,依然會擔心孩子們。因為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都是孩子,永遠都是父母心中的牽掛。
曾經還是孩子的我們哪裡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呢?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等到成家以後,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時候,終於明白了,此生父母的恩情。終於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終於明白那句“養兒方知父母恩”的含義了。
在老家帶孩子的那段時間裡,也曾經歷人生的生離死別。也看透了很多事情。自己的親人忽然之間離世的時候,突然感覺自己親人世界的天塌了一樣。如果是父親,或者是母親不在了,都好似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即便回家了,也看不見曾經最愛的親人了。至此才真正明白,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沒有家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莫要“子欲養而親不待”。在我們父母都還健在的時候,我們要多陪陪自己的父母親人。人生就那短短几十年的光景,陪好父母親人,莫要父輩和我們自己都留有遺憾。
-
10 # 念公子a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生命只剩歸程。
我本來不是個戀家的雀,很小就離家求學,也從不知想家。我媽常說我是野孩子。
別人想家想到哭時候,我會很茫然,因為我不懂為什麼會想家。直到離家更遠去了北京。
當你身邊只剩下陌生人時候,當你周圍只有那些職場的算計和搏殺時候,當你走在任何一條街聽到的都不是鄉音時候,我突然想爸媽了。
我們老祖宗有古訓“父母在不遠游”,父母去,更要丁憂,但是現在這些傳統都沒了。我那時候深覺自己是個不孝子。我不僅遠遊,我更沒有正常去父母那打卡。用家長話說“白養活這小鳩子了”。當你聽不到爸媽的嘮叨,當你吃不到爸媽的熱飯,你才知道爸媽是多麼溫暖的靠枕一樣柔軟的存在。
我是離開爸媽千里之後,才深切意識到爸媽對於我是意味著什麼的。那是全世界沒人可以取代的存在。因為上帝不能眷顧到所有人,所以他給我們造了爹媽。
然後,我爸突然查出了胰腺癌晚期!得知這個訊息時候我在武漢的發展正好,一天的收入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月薪。但是我打包回家照顧老爸去了。
從來不生病的老爸突然變得很虛弱。我對自己的生命竟然突然有了恐慌!人家說父母是擋在自己和死神之間的牆,父母不在了,牆沒了,你就得直面死神了。
直到我爸安靜得躺在棺材裡,再也不能叫我名字時候,我突然覺得自己是個沒爹的孩子了!像個被拋棄的棄嬰一樣,從此再沒人寵溺得看著我了!那種被遺棄的傷心,那種沒了親爹後感受的孤單感,此生不想再感受了。
索性我還有個母親,我在千萬裡之外的南方向北方的母親遙遙祝福,希望您老人家一直好好的,一直能吃能喝能蹦能跳,一直陪您女兒到老。
回覆列表
兒行千里母擔憂:
兒女長大了之後總是有自己的追求與夢想,常常選擇去了外地,此時在家的父母最擔心的是兒女的平安,所以才會常常沒事有事都打個電話,知道兒女在外一切平安才能心安。
我們不管在哪裡,最牽掛最擔憂我們的人永遠都是我們的父母,所以我們要經常給父母打電話,發信息,說說自己的境況,讓父母放心。
父母在,則家在,父母不在,則家不在:
父母在家,早上有人來叫起床;
父母不在家,睡到天黑都沒人理;
父母在家,到了飯點有人叫吃飯;
父母不在家,一日三餐無規律;
父母在家,家裡常常嘰嘰喳喳;
父母不在家,家裡一片沉寂;
父母在家,家裡佈置井井有條;
父母不在家,家裡物品雜亂無章;
父母在家,無家似有家;
父母不在家,有家似無家。
家在,身有處棲息;
父母在,心有處安放。
如今的我在家,而父母卻在外地,雖然在家裡,但感覺心無歸宿。
父母是一個家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