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格格愛豆豆
-
2 # 漢時明月
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朱厚照雖然曾經收了100多位義子,但終究沒能生出一個兒子來,所以皇位繼承者只能從武宗仍在世的叔伯兄弟中尋找,這是朱厚熜能被選擇的關鍵因素。
在朱厚照在其彌留之際,首輔楊廷和預料到之後的繼承人問題,他援引《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搜尋到了適合繼位的興獻王朱祐杬(yuán)之子朱厚熜。
其實雖然朱厚照(1491年—1521年)沒有親兄弟,但是堂兄弟還是不少的,因為他爺爺朱見深生了14個兒子,下面我們就一一來看看朱厚照這些堂叔的子嗣。
五叔朱祐杬(1476年-1519年):朱厚熜;
六叔朱祐檳(1479年—1539年):長子朱厚燁,次子朱厚炫,三子朱厚煌,四子朱厚熠;
七叔朱祐楎(1479年―1538年):長子朱厚燆 ,次子朱厚烴,三子 朱厚熑 ,四子朱厚煐,五子朱厚炳 ,六子朱厚煃,七子朱厚;
十三叔朱祐樞(1486年—1539年):長子朱厚勲 ,次子朱厚熹 ,三子朱厚煦,四子朱厚烮 ,五子朱厚然,六子朱厚 。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點懵了,既然有這麼多堂兄弟,為何就偏偏選擇朱厚熜。其實看看他們的生卒年就可以知道,有兒子且比明武宗朱厚照先去世的只有其五叔朱祐杬了,而且其只有獨子朱厚熜,看來有時候活著是好事死了也未必不能成為好事,就像白居易那就“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王莽要是早死可能真能成為萬世敬仰的賢君子。
楊廷和選擇朱厚熜,一來是其年紀小(當時只有13歲)比較好控制,二來是生父不在世不會有在世生父封號的問題,這就是朱厚熜被選擇入繼大統的原因。
-
3 # 瘋狂的008
說嘉靖太折騰真是冤枉他了,論這方面能力,他堂哥明武宗朱厚照甩他十萬八千里~政治是妥協的藝術,雙方你來我往有分歧很正常,但是可以談,沒必要一棍子打死。
明朝的內閣發展到明武宗時期,雖然權利已經很大了,但是還沒有大到能隨意廢立皇帝的份上,況且嘉靖乾的又不是什麼天怒人怨的事兒,說白了只是給親爹親媽爭個名位,還“折騰”的有理有據的——如果大臣吵不過就要掀桌子換一個皇帝,那也太兒戲了。嘉靖繼位的合法性大眾觀點認為,嘉靖之所以能做皇帝,是因為合乎《皇明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句宗法制度。
即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後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兄弟,只能採用兄終弟及,給朱厚照找一個弟弟接替他的皇位——當時還是王世子的朱厚熜,乃是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明武宗之堂弟、按照血脈最近、長幼有序的原則,合該輪到他家。
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經過多方面權衡後,給皇太后張氏推薦了興王朱厚熜為後續之君,並且被採納,以明武宗遺詔的方式召朱厚熜入京嗣皇帝位。
朕疾彌留,儲嗣未建,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廟。這份遺詔不管是明武宗的意思,還是楊廷和的意思都不重要了,但是從法律、政治層面確定了朱厚熜繼位的合法性,不過也給後來的“大禮議事件”留下了把柄!
遺詔留下的把柄準備進北京城時,朱厚熜面臨了第一次考驗——內閣首輔楊廷和要求朱厚熜按照禮部的方案,由東華門入,居文華殿,擇日登基,朱厚熜不同意,他要走大明門進!
按照禮制,走大明門,入奉天殿才是正牌皇帝的進京路線;走東華門這條路線就是以皇太子的身份進入北京城,這就意味著朱厚熜是過繼給叔父明孝宗,作為明孝宗兒子的身份繼承皇位——來之前可沒這麼說,進個門就把親爹進丟了?
武宗遺詔上“嗣皇帝位”這四個字很重要,朱厚熜對陪他進京的王府右長史袁宗皋說:“遺詔以為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我是根據法律文書繼承皇帝位,不是來給人當兒子的。
怪誰?只能怪楊廷和老先生起草的那份“遺詔”太不嚴謹,朱厚熜雖然年輕,但心眼可不差,他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點,成為了自己反擊的“依據”。
你看,人家說的有理有據,我不是瞎鬧!
最後在皇太后張氏的調停下,雙方各退一步,先登基再說,身份問題以後再商議。朱厚熜既沒有得理不饒人,非要堅持大臣“承認”自己的身份才進城;也懂得“擱置爭議”,賣皇太后和眾大臣一個面子。
妥協的藝術如果單以政治能力給明朝的皇帝做個排序,嘉靖皇帝朱厚熜絕對能進前三——僅次於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這個從湖北興王府走出來的孩子,雖然讀過不少書,但畢竟只是個十四歲的少年,朝廷上那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政治規則、從來沒有接觸過,但他非常聰明,知道哪些是必須堅持的,哪些是必須暫時妥協的,可以說是個天生的帝王料子!
從進北京城時的“入門之爭”,再到後來全面爆發的“大禮議事件”,嘉靖帝一直都在堅持和妥協之間來回運作,在他登基後的前兩年,朝廷運作和國家管理主要是內閣首輔楊廷和幫他打理的 ,一步步掌握熟悉朝政大權後,才一腳踢開楊廷和,把生父興獻王徹底“扶上”皇位。
這中間的兩三年時間,楊廷和即是“大禮議事件”的主要反對者,也是嘉靖初期在管理上的主要依靠,看似很矛盾的組合,但恰恰說明了嘉靖帝的聰明之處——該堅持的堅持,親爹不能丟;自己不會的就不要干預,哪怕管理朝政的是“敵人”,該有的尊敬不會少。
雙方爭論的焦點,涉及不到皇位廢立以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們,希望嘉靖帝朱厚熜能“過繼”到叔父明孝宗名下,以太子身份繼位,這樣可以名正言順的“兄終弟及”。缺點就是,嘉靖從此要叫叔父朱佑憆為父親,生父朱祐杬只能叫叔叔了。
但是嘉靖不同意,而且還要把生前只是藩王的父親,在禮儀和宗法制度上塑造成皇帝,並且抬入宗廟,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成為皇帝不是出於正德帝和楊廷和等前朝遺臣的垂青恩賜,而是本人按照祖訓規定,理所當然具有這個資格。
說白了雙方爭的只是一個“名份”,既不影響朝政執行,也不會對國計民生造成直接干擾,還上升不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這個是最主要的原因。
-
4 # 飄忽大俠
不是不想換,而是換不了。
首先要搞清楚嘉靖皇帝這個寶座怎麼來的,為什麼非要立他為帝。明朝建國後,隨著中央集權的加深,皇位繼承已經有了一套完備的體系。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參與制定的《皇明祖訓》中有一整套的帝位傳承製度,有嫡子立嫡,無嫡立長,無子就兄終弟及。而明武宗朱厚照死後絕嗣,還沒有任何兄弟,因此只能從朱厚照的父親明孝宗朱祐樘的兄弟中選擇,而興獻王朱祐杬已經去世,因此由朱祐杬的兒子朱厚熜繼位。再者就是朱厚熜只有15歲,在內閣首輔楊廷和看來更容易控制和教育。其次,嘉靖繼位之初與群臣發生的最大的衝突就是“大禮儀”事件,嘉靖因想追封親生父母的尊號,但首輔楊廷和等舊臣要求他改換父母而引發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嘉靖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為興獻帝后又加封為獻皇帝、生母為興國皇太后,改稱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並將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大禮議事件至此最終結束。歷經三年半的大禮議,最後以君權的高壓結束,之後嘉靖帝羽翼豐滿,並且由議禮的過程體會到了如何行使皇權的無上威嚴,此後變得獨斷獨行。從此再也沒有官員敢非議皇帝的意見,皇帝依然年輕,但是他的無上權威已經沒人再敢質疑。
回覆列表
隨著中國封建制度的一步步完善,到了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得到了很高的強化,在明朝時期,有一位皇帝不僅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非常殘暴的一位皇帝,他不僅喜好煉丹之術,還使用暴力手段加強了皇位,手段非常強硬且殘忍。
這位皇帝就是朱厚熜,他可以說是明朝上位最幸運的一位皇帝,由於當年皇帝朱佑樘只有一位妻子,所以他的子嗣並不是很多,在他死後,他的兒子朱厚照登基繼位,可是這位皇帝還沒有等到他誕下皇嗣,就因為落水之後受驚嚇死,所以官員們便找到了朱厚熜,沒想到他們選擇的這位皇帝,竟然是明朝衰敗的一個轉折點。
能夠當上皇帝,常人肯定是覺得倍感幸運,所以會好好的珍惜自己的皇位,爭取不發生亂子,可是這朱厚熜可不一樣,他膽色過人,心智跟他一般大的少年相比要聰明心機很多,當年他被迎接當皇上,他還十分不滿意,以皇太子的身份迎接他,一度跟官員僵持起來,絲毫不怕他們會廢了他,重立新帝。
大臣們考慮到他的情緒,還讓當朝皇太后親自帶著文武百官上表三次,這才令朱厚熜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那個時候的他才十五歲,就有了這樣傲人的脾氣,他做皇帝的龍椅還沒坐熱乎的時候,就想著要為自己的父親追諡皇位封號,大臣們肯定是不同意的,這是亂了祖宗規矩,況且他能當皇帝,已經是祖宗庇佑了。
朱厚熜的這一想法遭到了反對,還說違反規矩有異議者直接處死,朱厚熜自然是心裡不爽,只不過他的皇位不穩,不能跟大臣們對抗,只好妥協,不久後,便下旨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接到京城,沒想到他的母親也是一個有脾氣的人,聽是自己的兒子當了皇帝后,還被大臣威脅,耍起脾氣,說不趕路了。
朱厚熜知道後,便在張太后的面前哭訴,張太后無奈只好和群臣協商,追諡他的父親當皇帝,母親當太后,最終,朱厚熜的母親才願意進宮,三年過後,朱厚熜的皇帝之位越來越穩固,在背後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黨羽, 還提議說要在給自己的父親追加封號,於是便引起了權臣楊延和的反對,嘉靖仗著自己的權力,將他們倆貶為庶人。
經過楊延和此事,朝中的大臣都認為這個皇帝根本就是一個暴君,表示不服,嘉靖看他們不服,那就將不服的人全部逮捕,經過嘉靖這一些的處置,朝中在也沒有敢跟他對著幹的臣子了,於是嘉靖的皇位越來越穩固。只不過他的這種做法,並不會讓大臣心服口服,使得嘉靖最後在一片讒言中,將明朝推向了衰落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