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鳳傑3

    蒙哥馬利(1887--1976)出生於倫敦的一個牧師家庭,18歲入軍校。1942年奉命飛往開羅指揮第八集團軍,蒙哥馬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陸軍元帥。隆美爾1891年11月15日出生在德國符騰堡州斯瓦地區一個叫海登海姆的地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陸軍元帥,1937年隆美爾出版了步兵攻擊一書,這本主要以實踐經驗為主要內容的書成了暢銷書,到一九四四年十月至少十八次再版,美軍於一九四三年將該書之譯成英文,喬治巴頓不止一次閱讀此書,能背誦許多重要章節和段落。此時隆美爾正率領德、意、非洲軍團連挫英軍從大戰以來,英國遭到一串痛苦失敗,敦刻爾克大撤退, 英倫苦戰、新加坡失守、緬甸敗退、埃及告急,丘爾吉首相日夜想如何擊敗號稱“沙漠之狐”的隆美爾。兩位元帥都是少年從軍,都曾兩度進入軍事院校擔任教學工作。就戰術上來說,隆美爾由於蒙哥馬利,就戰略上來說,蒙哥馬利優於隆美爾。蒙哥馬利比較保守,是陣地大師,主張以優勢兵力殲滅敵人,較少冒險。隆美爾長於進攻,敢於冒險,敢於長驅直入,常以少勝多。隆美爾遇上十分謹慎的蒙哥馬利就註定了他的失敗,因為沒有必勝的把握蒙哥馬利絕不與隆美爾開戰。

  • 2 # 永遠的虎

    這個問題必須拋開勝者為王的觀念。也許人們認為隆美爾不過是蒙哥馬利的手下敗將,我個人不認同這種觀點。我認為:實力對比是影響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隆美爾的失敗在於時局,從大戰略講北非軍團失敗時德國已經在整體下滑,英國正在聯合美國儲備力量各處登陸;從戰略戰術上講,隆美爾已經打得沒有本錢。蒙哥馬利靠著盟軍制空權和制海權,兵力裝備數倍以上於隆美爾,即便是勝利也是勝之不武,僅此而已!

  • 3 # 淨月暖陽

    戰爭,是以勝敗論英雄的,蒙哥馬利的成名戰,就是戰勝了“沙漠之狐”隆美爾。

    我們會說,蒙哥馬利當了很久的“縮頭烏龜”,不象個“男子漢”,不敢出來和隆美爾“單挑”,直到自己兵力己數倍於敵,才衝出阿拉曼,就這樣還讓隆美爾撤出了不少部隊,勝之不武,勝的不漂亮。

    要知道,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怎可逞匹夫之勇,至個人榮辱與國家利益之上,至士兵生命之上,那樣能成為“世之名將”嗎?

    隆美爾,是二戰中打出來的戰術名將,被譽為和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齊名的三大名將,但其戰略素養是三者中最差的。北非戰場本不該是戰略重點方向,卻被他生生打成了主戰場,使用於其它重要方向的兵力和武器裝備被分流,或多或少影響了德國總體戰略,其名望也有敵對雙方共同吹捧的成份。從這方面看,蒙哥馬利也因隆美爾而名聲大振,估且認為,與二戰中如馬歇爾,巴頓,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比,這二位都遜色不少。

  • 4 # 戰爭史

      如果雙方的情況差不多蒙哥馬利應該不是隆美爾的對手,但蒙哥馬利將英軍從失敗的氛圍中拯救出來,並很好地利用了強大的後勤優勢打敗了隆美爾,這就是蒙哥馬利的能力了。1940年7月,法國戰敗,英軍被逐出歐洲大陸,義大利彷彿看到了從老對手那裡搶奪非洲殖民地的良機。於是,義大利軍隊從衣索比亞出發,向東非的英軍發動進攻。1941年1月,從不列顛空戰中騰出手來的英軍向義大利人發動全面反擊,一舉收復了東非的失地,並在北非重創意軍,將義大利人趕出衣索比亞。戰局糟透了,墨索里尼只得向希特勒求救。希特勒為幫助老盟友墨索里尼,於1941年2月派出埃爾文·隆美爾指揮的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增援義大利軍隊。埃爾文·隆美爾用出色的指揮藝術為自己贏得了“沙漠之狐”的聲譽,他在最短時間內扭轉了戰局,將英軍打得節節敗退。在德意聯軍的攻勢下,英軍從利比亞敗退。1942年7月,隆美爾指揮德意聯軍自利比亞突入埃及,進抵距開羅只有350公里的阿拉曼地區,威脅著英軍跨蘇伊士運河的補給線。由於補給線拉得太長且缺乏支援,隆美爾決定趁英軍的援軍到來之前發動全面進攻。1942年8月30日,隆美爾的進攻失利,被迫轉入戰略防禦,準備迎擊英軍的反攻。

      

      (“沙漠之狐”隆美爾)

      

      1942年8月4日,英國首相丘吉爾任命伯納德·勞·蒙哥馬利中將為第8集團軍司令。治軍嚴格的蒙哥馬利接管因屢戰屢敗而秩序混亂、士氣低落的第8集團軍後,馬上開始處理他認為必須予以注意的三項任務:第一,在集團軍內樹立他的形象並恢復全軍人員對集團軍本身及其高階軍官的信任;第二,建立一個與他的性格和作戰理論相適應的指揮系統;最後一項才是對付隆美爾。蒙哥馬利從英國調來大批年富力強的軍官,替換在幾年的戰爭中碌碌無為的老朽。為此,他相繼撤換了第8集團軍戰線北面的第30軍、南面的第13軍軍長。蒙哥馬利還經常親臨前線陣地看望士兵,他特意戴一頂飾有將軍和裝甲兵兩個帽徽的軍帽:“各部隊官兵看到這頂帽子,就知道我來了,知道我對他們的所作所為非常關切,知道我不只是坐在安全的後方,高高在上發號施令。”蒙哥馬利口才極佳,善於演說,一次次振奮人心的戰前動員,換來一陣陣臺下士兵的熱烈掌聲。經過整軍,英軍第8集團軍漸漸恢復了士氣。

      

      (蒙哥馬利)

      

      (蒙哥馬利)

      在作戰會議上,頗有些高傲的蒙哥馬利向參謀軍官們宣佈自己的原則——問題不在於隆美爾是否進攻,而在於英軍將何時何地發動進攻。蒙哥馬利清楚,向隆美爾反擊是迫在眉睫。這場戰役是他在北非指揮的第一場戰役,必須打贏,決定性地打贏。

      

      (手繪隆美爾與非洲軍團)

      雖然隆美爾是因進攻受挫才轉入防禦的,但8月份時德意聯軍在人員和裝備上仍然具有優勢。要集結足夠的力量對德軍進行反擊,蒙哥馬利打算掩飾自己的作戰意圖,以打軸心國軍隊一個措手不及。為此,蒙哥馬利親自導演了一出號稱“沙漠戰中迄今為止最為精彩”的欺騙行動。

      

      蒙哥馬利的欺騙計劃代號為“伯特倫”。他擬定的英軍主攻方向是戰線北面,所以要讓隆美爾相信英軍的主攻方向是南面。英軍首先在南面偽造了一個前沿地區的大型彈藥和其它作戰物資堆積所。其次,英軍用假車輛扮演坦克的運動,使敵人對大量部隊在南面作戰陣地上集結逐漸習以為常。英軍在南面陣地上用膠合板覆蓋住吉普車,使之看起來像坦克,而將北面陣地上的坦克蓋上膠合板,使之看起來像運輸卡車。白天,英軍的假作戰車輛大搖大擺開上陣地。夜間,英軍的真作戰車輛把已經“在位”的假作戰車輛替換下來,再用專門偽裝物把戰鬥崗位上的火炮和坦克掩蔽起來。早在總攻前一個月,蒙哥馬利就下令為參加進攻的步兵挖好戰壕,供他們晝間躺臥用。這些戰壕都偽裝得像是自然地形的一部分。為了表明主要突擊可能來自南面,英軍還在那裡敷設了假的水泵站、供水點和蓄水池,施工的日進度表明水管到11月初才能竣工。此外,蒙哥馬利還抽調通訊分隊來模擬將在南面發動主攻的無線電通訊,以及為新的道路作了路標,甚至開始建造長達30公里的假輸油管,又專門修築了一條與假輸油管平行的假鐵路,並在沿途建立了供水站。為把偽裝搞得天衣無縫,蒙哥馬利按軍銜高低向軍官分批傳達命令,做到了高度保密。在臨近進攻發起日的最後一天,命令才傳達到普通士兵,英軍到那時才停止一切休假和進城活動。這些措施使狡猾的隆美爾大上其當,對保證戰役的順利準備起了重要作用。到1940年10月23日進攻發起前,蒙哥馬利用了六個多星期的時間,在隆美爾的正面成功集結了第8集團軍下轄3個軍共22萬兵力和1100多輛坦克,準備向德國非洲軍團的4個德軍師、8個意軍師共11萬人和550多輛坦克發動雷霆一擊。

      蒙哥馬利的這一招欺騙計劃用的正是中國古代兵法三十六計中的瞞天過海之計,雖然計策很老,但卻很有效,連一代軍事天才隆美爾也照樣上了當。參考文獻:《蒙哥馬利的軍事生涯》 [英]羅納德·盧因 《狐狸的蹤跡——隆美爾》 [英]戴維·歐文 《隆美爾戰時檔案》 [德]隆美爾 [英]利德爾·哈特

  • 5 # 鍾離大叔

    蒙哥馬利跟隆美爾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蒙哥馬利充其量算個優秀的將領,隆美爾是大神級的。隆美爾敗給蒙哥馬利不是輸在能力,也不是戰略戰術,是後勤!後勤!後勤!隆美爾跟蒙哥馬利對陣時,德軍已經在走下坡了,快要崩盤了,北非的補給線太長了,補給嚴重跟不上,輸掉比賽只是時間問題。德意在北非的人員、裝備數量跟盟軍相比,最好的時候是1:2,還要算上逗逼型拖後腿的一日遊豬隊友義大利。在這種長期不利的條件下,隆美爾打出了一系列以少勝多的教科書式的戰例,把盟軍打得不敢露頭,為什麼讓蒙哥馬利出場?這哥們最擅長的是守基地,而不是打野。盟軍知道換個能打的也不見得打得過隆美爾。隆美爾的綽號是沙漠之狐,我倒覺得他豈止是狐狸,他其實更像獵豹,速度快,嗅覺靈敏,在奔襲戰中擅長髮現敵人漏洞,並且總能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會。最後是隆美爾彈盡糧絕了,被迫撤退,臨走時還故意把坦克部隊拉到蒙哥馬利的防禦陣地前來了個巡遊,赤果果地挑釁。蒙哥馬利果然如隆美爾所料,縮在殼裡沒吭聲,這口氣忍了。然後盟軍就滿世界宣傳蒙哥馬利打敗了隆美爾,蒙哥馬利出名了。輿論宣傳需要,激勵鬥志需要,畢竟隆美爾是當時德軍的頭牌,意義重大,不管是怎麼勝的,反正是勝了。歐洲戰場需要一個偶像和頭牌來扛起反法西斯的大旗,這面旗子都隆美爾壓倒了好幾年,很多旗手都倒在了隆美爾腳下,蒙哥馬利就是當時最合適的旗手。類似的,東線,蘇軍最佳射手扎伊採夫的漫天宣傳,一樣的道理。不同的是,扎伊採夫是真的神射手。隆美爾生錯了地方,他是敗寇,是邪惡軸心的羽翼,註定不能當戰神宣傳的。盟軍這邊能跟隆美爾公平對陣的估計除了朱可夫和巴頓,還真不好找出第三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柑橘發生了脂點黃斑病,對果實的膨大影響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