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5束陽光

    覺察情緒波動,接納情緒升起。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是已經形成習慣了的“反應模式“,所以真正調整起來需要一段時間。具體改變的方法推薦你練習正念。

  • 2 # 大樸國學

    成大事的人,都能輕鬆自如的控制情緒

    昨天下樓的時候,在電梯裡看到一篇用詞極其憤怒,甚至是充滿了咒罵的詞語的“大字報”,強烈譴責高空拋物的人。我想,應該是那天堵著我家門口罵了我半天,最後發現自己罵錯人了的那位“可愛”的阿姨。

    辦完事回來,給那位阿姨打了個電話,果不其然,確實是她老人家的大作。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用發怒的方式解決問題?

    從現代社會看來,特別是面臨大量陌生人的時候,這種方式基本是無效的。

    但是,在傳統社會,特別是相對而言,極其封閉的熟人社會,發怒,其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大家如果有些印象,傳統農村或者單位裡,那些脾氣大,有時候甚至是很會胡攪蠻纏的人,反而很吃得開,為什麼?原因就是在這個熟人社會上,因為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在這樣一個環境裡,如果挑動了某些大家都刻意在遵守的一些規則的話,那這個人很容易就犯了眾怒,一旦進入這種境地,他在這個環境裡生活下去就會困難重重。

    我們現代社會,已經從一個熟人社會快速的演變成了一個陌生人社會,即使在一個社群裡,大家也很少互相熟悉,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而對於那些公共事務,有時候會顯得“漠不關心”,發怒這種原來很有用的方式,放到現在,基本失去了作用,結果只是傷了自己的身體。

    中醫上說,怒傷肝,肝主目,這可能也是那位阿姨眼神不好的原因之一吧。

    衝冠一怒,不僅會矇蔽我們的雙眼,更會讓我們的頭腦陷入低層次的應激模式,只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最終自己變成一頭暴躁的野獸,瘋狂的用盡力氣鑽進對手給你設定的圈套和自己營造的牛角尖裡。

    我們的古人言必稱修身,那修身具體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

    我覺得,首先是要學會不動怒。

    不過,這裡需要提醒一下,不動怒,不是簡單的壓制下去。怒氣本身也是一股巨大的能量,如果靠所謂的自控力,壓制下去,他就得在別的地方發洩出來,一直壓制、發洩不出來,最終就會在你的身體上產生具體的問題。我見過很多刻意壓制自己的怒氣,本身已經怒不可遏,還要裝作極其平靜、心平氣和的,最後基本上身體都出了問題。

    要學會不動怒,真正要改變的是從內心裡清楚地認知到應該如何合理的疏洩,把這股巨大的能量變成有用的,而不是毀滅自我的。

    那憤怒到底從何而來?

    我們經常用一個詞,叫惱羞成怒。其實惱羞成怒這個詞從清朝的《官場現形記》裡才第一次出現。而這之前,用的更多的應該是老羞成怒。

    在我們的大腦裡有個區域叫做“杏仁核”,當遇到外界的危險時,會立刻釋放腎上腺素,這些“應激激素”引起了體內的變化,包括心率加快和血壓上升。這樣短時間內啟動了“戰鬥或逃跑模式”,在這二種模式下面,人類在遠古的荒野裡遭遇危險時生存的機率才是最大的。

    我們大腦裡的一些原始部分,比如杏仁核。這些部分都是大腦顳葉裡的構造,而顳葉負責處理情緒。這些區域會簡單化處理事務,做出本能的反應。這些區域渴望讚譽,把批評視為一種攻擊,儘管我們單腦更高階的部分能夠理解,建設性的批評對我們更為有利。這些區域使我們產生戒備心理,尤其是涉及到對我們進行完美性評價的時候。

    而更高階的意識源於我們的大腦皮層,更具體的說是“前額皮層”的部分。這是我們之所以成為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很重要的區別。因為這一部分能夠清醒的感知到自己在做決策,在引用邏輯和推理。

    杏仁核這個區域一旦啟動,人體的應急系統的第一個任務是保證個體的生存,而不是合理選擇,所以這個區域根本就不參與判斷,思考和評估等理性分析。

    這就是人在憤怒時感覺大腦一片空白的原因。

    我們已經不用像我們的先祖們那樣面對洪水猛獸,需要在兩點幾秒之內做出極其快速的反應,但是這種機制作為我們DNA的一部分一直存在,如果不能夠加以控制,原來這種能夠使我們的先祖們在極端條件下生存下來的反應模式,則可能使今天的我們陷入到另外一種境地。

    惱來自於恐懼、不安全感、被挑戰等等心理機制;而感覺被羞辱,更多的是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和自己心理的自我認同出現了極大的反差造成的,這就是惱羞成怒。

    很多人,憤怒過後,冷靜下來無限懊悔,懊惱的不是憤怒本身,而是憤怒帶來的其他的無法挽回的後果。

    林則徐初到廣州禁菸時,一些腐敗官吏百般阻撓,令他怒不可遏。但是他知道暴怒無濟於事,還可能給那幫人找到攻擊他的口實。於是,他寫了“制怒”兩個字掛在牆上,以此告誡自己。每當要發怒時,就看著牆上的“制怒”,講怒氣壓下去。制怒,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南懷瑾曾經提到過一句話: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而脾氣卻很大。

    古代戰場上,經常會使用罵陣的戰術。現代競技體育當中,也會有一些運動員採取激怒對手的方式來獲利。原因就是,你一旦被激怒,就中了別人的圈套,也就是進入了上邊所說的那種原始的應激反應模式,從而放棄了思考。

    我覺得唐太宗李世民對《孫子兵法》的理解是極為深刻的,他認為,在戰場上,兵法的核心就是“百般以誤”,就是要引導對手犯錯誤,引導對手主動鑽到自己設好的圈套裡來。

    古代的很多名將都是善於調動士兵情緒,說的簡單點,有時候就是要激發士兵的鬥志,甚至是獸性,讓他們充滿殺氣,但是,這麼做的前提是主帥自己必須能夠做到極其冷靜,對戰場形勢如隔岸觀火,如果是主帥自己先被激怒,整個部隊可能就變成了一群要自我毀滅的怪獸。

    下邊莊子的這則故事,雖然是講的鬥雞,但是,說的卻都是人的修養境界。

    《莊子·外篇·達生》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這就是呆若木雞這個成語的出處。

    這則鬥雞的故事,影響不可謂不深遠,包括日本的忍者、武士道,南韓的這樣那樣的鬥士,甚至金庸、古龍乃至東南亞很多的小說家,都從這裡找到了感覺。這些小說裡,武功奇高、行事怪異的武林高手,很多都有呆若木雞的感覺。

    忍者神龜裡的忍者,那些武林高手都是“冷血動物”,坐在那裡就像“西門吹雪”,眼睛也不睜開,哪怕老虎追上來,千軍萬馬殺過來,都是巋然不動。不出劍則已,出劍就要血流千里。這種氣派,就是從莊子這兒來的。

    我們簡單說一下這則故事。

    王每隔十天問紀渻子一次,第一次紀渻子說這隻雞方虛憍而恃氣,就是說這隻雞還驕傲的不得了,膽量又小又驕傲,還有自復之氣,經常是恃氣而動。看到這裡,我們是不是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虛而恃氣?有沒有虛榮心、傲慢心在做怪?有沒有非得把人比下去,不服別人?自己心裡是不是經常七上八下的?這都是虛而恃氣的表現。過度的關注別人,被別人牽著走,而不是追問自己的內心,自己想要什麼,又最該做什麼。

    第二次紀渻子說,猶應向景。這裡的景就是影子的影。意思是說,這隻雞現在還不行,它的警惕性太高,有一點風吹草動,它一下就把眼睛轉過去。這樣下去就要弄成神經病了,影子一動,它就隨時準備戰鬥。看到這的時候,我不厚道的笑了。其實,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呢,跟這隻雞的狀態沒啥兩樣。一遇大事,心神不寧,疑神疑鬼,哪怕有點風吹草動,就想畢其功於一役,一下解決問題,最後發現那不過只是風吹草動。

    第三次紀渻子說猶疾視而盛氣。意思就是,現在還不行,因為把它的怒氣養起來了,只要看到對手,就雄赳赳的馬上要準備去戰鬥,這還不是最佳狀態。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可能都有過被雞或者鵝追著咬的經歷,也知道被雞啄一下,或者被鵝咬一下有多疼,估計很容易理解這隻被調教了一個月的雞是什麼狀態。

    這三種狀態,其實很值得我們去反身自省,自己有沒有“猶應向景”的毛病?有沒有一聽到風吹草動,就想這樣那樣的感覺?有沒有疾視而盛氣的感覺?這些其實都和我們的修為的層次有關。我們平常疑神疑鬼,特別是在人事關係上經常捕風捉影,草木皆兵,我們能不能把這種氣平下去?

    第四次紀渻子說這次差不多了。是什麼狀態呢,外邊其他的雞打鳴也好、雄赳赳氣昂昂的四處窺視也好,這隻雞“已無變矣”。它聽到其他雞跑、跳、叫,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像沒有看到,照樣站著就像睡著了一樣,就是呆若木雞。這個故事的結尾看似很滑稽,就是其他的雞離它很遠,就不敢接近,跑開了。

    這裡莊子借紀渻子說雞這時候的狀態是其德全矣。這可不得了,因為在莊子的語境裡,只有真人才能達到如此境界。

    這則故事講完了,我們可以從中學會如何培養自己的精神,《道德經》裡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靜重之氣從何而來?檢查一下我們自己有沒有虛憍而恃氣?有沒有猶應向景?有沒有猶疾視而盛氣?能不能達到呆若木雞的狀態?《道德經》裡的致虛極、守靜篤,應該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前一段我專門寫過一篇: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虛而能滿,淡而有味,那一篇更多的是談生活中的狀態,這一篇我們更多的是談工作中的狀態。

    那要求我們完全沒有脾氣嗎?

    也不是,上邊我專門提到了古代的名將們,都善於調動軍隊計程車氣和鬥志。

    對於很多成大事的人來說,脾氣到最終只是工具,發脾氣、發怒,有它的作用和價值,震懾、激發都是它能起到的作用。

    也就是《中庸》裡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庸。庸者,用也。中庸之境,不是不發脾氣,而是喜怒哀樂這些情緒要能被控制,要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所以,成大事的人,不是沒有脾氣、沒有情緒,而是能夠輕鬆自如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順產生孩子用力,會對眼睛造成什麼影響?坐月子真的不能玩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