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江湖客
-
2 # 史韻書局
沒有知識不可怕,沒有政治覺悟,就是蠢才!您覺得項羽支起大鍋,放好調料,拿出碗盞,要將劉太公以及劉邦的老婆呂雉拿來燉湯的時候,劉邦跪下來,痛哭流涕,負荊請罪,項羽會欣然跑過來,扶起劉邦,然後大家唱著兒歌,從此天下太平麼?
項羽這樣做,其實很不地道,枉為霸王,自負所謂的貴族風格,行下三濫之事,就算他勝利了,估計要烹煮的人會更多!
劉邦可不是這樣的蠢材,他是人精,也是一個合格的軍事/政治領袖,他不會拿自己身後20萬大軍以及大後方數百萬軍隊家屬的性命來換取一個老頭子和一個女子。這不是劉邦流氓,而這才是一個將來的帝王應該具備的起碼的潛質。如果換了劉邦要煮了虞姬,你看項籍這廝也不會跑過來乖乖受縛的。
其實當項羽不得已採納這個燉人肉湯的建議的時候,他就已經是窮途末路了,失敗開始倒計時,劉邦會泡一壺茶,面前放一碟瓜子,慢慢欣賞眼前的鬧劇。
…………
-
3 # 文史漫讀
時至今日,對於劉邦說的這句話有很多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認為:劉邦不孝順的表現,劉邦小的時候不喜歡做農活,天天遊手好閒,到處吃喝,忽悠,交朋友,劉太公多次管教劉邦,讓劉邦向哥哥學習,向鄰居家的好孩子學習,劉邦都當耳旁風,時間長了看到沒啥效果,劉太公也對劉邦疏於管教,或者直接不管劉邦,父子關係可想有點緊張。劉邦起兵反秦,楚漢爭霸中,劉邦也長年在外帶兵打仗,對劉太公離多見少,估計感情淡化,談不上孝順,所以這時候說出這樣的話來,是劉邦不孝順的表現。
第二種認為:但對或者劉邦地痞流氓出身,這是他一貫無賴的表現,為了自己的生存,可以不顧親人的死活,比如彭城大敗逃亡的時候,為了減輕馬車重量,就把一對兒女多次扔下車去。
劉邦不孝順這種觀點是不對的,若干事實表明劉邦很孝順。無賴的習性劉邦也有,但是不至於看到生煮親爹而不管不顧。
那麼或許,此時的劉邦知道:項羽俘虜了劉太公以及呂雉以後,雖沒有給劉太公上酷刑,但羞辱劉太公那是肯定的,作為劉邦,他很清楚這一點,眼看著自己的父親受盡折磨,在項羽手裡像顆棋子任其擺佈,作為漢軍統帥的兒子卻無能為力,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劉邦心裡肯定是痛苦的。此時劉邦又有什麼辦法呢?
那麼既然救不回來,乾脆來個激將法,來個順水人情,以退為進,乾脆賭一下,刺激一下項羽。最不好的結果是:項羽一氣之下殺死劉太公,這樣一來,劉太公也能少些痛苦,讓劉太公早點解脫。二來,引起項羽身邊人的警覺,讓項羽背上一個罵名,讓雙方士兵看看項羽是個什麼樣的人,讓其失去民心、軍心。說這話的時候,劉邦也在賭,他賭項羽最後不殺死劉太公,但是劉邦肯定也是故作鎮靜,內心也是懸著的,這也是無奈之舉,當時也沒有比說這句話更好的辦法了。
楚漢之爭,為什麼處於劣勢地位的劉邦能勝利,而輝煌一時的西楚霸王最後烏江自刎?劉邦一開始出身、運氣、能力能力等等都不如項羽,但是靠後天不斷的提高,不斷的積累,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和妥協等等,終於成就了帝王偉業。 -
4 # 人飲水思源人
我覺得不是,相反劉邦很在乎他父親的死活。劉邦還沒有起義之前,劉太公時常挖苦他,但是劉邦也沒有放在心上,他知道這是他父親在激勵他。在劉邦稱帝后,劉邦把劉太公接到京城來住,這也可以體現他的一片孝心。
當時正處於楚漢之爭的關鍵階段,劉邦和項羽都不敢大意。項羽抓了劉邦的一家老小,不過也沒有對他們用什麼酷刑。項羽為了逼迫劉邦投降,想用劉太公威脅劉邦讓他投降,可是劉邦何許人也。他是有大志向的人,在秦末見秦始皇的車馬浩浩蕩蕩的透過街道,他還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大丈夫當如是。當時愣是把蕭何驚到了,別人都是嚇得瑟瑟發抖,他竟敢說殺頭的話。
既然救也救不了,那還不如刺激項羽把他爹殺了,給他一個濫殺無辜的壞名聲。當項羽加起鍋,威脅說要把他爹煮了。劉邦:“我劉邦曾經跟你結拜過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一定要把你爹煮了吃,那麼希望你分一碗肉給我吃。”項羽聽了,氣的破口大罵,劉太公也是,項羽暴脾氣一上來,剛準備把劉太公丟到鍋裡去,他的叔叔項伯又來坑他了,說:“現在天下的大局還看出個結果,況且打天下的人都是不顧家的,你就是殺了劉太公也沒用,白給自己招是非。”項伯的一番話說的很有道理,殺了也不管用,劉邦就是個無賴。就這樣,劉太公活了下來,項羽的威脅之計也沒有達到目的。
從這也可以看出,項羽是註定要失敗的,他居然想到用劉邦的親人來威脅劉邦就可以逼迫劉邦投降,怎麼可能?夫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項羽身邊沒有劉邦身邊類似的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的團隊。劉邦後勤有蕭何,大將軍有韓信,還有一個神算張良等,可謂人才濟濟。而項羽自認為有他一個人就夠了,身邊都是武將,連唯一一個可用的智者范增都棄之不用。
-
5 # 盛說紛紜
謝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用一個成語足以概括,“表裡不一”,很多事情,我們表面上看起來是這麼一回事,其實細剖其深一層的含義卻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就有了我們所熟知的劉邦大不孝的故事了。那劉邦當時究竟為什麼要做如此答覆呢,我們且來分析分析!
其一,當時的情況於劉邦而言是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老父親在項羽的手上。我們試想一下,在項羽威脅劉邦時,劉邦該怎麼說,倘若他哭喪著臉求項羽,那豈不是正是項羽所希望看到的,項羽綁架劉太公目的不就是讓劉邦求饒認慫嗎!而劉邦一句: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是讓項羽玩玩沒有想到的,足以打亂項羽原本對付劉邦的計劃。
其二,這完全可以看成是劉邦的急中生智,只有他裝作毫不在乎的樣子,讓項羽一瞧不起他,二覺得劉太公毫無價值,這樣或許才能救父親一命。因為劉邦很瞭解項羽的為人,如果項羽覺得劉太公沒有利用價值,就不會殺掉劉太公的。反之,若劉邦真受項羽的威脅,選擇了投降,那極有可能面臨的是被項羽斬草除根。
透過上述兩點我們應該可以看出,這事並不能說明劉邦不孝,我認為這是迫於形勢而急中生智說出的言不由衷的話。稍舉一例,若劉邦不是孝子,怎麼會封自己活著的父親為太上皇呢,劉太公只是個農民,劉邦卻尊他為至高無上的皇帝,比他自己還高了一大截,試問一個不孝之子會做這樣的事情嗎?
-
6 # 華夏曆史館
事件的背景是楚漢對峙時,劉邦落敗時,拋下一家老小,只顧自己逃亡,劉邦一家老小被項羽捉住。
後為楚漢相爭時,劉邦壯大,項羽逐漸衰弱,有一天項羽在部將的建議下,決定烹殺劉邦的父親,讓劉邦退兵,劉邦說你烹殺吧,到時別忘了分我一杯羹。
劉邦真的不在乎自己父親的死活嗎,答案是他當然在乎。他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是:
1、劉邦當著漢軍部下,這樣說贏得了漢軍的心,漢軍知道劉邦不會拿他們的命去換他父親。
2、劉邦知道項羽的性格,項羽是個大丈夫,行事講究光明磊落,他在戰場殺人如麻,殺人不眨眼,但他不會做烹殺劉邦老父這樣下作的事,劉邦賭贏了。項羽果真沒殺他父親。
3、項羽有婦人之忍,當初在鴻門宴的時候如果要殺早殺了,現在殺劉邦的父親又不影響軍事上的大局,反而會激起漢軍的鬥志,自己會輸的更慘。
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回覆列表
劉邦因善於權變,而司馬遷又總是“老老實實”記載歷史,弄得他常被人誤會。比如題主所說的這件事:
項羽抓住劉邦他爹,無恥地威脅:你要不投降,老子宰了你爹!
劉邦嬉皮笑臉地說:你爹就是我爹,殺了咱爹,你小子可別吃獨食,記得分我一杯羹(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於是後人皆罵劉邦流氓,無情無義,大逆不道。
事實上,持這種觀點的人,顯然都和項羽一樣,上了劉邦的當。
劉邦是何等精明的人,即使他不在乎親爹的性命,也沒必要說出這種大逆不道的話吧?如果他真不在乎親爹的性命,以他的個性,反而會表現得很在乎。這樣,項羽殺了他爹後,他可以理直氣壯地報仇。
劉邦之所以說出大逆不道的話,就是想讓項羽以為他不在乎親爹的性命,從而以為劉太公沒有利用的價值,放棄拿太公威脅他,這樣反而能救太公一命。否則,如果劉邦表現得很心急,事情將變得十分棘手。
項羽會意識到太公的利用價值,不斷地利用太公來逼迫劉邦投降。但劉邦能投降嗎?鴻門宴之事,項羽已經非常後悔,如果劉邦投降項羽,非但救不了太公,反而會把自己也賠上去。但如果不投降呢?把項羽逼急了,難免做出過激的舉動。
有人肯定會說,這雖然很符合情理,但畢竟只是臆想,沒有證據。下面,我們就來談談證據:
劉邦稱帝后,面對農民階級出生的父親太公,“五日一朝,如家人父子禮”,完全沒有擺皇帝的譜。試問,如果劉邦不孝敬他爹,都已貴為皇帝,又何必尊敬一個農民?即使作秀,也沒必要五日一朝這樣殷勤。
有人肯定又會說,劉太公畢竟是他親爹,是太上皇,劉邦朝拜他能說明什麼?
首先,如前所說,如果劉邦是個逆子,親爹又如何?其次,太公當時根本不是太上皇,就是個老農民,只不過他兒子是皇帝。
太上皇是秦始皇發明,他稱帝后,追尊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當時,莊襄王已去世,也就是說,太上皇最初是給死人的榮耀尊號。而第一個讓太上皇成為在世的皇帝父親的尊號的人,正是劉邦。
劉邦以皇帝之尊跪拜太公,太公的家令為取悅劉邦,於是對太公說: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於是,劉邦朝拜太公時,太公擁篲,迎門卻行。
但劉邦尊太公為太上皇,與秦始皇尊莊襄王為太上皇,以及後世皇帝尊退位的皇帝為太上皇不同。因為劉邦的父親最特殊,他不是皇帝,只是農民,劉邦的皇位不是承襲自太公,而且,劉邦是第一人。
試問,這樣的劉邦,怎麼可能是個大逆不道的逆子?又怎麼可能對太公的生死漠不關心?更不必說,劉邦後來因太公思念家鄉,於是在長安附近專為太公建造一座城鎮,完全仿造家鄉豐邑的樣式,以解太公思鄉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