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作者

    戰國時期七雄並立,而我們最熟悉的就是秦國。秦國的軍事實力起初並不是如我們所知的這般強大,後來採取商鞅變法,漸漸地不僅軍事變強,經濟等各方面都慢慢超越六國,然後開始了遊說,意圖一統天下。最後這個霸業的確也實現了。但是其實六國也是拼盡全力抵抗,發動了合眾之戰,但是還是沒能改變結局。所以秦國的實力有多強,六國合眾反秦之下都能完成天下一統?六國一共又發動了幾次合眾反秦呢?

    關於秦國的實力,在戰國中期秦惠文王之時,秦國就已經完全佔領了關中地區,黃河都幾乎成為秦國的內河。在秦國遊說魏國時被惹惱,開始了攻打,又佔領了不少地方。秦國不斷擴張,並且擁有者極強的六國都無法比肩的軍事、經濟實力,所以六國也是相當害怕,開始策劃了“合縱”聯合制秦。

    合眾反秦之戰一共發動了五次。

    第一次是公元前318年的函谷關之戰。

    此次的戰爭是魏國公孫衍發動聯合五國合縱制秦,並且公孫衍還欲說服義渠戎,因為義渠戎處於秦國西北,若大戰一觸即發可攻其側背。但是義渠王被收買。而楚國自認為強大,有恃無恐,燕國又離秦國很遠,兩國也都沒有參與此次合縱。所以其實這一次出兵制秦的不過三國,在函谷關被擊退。次年,第一次合縱完全失敗。

    第二次發生在公元前298年。

    因為第一次的戰爭,秦國發現了義渠、蜀國等南北方的政權實力都不俗,他大肆展開戰爭,先是擊滅了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巴、蜀等國,後來又在北方攻下了義渠25座城池。這樣一來,楚、趙側翼被包圍,軍隊實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所以,秦國攻出了函谷關,對中原地區開始侵略,攻打楚國佔領十多座城池。因害怕其擴張,齊、韓、魏聯合,三年擊敗秦軍,奪回了被侵佔之地。

    第三次合縱卻是未交戰便瓦解了。

    因為第二次的慘敗,秦國主動與楚國交好,齊國也為了滅宋暫時站在了秦國一方。秦國趁此進攻南韓與魏國,攻佔了大大小小60多座城池。中原各國都害怕秦與齊強強聯合,魏趙兩國合謀聯絡各國準備合眾反秦。齊國是蘇秦前去勸說,勸其反秦並趁機幹掉齊國兼併之。最終五國聯合。但是各國都不願意成為第一個攻打的,秦國為了破壞聯盟開始歸還城池,於是還沒交戰,這個聯盟就迅速瓦解。

    第四次就是河外之戰,合縱之戰第二次取得勝利。

    范雎建議秦昭王採用“遠交近攻”的方式,楚、韓、魏、趙成了秦國攻打的重點,白起率軍不斷攻打,四國損失慘重。四國以及燕國忍無可忍,聯合準備攻秦,最後大敗秦軍,追到了函谷關後撤軍。

    最後一次發生在秦始皇繼位之後。

    秦國依舊採用遠交近攻的方式,進攻不少次,並且切斷燕趙和韓魏的聯絡,對趙、魏、韓三國側翼包圍。公元前241年,除齊國之外五國聯軍,由於秦朝區域大,剛開始的進攻非常順利,一直攻打到了距離咸陽只有七八十里地的地方。而後秦國集中兵力進行反擊,五國聯軍節節敗退,合縱之戰失敗。

    此後,六國再無力合縱反擊。秦始皇逐個擊破,完成了統一大業。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秦國不斷強大,尤其到了最後一次戰爭,秦始皇上位之後,舉五國之力也沒能戰勝秦國。

  • 2 # 小川讀歷史

    進入戰國中期,秦國在經歷了商鞅變法以後,實力得到極大的增強,引起了其他六國的恐慌,在蘇秦等人所推崇的“合眾”理論的推動下,關外六國前後五次發動了對秦國的戰爭。

    公元前318年,第一次合眾攻秦(函谷關之戰)。

    秦國在透過商鞅變法開始強大之後,急於對外擴張,這引起了周邊國家的恐慌。在公孫衍的推動下,以楚懷王為縱長,集合魏、趙、韓、燕、楚五國軍隊前往函谷關,又聯絡到秦國西面的義渠部族,希望他們從側面給秦軍施加壓力。

    乍一看秦國被兩面夾擊,壓力甚大。其實呢,在西面,秦國贈送了許多紋繡與美女給義渠王,延緩了義渠人的攻勢,這樣一來,秦國得以專心在東面作戰。而東面的五國內部並不團結,楚國和燕國由於沒有與秦國接壤,所受到的威脅並不大,只肯在後面搖旗助威。與秦國接壤的魏、趙、韓三國也因為各種積怨,並不能統一對秦作戰。這使得秦軍得以各個擊破,大敗聯軍。

    最終,第一次合眾攻秦以聯軍的慘敗告終。

    公元前298年,第二次合眾攻秦。

    在函谷關之戰後,秦國有感於後方局勢不穩,於是將精力集中在義渠與巴蜀等地,透過數年的征討,徹底消滅義渠,得其25城。又派遣司馬錯入蜀,攻滅巴蜀等國,盡取其地。這樣一來,一方面更快的促進富國強兵。另一方面得以從側面對楚國進行戰略包圍。在修養十餘年後,掉轉兵峰,再次向東擴張。

    在受到秦軍大舉壓境的威脅下,第二次反秦聯盟應運而生。由齊國牽頭,齊、韓、魏三國集中精銳,趁著秦軍多線作戰非常疲憊的大好時機,經過三年苦戰攻入函谷關,迫使秦軍回撤,並割讓歸還了之前所攻取的楚、韓、魏等國城池,取得了勝利。

    這第二次合眾攻秦,在齊、韓、魏等國的努力下,取得了不小的勝利。

    公元前287年,第三次合眾攻秦。

    雖然在公元前296年的第二次合眾攻秦中被擊敗,但是秦軍主力並沒有什麼大的損失。經過數年的休整與重組,秦軍再次崛起。這回,他們透過遠交近攻的政策,分化瓦解關外六國之間的關係。

    主動與楚國示好,而齊國為了集中力量消滅宋國,也主動與秦較好,這樣一來,實力更強的兩個大國與秦都處於和平狀態。

    連續數年在韓、魏邊境襲擾,並攻佔了韓魏加起來60餘座城池,使得兩國實力日益衰弱。

    面對趙國透過胡服騎射所建立的優勢騎兵,秦軍避其鋒芒,暫時沒有發動對趙國的戰爭。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與齊湣王相約同時稱帝,因秦在西,齊在東,所以秦王自稱西帝,齊王自稱東帝。這一舉措再次引起其他五國的恐慌。之後,齊湣王在蘇秦等人的勸說下,為了早日兼併宋國,去掉帝號加入反秦聯盟當中。

    公元前287年,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齊、趙、魏、韓、燕五國在蘇秦的推動下,組成聯軍,再次攻秦。但是這次五國之間分歧仍舊存在,軍隊新進到滎陽、成皋附近的時候,就開始互相觀望,遲滯不前。這就給了秦國足夠的喘息時間,秦王主動去除帝號,又把之前所攻佔的部分土地歸還給魏、韓等國,使得兩國軍隊率先撤走,其餘三國見狀,也只得撤軍。

    至此,第三次合眾攻秦宣告瓦解,並沒有取得有效的戰果。

    公元前247年,第四次合眾攻秦。

    在第三次合眾攻秦被瓦解後,秦國嚐到了遠交近攻的甜頭,開始圍繞這一政策,發展與關外六國的關係。

    公元前279年,秦國攻佔楚國都城郢,迫使楚國遷都至陳。

    公元前273年,秦國擊敗魏趙聯軍,獲得南陽地區。

    公元前269年,秦國聯合南韓攻打趙國,被趙國擊敗。

    公元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白起坑殺趙卒40萬,使得趙國瞬間衰弱下去。

    在這十餘年的征戰中,秦國獲得了大片的土地,又一次激發起其他六國的恐慌。有感於秦國的日益強大,公元前247年,魏、趙、韓、楚、燕組成聯軍,以信陵君魏無忌為指揮,在河外之戰大破秦軍,並追擊敗軍至函谷關內,取得豐厚的戰果。

    第四次合眾攻秦,在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指揮下,聯軍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勝。

    公元前241年,第五次合眾攻秦。

    雖然在第四次合眾攻秦之戰取得了大勝,但是六國軍隊仍舊沒有對秦軍造成毀滅性打擊。這使得秦軍依舊可以透過休整來恢復。同時秦國延續著遠交近攻的政策,充分利用六國之間利益分配不均的弱點,與燕、齊兩國交好,加緊對韓、趙、魏、楚的進攻。先後四次攻魏、三次攻韓、一次攻趙。建立上黨郡與太原郡,切斷了燕趙與韓魏之間的直接聯絡,在戰略層面上包圍了韓趙魏三國,給他們造成極大的威脅。

    在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下,六國再次組成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為什麼沒有有齊國呢?因為這時候的齊國剛剛經歷被五國所滅再由田單復國,並沒有實力參與進來,而且也不想與其餘五國有什麼瓜葛,反而與秦國更加親近),逼近函谷關。

    此戰初期,局勢對五國聯軍來說是優勢,主要還是因為秦國擴張速度太快,並沒有在新獲得的土地上建立穩定的統治,人心不齊。這樣一來,聯軍一路勢如破竹,深入函谷關內,抵達距離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直接威脅到了秦王的安全。這迫使秦軍集結主力,在蕞與聯軍決戰。

    秦軍統帥呂不韋在仔細分析戰局之後,敏銳的覺察到聯軍最大的弱點就是各國之間實力的不均等,當時參戰的五國以楚國實力最強,但是楚軍勞師遠征,最為疲憊。一旦能夠擊垮楚軍,其餘四國的軍隊必然會望風而逃。於是呂不韋派遣精銳將士夜襲楚軍大營,楚將見狀,率先東撤。果不出呂不韋所料,四國軍隊發現楚軍撤退後,軍心開始動搖,紛紛請求退軍,聯軍統帥此時也十分無奈,最終五國聯軍就地解散。

    第五次合眾攻秦,雖然前期對秦國都造成了一定的威脅,但是在秦軍集中主力各個擊破之後,土崩瓦解,最終沒有遏制住秦國的發展壯大。

    說完了五次合眾攻秦,再來說說秦國的實力又有多強大。

    其實呢,在秦孝公支援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的實力只能算是戰國七雄裡面居中的。曾經被魏國攻取河西之地。在劃時代的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確立了遠交近攻的基本外交政策,唯軍功為上的軍爵政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廣納各國有識之士。從而開始穩步發展走向強大。

    縱觀五次合眾攻秦,關外六國之間一直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均等,給了秦國非常大的活動空間,得以在戰爭間隙獲得充足的休養生息。而且五戰兩勝三敗,勝利的兩次也只能說是取得了名義上的勝利,並沒有對秦國有生力量造成毀滅性打擊,反而在失敗的三次當中,六國的實力被大大削弱。這樣此消彼長之下,秦國與關外六國之間實力的天平開始掉轉。最終實力最強的秦得以滅六國,統一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時期,劉備真的是正統,曹魏真的是篡位者嗎?